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村视域下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

2014-03-04 09:30郭晓杰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

郭晓杰

内容摘要:“三农”问题一直是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文献回顾及经验事实的分析发现,农村产业融合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不啻于一种有益的探索。本文着重分析了现代农村发展中三次产业融合的条件、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研究认为应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同时指出产业集群是促进产业融合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农村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模式 产业集群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影响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虽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不能就此认为中国已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一转型还将继续进行。与此同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将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基于这样的世情和国情判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繁荣和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更是对世界稳定有重要影响的重大问题。因此研究“三农”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入现代农村的过程中产业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认为产业融合有可能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产业融合的模式是单一的吗?如果不是单一的都有哪些模式呢?中国可以采取与别国一样的产业融合模式吗?如果不能,那么适合中国现代农村的产业融合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将对我国有关现代农村实现产业融合路径研究做一有益探索。

产业融合与农村产业融合:已有研究的评析

业界已普遍认为产业融合的现象出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后工业时代。通过对一系列有关产业融合研究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扩散,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处融合,甚至发展成新的产业形态(李美云,2005),这样的案例最先发生在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三大产业的融合中。

农村产业融合应该说是城市经济结构中所发生的工业、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融合现象在地域上从城市到乡村的转移。而且农村经济中的产业融合还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现象。

目前国内对于农村产业融合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研究;另一类是间接研究。直接研究多集中在农业与第三产业的交叉和相融,比如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农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农业与科技的融合。而间接研究并不直接探讨农村产业融合问题,而是专门针对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比如对农村流通体系的研究,对农村服务业、金融业的研究。但这些研究所蕴含的基本思想在于通过探讨如何建立健康的商品流通体系、优质的服务环节、良性的金融环境从而更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关于如何实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农村区域有机融合的研究相对比较少,米增渝(2012)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他利用2006年农业部乡镇企业局的调查数据,对信息化与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的相关性进行了验证,研究发现信息化对农村新型工业化有显著的正效应。

由上述所列众多研究结论可以看出,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产业融合这一工具。凡是产业融合比较好的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比较高;凡是产业比较单一,尤其是单纯依靠农业的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落后。由此,产业融合的积极作用也可管中窥豹,比如增长产业链条,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但同时也必须注意,产业融合需要因地制宜,当地的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地理位置和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形式、途径以及最终的效果产生影响。

中国现代农村的产业融合:条件基础、模式及路径

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由农业大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中国农村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不仅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更对我国未来经济改革和科学发展至关重要。而“三化”的实现需要打破传统农村经济结构中一直存在的产业之间相互疏离的现状,在完善市场体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以融合促进“三化”的加快推进。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一再表明,产业融合在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经验事实也告诉我们,产业融合应是不同产业间因市场需求不断变化而自发融合形成新的业态的经济现象,而非人为主观意志的结果。地域、环境、条件不同,最后形成的产业融合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研究中国现代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和途径需要在详尽了解农村不同区域的条件、环境、基础设施的前提下进行,才有可能探索出科学、合理的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一)中国现代农村产业融合的条件及基础

农村产业融合总体而言分为两类:一是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二是农村二、三产业间的融合。

对于前者而言,寻找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效融合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农业为依托,融合的目的和最后所呈现的结果或是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和加深,比如农产品的加工、仓储、运输;或是形成新的产业形态,比如传统农业与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相互融合而成的现代都市农业或休闲农业。

对于农村的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是个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主要在于工业能否在农村开展,即农村能否进行工业化。不论是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还是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的经济现实,工业往往在城市经济中植根,在城市中获得更大发展,并推动着城市经济的繁荣。鉴于此,在上个世纪30年代彼时的学术界对农村能否开展工业的问题分歧很大,只是因当时政治动荡不稳,无法提供一个实施和检验的社会环境。到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工业实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农村工业化问题再度进入学界和政府的视野。此时已不是农村工业化道路是不是能行得通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健康,更有效地在农村区域开展工业发展。但农村工业毕竟不同于城市工业,农村工业的代表—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它所处的“特殊环境、特殊行业,以及生活在其中所有人的关系”是无法分割的(陈锡文,1998),因此只要城乡二元体制没有被完全破除,农村工业的特殊性就将继续存在下去。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再来探讨农村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问题就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根据农村所处的环境、区位、经济发展水平、村俗文化传统等因素来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政策加以引导或推动。endprint

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地貌多种多样,这为我国进行多种经营和综合发展的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使工业生产的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那些具有首创精神的中国农民也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走出一条具有本村或本区域特色的产业融合之路。对此,研究者们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概括。黄汉权等(2005)从内外部因素角度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相比于发达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布局分散,企业集聚效应难以形成,使得乡镇企业既难以和城市大工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无法使乡镇企业之间有效地开展分工与协作,也很难形成有效促进产业融合的环境。宋海英等(2007)利用1999~2004年数据测度我国农村中小企业第二产业集聚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农村中小企业第二产业集聚程度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第二产业集聚程度较高,且集聚程度逐年提高,而中西部内陆省份的农村中小企业的产业集聚程度则比较低。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农村产业融合一方面受着地理区位、基础设施、环境水平、村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比如东部沿海省份农村素有农工相辅的经济文化传承,而中西部地区农村更多秉承农耕文明;再比如临近都市的农村产业融合与远郊农村的产业融合将是截然不同的模式。另一方面,产业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农村经济,尤其是农村的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且根据已有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农村非农产业集聚可能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一条有效路径。

(二)中国现代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及路径

通过对我国农村地域条件、基础、经济文化传承等因素与产业融合之适应性进行的概要探讨,以及对东西部农村产业集聚效应差异的有益分析,可以从中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农村产业融合可能采取的多种多样的模式,以及实现产业融合的有效路径。

1.现代农村产业融合模式。我国地域辽阔,全国的行政村有65万个之多,如果从单个行政村的角度去考察农村产业融合模式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为了研究方便,也是为了尽可能全面地论述现代农村可能出现的融合模式,本文拟从两个维度来考察我国现代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第一,从地理区位的维度。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农村经过多年发展已完成了原始积累,农村经济已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农村各类工业企业或是众多“前店后厂”式企业自然进行空间集聚从而形成了生产共同体,或是在商品市场成熟的基础上形成加工工业集聚。不仅已经全部或部分摆脱单一农业生产方式,而且快速发展非农产业,尤其是在城市化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逐步与城市产业形成有效对接,非农产业之间的融合日益深入,涌现出许多新兴产业业态。如果从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角度来看,东部沿海大部分省区因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突出而属于优化开发区,因此该地区在提供主体产品的类型上多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从开发内容的角度来看属于城市化地区。因此不论是从现实基础还是从国家空间规划来看,东部沿海农村的产业融合模式更倾向于非农领域,专注于二、三产业之间的有效融合,以高科技、信息技术、高端服务等为今后发展方向,逐渐打破位于产业“微笑曲线”底端的被动局面。

相比于东部省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大多数地区以第一产业生产为主,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西部农村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工业化程度依然相对滞后,农村工业竞争力不足,工业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布局零散,大多分布于各个自然村落,这样就很难形成产业集群,无法发挥集聚效应,存在的弊端就是既难以和城市大工业紧密联系,也无法使乡镇企业之间有效地开展分工与协作,市场成熟度不够,难以形成新的市场需求,从而缺乏产业融合,尤其是非农产业之间的融合动力。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若从国土资源规划角度来看,中西部地区或是生态功能重要,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或是耕地较多、农业发展条件较好,是农产品主产区,因此本着因地制宜原则出发,这些地区更适宜以农业发展为主,实现第一产业同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如农业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信息化农业,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而成的生态型农业,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而成观光型农业,以及农业与加工、流通联结起来的产业链的拉长而成的综合型农业(孙中叶,2005)。

第二,从产业关系的维度。一般而言发生在农村区域的产业融合涉及一、二、三产业全部,或是第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或是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因此,从产业之间关系的维度也可对现代农村产业融合模式进行探索。综观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从产业关系角度来看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延伸型融合,另一类是交叉型融合。

延伸型融合多是以农业为融合主体,以农产品产业链加长为目的,对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集约优化,建设标准化农业生产,打造优势农产品,并打破传统农业和工业、服务业相分离的状态,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农业向工业内部一些子产业的延伸使得产业间边界变得模糊甚或消失,从而实现了产业间融合,并对原有产业赋予了新的产业功能和增加了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交叉型融合指传统相互隔离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藩篱被打破,借助产业间的功能互补而实现产业融合的模式。这种融合方式有利于发挥产业互补,同时还有可能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从而满足不断涌现的新的市场需求。交叉型产业融合模式多出现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尤其是农业和旅游业、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比如现在广为流行的农业旅游或称农村观光旅游、休闲农业。或是高新技术产业向农业的渗透融合,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传统产业的效率,也因这种融合衍生了类似生物质农业这样的新产业(见图1)。

2.现代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纵观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现代农村发展经验,无一不是依靠产业融合来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但正如本文曾指出的那样,产业融合并非人为因素所致,而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市场发育达到一定成熟度而自发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由此可以初步判断,在众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中,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无疑是一条相对有效的路径选择。经验事实亦表明,凡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好的地方,产业融合程度也比较高;反之,凡是产业集聚没有成形的地区,产业融合也很难出现。endprint

那么,这里会有一个问题摆在大家的面前,即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的相互关系。产业融合的发生除了需要成熟市场的培育之外,还需要具备产业种类的多样。而产业集群的出现适时解决了这一难题。产业集聚就是同一类产业或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的汇聚,这就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而且有研究显示,这种融合不仅发生在产业集群内部,也可以发生在产业集群之间(秦嗣毅等,2008)。发生在产业集群内部的融合多为初级阶段产业融合,而发生在产业集群之间的融合则被称之为高级阶段产业融合。前者是单个供应链内部各厂商纵向一体化的发展,而后者则是供应链网络的形成。在市场和产业集群的共同作用下,产业融合得以产生。因此说,产业集群是产业融合的基础,而产业融合则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结果(见图2)。

产业集群概念的提出最早是针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集群现象一开始只集中于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随后,作为一种特征化的事实,产业集群现象在发达国家现代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出现也日益频繁。比如美国的小麦、玉米产业集群,法国的葡萄酒产业集群(李春海等,2011)。有学者也曾精确计算出,全美48%的产业以集群的形式在农村地区发展,且多以制造业的集群程度最高。而反观中国,虽然浙江等发达地区农村产业集群已颇具规模,在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完成资本积累、并进而促进产业融合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而言,中国农村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尹成杰,2006),大多数地区农村产业集群还处于点状零星发展的阶段,而且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发展也不均衡,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弱。有学者在对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集群的现状、特征、作用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农村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只是由于很多集群尚处于简单集聚阶段,产业集群数量偏少,集群创新不足,集群网络效应没有形成,难以提供促进产业融合的有利的环境和基础(黄汉权,2009)。

政策建议

(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通过产业集聚来对资源实现整合,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因此,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发挥其产业集聚效应,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融合的实现。要结合中国农村产业集群特征,以规模化、专业化与特色化原则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避免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模式单一,防止因僵化的建设导向而导致农村产业集群发展空间被阻断。

(二)增加农村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转化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已显示出来,科学技术正日益向生产力诸要素、各领域进行全面渗透,并与其融合。农村及其各类产业的发展亦离不开科技的投入和渗透,且科技在从传统农村经济向现代农村经济转化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认为中国农村科技水平低,创新成果转化少,农村产业经营多集中于低技术领域。虽然在发展的初期,从事资本少、低技术、门槛低的产业,尤其是工商业,更适合农民现实情况,而且经验事实也已证明这种选择策略的合理性。但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简单粗放的发展方式会受到制约,难以扩大发展。因此增加科技投入,尽快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有利于农村产业健康发展,甚至促进产业集群的现代化建设,更好、更快捷地了解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实现产业融合。

(三)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

中国农村地区分布广、差异性大,发展同一的产业融合模式既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也不符合现实情况。所以需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区域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尤其是那些还没有形成较大范围产业融合的欠发达地区,在探寻融合模式的过程中,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区域的成功范例,而是需要立足本地,寻找具有本区域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美云.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2

2.米增渝.信息化与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J].中国软科学,2012(6)

3.陈锡文.面对复杂的乡镇企业[N].经济学消息报,1998.4.4

4.黄汉权,徐春铭.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工业竞争力分析及政策建议—以陕西省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5.6

5.宋海英,刘荣茂.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基于产业集聚角度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5

6.孙中叶.农业产业化的路径转换: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J].经济经纬,2005(4)

7.秦嗣毅.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与国家竞争力[J].求是学刊,2008.35

8.李春海,张文,彭牧青.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及其导向:组织创新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1.3

9.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3)

10.黄汉权.农村产业集群形成的动态机制: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endprint

那么,这里会有一个问题摆在大家的面前,即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的相互关系。产业融合的发生除了需要成熟市场的培育之外,还需要具备产业种类的多样。而产业集群的出现适时解决了这一难题。产业集聚就是同一类产业或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的汇聚,这就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而且有研究显示,这种融合不仅发生在产业集群内部,也可以发生在产业集群之间(秦嗣毅等,2008)。发生在产业集群内部的融合多为初级阶段产业融合,而发生在产业集群之间的融合则被称之为高级阶段产业融合。前者是单个供应链内部各厂商纵向一体化的发展,而后者则是供应链网络的形成。在市场和产业集群的共同作用下,产业融合得以产生。因此说,产业集群是产业融合的基础,而产业融合则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结果(见图2)。

产业集群概念的提出最早是针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集群现象一开始只集中于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随后,作为一种特征化的事实,产业集群现象在发达国家现代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出现也日益频繁。比如美国的小麦、玉米产业集群,法国的葡萄酒产业集群(李春海等,2011)。有学者也曾精确计算出,全美48%的产业以集群的形式在农村地区发展,且多以制造业的集群程度最高。而反观中国,虽然浙江等发达地区农村产业集群已颇具规模,在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完成资本积累、并进而促进产业融合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而言,中国农村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尹成杰,2006),大多数地区农村产业集群还处于点状零星发展的阶段,而且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发展也不均衡,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弱。有学者在对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集群的现状、特征、作用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农村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只是由于很多集群尚处于简单集聚阶段,产业集群数量偏少,集群创新不足,集群网络效应没有形成,难以提供促进产业融合的有利的环境和基础(黄汉权,2009)。

政策建议

(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通过产业集聚来对资源实现整合,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因此,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发挥其产业集聚效应,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融合的实现。要结合中国农村产业集群特征,以规模化、专业化与特色化原则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避免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模式单一,防止因僵化的建设导向而导致农村产业集群发展空间被阻断。

(二)增加农村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转化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已显示出来,科学技术正日益向生产力诸要素、各领域进行全面渗透,并与其融合。农村及其各类产业的发展亦离不开科技的投入和渗透,且科技在从传统农村经济向现代农村经济转化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认为中国农村科技水平低,创新成果转化少,农村产业经营多集中于低技术领域。虽然在发展的初期,从事资本少、低技术、门槛低的产业,尤其是工商业,更适合农民现实情况,而且经验事实也已证明这种选择策略的合理性。但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简单粗放的发展方式会受到制约,难以扩大发展。因此增加科技投入,尽快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有利于农村产业健康发展,甚至促进产业集群的现代化建设,更好、更快捷地了解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实现产业融合。

(三)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

中国农村地区分布广、差异性大,发展同一的产业融合模式既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也不符合现实情况。所以需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区域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尤其是那些还没有形成较大范围产业融合的欠发达地区,在探寻融合模式的过程中,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区域的成功范例,而是需要立足本地,寻找具有本区域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美云.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2

2.米增渝.信息化与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J].中国软科学,2012(6)

3.陈锡文.面对复杂的乡镇企业[N].经济学消息报,1998.4.4

4.黄汉权,徐春铭.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工业竞争力分析及政策建议—以陕西省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5.6

5.宋海英,刘荣茂.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基于产业集聚角度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5

6.孙中叶.农业产业化的路径转换: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J].经济经纬,2005(4)

7.秦嗣毅.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与国家竞争力[J].求是学刊,2008.35

8.李春海,张文,彭牧青.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及其导向:组织创新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1.3

9.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3)

10.黄汉权.农村产业集群形成的动态机制: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endprint

那么,这里会有一个问题摆在大家的面前,即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的相互关系。产业融合的发生除了需要成熟市场的培育之外,还需要具备产业种类的多样。而产业集群的出现适时解决了这一难题。产业集聚就是同一类产业或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的汇聚,这就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而且有研究显示,这种融合不仅发生在产业集群内部,也可以发生在产业集群之间(秦嗣毅等,2008)。发生在产业集群内部的融合多为初级阶段产业融合,而发生在产业集群之间的融合则被称之为高级阶段产业融合。前者是单个供应链内部各厂商纵向一体化的发展,而后者则是供应链网络的形成。在市场和产业集群的共同作用下,产业融合得以产生。因此说,产业集群是产业融合的基础,而产业融合则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结果(见图2)。

产业集群概念的提出最早是针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普遍出现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中,都可以明显看到各种产业集群。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集群现象一开始只集中于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随后,作为一种特征化的事实,产业集群现象在发达国家现代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出现也日益频繁。比如美国的小麦、玉米产业集群,法国的葡萄酒产业集群(李春海等,2011)。有学者也曾精确计算出,全美48%的产业以集群的形式在农村地区发展,且多以制造业的集群程度最高。而反观中国,虽然浙江等发达地区农村产业集群已颇具规模,在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完成资本积累、并进而促进产业融合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总体而言,中国农村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尹成杰,2006),大多数地区农村产业集群还处于点状零星发展的阶段,而且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发展也不均衡,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较弱。有学者在对欠发达地区农村产业集群的现状、特征、作用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农村产业集群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只是由于很多集群尚处于简单集聚阶段,产业集群数量偏少,集群创新不足,集群网络效应没有形成,难以提供促进产业融合的有利的环境和基础(黄汉权,2009)。

政策建议

(一)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通过产业集聚来对资源实现整合,从而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因此,通过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发挥其产业集聚效应,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融合的实现。要结合中国农村产业集群特征,以规模化、专业化与特色化原则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避免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模式单一,防止因僵化的建设导向而导致农村产业集群发展空间被阻断。

(二)增加农村科技投入,提升创新转化水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已显示出来,科学技术正日益向生产力诸要素、各领域进行全面渗透,并与其融合。农村及其各类产业的发展亦离不开科技的投入和渗透,且科技在从传统农村经济向现代农村经济转化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认为中国农村科技水平低,创新成果转化少,农村产业经营多集中于低技术领域。虽然在发展的初期,从事资本少、低技术、门槛低的产业,尤其是工商业,更适合农民现实情况,而且经验事实也已证明这种选择策略的合理性。但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简单粗放的发展方式会受到制约,难以扩大发展。因此增加科技投入,尽快促进创新成果转化有利于农村产业健康发展,甚至促进产业集群的现代化建设,更好、更快捷地了解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实现产业融合。

(三)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

中国农村地区分布广、差异性大,发展同一的产业融合模式既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也不符合现实情况。所以需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区域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尤其是那些还没有形成较大范围产业融合的欠发达地区,在探寻融合模式的过程中,不可盲目照搬其他区域的成功范例,而是需要立足本地,寻找具有本区域特色的产业融合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美云.国外产业融合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2

2.米增渝.信息化与中国农村新型工业化[J].中国软科学,2012(6)

3.陈锡文.面对复杂的乡镇企业[N].经济学消息报,1998.4.4

4.黄汉权,徐春铭.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工业竞争力分析及政策建议—以陕西省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5.6

5.宋海英,刘荣茂.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基于产业集聚角度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5

6.孙中叶.农业产业化的路径转换: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J].经济经纬,2005(4)

7.秦嗣毅.产业集群、产业融合与国家竞争力[J].求是学刊,2008.35

8.李春海,张文,彭牧青.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及其导向:组织创新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1.3

9.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3)

10.黄汉权.农村产业集群形成的动态机制: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
关于产业政策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律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