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所有权与企业创新绩效

2014-03-04 09:18李婧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创新绩效所有权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2004-2010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检验了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企业家团队所有权对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U型关系;同时,企业家团队所有权对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企业家团队 政治资本 所有权 创新绩效

引言

自“社会资本”概念被引入学术研究以来, 它表现出的强大解释力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近年来, 从社会资本角度解释企业绩效差异的研究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考虑到政治联系对于整个经济以及单个企业的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要影响(Claessens et al.,2008;Faccio,2006),很多文献研究了政治资本在诸多方面的作用,如企业借贷、长期绩效、获得政府支持摆脱财务困境等(Bill et al,2009)。同时,结合我国转型经济背景,国内一些学者也对企业政治资本进行了探讨,如探讨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身份与民营企业的融资便利之间的关系(胡旭阳,2006;余明桂和潘红波,2008),高管政治网络与企业业务活动之间的关系(巫景飞等,2008),企业家政治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孙俊华、陈传明,2009;邓建平、曾勇,2009)等。其中,一些学者的研究肯定了政治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一些研究却支持了“制度潜入惰性”(石军伟、付海艳,2010)。

然而,政治资本对企业的影响究竟如何?纵观现有研究,较少有学者将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行为相联系。企业通过构建政治资本获取的资源对企业创新行为是否具有促进作用?政治资本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如何?在提倡企业“自主创新”的今天,探讨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考虑到企业家团队的政治资本是依附于个体的社会资本,那么现有的激励机制设计是否有助于促进企业家将属于个体的政治资本转化为企业的政治资本?因此,本文以中国制造业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企业家团队的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考虑所有权对企业家团队的激励作用。

文献回顾与假设发展

管理者可以为企业提供两种资源:工作经验累积的人力资本(Eisenhardt& Schoonhoven,1990;McGee et al.,1995)以及他们的外部联系带来的社会资本(Granovetter,1985;Shane&Cable,2002)。很多文献强调了转型经济中管理者纽带的重要性(Peng & Luo,2000;Xin & Pearce,1996)。在转型经济中,正式的制度框架还没有完善,认识谁变得很重要,关系可以替代不是很有效率的正式制度(Xin & Pearce,1996)。另外,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了一种不确定和存在风险的经济环境,使得人们之间的信任度降低(Atuahene-Gima & Li,2002)。因此,通过外部关系网络传递的信息与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相比会更值得信任、更丰富和更有价值(Luo,2003)。

管理者与政府官员之间的联系,即政治网络,在转型经济背景下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者资源(Li & Atuahene-Gima,2001)。在转型经济中,市场配置机制和政府配置机制是同时存在的(Nee,1989;Zhou,2000)。政府对战略性要素资源依然持有相对的控制权,而且拥有审批项目以及配置资源的权力(Child,1994)。在要素流动性受限以及政府依然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关系可以提供灵活的资源配置方式(Luo,2003)。首先,企业家在外部融资方面往往面临问题,尤其是银行融资,因为企业家和借款人之间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Amit,Glosten & Muller,1990;Gompers,1995)。企业家拥有关于自己以及机会的信息,而借款人没有。他们在将钱借给企业家时面临高风险,担心企业家也许会进行机会主义行为。而转型经济中私有产权的弱保护机制使得中国企业家在信息披露方面更加谨慎,恶化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并进一步恶化了外部融资问题。而政府干预可以使投资者放松对企业破产的警惕(Bill et al.,2009),一些研究发现,有联系的企业和无联系的企业在价值资源,如银行贷款(Johnson & Mitton,2003;Chiu & John,2004)、政府契约(Goldman et al., 2008)、以及政府对企业财务支持(Faccio et al.,2006)等获取方面确实存在差别。其次,根据企业家参与政治活动的“制度风险论”,在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转型经济给企业经营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包含政治不确定性和行政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意味着政府(官员)有能力提高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邬爱其,金宝敏,2007)。因此,转型经济背景下企业创新行为面临着更高的风险。而政治联系可以为企业提供制度保护(Agrawal & Knoeber, 2001),带来政治合法性,从而帮助解决资源获取问题。一种立法机构的成员身份意味着国家对企业家在经济以及社会政治贡献方面的认可。从而,在国家配置资源时,拥有立法机关成员身份的企业家会被区别对待,他们可以从当地国有银行中获得政府委托统治的贷款(Wubiao Zhou,2009)。再次,从立法机关获得的政治资本也可以通过强化企业家的制度性社会网络而利于动用资源。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网络往往基于社会的相似性(Burt,1992)。从而,享有高社会地位可以提高拥有其他高社会地位的个人网络(Suchman,1995)。研究显示,立法机关成员这种表明较高政治地位的头衔,可以提高企业家结识其他政治重要人物的概率,例如政治家、官僚家、银行家或者其它PC或者PPCC的头衔,从而提供解决资源获取问题。因此,在弱产权保护的经济中,对于投资者而言,企业家拥有政治联系不是什么坏事情(Bill et al.,2009),可以帮助企业获得财务和其他资源,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帮助之手用于研发行为(Chen et al.,2011),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endprint

然而,张敏和黄继承(2009)的研究表明,政治关联企业的多元化程度显著高于非政治关联企业。他们认为,政治关联有效抑制了上市公司由于多元化经营带来的股票市场风险的上升,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多元化资源。相比于企业创新行为,多元化经营的风险更低,获利周期更短。因此,从这种角度考虑,尽管拥有政治资本的企业在资源获取方面具有优先权,但这些资源往往不会用来进行创新行为,从而不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

本文认为,企业建立政治资本的初期,其目的更多的是获取企业的社会合法性以及政府的支持。而由于此时企业所构建的政治资本有限,企业会进行创新行为,为企业发展谋求更多的保障和机会。随着企业政治资本的增多,企业从政府获取的发展机会和生存空间随之增加,政治资本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在拥有政府提供的较低风险的发展机会的前提下,企业在同等情况下会减少具有高风险性的创新行为。然而,随着政治资本的进一步构建,企业所有者所关注的目标不再仅仅是满足企业短期的生存保障和发展,他们会关注企业长期的发展和价值增值。此时,企业通过政治资本的构建更多的是获取与国家发展战略导向有关的信息以及创新活动支持性资源,从而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U型关系

同时,本文认为所有权会对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政治资本是依附于企业家的个人资本,因此企业家对于自身所携带的政治资本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他们可以选择将自身的政治资本为企业服务,也可以选择不为企业服务。因此,如何激励企业家将依附于个体的政治资本转化为企业的政治资本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研发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和高投资的特征,且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研发投资也许并不会产生期望的结果(如,新产品或者新的过程)或者不会在某个给定日期前产生效果。是否参与具有风险的研发项目是高层管理者需要做出的决策之一(Barker and Mueller,2002)。一般而言,两个原因管理者比所有者更加具有风险规避型。第一,所有权可以分散风险,而管理者的财富和雇佣风险直接与公司特定项目的成败相关,不能够被分散。所以,他们承担风险的动机大打折扣(Gray & Channella,1997;Wiseman & Gomez-Mejia,1998)。 第二,与所有者相比,管理者倾向于短期项目,因为他们一般没有企业的所有权,而且也往往受到例如基本工资和奖金这种短期激励的奖赏(Tosi et al.,2000)。理论上来讲,管理者激励支付可以减轻代理问题以及管理者的风险规避性,从而使得管理者更加倾向于承担风险项目(Coles et al.,2006)。Lerner 和 Wulf(2007)发现美国研发较集中的组织,更倾向于对研发部门领导进行长期激励(如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中国企业也深受代理问题的困扰,主要由于弱的管理者激励机制以及严格的决策权力(Chang and Wong,2004)。Chen等(2011)通过对1088个中国私营制造业的调查发现对CEO进行所有权激励提高了企业的创新努力和创新绩效。因此,所有权可以强化企业家的创新动机,促使企业家将自身资源为企业服务,从而本文得出以下假设:

假设2:所有权对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实证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企业家团队为研究对象,参照Gartner et al.(1994)、寻格辉(2003)、谢茂拾(2004)以及贺小刚和沈瑜(2008)的观点,将企业家团队界定为董事或职位在副总经理以上的高管。并以我国上市公司中创新行为密集的制造业为研究样本,从中选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配对样本进行分析。配样本选择步骤如下:一是根据北京色诺芬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CCER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本文获得了2004年至2010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制造业公司股票代码。二是依据此股票代码和巨潮资讯网 “报告全文”模块,本文获取了这些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和年度报告。三是基于本文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上市公司的界定,我们排除了外资类、集体类、社会团体类和职工持股会控制类等性质的企业。四是最后,参照国内学者的通行做法, 删除ST、PT 类的公司,以及在2004-2010期间数据缺失过多的样本,最后得到1106个样本的配对面板数据库。依据GICS全球行业分类标准,本研究所用到的样本企业涉及能源、原材料、工业、消费者相机选购品、日常消费品、医疗保健、金融房地产、信息科技等8大类行业。

(二)变量定义

企业创新绩效。本文从技术创新绩效(TINO)和管理创新绩效(MINO)两个方面对企业创新绩效(INO)进行了测量。一是技术创新绩效(TINO)主要测量指标为技术投资(INV)、技术人员比例(TEC)以及产品专利数量(PAT),数据分别来源于企业的年度报告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的官方网站。在处理过程中,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技术投资、技术人员比例以及企业专利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Cronbach α均在0.680以上, KMO值均在0.697以上,技术创新因子解释率均在67.294%以上,信度和效度都是可以接受的。二是管理创新绩效(MINO)。管理创新主要指组织的制度创新(傅家骥,2000;Damanpour & William,1984)。结合芮明杰(1997)以及Karen和Susan(1989)对银行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问卷调查,本文设定以下指标对管理创新进行测量:是否有新战略产生、是否有新的管理制度产生、组织结构是否发生变化、是否发生资产重组行为、是否有培训活动、员工待遇是否发生变化等。发生设为1,不发生为0,然后求和作为当年企业管理创新的度量值。管理创新的相关信息提取自企业年度报告。

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TPOL)。在本研究中,我们将政治资本界定为与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民间商会的网络关系。在具体的测量中,借鉴情报学中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巫景飞等,2008),本文对公开发布的上市公司董事和高管简历逐一进行编码,将质化的文字描述转换为量化的分值。编码所参考的问题如表1所示,在阅读分析各高管简历过程中,如果此人符合该选项则编码确认为1,否则编码为0,然后再逐项相加,编码分值越高说明此位董事或者高管的政治资本越丰富。endprint

企业家团队所有权(MASHP)。即企业家团队所持公司股份比例,数据来源于企业年度报告。

其它变量。为了更准确的分析企业家团队所有权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以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具体包括企业所有制性质、企业寿命、企业规模、所处行业、公司财务杠杆、股权集中度、高管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以及企业家团队成员规模、平均年龄、平均学历、平均任期。

(三)模型设定

为验证假设1,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本文构建如下分析模型:

Yi,t=α+b1TPOLi,t+b2TPOL2i,t+b3 MASHPi,t+bi Xi,t+ei,t

为验证假设2,企业家团队所有权的调节作用,本文构建如下分析模型:

Yi,t=α+b1TPOLi,t+b2 TPOL2i,t+b3 MASHPi,t

+b4 TPOLi,t*MASHPi,t+b5TPOL2i,t*MASHPi,t +bi Xi,t+ei,t

在模型中,Yi,t分别为技术创新绩效(TINO)、管理创新绩效(MINO)和企业创新绩效主成分因子(INO),i表示横截面的个体,t表示时间,α表示截距项,bi(i=1,2,…)为模型回归系数,Xi,t表示其它变量,ei,t表示随机干扰项。

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

表2给出了各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04-2010年间,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呈下降趋势;而企业家团队所有权则比较稳定,一直维持在0.2%左右。企业对技术方面的投资以及技术人员比例在2004年到2006年间均呈下降趋势。同时,从2007年起,企业对技术方面的投资以及技术人员比例逐渐上升。这一变化也从侧面反映了金融危机后企业对创新活动更加重视。同时,企业管理创新2004年至2010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也反应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的趋势。

(二)实证分析

1.研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表3给出了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中的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的两个测量指标,技术创新绩效和管理创新绩效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且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管理创新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非常显著,但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更为显著。企业家团队持股比例和企业的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创新绩效,无论是技术创新绩效还是管理创新绩效也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这种正相关关系不显著。同时,通过相关分析可知,各研究主要变量之间不存在共线性问题,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2.回归分析。表4列示了企业创新绩效对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的回归分析结果。具体而言,模型1检验了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与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之间的关系。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无论是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的一次方项还是二次方项,回归分析系数均非常显著。模型2检验了企业管理创新绩效与企团队政治资本之间的关系。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管理创新绩效之间也是存在U型关系,且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的二次方项非常显著。模型3检验了企业创新绩效与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的关系。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无论是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的一次方项,还是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的二次方项,回归分析系数均非常显著。同时,模型1、2、3的回归分析结果给出的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的临界值均处于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均值与正负两个标准差之间。所以,我们一方面可以排除异常值的存在,另外还可以认为该模型的模拟效果要优于对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取对数、或一次项、或三次项等拟合模型的效果。因此,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起初对企业创新绩效起到阻碍作用,但是当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后,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的构建就会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本研究假设1得到支持。

进一步的,本文检验了企业家团队所有权对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如模型4和模型5所示。由模型4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家团队所有权与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一次方的交互项系数检验结果为负,不过不显著。在模型中继续引入企业家团队所有权与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的二次方交互项后,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家团队所有权与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的一次方交互项系数仍然为负,不过也不显著。但是企业家团队所有权与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的二次方交互项系数为正,且非常显著。因此,企业家团队所有权对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即在赋予企业家团队较多的所有权的情况下,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被强化,而如果企业家团队持有企业较少的股份,则会弱化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结论

基于2004-2010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本文检验了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企业家团队所有权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U型关系;同时,企业家团队所有权对企业家团队政治资本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以上研究结论表明,首先,政治资本在经济和个体企业发展中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略的,然而,企业构建政治资本对企业创新行为产生的影响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打破了“制度潜入惰性”的假说,并指出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才是企业家所追求的。因此,他们会更有效和更合理的利用资源,以获取利益最大化。其次,所有权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可以有效缓解代理问题,促进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趋同化。同时也说明能力和动力两者之前存在一种互补关系,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endprint

1.石军伟,付海艳.企业的异质性社会资本及其嵌入风险—基于中国经济转型情境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

2.Eisenhardt, K. M., Schoonhoven, C. B.. Organizational Growth: Linking Founding Team, Strategy, Environment, 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3)

3.Mcgee, J. E., Dowling, M. J., Megginson W.L..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Business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7)

4.Granovetter, M. S..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Social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91(3)

5.Shane, S., Cable, D.. Network Ties, Reputation, and The Financing of New Ventures [J]. Management Science,2002,48(3)

6.Xin, K. R., Pearce, J. L.. Guanxi: Connections as Substitutes for Formal Instituti- onal Suppor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6)

7.LI, H., ATUAHENE-GIMA, K.. Product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China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44(6)

8.Nee, V.. 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9,54

9.Zhou, X. 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0,105(4)

10.Child, J.. Management in China During the Age of Reform[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1994

11.Amit, R., Glosten, L., Muller, 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Venture Investments, and Risk Sharing[J]. Management Science, 1990(6)

12.Gompers, P. A.. Optimal Investment, Monitoring, and The Stages of Venture Capital[J]. Journal of Finance, 1995(50)

13.Goldman, E., Rocholl, J., So, J.. 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the Allocation of Procurement Contracts[J]. Indiana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2008

14.Agrawal, A., Knoeber, C.. Do Some Outside Directors Play a Political Role?[J]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1(44)

15.Lin, C., Lin, P., Song, F. M.. Managerial Incentives, CEO Characteristics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in China's Private Sector[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1(39)

16.张敏,黄继承.政治关联、多元化与企业风险—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7)

17.Coles, J. L., Daniel, N. D., Naveen, L. 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Risk-Tak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79)

18.Lerner, J., Wulf, .J. Innovation and Incentives: Evidence from Corporate R&D[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7(89)

19.Chang, E., Wong, S.. Political Control And Performance in China's Listed Firms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4(32)

20.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1.Damanpour F E, William M.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Problem of "Organizational Lag"[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4(29)

22.芮明杰.管理创新[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3.Karen, A .B., Susan, E. J..To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in Banking: Do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Team Make a Differe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

作者简介:

李婧(1984-),女,山东梁山人,管理学博士,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组织结构与战略。endprint

1.石军伟,付海艳.企业的异质性社会资本及其嵌入风险—基于中国经济转型情境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

2.Eisenhardt, K. M., Schoonhoven, C. B.. Organizational Growth: Linking Founding Team, Strategy, Environment, 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3)

3.Mcgee, J. E., Dowling, M. J., Megginson W.L..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Business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7)

4.Granovetter, M. S..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Social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91(3)

5.Shane, S., Cable, D.. Network Ties, Reputation, and The Financing of New Ventures [J]. Management Science,2002,48(3)

6.Xin, K. R., Pearce, J. L.. Guanxi: Connections as Substitutes for Formal Instituti- onal Suppor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6)

7.LI, H., ATUAHENE-GIMA, K.. Product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China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44(6)

8.Nee, V.. 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9,54

9.Zhou, X. 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0,105(4)

10.Child, J.. Management in China During the Age of Reform[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1994

11.Amit, R., Glosten, L., Muller, 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Venture Investments, and Risk Sharing[J]. Management Science, 1990(6)

12.Gompers, P. A.. Optimal Investment, Monitoring, and The Stages of Venture Capital[J]. Journal of Finance, 1995(50)

13.Goldman, E., Rocholl, J., So, J.. 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the Allocation of Procurement Contracts[J]. Indiana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2008

14.Agrawal, A., Knoeber, C.. Do Some Outside Directors Play a Political Role?[J]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1(44)

15.Lin, C., Lin, P., Song, F. M.. Managerial Incentives, CEO Characteristics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in China's Private Sector[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1(39)

16.张敏,黄继承.政治关联、多元化与企业风险—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7)

17.Coles, J. L., Daniel, N. D., Naveen, L. 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Risk-Tak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79)

18.Lerner, J., Wulf, .J. Innovation and Incentives: Evidence from Corporate R&D[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7(89)

19.Chang, E., Wong, S.. Political Control And Performance in China's Listed Firms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4(32)

20.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1.Damanpour F E, William M.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Problem of "Organizational Lag"[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4(29)

22.芮明杰.管理创新[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3.Karen, A .B., Susan, E. J..To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in Banking: Do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Team Make a Differe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

作者简介:

李婧(1984-),女,山东梁山人,管理学博士,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组织结构与战略。endprint

1.石军伟,付海艳.企业的异质性社会资本及其嵌入风险—基于中国经济转型情境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

2.Eisenhardt, K. M., Schoonhoven, C. B.. Organizational Growth: Linking Founding Team, Strategy, Environment, and Growth Among U.S. Semiconductor Venture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3)

3.Mcgee, J. E., Dowling, M. J., Megginson W.L..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Business Strategy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5,16(7)

4.Granovetter, M. S..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Social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91(3)

5.Shane, S., Cable, D.. Network Ties, Reputation, and The Financing of New Ventures [J]. Management Science,2002,48(3)

6.Xin, K. R., Pearce, J. L.. Guanxi: Connections as Substitutes for Formal Instituti- onal Suppor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39(6)

7.LI, H., ATUAHENE-GIMA, K.. Product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China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44(6)

8.Nee, V.. 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9,54

9.Zhou, X. G..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J]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0,105(4)

10.Child, J.. Management in China During the Age of Reform[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K. 1994

11.Amit, R., Glosten, L., Muller, 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Venture Investments, and Risk Sharing[J]. Management Science, 1990(6)

12.Gompers, P. A.. Optimal Investment, Monitoring, and The Stages of Venture Capital[J]. Journal of Finance, 1995(50)

13.Goldman, E., Rocholl, J., So, J.. 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the Allocation of Procurement Contracts[J]. Indiana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2008

14.Agrawal, A., Knoeber, C.. Do Some Outside Directors Play a Political Role?[J]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001(44)

15.Lin, C., Lin, P., Song, F. M.. Managerial Incentives, CEO Characteristics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in China's Private Sector[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1(39)

16.张敏,黄继承.政治关联、多元化与企业风险—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7)

17.Coles, J. L., Daniel, N. D., Naveen, L. 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Risk-Tak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79)

18.Lerner, J., Wulf, .J. Innovation and Incentives: Evidence from Corporate R&D[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7(89)

19.Chang, E., Wong, S.. Political Control And Performance in China's Listed Firms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4(32)

20.傅家骥. 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1.Damanpour F E, William M.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Problem of "Organizational Lag"[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4(29)

22.芮明杰.管理创新[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3.Karen, A .B., Susan, E. J..Top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in Banking: Do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op Team Make a Differe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9(10)

作者简介:

李婧(1984-),女,山东梁山人,管理学博士,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组织结构与战略。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绩效所有权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所有权概念有体性之超越及其体系效应——以析评Ginossar所有权理论为视角
动产所有权保留
日本法中的所有权保留
信托“双重所有权”问题之证伪
关于工期索赔时差所有权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