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篇”发病浅析

2014-03-04 18:44陈绩锐胡小利
西部中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杂病论温病桂林

陈绩锐,胡小利,艾 军,马 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篇”发病浅析

陈绩锐,胡小利,艾 军△,马 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我国近代发现的3种《伤寒论》古本之一,虽对其真伪难辨,褒贬不一,然有不少医家持肯定观点。通过对书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理解,探析认识书中“温病篇”中发病相关内容,加深对该篇的学习和认识。

《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温病篇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简称“《桂林古本》)是近代国内发现的3种有别于宋本《伤寒论》的传本之一,又称“白云阁藏本”。据左盛德介绍《桂林古本》是张仲景相传《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1]1192。其内容中“六气主客”“温病脉证并治”以及伤暑、热病、湿病、燥伤、伤风、寒病各篇大部分是宋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未论及的。近现代部分医家对该书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伤寒学派将温病学说纳入伤寒论中,以求完善“《伤寒论》已经具备了温病证治的完整内容,温病不应另立门户,自成体系”一说[2],指该书实为伪作。也有人认为“读《桂林古本》,观后则历代纷争定论,诸本疑文冰解,宋本较之,则黯然失辉[3]。”

笔者通过对《桂林古本》中“温病脉证并治”篇[1]1371(简称“温病篇”)的学习,认为《桂林古本》“温病篇”中所论述病种皆以伏气立论,故就“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认识对其中发病内容进行探析。

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浅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成为了温病伏气学说的主要依据。不同医家对其内涵的认识不同,对于感邪部位或言感受外邪伏于少阴,或言伏于募原,或言藏于肌肤……对于发病或言寒毒伏藏化温,或言本气自病……而笔者认为,大气中阳热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曰:“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人身阳气也随自然界阳气升降出入。就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三月,此谓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就是指四季阳气的活动状况。而在人体,主宰封藏功能的是少阴肾脏和太阳膀胱腑,其与六气相对应的是太阳寒水。因此认为肾脏与太阳寒水相互影响,同是主人体冬令,同是具备封藏人体阳气功能。而对于“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解释,应该说需要结合其他来看,《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由此,冬伤于寒本质上使得不藏于精,而何谓“精”呢?《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可知“精”是与“柔”相对应的阳气的一种状态。又《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可知“精”是阳气蛰藏的状态。所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指的是阳气不能蛰藏,导致发为温病。至此,冬季太阳寒水行令之时,少阴蛰藏功能受损,导致阳气封藏受限,春季厥阴风木行令之时产生温病。

2 “温病篇”相关疾病发病浅析

从“温病篇”中可以看出,所论述疾病皆是从伏气而发,然根据是否兼有其他邪气可以分为“单一温病”和“两感温病”。

2.1 单一温病 这里所说的“单一温病”指:篇中条文1所说春温、秋温、冬温等仅由伏气引起的温病。首先,对于“春温”如条文2、6所说,“冬伤于寒”指的是冬三月闭藏之时,损伤肾水的收藏功能,使得肾水之中蛰藏功能不足,所以说“其气伏于少阴”,春三月之时,厥阴风木行令,此时蛰藏的阳气当适时而疏泄,然因蛰藏功能损伤,又逢风木行令,故导致疏泄太过,阳气不当疏泄造成邪热,发为温病。

如此,与“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类似,对于条文3、7,自然不难理解,“夏伤于湿”是指长夏时运化功能受损,故“其气伏于太阴”即是说,中气脾土的运化功能失常,影响由夏季升浮转为秋季收敛的阳气,进而导致秋季收敛功能下降。因为此时阳气尚浮于外,收敛不及,阳气逆泄,发为温病。因为太阴脾土居中,为五脏运转的中枢,所以说,“病秋温,其气在中”,因为收敛功能受损,相火不能下降逆于上,中气运化失常,不能上乘津液,所以发热,口渴;中气受损,中枢脾胃升降失常,因此腹中热痛,重则下利便脓血。

至于冬温,初冬虽寒,阳气封藏虽早至,却无大病发生,因为,秋冬之时阳气本当收藏。然而,冬至之后,“天应寒而反温”,即是厥阴不当之时行令,此时阳气当蛰藏而反疏泄,故病温。因为此时太阳寒水行令,肾主封藏,故“其气在下”,少腹为太阳寒水之腑所在,所以痛引少腹。

以上所说春温,秋温皆是因为收敛封藏功能受损导致的温病,均可概括为广义上的“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范畴。所以说“此其常”,而冬温并非封藏功能失常,而是气候应寒反温,阳气随大气生发而疏泄,发为温病,所以说“此其变”。

2.2 两感温病 所谓“两感温病”指的是除了由伏气发病之外,同是又感时邪,或素体有湿,或素体有热更伤于风,包括篇中阐述的大温、风温、湿温。

对于大温,篇中讲乃是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又“春时阳气外发”复感外邪导致的重病。即是说原本已是封藏失职,肾中阳气不足,疏泄失常,肾气空虚,然而,春令疏泄,又感时令疏泄之气而为“两感温病”此时肾阳外泄,故病重。因为阳浮越在上,扰动清窍,所以发热头晕,目眩;肾阳外散,心神失根,所以不省人事,谵语;肾津不上乘,所以齿枯,唇焦;阴阳不交济,所以面色乍青乍赤。

而风温,篇中提及有2种发病途径:一是素体有热,复感于风。二是伏气病温,误发其汗。第二个原因其实与“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第6条所提及的风温应该说是相似的。但两个原因应该说可以归为一个:即不论素体有热,或伏气病温,皆是患者本身封藏不足或疏泄太过导致,而更伤于风或误治发汗,皆是疏泄之法,伤于风是六淫邪气之中的疏泄之法,发汗则是人为的疏泄之法。从这方面看,风温和大温可以说有相同的发病机理,而程度轻重不同而已。

对于另一种两感温病——湿温,在某种意义上和秋温有关联。主要因为同样是中气运化失常导致的湿,与疏泄或封藏功能失常的温合并而发,所以病位和表现也类似。

3 讨论

该“温病篇”作者论述温病的发生皆是从伏气角度阐述,从这里对伏气导致温病的认识可窥一斑。对于“温病篇”的探讨,笔者认为,其发病基本上离不开封藏、疏泄、运化3个功能,而表现为单一温病和两感温病以及轻重程度的差别。“温病篇”中除了上述讨论内容之外,尚记载有治疗方药,以及温邪干心,温邪干肺,温邪干肾,失治误治导致的三焦传变和疾病预后的问题。这里暂不做探讨。

虽然桂本真伪难以确切考证,也未能肯定“温病篇”即仲景原著中的内容,但是作为医学文献,应该说对了解温病学说的认识和发展具有一定价值。正如米伯让所说:“应该以说理真实、应用有效为辨别之关键,即或非仲景手稿,亦无关宏旨、亦必系后之学者学习伤寒论深有心得者托名而作,仍是有功于祖国医学的发扬[4]。”

在此笔者尚初窥医道,未敢臆测圣人医旨,对前贤之论也无妄加置疑之意,仅以后学之心,对“温病脉证并治”一文进行初浅,诚请前辈同学指正。

[1]黄竹斋.黄竹斋医书合集(下)[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蒋建成,李仙.《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溯源及评价[J].中医文献杂志,1998,16(4):13-14.

[3]石宗文.《古本伤寒杂病论校平》简介[J].广西中医药,1993,16(6):40.

[4]张志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读后[J].福建中医药,1985,16(4):48-50.

On the Attack of″Warm Disease Chapter″from Guilin Ancient Edition of ShangHan ZaBingLun

CHEN Jirui,HU Xiaoli,AI Jun△,MA Li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ning 530001,China

Guilin ancient edition of ShangHan ZaBingLun is found as one of three kinds of ancient editions in modern times.Although the book is hard to distinguish,it still gets the attraction of many doctors.The paper is discussing the attack of″warm disease chapter″by exploring″The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warm disease in the spring were damaged by the cold in the winter″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tudy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pter.

ShangHan ZaBingLun;Guilin Ancient edition;warm disease chapter

R222.2

A

1004-6852(2014)01-0063-02

2013-02-27

陈绩锐(1986—),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温病病机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艾军(1963—),女,博士学位,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温病病机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杂病论温病桂林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桂林行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暨《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影印本首发式
乐!乘动车,看桂林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
《伤寒杂病论》书名辨析
《伤寒杂病论》中腹满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探析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