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伊犁将军屯垦戍边方略——兼及对当代新疆生态民生建设的借鉴

2014-03-06 10:49王友文
关键词:屯田戍边伊犁

张 燕,王友文

(1.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09;2.伊犁师范学院,新疆伊宁835000;3.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新疆伊宁835000)

古代西域天山南北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屯垦兴则西域兴,屯垦废则西域乱。清代于1762年在新疆设置管辖天山南北的总统伊犁等处将军 (简称伊犁将军),在统治新疆150年间实行了屯垦戍边的基本方略,客观上对当时新疆的民生问题和生态问题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对百年后垦区生态环境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2014年版。“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②《把祖国的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好——习近平总书记新疆考察纪实》,《人民日报》2014年05月04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系新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有必要对清代伊犁将军屯垦戍边方略对当代新疆生态民生建设的功过是非,运用科技哲学的理论原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客观分析,用以对当代新疆生态民生建设的借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清代伊犁将军在实施屯垦戍边中解决新疆民生问题的方略和成效

(一)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屯田方略取得屯垦戍边和屯垦实边的成功

清代伊犁将军是统辖新疆天山南北军政事务和屯田事务的最高军政长官,48任伊犁将军中有所建树的将军,都将兴修水利作为开荒屯田、屯垦戍边的治疆方略,实际上起到了荒漠生态修复,发展农耕解决军民口粮,养兵戍边的良好效果。明瑞、阿桂先后任伊犁将军期间大办军屯和民屯,又开创了回屯、犯屯等将新疆的屯垦事业发展到最高峰。清朝前期据新疆24个屯区统计当时共有屯丁126700多人,各族军民共开垦3019000多亩。清朝后期在新疆的屯田,从公元1840年至1911年共71年,其中公元1840年至1850年,伊犁将军布彦泰、萨迎阿主政新疆期间,在前任伊犁将军屯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屯田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创造了清代新疆第二次大规模屯田的显著功业。据《清实录》不完全统计,1840至1850年新垦荒地125万多亩,其中北疆增加52万多亩,北疆游牧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北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超过了南疆。伊犁将军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取得屯垦戍边和屯垦实边巨大成功。

(二)充分利用绿营兵和内地来疆汉族发展了农业和商业,解决了各民族的粮食和生活资料

清朝前期从公元1762年至1795年,伊犁将军先后在阿克苏、伊犁、巴里坤、塔尔巴哈台、吐鲁番等地全面开办了以绿营兵为主体的军屯 (兵屯),以来疆汉族商人、民人为主体的民屯和犯屯。据统计,该时期清朝军屯 (兵屯)、民屯和犯屯共22220人,屯田43.1519万亩,生产了大量农产品,解决了汉族和其他各民族的粮食和其他生活资料。有力地推动了新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商业贸易、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减轻了清政府的财政支出和人民群众长途运输军粮的劳役负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对清政府而言,既解决了为维护边疆稳定的银两支出,又减轻了各民族为运军粮长途跋涉的劳役负担,同时军队战斗力就地就近得到增强,进而也发展了当地经济。

(三)实行军训戌边、屯田生产与免赋税屯田养老结合的方式解决八旗军民的生活与养老问题

清代前期部分伊犁将军已提出满八旗部队也应该实行军训戍边与屯田生产相结合的主张,因阻力较大,实施不力。伊犁将军松筠到任后,在清廷的支持下在伊犁河谷惠远城周边首先兴办旗屯。他采取的政策措施是让满八旗官兵通过屯田自食其力,按每人30余亩土地分配耕种。《新疆识略·屯务》卷6记载:嘉庆七年 (1802年),将军松筠奏言:“伊犁多可耕田,令惠远、惠宁两满城,派闲散旗人,分地试种……二十五年 (1820年),令满营兼种杂粮,先后分田四万四千余亩。”①《清史稿·食货一》卷120,第3511页。有当兵的闲散满人)迁往阿克托别地方垦殖,即今伊宁市潘津乡“苏拉宫”村。苏拉们在此筑占地近20亩的城堡一座,辛勤劳作,丰衣足食。伊犁将军长庚期间,按清朝政府对八旗官兵“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两事,未尝偏废”的制度,又将一部分年老体弱的兵丁派往苏拉宫屯垦。同治十年(1871年)至光绪八年 (1882年)伊犁沦丧期间,苏拉四处逃难,到伊犁将军金顺恢复旗屯时,苏拉仅剩120多户被集中安置到了苏拉宫。可见,伊犁将军不仅重视组织满族军民屯田自食其力,同时探索一种设置“苏拉屯”的养老体制和方式,对年老离开部队的满族官兵分给最好的土地,安置其从事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繁衍生息、免收税赋,安度晚年,这种以免赋税屯田养老方式在当时是一种体制创新。

(四)通过北调“塔兰奇人”,解决了南北疆各族农牧民生计问题

新疆初定,由于连年战争,伊犁人口锐减,地尽空虚。乾隆帝命群臣共同商讨经营伊犁良策,阿桂认为采取屯田增兵的方略为宜,他主张:“守边以驻兵为先,驻兵以军食为要”,建议征调南疆懂农业技术的回民 (当时称维吾尔为“回民”)到伊犁河谷水土丰盛的海努克等地实行屯田。此建议得到乾隆帝称赞,责成阿桂“专办 (伊犁)耕作、营造诸事务”②《清史列传》卷26,《阿桂传》。,命“阿桂、伊柱即领驻防兵丁护送回人往伊犁、管理屯田事务”,对于官兵等居所,要“相度地势,安营立寨,土木之工,以渐兴作,期于坚固久远。”③《清高宗实录》卷603,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乙巳。1758年 (乾隆二十三年),为解决驻军粮食供应,自1760年起伊犁将军组织维吾尔“塔兰奇人”陆续迁入伊犁,到1768年达到6000户 (2万人)以上,19世纪30年代户数发展到8000户。伊犁将军通过北调“塔兰奇人”,解决了北疆各族农牧民的生计问题,缓解了南疆农村人多地少,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问题。

(五)对东归土尔扈特部蒙古及其他蒙古的草原安置,解决了蒙古族生计和草原生态保护问题

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五月下旬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新疆伊犁,伊犁将军伊勒图及时向乾隆皇帝报告,乾隆得知土尔扈特抵达伊犁后指令:“伊等投诚,未免穷迫,应赏银两,及接济马匹牲畜,著传谕舒赫德,即酌量接济。”④《清高宗实录》卷887,乾隆三十六年六月丁亥。受伊犁将军优惠安置后的蒙古亲王策伯克多尔济对舒赫德将军说:“自我土尔扈特率族归服之后,圣主施恩,月月发给口粮,赏赐拿生牲畜,又陆续赏给皮袄、服装、棉布、茶叶,连针线之类亦赏赐无遗,且又指定水草丰美之牧地,拨给农具籽种,鼓励种田,使游牧比往日大有景气,竟不见困穷之人,悉安居乐业,实为大皇帝至仁之恩所致,我等不得报答万一。”①《满文土尔扈特档案译编》,乾隆三十七年二月二十九日。后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出现了“马匹牲畜滋繁,且能贸易者颇多”②《清高宗实录》卷1274,乾隆五十二年二月癸卯。的局面。

(六)采取平等贸易方略改善了哈萨克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民生

清政府提出对哈萨克贸易基本方略,即“贸易之事不过因输诚内向,俾得懋迁有无,稍资生计。而彼处为产马之区,亦可以补内地调拨缺额,并非籍此以示羁縻,亦非利所其有,而欲贱之以取之也。将来交易之际,不可过于繁苟,更不必过于迁就,但以两得其平为是。”③《清高宗实录》卷550,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戊戌。清政府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后,哈萨克三玉兹相继归附清朝,与内地贸易大为加强,仅1762年 (乾隆二十七年九月至十二月)就易马4200匹。随着伊犁屯田的扩大,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地贸易很快发展起来。每年清朝用于交易的丝织品约1万匹,棉布9万余匹。伊犁将军采取了对哈萨克畜牧产品与维吾尔、满汉民族屯田粮食、丝绸、茶叶及其它商品平等交易,改善了哈萨克和其他民族的民生,解决新疆驻军马匹、屯田役畜及肉食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清代伊犁将军在实施屯垦戍边中解决新疆生态问题的方略和成效

(一)在北疆先行大规模的兴修水利活动改善了北疆荒漠区的生态环境

根据《新疆图志·土壤篇》卷65记载,伊犁将军管辖新疆时期在兴修水利中共开挖修建干渠944里,支渠2333里,灌溉地亩面积11190621亩。④统计资料来源:方英楷:《新疆屯垦史》(下册),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9年版,第757页。所开垦粮田之处,原先多为荒漠区,屯田后水绕农田,农作物覆盖地面,形成了大片人造绿洲。屯田军民在人居环境中实行植树造林,对当时新疆扩大绿地植被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的良好效果。

(二)在南疆制定了水利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伊犁将军布彦泰奏请朝廷批准,专门派林则徐赴南疆水利勘察,帮助南疆维吾尔族农民发展灌溉农业,扩大了沙漠中的绿洲,并将坎儿井列入政府支持和发展建设的水利设施项目;改善了当时的生态环境,帮助各地落实了屯垦计划,制定了正确的屯垦政策,大大推动了南疆屯垦事业发展,维吾尔等族人民得到大量新垦地,改善了他们的贫困生活;水利建设促进了屯垦戍边的军事和政治任务的圆满完成,增强了防御外敌的力量。

(三)领导和支持锡伯军民兴修水利、屯垦戍边,取得了民生和生态改善的双赢效果

锡伯营是伊犁将军领导下的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体的组织,又有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为了减轻清政府财政负担,锡伯军民按照伊犁将军明瑞的命令,在伊犁河南岸开展屯田。他们为了解决自身的口粮问题,首先疏通展宽了绰合尔渠长约180里,开垦了10000余亩耕地。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锡伯营佐领爱新泰、霍敏二人,授伊犁将军长庚委派带领两营官兵在特古斯塔柳 (今巩留县)开挖了“锡伯布哈”(史称锡伯大渠)长约100余里,开垦了10多万亩水田,每年将所收获粮食上交给伊犁将军府国库储备。再后来的100年间,锡伯军民在伊犁将军领导下先后在伊犁河谷、塔尔巴哈台、博尔塔拉、图尔根,查林河 (现哈萨克斯坦境内)等地开挖了14条水利灌溉系统,将20多万亩荒漠变成了绿洲和粮田,取得了满足当地各民族口粮的民生改善和垦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效果。

三、伊犁将军在实施屯垦戍边中解决生态民生的方略对当代新疆的借鉴

(一)通过组织兴修水利和屯田解决新疆民生和生态问题的方式实现了戍边目的

新疆属于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沙漠、山脉和荒漠区占61.4%以上,清代人们赖以生存的绿洲和农田极少,清政府要管理新疆并在新疆驻军,必须要解决军队的粮草供给,伊犁将军采用开渠引水、开垦粮田、生产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方式,既解决了戍边部队的供给,减轻了清政府的负担,同时解决了老百姓口粮这一民生的最基本问题。伊犁将军虽不是刻意要搞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但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农业客观上起到了生态建设,增加植被覆盖率的结果。这种组织军民以“利己”的屯田行为,达到“利他”的生态建设效果,值得当代新疆借鉴。

(二)通过组织军民利用水利和农业技术,使戍边和民生得到了统筹解决

乾嘉年间新疆兵屯转为解决全疆性生计问题的民屯,其意义超越历代以补给战争为目的的屯垦。清代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北疆以伊犁为中心,东疆以哈密为中心向周边推广,主要采取了截河灌溉、灌溉大渠、雪水灌溉与水源开辟、凿井灌溉、架槽灌溉等五种水利技术模式。“以架槽引水灌溉为新疆灌溉一大特色……新疆的架槽引水在清初已见于尖山子起至奎苏一带百余里间,引南山之水,共有正渠九道。”①刘翠溶,范毅军:《试从环境史角度检讨清代新疆的屯田》,常建华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8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页。利用水利技术修渠引水,发展灌溉农业,其目的是为屯田解决军民口粮等民生问题,但在荒地和废地上开垦粮田,使大片荒漠变成绿洲,实际上产生了巩固边防和改善民生双重效益。

(三)用兴修水利解决荒漠区农牧民生存条件作为国家对新疆的重大生态民生战略

清朝前、中期坚持水利屯田治疆战略取得了辉煌成就。凡有建树的伊犁将军实施屯垦戍边和屯垦实边,均通过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都取得了戍边国防和民生改善双赢效果。其中“明瑞等多任伊犁将军向清廷提出水利先行、兴办旗屯、组织军民在伊犁等地屯垦,为军队和民众解决了口粮问题,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②王友文:《伊犁将军在屯垦戍边中的贡献及其重大意义》,《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3期。在荒无人烟的荒漠区开垦粮田,水绕屯区,植树造林、植被盖地,绿洲连片,形成民生和生态改善宜居的新村。

(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关注民生是伊犁将军成功治疆经验之本

伊犁将军在离中央王朝几千公里遥远的新疆,以极少的满汉官员和驻军,团结当地各民族,稳定执掌政权,保卫祖国边疆,最重要的经验是用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方式,解决了当地各民族的生存和生计问题,缓解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取得了稳疆守边的良好效果。伊犁将军管理新疆150年间,什么时间兴修水利、营造绿洲、开垦良田、生产粮食做得最好,什么时期新疆民生和生态问题的解决就相对较好;凡是放弃了或不重视兴修水利、生态建设,新疆的生态环境和民生问题就会出现某种倒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新疆的生态建设和民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用兴修水利的办法建设和保护生态,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方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继承和借鉴了清代伊犁将军治疆的一项重要经验。

(五)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是伊犁将军实施兴修水利、屯垦戍边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伊犁将军为了大力发展兴修水利和屯田产粮的事业,坚持了重用兴修水利人才的用人政策,推动了兴修水利事业的发展。锡伯营总管图伯特既有远见又有魄力,为解决锡伯军民和伊犁河南岸各族人民口粮和生活问题,他提出引伊犁河水修建一条农业灌溉大渠。伊犁将军明瑞批准和支持他的建议,于嘉庆七年 (1802年)他组织锡伯军民修建了一条史称“察布查尔布哈”的灌溉大渠,东西长约200余里,开垦了78600多亩耕地。1816年 (嘉庆二十一年),锡伯营总管色明阿以及儿子泰费音在伊犁将军长庚的支持下,组织锡伯族青壮年修渠大军在伊犁河北岸开凿了一条横贯伊犁河谷中西部的第二条人工大渠,清政府因其修渠有功授予色明阿副都统衔,泰费音被提升为锡伯营镶蓝旗佐领。道光二十年 (1840年)年至二十五年 (1845年),伊犁将军布彦泰大胆使用被清廷遣戍伊犁的林则徐等人,参与阿齐乌苏大渠的修建,并支持他到南疆各地勘察屯田,有力地推动了新疆兴修水利和屯垦事业的大发展。

四、关于对伊犁将军执政时期民生建设与生态建设功过对当代新疆借鉴的实证研究

(一)用科学技术哲学原理对伊犁将军执政时期生态建设与民生建设功过的分析

一是用科技哲学关于技术与经济的理论原理分析伊犁将军以屯垦实边实现屯垦戍边目标的问题。“技术在各个方面的社会价值,核心是它能带来经济上的效益,经济价值是多种价值的基础。”①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 (再版),第164页、第161页。这是科技哲学对技术与经济关系的基本观点。从操作层面上看,伊犁将军领导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是个技术性问题,但从社会理论系统层面上看它又是一个经济问题,开渠屯田将荒地的无用性转变成老百姓口粮和生计有用性,这对清政府来说既是政治问题,又是经济基础问题,归根结底是要通过开渠屯田将荒地变废为宝,以屯田和兴厂置牧的粮食生产和经济收入解决边疆军民的生存、生产和生活问题。因此,新疆兴修水利、屯田置牧的民生经济就成为连接技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枢纽,两者互为动力和目标。伊犁将军通过水利建设工程和技术,解决民众粮食等生活问题这一技术与民生的关系,体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中具有社会属性的那部分……科学是关于自然问题的人类解决,科学是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塑造过程中开放式终结的解决。”②蔡仲,郑玮:《从“社会建构”到“科学实践”》,《科学技术与辩证》2007年第8期。

二是用科技哲学关于技术与社会生活的理论原理分析伊犁将军以发展水利和农业技术解决新疆社会问题。“技术的社会价值还突出地表现于它对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所起的作用上,这不仅是指可以引起阶级关系的改变,而且是指会导致诸多社会关系的广泛变化。”③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 (再版),第164页、第161页。这是科技哲学对技术与社会生活关系的基本观点。清代新疆既有八旗和绿营军队,又有维吾尔、回族农民,哈萨克、蒙古牧民等各族群众在一块土地上生活。边疆各民族生计得到较好改善就能够缓解民族、军民、官民等诸多社会矛盾,以边疆社会和谐与稳定抵御外来侵略者和民族分裂势力的颠覆。可见,以水利和屯垦技术解决驻军和农牧民的粮食和生计的社会民生问题,达到了稳疆固疆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两者之间互为动力、互为目标。

三是以伊犁将军通过水利建设工程和科学技术解决民众粮食等生活问题为例,分析技术在各个方面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用科技哲学关于技术与政治的理论原理分析伊犁将军以兴修水利方式解决屯垦戍边问题。“技术不能直接决定和说明政治制度的性质、国家的国体和整体,甚至可以说技术是最为非阶段性、非政治性的现象,但恰好这个非政治性的技术却对社会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格局,有着重要的、强有力的影响。”④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 (再版),第164页、第161页。这是科技哲学对技术与政治关系的基本观点。我们所说的兴修水利问题本质上是非政治性的技术问题,但是屯垦戍边和改善民生,对于伊犁将军治理新疆而言是一个政治问题。可以说,解决屯垦戍边和民生问题应该是伊犁将军的执政所需。如果边疆民众的民生问题不能得到改善,就会影响伊犁将军在各族人民心目中的感召力,影响边疆的长治久安。边疆各族老百姓的生计问题的解决,需要把兴修水利与屯垦戍边放在第一位,那么对兴修水利和发展农业的技术引进、技术实施等问题就有了一定的政治性;在新疆兴修水利就是改善各族群众生存、生产、生活水平问题,从逻辑上说就是用技术手段来解决人民生计和政治问题,其两者互为动力、互为目标。特别是以伊犁将军主持下的察布查尔大渠和伊犁皇渠等水利工程的修建,说明科技哲学中非政治性的技术能够对社会政治和政治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用社会发展哲学原理对伊犁将军执政时期民生建设与生态建设功过的分析

一是用社会发展哲学对伊犁将军执政时期民生建设和生态建设功过的反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社会发展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正如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所指出的:“要围绕民生推进科学发展……着重水土资源合理配置、集约节约利用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⑤《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人民日报》2014年05月27日,01版。伊犁将军组织南北疆农民屯田,使农牧民民生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使这种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解放了当时新疆的生产力。这种经济基础,巩固了军队建设和戍边任务完成这一上层建筑,使伊犁将军屯垦戍边的目标得到了实现。

二是对伊犁将军执政时期民生建设和生态建设功过是非用社会发展哲学的实践观进行反思。学界部分学者将清代伊犁将军组织屯田百年后,部分区域出现沙漠化或荒漠化的生态现象,归咎于盲目开荒垦殖。笔者认为,做出这样简单的结论有失公允。对这一具体历史现象应使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进行科学分析。清代新疆实际耕地面积非常少,驻军和老百姓的粮食问题难以解决,既是开荒屯田,主政的伊犁将军也都充分考虑到了水源和劳动力等问题。如伊犁将军布彦泰说:“新疆地多砂碛,雨泽又稀,专赖人力灌输。无论碛碱地,不堪开垦;即或土本膏腴,而无水泉可引,则亦不能耕种,终致荒芜。”①《清史列传》卷54,《布彦泰传》。以伊犁回屯为例,当时也是新疆发展农业,营造绿洲最好的区域之一,后因政治变故,沙俄侵占,造成无人之地,最终导致了土地荒芜。1871年 (同治十年)到1881年 (光绪七年),俄军侵占伊犁进行长达十年殖民统治中对回屯事业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俄国人也劫持伊犁军民十万多人到俄国。经此浩劫,清廷经营百年之久的伊犁回屯从此消失。”②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18~219页。笔者以史推断,如无沙俄侵占十年的政治因素,当时回屯所开垦区,目前仍为绿洲和粮田。

五、结论

第一,伊犁将军在实施屯垦戍边中解决新疆民生问题的方略和成效,是伊犁将军治疆的政治智慧,成为历史上成功的范例。

第二,伊犁将军在实施屯垦戍边中解决新疆生态问题的方略和成效,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须用科技哲学和社会发展哲学的观点分析判断其利弊。

第三,伊犁将军在实施屯垦戍边中解决生态民生的方略对当代新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好生态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伊犁将军运用兴修水利技术工程促成民生和政治问题解决的历史,说明了非政治性的技术会对社会政治和政治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五,伊犁将军执政时期组织新疆屯田对后来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危害这一具体历史事件,不应采取简单肯定和简单否定的方式,要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从历史整体论的视角进行辩证扬弃的分析。

猜你喜欢
屯田戍边伊犁
晏福生:“坚持执行屯田政策”
给戍边烈士的一封信
念战友
戍边壮士歌
伊犁书
伊犁将军长庚
戍边追梦
丝绸之路与伊犁
咏伊犁风光词两首
西域农业考古资料索引(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