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能这样度过吗?

2014-02-12 09:21邓晖刘梦
党员文摘 2014年1期
关键词:方平哈佛大学

邓晖+刘梦

“大学老师上课的效果怎么样,很多时候不在于讲得如何,而在于学生的手机流量有多少。”这是一位老教师的感慨。这位临近退休的教师悲哀地发现,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学生了,“有些学生上课时东倒西歪,吃东西的、睡觉的、玩手机的、说闲话的,都有”。

游离在课堂之外的大学生比例有多高?记者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能够做到“集中精力听讲”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超过九成的学生都会在课堂外抽时间自习。

不过,前面这位大学老教师来信提及的情形,确实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大学生是否需要更加努力?

积极还是消极,

这是态度更是习惯

这是山西某大学大三女生赵琳的普通一天:早上9点半起床,早饭后到图书馆自习。打开电脑,先把QQ、飞信都挂上,刷一遍微博、微信、人人网,发发帖子冒个泡,再到淘宝网上逛一圈,时针就指向12点了。去食堂吃完午饭,简单休息一下,再到图书馆,重复一遍上午的所有动作后才能安心学习,晚上则是雷打不动的电视剧时间。

细算起来,真正用在学习上的时间没几个小时。可同很多男生相比,赵琳还是有些“辛苦”,她周围的很多男生,“总共没去过几次图书馆,除了上课,就是吃饭睡觉打游戏”。

全力拼杀过“黑色7月”之后,在一些同学眼中,大学似乎已展开了之前家长、老师描述的“美丽图景”,“现在好好学,等考上大学就好了,就能彻底放松了!”

在北京某艺术院校播音系学生小刘看来,这样的判定,确实“所言不虚”,因为尽管不少学生的到课、听讲状态不佳,可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能够在期末取得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成绩。

即便是本该严肃的论文答辩,也经常“又水又二地就结束了”。小刘回忆说,本科答辩时,班里30多名同学,只用了一个上午就结束了,“轮到答辩委员会向我提问时,因为有老师没有提前看过论文,张嘴就问,你是不是换发型了?然后,答辩就其乐融融地结束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在这么“混”日子,还有很多人在用功地学习,只不过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怕”字,成为学习的原动力。

刘洋是山东一所二本院校里有名的“考证专业户”,刚刚大三,就手握十几本专业证书,从计算机证、英语等级证、驾照、导游证到注册会计师证,应有尽有。他现在还在准备考研,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也是既沙哑又疲惫:“上大学后的每一天都过得很累。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我怕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也怕再让爸妈失望。”

大学,

是学习的终点还是起点

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大学,究竟是学习的终点还是起点?

这是一个困扰中国大学已久,却始终未能得到正解的问题,也是如今不少内地高校大学生学习状态堪忧的重要原因。日前,一个名为《凌晨四点的哈佛图书馆》的帖子被网友疯传,图片上的哈佛图书馆在凌晨依旧灯火通明、座无虚席。

“在哈佛,学生的学习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随处可以看到啃着面包学习,甚至是在食堂长椅上睡觉的人,来来往往的人看到了也不觉得奇怪,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倒头就睡的人实在是太累了。”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第一感觉就是“震撼”,“他们学得实在是太苦了,但也明显乐在其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还有对未来所要承担重任的责任感”。

“大学教育本该是冲刺阶段。在美国,小学玩着学、中学慢步走、大学快跑。积极提问、发言,与老师交流、互动,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你不想学都难。”专栏作家时寒冰对此感慨地说,“国内则是小学、中学玩命跑,大学玩着学。”

“在中国,似乎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高考结束,学习就变得不重要了。”针对这种对大学本真的放弃,国际著名数学大师丘成桐曾直指学生缺乏吃苦精神,“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太轻松了。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一点点加大学习任务,大学是最苦的,而中国的有些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四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四年,积蓄人生黄金能量的四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最多。”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教育

“面对这样的尴尬,绝不能苛责学生,首先要从大学自身找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大学不是高五高六。现在高校的课程设置、教育理念都需要改变,要彻底打破‘老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的局面,逼着学生张口、研究、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比关注各项大学排名更有意义。”

正在丹麦新闻学院攻读新闻学研究生的李杭蔚每天入睡都在后半夜,却依然乐此不疲,“我在丹麦的课程有许多讨论环节。班上同学来自世界上44个不同国家,教授会根据国籍把大家分成不同小组,尽量保证小组成员来自不同国家。讨论前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教授每天规定的阅读量甚至在100页以上。只有课前准备充分了,才能在讨论时有话可说、贡献思想”。这个例子佐证了程方平的观点:“国内学习比较注重知识点的积累和填鸭,国外学习则更注重思考和碰撞的过程。”

“考评机制也要加强。”程方平说,“国外名校学生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严格的淘汰机制。在哈佛,每年平均有20%的学生会因为学业成绩不过关而被淘汰。这种淘汰,不只看期末一张考卷分数有多少,你每堂课上的发言表现、课后练习要占到总成绩的一半,以督促学生要均匀发力,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猜你喜欢
方平哈佛大学
春雪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春雪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
女友有求于我
女友有求于我
查尔斯·埃利奥特:改变哈佛的人
女儿考上哈佛 妈妈做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