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OA资源建设调查与分析

2014-02-28 12:46陈超
图书馆学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数据库图书馆资源

陈超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湖南 湘潭 411101)

公共图书馆OA资源建设调查与分析

陈超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湖南 湘潭 411101)

面对信息资源购置经费日益高涨的压力,开放存取资源成为公共图书馆充实馆藏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对我国大陆省级公共图书馆OA资源建设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期提高公共图书馆OA资源建设水平。

开放存取资源 公共图书馆 资源建设

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在世纪之交由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发展起来的一种共享学术信息的理念和出版机制,以尊重作者权益为前提,使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取或使用他人的学术信息与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国内于2004年开始出现介绍这种全新出版模式和国外对开放存取的研究成果的相关文章。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尤其重视开展对开放存取的研究,因为开放存取思想迎合了网络时代信息交流的特点,能够为师生提供一个免费、开放的研究环境,对高校信息服务工作裨益极大[1]。公共图书馆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加大了对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然而基于订阅的学术期刊出版的商业化使得数字资源采购价格持续上升。对此,组织、利用OA资源不失为公共图书馆发展数字资源的一个特色之举。笔者对网络环境下我国大陆地区省级公共图书馆OA资源的建设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探讨公共图书馆建设开放存取资源的新策略。

1 公共图书馆OA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1.1 充实馆藏资源

信息资源是公共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图书馆为了满足用户需求,需要及时更新信息资源。但由于数字资源出版的商业化和兼并行为,使得数字资源的价格呈现持续上涨的趋势,数据库一年的价格就高达数十万。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信息资源久不更新,有的被迫缩减资源订购量。OA资源是采用作者付费而使用者免费的运营模式,读者可以通过网络方便获取。有项调查显示全球同行评议期刊2008年所发表的论文中,有20.4%可免费获取[2]。公共图书馆建设OA资源可降低其获取知识的成本,减缓购置数字资源的经费压力,同时又丰富了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免费获取全文信息的机会,提高自身信息资源保障能力。

1.2 提供专业化的学术交流入口

OA出版模式让无障碍传播学术成果的这一愿景成为现实,任何人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经济因素的限制,免费、平等地获取、利用学术成果[3]。科研工作者作为吸收、利用、创新学术成果的主体,在学术交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个人知识有限,对于开放存取资源的了解毕竟有限。而图书馆无疑是宣传OA资源最重要的途径。它为学术交流系统提供重要的服务支撑,使科研工作者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平台上进行知识交流[4]。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和服务优势,更加清晰地组织开放存取资源,为新接触OA概念的人提供一个知识交流平台;还可以使网络开放存取平台中的用户开展头脑风暴,吸收不同的思想和观念,提升学术水平,扩宽沟通渠道,加快知识的交流与传播。

1.3 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公共图书馆和开放存取有很多共性,例如,他们都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服务,都属于免费的服务性质,都需要通过网络系统这个平台等。基于开放存取的机构知识库为学术交流的发展、数字资源的管理与共享开辟了全新的道路,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大趋势[5]。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本地用户的服务要求,对开放存取系统的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和导航,形成一个序化的、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而开放存取系统通过吸纳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数据资源以丰富和壮大这一服务平台,从而减少了信息资源的重复检索、重复建设,是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种形式。

2 省级公共图书馆OA资源建设现状

本次调查对象是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31个省级中心图书馆,将它们列入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4个地区。通过登录这些图书馆网站调查其OA资源的组织情况,发现每个省(市、区)都建立了自己的公共图书馆网站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率达到100%。根据开放存取图书馆对OA的分类,将OA资源分为OA存储库、OA期刊、OA预印本等形式。这里调查的主要是一些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的OA资源。从调查结果来看,OA资源的组织情况不容乐观,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中有11所建设有开放存取资源,占总数的35.5%,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OA存储机构库的一种重要资源[6],31所公共图书馆都加入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故表1没有另外陈列)。

根据调查比较,2009年我国只有4所公共图书馆建设了OA资源,占调查比例的13%[7];而2008年美国50个州立图书馆中,揭示OA资源的图书馆有19个,占调查比率的38%[8]。相比之下,2008年都蓝、黄如花对107所“211”高校图书馆利用OA资源的情况进行分析,有72个图书馆揭示OA资源,比例达到69.2%[9]。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公共图书馆相比高校图书馆而言,对这些免费资源的组织、整合意识不够强烈。

从各地的分布情况来看,东部地区有4所图书馆,约占总比例的13%;中部地区有3所,占总比例的10%;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各有两所,均占总比例的6%。在11个揭示OA资源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中,以“数据库资源”存放的有6个,比率约为54%;以“网络资源”存放的有3个,比率约为27%;资源没有系统组织、混合存在的有两个,比率约为18%。这说明我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还是将OA资源作为一种专业的数据库资源使用,也从侧面说明了OA资源的学术利用价值较高。从资源存放层级来看,存放在第一层级的有两所,比率约为18%;存放在第二层级的有9所,比率约为82%;没有在三级或以下类目的。这说明对开放存取资源的揭示还比较醒目,但由于没有专门的资源列表予以介绍,很多用户概念混淆,对OA资源了解不深。

从收录的重要资源来看,中国预印本服务、一站式检索平台运用得比较多,但总体而言,各个省馆收录的资源比较分散,OA资源数量参差不齐,收录的外文OA资源并没有明显少于收录的中文OA资源,这说明我国对OA资源的重视、利用和推广程度都不高。大部分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没有对这些OA资源的使用规则、检索方式、主要收录方面和获取方式进行详细介绍,很多用户不了解这些开放存取资源的用途、用法,利用就无从谈及了。还有部分省级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是资源的链接方式,由于网络更新不及时,甚至出现无法访问的情况。

表1 省级公共图书馆OA资源整合情况

3 公共图书馆OA资源建设的不足

OA资源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免费电子资源,虽然其发展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很多开放存取的资源分散在各个平台,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整合平台等问题,但还是展现了一种欣欣向荣的力量和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么,制约公共图书馆组织、利用OA资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笔者基于人员层面、资源层面、图书馆层面和机制层面对公共图书馆OA资源建设不力的原因进行分析。

3.1 从人员层面分析:馆员对OA资源认知度低

开放存取运动在国外蓬勃发展,国外图书馆员都十分注重对OA资源的组织与利用,但国内情况大不相同。图书馆员对OA资源的认知程度是引导读者利用这种资源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我国科研人员对OA资源的认知度还不及10%[10],公共图书馆员对于OA资源显得更加陌生。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对部分图书馆员进行询问,发现有60%的馆员对于所提的OA资源不知所云;有30%的馆员在邮箱回复中提供了一些本馆所购买的数据库,但并没有准确揭示那些OA资源;还有10%的图书馆对于提问没有任何回应。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认为OA资源对优化馆藏、提高服务质量有帮助的比例也只有39.47%[11]。这说明在公共图书馆领域,馆员对于OA资源的认可度比较低。作为图书馆资源的向导尚未认识这一资源,何谈读者对OA资源的利用?

3.2 从资源层面分析:OA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开放存取资源有着发布快捷、免费获取的特点,但相应地缺乏严格的质量保障机制,随意性强,学术价值、质量参差不齐。这些资源在读者的利用率、资源的可靠性上都还存在一定的质疑声,有的机构知识库就是个人文章的上传,几乎没有通过同行评审。如果公共图书馆要组织、开发这些资源,还需要对其质量进行鉴别,是个极大的工程。此外,这些开放存取资源繁杂而分散,处于无序状态,关于一个系统的知识不够全面,难以实现集中、系统获取和个性化检索。一项调查显示,认为资源质量不高阻碍了OA资源推广的比例高达31.58%;认为资源数量不足的比例也达到28.95%。开放存取为用户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但未经严格审核控制的论文,可能包含一些不够准确的研究成果、错误的观点,而那些错误的信息就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如果不能保证资源质量,引起大量用户群的流失,可能会使开放存取模式面临最终的淘汰。

3.3 从图书馆层面分析:公共图书馆资源组织不力

图书馆网站是引导读者利用馆藏资源的窗口,有很多大学图书馆都在网站资源中宣传、推荐开放资源,但在省级公共图书馆中,只有天津图书馆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了开放存取资源专列。OA资源属于新型的网络电子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在国内公共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利用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对OA资源的组织更加没有明确的分类,导致资源揭示出现较为混乱的局面。纵观各个省馆的开放存取资源,开放存取资源层次设置不一,有的放在首页,有的则在网站的角落并通过层层链接才可以找到,需花费读者不少时间和精力;即使同一个OA资源,各个图书馆对它的名称设置也不尽相同,有的放置在免费资源中,有的放置在馆藏资源中,有的则散乱在首页各处,不细心查找便难觅其踪迹;还有部分相同的OA资源,由于外文翻译或者馆内链接设置更改等原因,导致资源的名称也不统一;加之图书馆对于OA资源的利用意识不强,一般都将目光锁定在传统的购买数据库方式上,即便是一些经济能力有限、没有充足资金购买数据库的公共图书馆,也并不会将眼光投向对OA资源的组织。

3.4 从机制层面分析:运行和产权机制不合理

采用“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经济运行模式使开放资源对于用户、图书馆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开放存取的网络环境使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版权保护更加复杂,受保护的主体范围和客体范围不断扩大[12]。仓储出版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网络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极大地影响着这种数字出版模式的数据和系统的管理与运行,是否采取有效手段保障平台的灵活性、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关系到开放存储仓储出版模式发展的成败。因此,仓储出版的相关建设者需要做好数据资源的安全性、规范化与可持续发展工作。目前开放存取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维护权利人的利益,控制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权益平衡,使开放资源实现自由、平等、无障碍地获取和使用。在现行的机制方面,OA资源存在很大的不足,图书馆需要克服这些问题,保证采集的资源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4 公共图书馆OA资源建设对策

我国的开放存取运动才刚刚起步,从各项研究调查来看,各类型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力度都不大,相比而言,高校图书馆关注最多,其次为科研机构的图书馆,读者、公共图书馆员均对它比较陌生。公共图书馆应该更积极、主动、认真地研究开放存取这一全新的信息资源交流机制,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成为开放存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使开放存取资源能更大程度地为广大读者利用。

4.1 注重OA资源的营销与推广

与图书馆传统的信息资源服务相比,OA资源及相关服务更需要图书馆在宣传、推广上下功夫。首先公共图书馆应该对馆员和读者进行OA资源利用的培训,根据读者的资源访问记录、借阅记录、工作岗位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OA资源。公共图书馆还可以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甚至商业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广OA资源。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当前OA资源被认知度低、图书馆单方力量有限等问题,借助合作方的影响力和营销经验,既增强宣传活动的吸引力,又降低宣传成本,实现读者、公共图书馆与合作方的多方共赢。公共图书馆尤其可以考虑与OA出版机构或其他学术出版机构的合作[13]。

4.2 优化OA资源的组织和质量控制

省级公共图书馆对OA资源的组织与揭示方式不尽相同,选择有效的组织与分类方式,使用户能快速、方便地确定所需资源的位置,也是网络数字时代图书馆员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表现形式。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馆内专业人员优势,对OA资源进行合理组织和揭示,将题名、责任者、主题或关键词、资源描述、资源类型、资源标志符、日期、来源、语种、权限、推荐级别等作为必备著录项,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多的客观参考,具有较好的操作性与实用性。由于开放存取资源并没有严格的审核机制,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在重视增加OA资源数量的同时,公共图书馆的专业人员需要把关OA资源的质量。馆员可以依据引文数据库收录OA期刊影响因子的情况,判断某资源是否具有参考价值。比较常见的OA资源有DOAJ、Highwire Press、Socolar、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奇迹文库等。

4.3 由下至上的OA资源发展模式

公共图书馆对OA资源组织不力,源于部分图书馆拥有其他数据库资源,很少关注对开放存取资源的组织和利用。如果OA资源在省级公共图书馆难以吸引用户,那么可以尝试在一些基层公共图书馆进行OA资源的组织和利用,因为基层公共图书馆虽然有广泛的用户群,但由于政府财政有限,难以支付每年昂贵的数据库购买费用,合理地组织和利用OA资源可以弥补自身商业数据库不足的劣势。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例,许昌市图书馆整合了83个国内外图书馆的网站、57种免费期刊数据库、17个学位论文资源库、10个免费电子书籍数据库、27个机构知识库的网站、52个全球免费数据库资料、14个开放资源检索平台。这种整合方式将全球各地免费的、知识含量高的数据库集中整合,既减少了购买部分数据库的费用,还对很多的OA资源进行了简介,便于读者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信息。

4.4 改善OA资源的政策环境

国家对开放存取运动的支持,将极大地推动OA资源的建设。比如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在成立时于各高等院校、科研管理部门进行了宣传和推广,它提交论文的数量、人数都大大超过国内其他的电子预印本系统[14]。提倡有关单位在科研人员的晋升和绩效考核中认可开放存取作品,建立科学的开放存取成果评价体系。比如英国在评估研究成果时已将开放期刊与传统出版物同等看待,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斯坦福大学等,在申请课题、评审职务中都承认开放期刊为合法文献[15]。

公共图书馆要在网络环境下巩固信息中心地位,须充分认识OA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利用这些潜力无限的宝藏。

[1]郑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构建现状与优化策略[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2):32-35.

[2]任胜利编辑之家.国际同行评议期刊2008年发表的论文有20%可免费获取[EB/OL].(2010-11-21)[2013-01-18]. http://blog.scienonet.cn/home.php?mod=space&wid=38899 &do=blogtild=386004.

[3]李武,刘兹恒.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6):66-69.

[4]孙永河,等.开放存取对期刊论文学术交流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1(24):132-136.

[5]吴群.基于开放存取的机构知识库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J].现代情报,2011(6):50-52.

[6]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EB].http://www.oalib.com/ Html/OAziyuan1/cangchuku_489_49.html.2013/01/19.

[7]吴倩.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4):35-37.

[8]黄如花,高协.美国州立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揭示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8(6):122-126.

[9]都蓝,黄如花.“211”高校图书馆对OA资源利用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3):58-62.

[10]李麟.我国科研人员对科技信息开放存取的态度——以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06(7):34-38.

[11]张材鸿.国内公共图书馆利用开放存取资源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0(4):85-91.

[12]陈东韵,黄如花.开放存取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J].图书情报工作,2008(12):17-19.

[13]麦淑平.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的利用与信息营销[J].图书馆,2010(6):96-98.

[14]陈振英,何小军,陈益君.开放存取在中国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35-40.

[15]“开放获取与促进学术出版”国际研讨会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03(1):28-30.

陈 超女,1987年生,助教。

G258.2

2013-12-17;责编:王天泥。)

猜你喜欢
数据库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