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园会”的效应——由2014青岛“世园会”想到的

2014-02-15 09:14杨滨章
园林 2014年12期
关键词:世园园艺风景园林

文 ◎ 杨滨章

杨滨章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丹麦哥本哈根商业大学客座研究员,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本刊编委。

199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简称“世园会”)在中国云南昆明举办,为期6个月的展览使人们首次认识了这一特殊形式的世界各地文化与艺术交流的盛会,首次领略和体验到了世界各地园林文化与艺术的魅力。展出本身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由此为契机,园林——这一在中国有着悠久传统的文化与艺术载体,也随着中国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受到关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进步和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和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其研究和服务领域也得到了不断的拓展,成为建设良好人居环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昆明“世园会”带来的良好示范效应,申办“世园会”也成为中国各地政府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位与形象,特别是推动和改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重要动力、途径及手段。到2014年青岛“世园会”的开幕为止,中国已先后四次成功举办了经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Producteurs de l'Horticulure,简写为AIPH;批准的展会,即昆明(1999)、沈阳(2006年)、西安(2011年)、锦州(2013年),而经过批准正在筹备之中的展会还有2016年的唐山、2019年的北京。与此同时,由中国城乡建设部主办的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简称“园博会”)也在此间交叉举办,自1987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9届。“世园会”与“园博会”就如同并蒂莲一般,双耀华夏。

效应之一:风景园林事业发展迅速

自1960年首届荷兰鹿特丹“世园会”的举办至今年青岛的“世园会”,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已先后举办了31届展会。其中,被视为最高水平的A1类展览举办过17次,次一级水平的A2、B1、B2类举办过12次。1994年中国花卉协会正式加入该协会,1999年中国昆明就成功举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

毫无疑问,作为以展示和交流园艺产品与园林艺术为主题的“世园会”,一方面使大家(无论是业界内外)有机会了解到国外园艺和园林发展的情况,另一方面也为中国风景园林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平台,即许多地方借主办城市为自己提供的建设展园的机会,充分展示了各自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作品,以及在园艺和园林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所以,“世园会”在中国举办,它所产生的积极效应首先体现在对中国园林事业的推动。它的春风吹红了风景园林和景观设计行业,以及园林绿化、施工建造、苗木培育等与之相关的其他行业,为这些行业(包括教育、科研)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应该说从“世园会”的筹备、规划、设计、建设到运营、展后利用的每一个环节,都为园林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注入了活力。不仅仅是展会的举办地,包括全国许多地方的城建部门、风景园林管理部门,许多地方的设计师、苗木商、建筑商、材料商等都以“世园会”的筹备和建设为契机,在全面传承园林历史与文化,全面挖掘各地乡土文化内容与特色的同时,也全方位地学习、研究和借鉴了世界各地风景园林的设计形式与表现手法,全方位地采用、引进了世界各地风景园林的造园材料与技术手段。所以,从某种角度说,“世园会”不仅是规划师和设计师们的竞技场,也是各种技术与材料的比武地,成了名符其实的园林和园艺界的“奥林匹克”盛会。所有这些,无论是在观念层面还是在技术层面,在管理层面还是材料层面,都使中国风景园林行业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跃上新台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世园会”也为园林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室外课堂,使他们有机会更好地、近距离地学习和感受国内外的园林文化、奇特景观及珍稀植物。

效应之二:城市绿色空间拓展喜人

在推动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发展的同时,“世园会”的举办不仅给举办地城市留下宝贵的园林文化与艺术遗产,而且更为难得的是它为当地市民的休闲娱乐活动留下了绿色空间,为其他生物物种的栖息繁衍提供了生存空间。其所增加的绿地空间,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空间布局上都大大改善了城市的绿地系统。

中国正处于现代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十分突出,加上各地存在的历史欠账等方面原因,城市绿色空间十分有限。时下各地不时出现的广场“大妈”健身扰民问题,“世界杯”足球热带来的踢球“无门”问题,以及各地城市频频出现的雾霾天气问题,无不折射出中国在城市建设与规划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客观地说,每一座“世园会”的举办城市都会借举办展会的东风,在精心规划和设计展会场地的同时,也会系统规划和设计一批新的城市公园绿地,使得举办地城市的绿地系统得到改善、更新和提升。

以沈阳为例,为了准备2006年举办的“世园会”,提出要在2006年底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250公顷,在中心城区建设了100块街头公共绿地(面积达31.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实际为12平方米)。2005年沈阳就共栽植各类树木600万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65%,绿地率达到35.97%。此外,2005年沈阳还结合浑河两岸的整治建设,实行绿化植树,建设生态公园,新增绿化面积300公顷;结合丁香湖蓄水工程建设,新增绿地面积60公顷。由此,城市水面积率也由2000年的2.43%提高到2005年的4.68%。这些公园绿地的建设,对改善和缓解该市绿色空间不足的局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而在中国首次举办“世园会”的昆明市,在展会举办之前的1996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6平方米,但其随后的发展也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2005年达到了8平方米,2010年突破了10平方米,2013年更是增加到14.34平方米。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展会举办之前的筹备阶段还是在其结束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世园会”在改变和完善城市绿色公共空间方面做出了不容置疑的贡献。

效应之三:城市形象的提升与经济的发展

“世园会”的举办不仅带红了风景园林行业,而且带火了各地政府争相申办的积极性。这一方面表明,“世园会”进入中国恰好迎合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在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急需拓展绿色空间,完善绿地系统,以弥补由于历史遗留下的城市绿地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完备等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看见了举办“世园会”的种种好处,诸如对提升地方知名度、改善形象、促进投资、拉动经济等等。有人将这种效应概括为:窗口效应、引擎效应、提升效应、眼球效应和民生效应等。

事实也正是这样。研究表明,昆明在筹备“世园会”期间,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在内的建设投入不仅大大改善和改变了原有的面貌,使城市发展整整提速5~10年,不仅促进了昆明城区的发展,也带动了昆明周边地区的发展。另外,每届“世园会”的主办城市,都会结合各自的特点,确定自己的展会主题与目标(如西安的“天人长安,创意自然”、锦州的“城市与海,和谐未来”、青岛的“让生活走进自然”)。而这些主题与目标又都与改变市容市貌,改变城市中的脏乱差、基础设施老旧落后等问题密切联系起来,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社会效益。西安市民将“世园会”带来的变化概括为“五更一提升”:道路更宽阔了,路面更平整了,公交更上档次了,环境更美了,治安更好了;作为西安市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得到大幅提升。这些无疑对外都起到了很好地宣传和展示城市的作用,对内也起到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传播新的生活理念的作用。

而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面,“世园会”的贡献也是不容置疑的。仍以昆明“世园会”为例,仅就参观世园会游客带来的收入而言,1999年为3.8亿元,2000年为1亿元,2001年1.4亿元,而且“世园会”展园也已经成为昆明市一个不落幕的园林艺术展台,为城市带来了滚滚了财源。在昆明“世园会”期间,先后有5位外国元首、115个外国使节团和国际组织代表团前去参观,有69个国家和26个国际组织参加了届会。整个会期共达成经贸合作项目325个,协议总投资和经贸总成交额为150多亿元。除了这些直接的门票收入以外,据专家推算,会展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系数约为1∶9。由此可以想见,“世园会”仅就经济方面给昆明带来的各种收益是十分巨大的。又如沈阳“世园会”,开园仅仅7天,门票销售收入就突破1.1亿元,园内的餐饮服务收入达2 646万元,纪念品收入1 764万元,演艺收入260万元。此外,沈阳市内出租车单车每日运营收入也比上一年同期提高了25%,公交车提高了20%。

效应之虞:“世园会”申办、建设需理性

在看到“世园会”所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刺激下,一些地方政府也十分热衷于加入申办的行列。自1960年以来的34年间,只有10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世园会”,其中,德国7次、荷兰6次、加拿大3次、日本3次、法国2次、奥地利2次、意大利1次、比利时1次、泰国1次,而中国(含台湾1次)在自1999年至今的15年间就举办了6次。不难看出,中国各地城市举办“世园会”的高涨热情。

由于举办“世园会”的城市都会赢得各种荣誉和赞叹,所以不少地方政府八仙过海,发挥各自的优势;长袖善舞,力争取得申办的资格。于是乎,申办“世园会”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热潮。应该看到,推动各地申办热情的动力一方面来源于“世园会”将给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带来的环境及生态效益,另一方面更来源于“世园会”将给城市带来的潜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效益,当然也不乏会为一些官员带来政绩上的亮点。于是,展会出效益,借展快发展,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申办和建设“世园会”的出发点。

借助重大城市文化、体育活动事件和重大展会来开发、经营城市已成为世界上的一种常见做法,这本无可厚非。不过,在中国的特殊国情背景下,正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过于看重其眼前的轰动效益,在申办和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其中,包括“世园会”的占地面积和投资规模过于庞大,建设标准过于豪华,追求形式的奇特,攀比功能的齐全,后期和后续经营利用的乏术等。例如,当年昆明在举办“世园会”时就提出了“国际一流、中国气派、云南特色”的口号,试图以一个展会的形式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形象。而锦州“世园会”为了突出特色,开创了展会新的举办模式——世界上第一个海上“世园会”,以人工填海的方式营造出1.39平方公里的核心场地。由于工期紧张,锦州还动员全市力量打破常规,采取边设计、边审议、边施工,按月、按周、按日倒排工期的方式,推进园区各项工程以及周边配套设施的建设。应该说,这种建设组织与实施方式在中国展会建设中已成了司空见惯的做法。

中国“世园会”举办情况一览表

需要指出的是,“世园会”的本意只是一个园艺与园林艺术的展会,是一个商业气息浓厚的园艺和园林产品(包括设计)展示、交流、推广及销售的盛会,是业余爱好者和专业工作者交流的盛会,是商家和消费者的盛会。而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作为一个只有24个(另有资料称28个)成员国(地区)(多数为发达国家)的国际组织,也只是一个国际性的园艺和园林工作者的民间组织。这样一个机构的展会,到了中国便被放大了许多,也被赋予了许多甚至是重大的含义与使命,使得展会偏离了原有的本意。在里面固然有中国特殊国情背景与时代需要等方面的因素,但我们也需要正视在展会申办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与展会本身无关的问题,努力使展会回归其应有的本意与形态,使其真正成为园艺与园林艺术、文化交流的盛会,成为提升中国园艺科研、生产和开发水平的盛会,成为提升中国园林设计、施工、养护水平的盛会,这样也才能为中国未来举办的“世园会”进行适当的减负。

结语

从为城市建设与发展角度来看,“世园会”的举办带给中国许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多重效益,其利是远远大于其弊的。因为无论如何,它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展台,使得国内外各种园林文化、艺术和技术得以展示;另一方面它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平台,使得行业内外的人士得以交流与切磋,特别是它有助于提升普通市民对自己生活环境质量和当地生态状况的认识水平,也有助于提升他们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意识。

在当今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如何为市民创造一个“天蓝、水清、地绿”的宜居环境,如何为城市创造一个经济活跃、文化丰富、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环境,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而对那些有条件申办“世园会”的城市来说,它便成为一种实现梦想的有效形式和可以利用的难得载体。我们期待“世园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但更期待具有中国特色的“世园会”之路能够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健康,使“世园会”能够更多地回归到关注展会本身,使其不仅仅为市民留下可持续使用的绿色空间,也为城市留下文化与艺术的文明遗产。

猜你喜欢
世园园艺风景园林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果树在园林景现中的应用——基于北京世园会百果园景现建设的思考
欢迎订阅2022年《北方园艺》
园艺系
园艺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我和园艺村的约会
世园会对举办城市的影响研究——暨对2019北京世园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