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断南飞雁》的女性主义解读

2014-02-25 15:28陈征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8期
关键词:出走自我意识他者

摘要:《望断南飞雁》是陈谦的一部代表作。该小说着重探讨了新移民女性在“他者”困境中如何自我觉醒,实现自我突围和心灵飞翔,充分展现陈谦笔下的女性形象特质。

关键词:他者;自我意识;女性话语;出走

作者简介:陈征,女,1990年6月生,湖南益阳人,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02

旅美作家陈谦凭她细腻的笔触、缜密的文思、独特的视角写下一部部耐人寻味的作品,如《爱在无爱的硅谷》、《覆水》、《何以言爱》、《落虹》等。《望断南飞雁》就是她的一部代表作。女主人公南雁怀揣着梦想以“陪读太太”的身份来到美国,在家庭环境和精神困境中挣扎,最终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在年近四十时离开夫荣妇贵的生活,出走家庭,开始自己的事业和人生新篇章。南雁一直潜隐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他者”的角色中沉默行走,其女性意识日益强烈,并化为具体行动,最终从他者的“内在性”走向“超越”,选择出走婚恋围城,“飞起来了”。这是作家陈谦对身在异域他乡的中国女人的女性书写,是在“挖掘超出男性理解的期待视野的女性经验,实现对男权世界的叛逆以构造出具有自身完整性的女性经验世界”。1

一、“他者”困境

“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2这就是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是传统习俗和男权社会的需要造就了女人。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成为第二性,成为“他者”。对“他者”地位的顺从及用“女性气质”对男人的依附,女性注定局限在不断重复的“内在性”中。“波伏娃的‘内在性描述的是一种没完没了地重复着对历史不会产生影响的工作的处境,在这种处境中女性处于封闭、被动而无所作为的生存状态。这种‘他者困境让女性陷入精神困境,逐渐丧失自我意识,女性自我得不到发展。”3

南雁从一个普通大陆妹到陪读太太到两个孩子的母亲,就是一个逐渐成为“他者”的过程。南雁从小就有着自己的艺术梦想,但被迫放弃理想,成为了一名仅有普通学历和职业的年轻女性。她和沛宁的结合是家人一手操办而成的。她之所以能成为沛宁的相亲对象,是因为她瘦弱娇小,学历低,没野心,柔和真诚,懵懂无欲求,在与沛宁的婚姻中,注定了她“贤妻主内”的地位。她迎合沛宁的一切想法,剪他喜欢的短发,当家庭主妇,相夫教子。她不希望生孩子,当她怀上第二个孩子时,她还是顺从了。作为留洋博士,沛宁的婚姻家庭观念还是中国传统观念。他选择一个无法带来威胁和恐惧的女人做妻子,安排着她的一切,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事业成就强加给她,用事业和追求企图阉割掉南雁的理想追求。看似温情贴心,实则以男权压制女性,把自己的“我”大化成“我们”,希望妻子是“我们”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我”。 新婚后,南雁一直想成为沛宁想要的那个过日子的女人。她一直在用自身的“女性气质”去符合“他者”处境的要求。

南雁在“他者”地位里是矛盾的存在,精神陷入极大的困境。虽然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已处于“奴”的地位,但是她的艺术梦一直牵绊着她,每当她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总是会受到丈夫的反驳和压制。南雁选择沉默,哭泣成为她梦碎后的外在常态。在黑夜中失眠游走,拒绝穿自己喜欢的蓝色衣服,甚至患上洁癖的强迫症等无不体现南雁在理想和现实中挣扎的困境。“有些强迫症患者,比如有洁癖之人,其发病的根源,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的世界里对一些在他们看来十分重要的事情上失去了控制,深感挫折,只能将注意力凝聚在家庭或个人生活里他们可以把握的范围内,走向极端。”4可见在南雁陷在家庭小世界中,失去对的生活控制,精神极度压抑,成了没有权利和没有声音的“工具”。

二、现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妇女的成长史则是女性在被压抑和反压抑中追寻自我意识和主体存在的历史。”5 “女性要追求解放,体现自身的‘超越性,就要对‘内在性进行克制,摆脱‘他者困境。”6陈谦的独特之处就是笔下的女性物质生活充裕,没有生存困境,而是在精神困境中挣扎,力求实现精神上的欲求,彰显生命激情。南雁从“他者”的角色中跳脱出来,和她不断觉醒的女性自我意识是分不开的。

(一)理想的牵引

艺术梦一直是南雁的心上结。虽然年少时被迫放弃,但是她的人生一旦出现有让她追梦的可能,她就可以抛弃她苦苦经营的一切。比如南雁选择沛宁是不假思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可能性——美国。美国让她有了实现梦想的可能。在这段婚姻中,没有太多你侬我侬的温情,更多的是功利性。南雁没有按照预定计划走向追梦之路,反而越走越远。这一过程中,她的梦就像是潜伏在她婚姻中的鬼魅,给沛宁带来威胁和恐惧,同时是铺展另外的人生路的引子。以梦为形的自我意识让南雁有了出走的目的和动力。

南雁的“美国梦”重在精神方面的欲求和生命激情的满足,相比以前的新移民文学中女性的美国梦,这是一种新高度的“美国梦”,完全在物质之上的心灵追求。对于走出生存困境的新移民群体,物质不再成为他们最看重的因素,而如何走向心灵自由和满足精神欲求反而显得更重要。这给女性自我意识提供了更大的生长空间。

(二)女性话语的影响

1. 家庭话语

南雁的父亲比母亲年长十几岁,给人的感觉是模糊的。母亲给她们姐妹命名一个为“鹭”、一个为“雁”,就是寄予她们“飞起来”的夙愿。母亲从小灌注给她们的就是发现和完成自己的使命。后来姐姐南鹭成为了傲气强势的女强人。母亲对南雁是支持多于压制。南雁母亲曾说:“南雁是很有潜力的女孩子,你将来要帮她长好翅膀,你们要比翼齐飞。”7在这样的环境中,南雁并没有受到男权主义的强烈影响,这也是她能质疑婚后家庭生活的一大前提。

2. 异域话语

在异域,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观念因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而相对减弱。女性自主意识和自我发现进一步增强。张妮给南雁灌输了美国精神:“在美国,你想是什么,你就可以是什么。”8这无形中给了南雁希望和动力。张妮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感受:“(美国精神)那只是一种承诺,就像在悬崖上牵出钢丝,那头放一箱你最想要的宝藏,你得走过那条钢丝,才能拿到它。可那悬崖下有多少白骨啊!”9这些话无疑对南雁有着强烈的精神冲击,使南雁不再盲从,诱发了其自我思考。她看到了梦想,也看到了通往梦的路上有艰辛和牺牲。阿娇的出现更是给南雁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动力。阿娇实现着自己的美国梦,也实现着全家的美国梦。阿娇告诉南雁:“其实在美国,你只要肯努力,你想是什么,就可以是什么。”10有了更好的示范和明确的前提“你只要肯努力”,心中有着理想种子的南雁会出走,就不足为怪了。这些女性经验给南雁以希望、提醒和警示,暗示了南雁将走上摆脱夫权主义和男性话语的追梦之路。

(三)潜隐的出走

南雁从坚持用英语写信开始,就准备着自己的美国梦。她学会了西式烹饪,上英语班,考托福,在社区学院修设计课等。她丈夫并不理解,全然忽视甚至嘲讽南雁的梦想。殊不知这是南雁是在为自己取得经济独立和生存技能所做的努力,是一种潜隐的出走。在婚姻围城中的南雁渐渐成长,对所见所闻有了自己的见解,甚至是控诉。这些都意味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爆发力。南雁不仅怨诉为人妻的痛楚,还大胆质疑“母亲”身份。南雁强烈的自由意志释放了“母亲”身份对自己的约束。南雁的歇斯底里的呼喊暂时归于寂然,但是南雁已经实现了她对男性话语的强烈反击和回应,精神上已经实现了彻底的出走。

(四)自由从容的出走

“自由是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波伏娃思考女性问题的基本视角。当今社会女性主体意识即女性要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人,是‘自由人、‘社会人。” 11南雁最终的出走就是她迈向自由的重要一步。她摆脱了女性既定命运的束缚,摆脱了婚姻和家务劳动的枷锁,挣脱经济上对男性的依赖,一步步在自由独立中完成对自己的“超越”。

南雁果断地出走,几乎是净身出户,可见出走之决绝。正是因为有了她一直以来的潜隐出走,她已经全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南雁的出走是从容而坚毅的。南雁出走的时间是值得关注的。南雁年近四十,沛宁将得到终身教授资格并达到事业顶峰,正是这个时候,她觉得“现在终于可以追求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了,孩子们也可以放手了”12。南雁放弃了夫荣妻贵的衣食无忧的生活,走出婚姻围城,独自出发寻找美术设计之梦。同时,南雁把自己出走带来的家庭影响减低到了最小。所以她飞得更从容。在异质文化语境中,资质平平的南雁凭着执着的韧劲,克服多重阻碍,毅然出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出走的南雁迈出了新女性追求心灵飞翔之路的一大步。她敢于突破生活困境,追求精神自由,重获女性主体性,尊崇自由意志,追求平等的生命权利,这正是新女性之品格,是对男权世界的叛逆。

三、结语

“男权与女权之间并没有僵死的界限与鸿沟。只有在女性独立的同时,在男女之间建立起自由平等的关系,才能达到真正完美的平衡状态,才能实现女性的解放和两性共同的‘超越。”13《望断南飞雁》的女性书写敏锐捕捉到女性的精神困境和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展现了新移民女性如何去突围精神困境、实现心灵飞翔,让读者看到女性在精神向度和生命向度的另一种可能性,这无疑对现代女性有深刻启发。

注释:

[1]王侃.女性文学的内涵和视野[J]. 文学评论1998(6).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孙湘寓.女性从他者的“内在性”走向“超越”—初探波伏娃《第二性》之启示.[J]. 群文天地.2012.

[4]陈谦.望断南飞雁[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89.

[5]邱云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P.224.

[6]孙湘寓.女性从他者的“内在性”走向“超越”—初探波伏娃《第二性》之启示[J]. 群文天地.2012.

[7]陈谦.望断南飞雁[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45.

[8]陈谦.望断南飞雁[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40.

[9]陈谦.望断南飞雁[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62.

[10]陈谦.望断南飞雁[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94.

[11]孙湘寓.女性从他者的“内在性”走向“超越”——初探波伏娃《第二性》之启示[J]群文天地.2012.

[12]陈谦.望断南飞雁[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105.

[13]孙湘寓.女性从他者的“内在性”走向“超越”——初探波伏娃《第二性》之启示[J].群文天地.2012.

参考文献:

[1]陈谦.望断南飞雁[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3]王侃.女性文学的内涵和视野[J].文学评论1998(6)

[4]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5]康正果.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述评[J].外国文艺评介.

[6]孙湘寓.女性从他者的“内在性”走向“超越”—初探波伏娃《第二性》之启示[J].群文天地.2012.

[7]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M].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出走自我意识他者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微“出走”,给生活一个休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