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中陈芸形象之女性主义解读

2014-02-12 15:19郭志花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芸娘浮生六记沈复

郭志花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219300)

《浮生六记》中陈芸形象之女性主义解读

郭志花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219300)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陈芸这位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很罕见的具有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探究其悲剧的外在和内在根源。陈芸的悲剧不仅在于她生不逢时,还在于其极具个性,同时暗示了封建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妇女实现真正解放所面临的困难,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沈复女性主义观的局限性。

浮生六记;陈芸;女性主义解读

沈复,字三白,苏州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父亲沈稼夫为一方名流,颇有声望。幼年时家道兴旺,得以锦衣玉食、诗书为伴。长大之后,沈复喜欢游玩,广交朋友,钟情于闺房之乐,经常出入青楼,被父母数次赶出家门,也与兄弟断绝了往来,不得已靠买画糊口。用传统的标准来看,沈复无疑是一个败家子。正是这样一个人却为中国文坛带来了一部水平极高且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浮生六记》。《浮生六记》包括六卷,分别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前四记主要记述沈复与妻子陈芸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而芸娘也因此成为二百年来中国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最有魅力的女子形象之一。这一著作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百年来一直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和推崇。

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对于译成是“女权主义”还是“女性主义”,学界一直争论不断。东方学者对Feminism的解释倾向于译成“女性主义”,如1998年邱仁宗将Feminism定义为“女性主义”,力求在认识论高度强调它的综合性质,认为“Feminism是争取男女权利平等的理论和实践”。但是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女人向男性中心社会要求平等和权利。“女性主义”在中国学术界开始被关注、研讨和运用,其价值不在于我们现在多大程度可以清晰定义它,或者它是否很快能成为我们主流文化中使用的语言范式或理论体系,而在于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文化视角和文化语境。女性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反对包括男女在内的一切不平等。笔者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浮生六记》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陈芸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深层内涵。

在父权制的封建社会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男性为本位的文化,男性是文化生活的参与者,家庭的主人,生活的主宰者;女性则被摒弃于社会生活之外,她们一直以来是家庭的女仆,被视作男人的附属品。她们必须要遵守封建伦理纲常,“三从四德”成为她们生存的法则。陈芸不仅具有传统女性的美,而且颇有个性,不墨守陈规,女性主义意识已经显现,她是黑暗中的一丝亮光。

一、是渴望文化知识的新女性形象

陈芸是一位具有才气的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男性才是文化生活的参与者,因此她对文化生活的渴求为男权社会所不容。

她非常渴求文化,自己学习识字,“与书麓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她不满足于识字,开始作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读《西厢记》时她如痴如醉,竟然到了“不觉阅之忘倦”的地步。她追求同男性一样读书的权利,陪伴夫君完成学业,谈论古今,品评风花雪月,“终日伴余课书论古,品月评花而已”。她是那样的才情兼备,喜欢与夫君探讨李白杜甫的诗,各种香花的品质,“芸发议曰: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芸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胡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

女子大都喜爱首饰,芸娘反而喜欢搜寻书画,“终日琐琐,不惮烦倦”。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她是位不合格的妻子,她的心思不在伺候夫君,不在持家,而在于追求和男性一样的读书权利。沈复喜欢陈芸这样的女性,赞叹她才思隽秀。沈复最初对陈芸的喜爱正是被她的聪明才智所吸引。文中谈到沈复向母亲表达自己的心意,非陈芸不娶,“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在当时的社会,沈复丝毫没有觉得女子追求知识不妥,反而极其欣赏,说明沈复和陈芸在追求文化生活权利上是一致的。

二、追求真性情的生活

封建社会里,父权、夫权在家中拥有着支配的地位,妇女的自由、人权、个性都被禁锢在封建家长式的家风之下,从而导致她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唯有服从再服从而已,没有权利追求自己真性情的生活。而陈芸无论日常生活中,亦或是与丈夫朋友的交往中,都处处追求着真性情的生活。

在与丈夫的日常生活中,她是如此浪漫有情调,在封建社会中规中矩的女性中是那样的耀眼、光芒四射。她寄居西山,面对酷暑,却能想出活花作屏风这样灵动的方法来遮挡夏日炎热的阳光,“芸教其家,作活花屏法甚妙。”她心思细腻,生活精致,将茶叶装在小布袋里,晚上放在花心里,早晨取出,用烧开的雨水泡茶,特别的香味,堪称一绝,“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苞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仅仅是一个吃食用具,却花心思制成梅花形的盒子,如此精致美妙的食具,拿到现在,也是别出心裁,精美无比。制作插花,陈芸向夫君提议效仿画中画昆虫的技法,得到了沈复的高度赞赏,称赞她为最有悟性的女人,“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在与丈夫朋友的交往中,她也追求真性情的生活。她不会持家,不要做生活的依附者,她要用自己的方式面对生活,活出精彩。这样一位蕙质兰心的女子拥有对生活的不同诠释,尽管被夫家逐出家门,穷困潦倒,后疾病缠身,但是对待生活,她是那样的用心,“拨钗沽酒,不动声色”。芸娘依然买掉自己的簪钗,来操办萧爽楼的聚会,为了丈夫,为了朋友,她可以快乐地放弃身外之物,无怨无悔。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下,买掉簪钗来吃喝玩乐,陈芸就是一个不会持家的女人。如果说沈复喜欢陈芸是因为她所具有的好妻子的品质,不如说更多的是她的与众不同,她的个性,一定程度上的女性主义意识,是和沈复一致的,是为他所欣赏的。

三、追求心灵的自由

在传统封建社会里,对妇女的要求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她却独抒性灵,追求心灵的自由。

她喜欢游玩,在贴近自然的时候,她才会暂时逃离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放飞心情,追求心灵的自由。中秋日,陈芸与夫君一同游浪沧亭,把一切世俗的虚伪和尘世的情怀摆脱得干干净净,在这里,陈芸像个快乐的孩子,她说“今日之游乐矣,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追求自由的心让她总是不满足。浪沧亭的美景一直让陈芸不能释怀,所以当老妇人提及具有乡村野趣的小土山时,陈芸的心都飞去了,“芸神往不置”。

她渴望参与社会生活,她是那样的自由洒脱,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在那样的社会,随便外出的女子被认为是轻浮不守妇道。可是,她却男扮女装同夫君溜达水仙庙看庙会,无意间按了一位少妇的肩膀被误会,她摘下帽子大喊:“我亦女子耳。”或许她内心深处认为女子也可以堂堂正正地逛庙会。她特立独行,夜色下与船家女行同饮,与世俗所唾弃的妓女结拜,撒谎回娘家探望,背着公婆偷游太湖,与夫君在人前秀恩爱,与夫君浪沧亭赏明月……她一直在挣扎,试图挣脱束缚,走向自由。

四、悲剧的原因

陈芸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品质,已经走到了当时社会的前端,她渴望文化知识,追求真性情的生活,追求心灵的自由,这些都是女性主义意识的体现。然而,从社会层面看,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都是为加强男性权利服务的,男性不允许自身的权利受到挑战。经济独立是女性争取平等的基础,而封建社会的女性是彻底的“无产者”,因此无论如何抗争,女性的附庸地位是无法彻底改变的,这是陈芸悲剧的根本原因。

被封建思想彻底洗脑的女性,是很容易适应封建礼教规范的,她们发自内心地服从父权和夫权,然而,陈芸这样的女性心底已经荡起了涟漪,自身的挣扎与女性主义意识的局限,是陈芸悲剧的个人原因。

她也与中国传统女性一样,受到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影响。她的女性主义意识是有限的,她的抗争也是软弱的。她也有极其愚昧的一面。她不仅积极帮夫君物色意中人,还因为夫君纳妾,看中的人被别人抢走郁郁而死。“今日得见美丽韵者矣,顷已约憨园明日过我,当为子图之”、“我自爱之,子姑待之”,句句让人心疼,这样一位走在当时社会前端的人,为了夫君纳妾,竟是如此的心态。“后憨为有力者夺去,不果。芸竟以之死。”憨园被别人抢走后,竟然因此郁郁得病,更是可悲可叹!而沈复却字里行间显示出纳妾的平淡自然。沈复虽然向我们介绍了具有一定女性意识的陈芸,却也展示了她愚昧的一面,从侧面也反映出了沈复女性主义意识的局限性。

为什么后来却两次被逐出家门?第一次是因为代婆婆写信,家里人说闲话,于是婆婆不再让陈芸代笔,却引公公误会自己自负,“想汝妇不屑代笔耳!”第二次是因为沈父拆了芸娘寄给沈复的私信。在信中,芸娘私下称婆婆为“令堂”,公公为“老人”,虽然是陈芸为小叔做保人,沈父却认定是芸娘背夫借债,诽谤小叔子。在沈复看来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导致的对陈芸的误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真千古至言也!”病中陈芸被赶出家门,最终含恨而终。

这些家庭矛盾看似是误会却反映出沈复父母早已对陈芸的憎恶和父权制社会对女性主义的压制。在公婆眼里,她处处和封建礼教相违背,就是不守妇道。她渴求文化,然而社会所接受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与夫君之间追求爱情平等与“男尊女卑”思想相抵触、同“三从四德”诫条相违背,这些都是当时普通女性不会也不敢追求的,是陈芸对男权社会发出的抗议,这些极具个性的行为让芸娘不被家庭所容,不被社会所容。

陈芸是时代的不合时宜者,她的悲剧命运是无法避免的,她的女性主义意识是封建社会所不容的,她的悲剧带有普遍性,但她的出现却带来了女性获得解放的希望,给广大女性以启示:作为父权制社会的弱势个体,要积极争取自我的话语权。

[1]荒林.中国女性主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邱仁宗.中国妇女与女性主义思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邱仁宗.女性主义哲学与公共政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沈复.浮生六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5]张广利,杨明光.后现代女权理论与女性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编辑 朱荣华

I206

A

2095-8528(2014)02-108-03

2014-09-17

郭志花(1987-),女,山东潍坊人,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

猜你喜欢
芸娘浮生六记沈复
《浮生六记夜读》
夕阳西沉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浮生六记
浮生若此
沈复自嘲
舌尖上的驯化和斗争
“花痴”沈复的“兰花劫”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
白一名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