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

2014-02-12 21:41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工作岗位计算机专业监控

(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天津 301900)

一、当前中职计算机课程的现状

(一)教材专业知识滞后

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与社会就业最为接近的教育形式。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符合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一线产业工人和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劳动者和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必须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吻合,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必须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教材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主要工具,教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材明显存在着知识滞后的问题,由于教材从开发到使用需要一定的周期,同时教材的更新周期又很长,这样直接导致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很多都已落后于软件的更新速度。

(二)课程设计不能很好地衔接就业工作岗位的要求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变化,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要求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目前中专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仍没有完全摆脱学科教学的模式,实践课及理论一体化的课程及案例型课程很少,经过这些课程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需要。

(三)课程内容碎片化,整个课程体系不能完整体现工作岗位对技能的需求

任何工作岗位都是由若干单元构成,而这些单元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我们现有的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整个课程体系从整体上看,不能反映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真正的工作过程中很难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有效利用。由于课程的碎片化,整体的知识体系也表现出了碎片化的状态,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课程设置,缺乏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所适应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又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务必要做好当地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调研论证,增加服务当地经济的专业课程,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如蓟县是农业大县,第一产业在全县的总体经济比重中所占的份额很高,但在农产品的宣传和农业技术的推广上,使用现代化的手段又很少,网络开发及维护人员的需求较大。还有就是蓟县的计算机维修、销售及广告设计人员的需求同样存在较大的缺口,这就要求我们从培养这方面的技术人员入手,科学设置我们的专业课程。

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需解决的问题

(一)由单一职业能力培养向综合职业能力转变,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

就中职计算机专业而言,我们目前培养的是某一职业领域甚至是更加狭窄的某一方面的专业人员。但岗位能力的要求远比我们所培养的能力要宽泛。就目前主流的教育理念而言,职业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要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这样既是保证学生实现当前的就业需要,也是奠定持久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

(二)基于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

据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用工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不满意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必要的岗位工作能力,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还要继续培养。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效率。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在校教育期间将系统的岗位工作转换成教学内容,构建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实现由“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

(三)课程门类由典型工作任务来确定

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相统一的、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综合发展的过程,其专业课程的内容,应当是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中提炼出来的学习过程,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职业教育要想与企业的用工要求完全接轨,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与企业的岗位工作完全接轨。

(四)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要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

工作过程系统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评价反馈)、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和包含“工作过程知识”。所以课程的设计要从以上三方面整体考虑,使得课程结构整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体系。

三、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流程

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人才培养过程是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是工作过程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过程。课程开发包括本地区及周边地区计算机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岗位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与课程设计四个环节。

(一)对本地区及周边地区计算机行业进行分析

以本地区用工企业为主,辐射周边经济较发达地区,收集计算机行业企业发展的基础数据,对与计算机有关的用工企业工作岗位和员工受教育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调研数据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状况。

(二)对符合中职生的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

从调研的众多企业中筛选出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工作岗位。对各岗位工作的性质、任务、责任、相互关系以及对员工的知识、技能等要求进行全面和系统的调查分析。

(三)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组织由计算机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企业员工、专业课教师参加的课程建设专题研讨会,确定计算机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名称及其基本内涵(工作过程、对象、方法、工具、劳动组织方式、工作要求等)。

(四)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成学习领域,并进行学习情境设计

1.将确定的计算机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确定课程体系

组织计算机专业教师及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研讨,完成以下任务:

(1)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相应的学习领域,形成专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2)以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为基础,描述学习领域。

2.学习情境设计

(1)小组讨论选择设计合适的学习情境(含教学项目)并排序。

(2)小组对学习情境进行描述。

3.课业文本设计

(1)分析完成学习情境中学习任务的工作过程的相关要素,分析各学习情境之间的联系,确定学生学习目标。

(2)必要时编写课业设计方案。

(3)编写学习材料,包括工作页和评价表。

四、课程的质量监控与评价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质量监控包括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个过程。课程监控与评价体系贯穿整个课程的开发过程,有效的监控和评价过程能帮助课程开发人员尽早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调整,它能够确保课程的开发质量,保障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课程质量的监控与评价需要设计合理的方法,同时还要有多方面人员参与进来。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包括两方面工作,即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价,其中内部监控主要是由学校及其教师进行,而外部评价则由外部专家、企业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来承担。

计算机专业课程质量的监控主要方法是在调研课程运行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再通过有关人员集体讨论,共同确定改进措施。经过一定时间运行之后,对改进效果再次进行评价和反馈,从而保证课程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和不断提高。课程质量监控的工作流程是现状分析、问题分析、确定课程发展和改进的工作目标、检验指标、措施、评价。

猜你喜欢
工作岗位计算机专业监控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基于工作岗位分析的课程建设探讨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你被监控了吗?
Zabbix在ATS系统集中监控中的应用
开年珠宝小惊喜
面向计算机专业的电路与模电教学方法研究
去年中国有438名公安民警牺牲 平均年龄4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