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茎秆打狼的教育规则
——从一次师生课堂冲突谈起

2014-02-12 21:41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茎秆课外书张老师

(天津市劳动保护学校,天津 300186)

一、麻茎秆“折”了

有一天,张老师在讲授机械制图的课堂上发现有几名学生在座位上偷偷摸摸地看课外书。张老师就停下来,在讲台上提醒到:“有个别同学没有专心听我讲课,在干着别的事情,这可不对呃。咱们这门课是统考课程,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认真听讲。如果再有人看其他课外书,我可给你撕了啊!”张老师的最后一句话,可以说是半真半假,其“真”,是指它确实有点威胁的含义;其“假”,是说一般情况下老师不可能把学生私下在课堂上看的课外书真给撕了。张老师讲完这一番话,继续自己的讲课。可是,讲着讲着,就又发现有一名男生还在低着头“干私活儿”。张老师很不高兴地走下讲台,责问到:“你怎么还不听讲课?说你多少遍了,把这个(指学生手里的课外书)先给我”,张老师说话的同时伸手就去拿那本课外书。“我不看了还不行吗”,学生说着就往书箱里放。师生二人,一个伸手要,一个摁在桌上就是不给。双方僵持不下,张老师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抢过学生手里的课外书,几下就真给撕了。那个学生也红了眼,跑到讲台就将张老师的教案也给撕了。这个时候,双方都惊呆在那里了。

张老师无限的委屈,那名学生忿忿不平,打“狼”的麻茎秆“折”了。

二、麻茎秆打狼

麻,本是一种草本植物,种类很多,其茎皮纤维可以制作绳索、麻布。在《管子·牧民》中特别提到“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本文不在于阐述“麻”的经济价值,而欲借助麻茎秆说明问题。麻秸秆,就是指剥掉皮的麻的茎秆。麻秸秆细长、色白、光滑、质脆、量轻、易折,一般顽童喜欢用来做游戏,手中挥舞着麻茎秆,远远望去确也威风凛凛,给人不得靠近的感觉。可是只要稍一用力,碰到墙壁、树干等什么坚硬物体上,就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咔嚓”一声,折为数节。

狼,是一种哺乳动物,昼伏夜出,性残忍而贪婪,对人畜等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麻茎秆和狼本是两个独立的事物,但若放在一个特定环境里,麻茎秆成为防御或者进攻性的武器,狼成为进犯或者防御者的时候,此二者就存在于一个矛盾统一体了。麻茎秆的持有者和狼作为对立的双方,从逻辑上来说解决其矛盾的最终方式无非存在三种:人打跑(死)了狼;狼吃(伤)了人;双方都能克制自己,谁也不贸然出手,相互研究对方,见机行事。从实际的情景上设想,第三种方式应该是最理想的方案。歇后语“麻茎秆打狼——两头儿害怕”要表达的应该就是这么一种状态了。

“麻茎秆打狼——两头儿害怕”的寓意确实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从一个层面上来看,途中遇狼之人深知手持的麻茎秆难以对付恶狼而恐惧万分。而途中之狼面对挥舞着的麻茎秆也不知其然,亦不敢贸然进犯。双方的恐惧形成的暂时平衡,为临危之人的解脱创造着机会。从另一个层面来看,既然遇狼之人明知手持麻茎秆难以直接驱赶恶狼,就必须临危不惧,冷静地思考,既不能硬碰硬地挥杆便打,也不能魂飞魄散弃杆而逃,必须讲究策略,保持平衡,并在平衡中求得问题的解决。

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麻茎秆打狼”的情形,上述案例中张老师的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老师自然有老师的权威、有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威,可是现在的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权威是很脆弱的,尤其是在当今的中职学校。愈演愈烈的生源大战,使得各中职学校的招生手段花样百出,有的学生公开和老师叫板“是你们到家里请我们来的。我们花钱了,要不行的话,我就退学”。谁都知道,学生退学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班主任、学校本身会产生的影响。中职生源的质量在客观上确实在连年下滑,到中职学校来的基本上属于”想上学,不想上课”,“什么都知道,就是做不到”的学生。实行注册入学,各种处分甚至连除名、开除学籍都难以产生有效的威慑了。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和学校规章制度的权威俨然成了易折的麻茎秆。所以,作为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对于遇到的每一个问题的处理都不能简单化,使教师的尊严和学校惩罚制度永远成为尚方宝剑高高挂在那里产生威慑力,而避免锋芒伤人。

在家庭教育中同样存在着“麻茎秆打狼”的情形。有不少家长都在抱怨:孩子不听话。确实,现在的孩子对于家长的说教,往往反击以“不用你管”、“你管我干嘛”、“你凭什么管我”。而家长往往对之以“不用我管,你用谁管”、“管你干嘛,是为了你好”、“我是你的家长,就得管你”、“我管你,你就得听我的”,如果再有冲撞的话,家长可能就会说出最权威的话了,“还反了你!”。还有的家长采用暴力的方式、禁闭的方式来迫使孩子服从自己的管理,更容易引起心理自闭、轻生、离家出走等问题的发生。在这些情形下,家长的权威越来越受到质疑和挑战,家长必须改变观念和教育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帮助教育子女的目的,否则,物极必反。

三、麻茎秆打狼的教育规则

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当下的中职学校教师,应该对“麻茎秆打狼”的寓意进行辩证分析,形成并遵守如下教育规则:

1.避免与学生的正面冲突

在施教过程中,教师遇到学生冲撞的遭遇越来越多。但是,作为教师一定要记住:不管学生多“气人”,不管你的“理由”多充分,都要力争避免与学生的正面冲突。因为,一旦出现与学生的正面冲突,最尴尬的就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本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一种高标准的工作追求,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成为一部分人评判别人的具体标准。与学生发生冲突的教师,在学校难以得到领导的理解,在社会难以得到舆论的支持。因此,教师应该懂得“退一步,进两步”的道理,一旦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今后就再难以施教了。

2.不要迷信教师的身份权威

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存在身份上的绝对服从,不要总拿着教师的身份“说事”了。就如同张老师的遭遇,既然老师在讲课,既然老师再三强调课堂纪律,学生还是在我行我素,当然就可以说明其根本没在乎“老师”的存在,如果再以“我是老师,你就得听我的”的观念指导自己的后续行为,难免不发生冲突。如果张老师不是冲动地撕了学生的课外书,恐怕“麻茎秆”的效应还存在,先暂时制止,待课后再解决,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果了。

3.不要总想着“非得制服你”

有的教师,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时常会存在“非得制服你”的想法。对于违纪学生、冲撞过自己的学生,写检查、停课、公开道歉、处分等措施难以使学生心悦诚服。更有个别教师采取极端手段,侮辱、殴打、伤害学生的身体、自尊。大连一位小学教师因为学生的一句不恭之言而令学生登报向其道歉,结果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被学校单方解除合同(《天津日报》2011.12.14)。《弟子规》中“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告诉我们的教师,不要总想着用依靠教师的“势”来制服学生。学生们信服的是教师的人品、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学生只有接受了教师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需求,形成自觉的行动,才是达到了真正的教育效果。

4.见好就收,把握住教育时机

上述案例中张老师走下讲台的时候,学生已经显示出防御之势,低下头,要把书藏起来。其实,这就是教师权威作用的显现。既然达到了制止违纪行为的目的,张老师如果就此收手,课堂上也许就相安无事了,维持了一种平衡状态。而张老师命令学生交出课外书、伸手去抢的时候,就等于张老师抄起了麻茎秆。因此,正是由于麻茎秆打狼的效应,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适可而止,切勿给人以“得理不饶人”之嫌。

5.不要让学生“丢面子”

张老师在课堂上非得让学生把课外书交出来的做法,应该说让该生感到难堪了,更不用说课外书被当众撕了。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自尊心强,自制力差,容易冲动。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让他们感到“丢面子”。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受到老师的批评,会使学生感到“很没面子”,而容易做出冲撞、冒犯老师的举动,以显示其“勇气”。正因为如此,有的年轻老师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总想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厉害”,经常让学生“当众道歉”,想借此煞煞学生的威风。殊不知,这种做法,有百害而无一利。“人前不教子”,教师要尽量避免当众教育、训斥学生。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侮辱学生,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不揭学生的“短”,不泄学生的“气”,尽一切可能维护学生脆弱的自尊心,这些做法不是惧怕学生、不是教师软弱,而是为自己找寻教育的机会和切入点。

结束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辩证地思考“麻茎秆打狼”的启示。我们并不是要把学生当成狼,而是要说明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对立统一关系。任何埋怨学生、抱怨学校和社会的做法是解决不了自己课堂上的问题的。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学生,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多从自身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和体会了“麻茎秆打狼”的教育规则,就会让我们手中的麻茎秆发挥出金箍棒的效能。

猜你喜欢
茎秆课外书张老师
水稻茎秆接触物理参数测定与离散元仿真标定
爱看课外书的我
基于离散元的柔性作物茎秆振动响应仿真
课外书
谷子茎秆切割力学特性试验与分析
张老师喝茶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小麦茎秆与电线杆
有话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