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类文本特定专业术语的翻译技巧
——以“identity”一词的翻译为例

2014-02-12 15:19盛晖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源语言专业术语术语

盛晖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政治类文本特定专业术语的翻译技巧
——以“identity”一词的翻译为例

盛晖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笔者以“identity”一词为例,分析如何从语言、语境等不同层面对这类文本做准确的翻译,同时强调此类术语在特定情况下所包含的政治意义应在翻译中有所体现。

政治类文本;术语;翻译技巧;identity

一、引言

政治类文本专业术语翻译一直是翻译的难点之一,刘丰指出:“近年来,政治类文献和会议中引进了大量术语,其中不乏特定术语,但是这些术语缺乏统一与规范,不利于学术研究及交流的正常进行”,为此他列举了对若干常用政治类术语译法的讨论。另外,陈英在《政治正确性框架下敏感文本的翻译》中指出:“由于英语翻译中译者对种族和社会性别等敏感问题的理解偏差而导致了深层文化差异”,其基于“在准确性和可接受性之间的选择”、“委婉跑步机”等翻译理论,探讨总结了这类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除此之外,学者对此类中英文术语互译主要集中在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研究上。例如,翻译界已大量研究了诸如《政府工作报告》等公文中出现的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菜篮子工程”、“两基”目标等术语。不管是何种角度的研究,需要肯定的是,政治文本包括很多的子类型文本,每一个子类型又包含不同的语篇功能。因此,不管是翻译整个语篇,还是翻译某些特定术语,都必须围绕政治类文本的这些特点进行,采取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二、写作背景

笔者所参加的名为“中亚文献翻译基地”的翻译中心,旨在对中亚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第一手文献和西方世界对这些方面描述的第一手文献进行翻译,以求给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中亚反恐政策》一书的翻译则是笔者所负责的。本文从该书的翻译出发,首先对政治类文本翻译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和归类,进而讨论了本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identity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准确意义,期望引发对这类特定术语精确翻译技巧的思考。

三、政治类文本翻译的特点

1.正确性

所谓正确,就是目的语在忠实源语言字面意思的同时,还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符合目的语接收者的预期和社会文化。如果该类文本的翻译失去了正确性,译文就没有了任何意义,甚至还会把目的语读者引向歧途。

2.深刻性

如果把政治类文本及其特定专业术语当作是简单地从源语言直译为目的语,那就大错特错了。由于政治类文本本身体现出某种特定的、深层次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的分析往往体现在多方面、多层次,这也就要求其译文需符合这种特点,表达出源语言输出者要想表达出的内涵。

3.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是指政治术语的思想观点要跟上时代的节拍。苗妙维提出:“中国政治术语具有时代性强的特点,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政治新词会随之出现。新词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因为语言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翻译的内容也要随着这些新词或新意发生一定的变化。

四、对“identity”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翻译及依据

一直以来,许多译者都在探索政治类术语的翻译技巧。有些学者是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研究的,而有些则是从翻译的原则出发,选取的语料素材也不尽相同。笔者仅以“identity”一词的翻译为例,浅析在不同上下文和场合中,依照政治类专业术语的特点如何对此类源语言进行翻译。

“Identity”被誉为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对此类文本的介绍越来越多,该词在政治场合出现的几率也愈发频繁。就其本身的常用意义而言,“identity”一词除了“身份”之外,还有“认同”、“特征”等意思。《英汉大词典》对“identity”一词的解释有:①身份,本体;②认同,同一性;③特征;④归属;⑤恒等式;⑥一致性;⑦名人(口)。刘丰认为,“身份”一词在中文中的意义主要是一种出身和社会地位,是一种社会性标识;“认同”则是主体、主观对自我的认定;“特征”是主体的属性,是用来认定其类别。

英文的“identity”兼有以上若干种含义,其不同意思在不同上下文中有不同的体现,在翻译中只表达出一种意思是不够准确的。更为重要的是该词在涉及新疆问题的英语文本中可能出现特殊的政治意义,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须特别注意。

下文列举《中亚反恐政策》一书中出现该词的若干实例以及笔者最终的对照译文:

a.People often become members of radical Islamic groupings in order togain a sense of identity.

译文:人们常常成为伊斯兰激进组织成员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归属感。

b.For those states that do not view the EU as a normative reference group,human rights violations would not translate intoa meaningful identity threat.

译文:对于那些不把欧盟作为规范参照组的国家,违背各类人权的情况不会转化为对其有意义的身份威胁。

c.Islam is not merely a religion.It is a socio-cultural system,a cultural heritage,a facet of ethnic identity,and a wayoflife.

译文:伊斯兰教不仅是一个宗教,它还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文化遗产、民族认同的一个方面,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d.A number of studies of states'counterterrorism policies have underscored particular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security policies such a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policy-making and the constructed identity of states.

译文:许多国家反恐政策的研究都强调国家安全政策特定的决定因素,例如决策的历史和文化制度背景以及国家认同的构建。

e.Public authorities and ordinary people have been ready to embrace Islam as a part of the greater ethnic idea, and to assert a local identity against the Russians who had longovershadowed local cultural life.

译文:(吉尔吉斯斯坦)公共权力机构和普通百姓已经准备好接受伊斯兰教作为更大的民族思想的一部分,并维护其本地认同以抵制俄罗斯人长久以来对其本地文化生活的影响。

f.Islamicextremistsalsoadoptallkindsof approaches to penetrate in order to 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ir Uighur identity.

译文:民族极端分子还利用各种途径对伊斯兰教徒进行渗透,以进一步促成他们对维吾尔的认同。

g.Members of ETIM in Xinjiang also propagated in ordinaryUighur people oftheir Islamic identity.

译文:新疆的东突厥斯坦分子还在普通维吾尔民众中大肆宣扬他们对伊斯兰的认同。

从上述七个译本的例子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对于“identity”一词的翻译,必须要结合以下两方面因素以得到准确的译文:(1)语言角度,即词的搭配(collocation);(2)语境角度,即上下文。在a句中,文本所表达的是:这些人成为伊斯兰激进组织的成员是为了获得一种“sense of identity”,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个人感觉被别人或团体认可接纳时的一种感受,或者“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而这恰恰就是心理学对“归属感”的定义。而在b句中,上文的译文是:对于那些不把欧盟作为规范参照组的国家,各种对人权问题违背的行为不会威胁其“identity”,虽无语言层面的固定搭配,但可以看出,该句中的“identity”表示的是国家作为一个具有自身内涵和规范准则,并具有其自身地位的个体,恰恰是对“身份”这个概念的表述。在c、d两例句中,从语言的角度来说,“ethnic identity”是英语中的固定短语(set phrase),与此相似的表达还有“national identity”、“ethnicity identity”等,均表示该民族人民对自己民族特有文化风俗的认同。这种固有的、约定俗成的短语搭配可考虑按照其管理译为“民族认同”即可;同理,d句当中的“identity of states”同c句情况相同,也属固定搭配,其他固定表达还有“national identity”,表示社会成员对自己国家的归属认知和感情依附。除c、d两例之外,e、f、g三句中的“identity”也被译为“认同”。虽然从语言搭配的层面上并没有“local identity”,“Uighur identity”或“Islamic identity”的固定表达,但是,从语言之外的因素来看,“认同”除了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外,还包括宗教的认同和所属地区的认同等等。具体到中亚地区的人们,他们还可以有伊斯兰不同群体的认同、国家初建时对新成立国家的认同以及对前苏联国家身份的认同等。因此,从语境和历史角度来看,凡是表示对民族的归属感和承诺,或者说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和依附感等这种“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Frued)则应该被定义为“认同”。

然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最后两例中的“Uighur identity”和“Islamic identity”从文字表面上看是指群体对一个民族或一个宗教的认同感,然而在全句中乃至整个章节的语境中,则有其特殊含义,即民族极端分子和分裂分子利用所谓的对民族和宗教的认同,煽动维吾尔族人民进行“独立”的分裂活动,破坏祖国大好局面的手段,对于这种别有用心的特殊字眼,译员除了按照意义表述出目的语之外,可以采取加注释的方式表达其隐含的政治意义。

五、结语

在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的背景下,无论是在文献翻译还是在会议口译的场合,对政治类术语的翻译都十分重要,而由于该类文本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也就要求译员工作时依照这些特点、采取合理策略谨慎对待,从而达到准确传达源语言文本信息的目的。

[1]Mariya Y.Omelicheva,Counterterrorism Poli cies in Central Asia[C].New York:Routledge,2011.

[2]陈英.政治正确性框架下敏感文本的翻译[J].海南大学学报,2011(1):80-83.

[3]刘丰.关于几个重要国际关系术语中文译法的讨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0):69-73.

[4]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5]苗妙维.中国政治术语翻译浅析[J].外语研究,2012(12):46-49.

编辑 朱荣华

G642

A

2095-8528(2014)02-115-03

2014-09-17

盛晖(1981-),男,四川南充人,硕士,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源语言专业术语术语
基于数据库的专业术语知识图谱自动识别设计
看懂体检报告,提前发现疾病
林巍《知识与智慧》英译分析
浅析日语口译译员素质
美国航空中英文官网隐私政策翻译对比分析
以口译实例谈双语知识的必要性
从目的论角度看《红高粱》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