文化散文的美学原则
——兼评曾纪鑫的文化散文集《永远的驿站》

2014-02-12 15:19杨天松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哲理驿站散文

杨天松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福建厦门,351012)

文化散文的美学原则
——兼评曾纪鑫的文化散文集《永远的驿站》

杨天松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福建厦门,351012)

文章主要以曾纪鑫的文化散文《永远的绎站》为例提出和阐述文化散文的美学原则。认为文化散文的美学原则体现在文学品质、历史内涵、哲理思辨、文化因子等四个方面。这些美学原则不是孤立的,而是水乳交融地存在于作品之中。

文化散文;美学原则

一、引言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出版,此后以其为代表的一批以“文化散文”冠名的作品风行起来,如胡平的《千年沉重》、曾纪鑫的《千秋家国梦》、王开林的《天地雄心》、朱以撒的《古典幽梦》、梁衡的《把栏杆拍遍》、鲁枢元的《精神守望》等,都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学者型作家曾纪鑫在20世纪末以一部写湖北地域文化的《千秋家国梦》加入到文化散文创作行列中,其后又相继出版了《拨动历史的转盘》、《没有终点的涅槃》以及《永远的驿站》、《千古大变局》、《天地过客》等多部文集。其中,《永远的驿站》出版于2006年。曾纪鑫于2003年从湖北调到厦门,他以一个外省人的眼光进行考察、思考地处东南的福建省,在短短的3年时间中写出了这部表现福建的文化散文。它的成功与不足,也就特别地具有典型性。

在文化散文持续发展过程中,确实到了需要从美学的角度来作一个检讨的时候了。这个检讨的中心是:文化散文的美学原则到底是什么?它要如何表述?它将对未来的文化散文创作起到什么作用?要论述文化散文的美学原则,不妨先来看一看散文的美学原则。延边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启东论到散文审美构架的核心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感情真挚,二是题材广泛,三是个性鲜明,四是语言优美。[1]王启东先生的这个论述颇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如语言优美方面,散文语言不仅仅有优美这一品质,除此之外,还可以是清新,沉郁,或悲壮。再如题材广泛的问题,也不是散文所特有,诗歌要不要题材广泛,能不能题材广泛。小说呢?戏剧呢?其余两点,如感情真挚,个性鲜明,也并非散文所特有。所以这种概括本身是可疑的。笔者以为凡是可以称之为特点或原则的,都应当是特别的,专一的。否则,这种特点就不是特点。

二、文化散文的含义

什么是“文化散文”?至少到目前,文化散文这个概念还存在许多误解。例如认为只要在散文中收罗一些历史知识、民俗风情、甚至杂记趣闻的都可列入“文化散文”这一范畴。

要理解“文化散文”,必先理解“文化”。在笔者看来,“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存在。一切的文学艺术门类、学术类别、甚至各种典章、制度、观念、宗教等都可以说是文化。

那么,是不是所有写“文化”的散文都是文化散文?显然不是。因为如果是,那么,乔健的人类学笔记《漂泊中的永恒》、梁思成的建筑报告、费孝通的社会学作品《乡土中国》、吴藕汀涉及到戏剧电影绘画等等内容的《药窗杂谈》以及各种考古学著作如李济的《安阳》是不是文化散文?显然,并不是所以写文化的散文都是文化散文。

那么,什么是文化散文?文化散文,顾名思义,包含两个关键的要素:一是文化,一是散文。但两者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密切的结合。就像茶水,不是茶叶和水的简单结合,而是茶叶和水的完全交融。又如图画书,不是指图画与书的简单相加,而是图画和书的密切结合。所以,文化散文不是“文化+散文”,而是“文化×散文”。在文化散文这个概念中,文化和散文二者是高度的融合关系。可见,文化散文是散文大家庭中的一种新体裁。

如此看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曾纪鑫的《千秋家国梦》、《永远的驿站》等之所以是文化散文,就是因为在这些作品中,文化的因素和散文的因素是高度结合在一起的。

三、文化散文的美学原则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失范的时代,古典的、现代的、后现代的各种观念交织在一起。或者说,这是一个没有个性又充满个性的时代,一切既定都可能随时烟消云散。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要探讨文化散文的美学原则问题,显然是一种冒险。界定任何一种美学原则都意味着一种规范,意味着一种可能的范式。作为散文类型之一的文化散文的美学原则,是指文化散文的规范或范式,内在于一切优秀的文化散文作品中,具体来说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文化散文必须具有高超的文学品质。文化散文除了具有文化内涵外,还需要具备文学品质,否则,就不能称为文化散文。比如林耀华的《金翼》,这一部写中国家族制度的专著,文字很精彩,但是,我们不能把《金翼》看作是散文;费孝通有一部散文作品叫《爱我家乡》,内容也很丰富,但也不能认为它是文化散文。还有乔健的《漂泊中的永恒》,作为一部人类学笔记,可以给读者极大的阅读吸引,但还是不能认为是文化散文。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上述作品虽然与文化有关系,但缺乏文学品质。而曾纪鑫的《永远的驿站》之所以是文化散文,就在于它不仅具有历史内涵,还具有文学品质。《永远的驿站》具备丰富的细节,合理的想像,比如写戚继光的《崇武古城》,写林语堂的《站在中西文化交汇点上》,写瞿秋白的《真实的灵魂》,写李贽的《思想家李贽的生前死后》等等,都表现出作者的驾驭能力,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学品质。《永远的驿站》不是简单地将历史与文学相加,而是彼此交融。没有或者缺乏文学品质的文化散文不是真正的文化散文,因而也不可能具有文化散文真正的美学意味。

第二,文化散文必须是有丰厚历史内涵的作品。我们平时阅读的散文基本上是纯文学散文,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鲁迅的《朝花夕拾》等等。纯文学意义上的散文可以不具备历史内涵,它可以写花草树木,一己悲欢。但是,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开始的文化散文却一直追求历史内涵。文化散文当然也有历史细节,但更重要的是描写大事件、大人物,即使写到细节,也是为了使大事件、大人物显得更加丰满,更有质感。以曾纪鑫的《永远的驿站》为例,同样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这部文化散文作品集涉及的历史人物有朱熹、李贽、严复、林语堂这样的学者,有郑成功、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有华侨领袖陈嘉庚,也有瞿秋白这样复杂的作家兼中共领袖。在写这些大人物的过程中,又涉及到各种历史文化,比如雕版印刷、妈祖信仰、近代船政等等。可以肯定地认为,《永远的驿站》所写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小人物。他们都在各自所处的时代作出了令人瞩目的业绩,有的甚至长久地影响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这种大容量的历史内涵当然不是我们平时所谓的纯文学散文、小散文所能够承载的。纯文学散文、小散文往往通过一花一叶的描写、片段式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和作者的内心世界、对人情世态的感受。

第三,文化散文必须对所描写的对象进行哲理思辨。这种哲理思辨是基于对所描写对象的一种历史理解。文化散文作家张家强认为这种历史理解“往往是在野的、异质的、民间的精神发现,能到达历史的人生深处。”[2]一般意义上的散文,就没有必要做这种哲理思辨,不仅不需要,更多时候为了体现其朦胧美,将作品包含的主旨故意留给读者思考。但是,作为文化散文,就需要对文化或历史事件更深入进行哲理思辨。比如在《永远的驿站》第一篇《崇武古城》中,当作者在写了戚继光抗倭后,并没有停止思考,而是将笔触直接伸向中国的海防文化,并对造成中国当时落后的局面进行了哲理思辨。作者写道:“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农业传统的国度,农耕文化是我们的辉煌与骄傲,同时也是我们的沉重包袱与衰落之源。如果一味固守根深蒂固的传统,不能与时俱进,就会成为前进的羁绊与障碍。人人固守着一块狭小的地盘,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得其乐地生活着,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所提倡、推崇、向往的美好田园生活。这种恬静、和谐固然是一种难得的境界,然而,也形成了国民与世无争的柔弱性,一盘散沙的结构性,逆来顺受的国民性。”[3]像这样的哲理思辨,在曾纪鑫的《永远的驿站》等文化散文作品中比比皆是。而且,即使是这样的哲理思辨,同样不是干瘪的思辨,而是充满了文学意味的思辨。在笔者看来,文化散文就像是一棵生命之树。它不应该是抽象的、僵硬的、呆板的,而应该是具象的、生动的、摇曳多姿的。哲理思辨就像是文化散文内在的生命源泉,给其注入了生命之气。

第四,文化散文还应该注重其文化本身,即文化散文应该具有必须的文化因子。我们知道,文化散文是文化和散文的交融。所以,除了文学性,还必须有文化性。因此,在文化散文作品中,需要处处体现其文化性,但这种体现,又与单纯的文化研究作品不同,后者是把文化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理性与逻辑是这种文化研究作品的首要因素。而文化散文中的文化性,则以文学的方式来表达对文化的敬意或批判。比较而言,文化批判更能够体现文化散文作者的价值判断。因此,我们在曾纪鑫《永远的驿站》中对海防文化、儒家文化等的批判,尤其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的文化根源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所有这些,都散落在他的各个篇章中,像暗夜中的星星,闪耀着光芒。

四、结语

文化散文的美学原则体现在上述四个方面:文学品质、历史内涵、哲理思辨、文化因子。这四个美学原则不是割裂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它们有机结合,就构成了文化散文的美学内涵,从而给读者更大的审美享受。

[1]王启东.浅论散文研究的新思路[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1).

[2]张加强.千秋独行·重读判决的时光[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

[3]曾纪鑫.永远的驿站·崇武古城[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编辑 朱荣华

I267

A

2095-8528(2014)02-106-03

2014-09-18

杨天松(1969-),男,福建连城人,厦门南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哲理驿站散文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休闲驿站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