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广》 游 女 形 义 疏

2014-03-06 05:32陆飞宇
文教资料 2014年36期
关键词:毛诗妇人出游

陆飞宇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12级古典文献,江苏 南京 210097)

《汉 广》 游 女 形 义 疏

陆飞宇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12级古典文献,江苏 南京 210097)

游女是《诗经》女子的一个典型代表,对于这一想象,众说纷纭,主要有三个观点:1.出游的女子;2.贞洁的女子;3.汉水女神。笔者在这里将这些观点做一个总结并对这些观点阐述自己的看法。

游女 出游 贞洁

《诗经》中游女的形象出自于《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一句。可惜的是,作者在诗中并未明确说明游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于是,便引发了后世的学者对这个形象的无数讨论。

要理解诗中的人物形象,必须确定诗的内容。陈子展在《诗经直解》中有“《汉广》,当为江汉流域民间流传男女相悦之”[1]之说。依照他的观点,这是一首男女相恋的诗歌。但这种观点并不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他们认为这是一首单恋诗,例如在《诗经之女性的研究》中写道:“而《汉广》则所图未遂,以致失望,徒增讥叹而已。”[2]他们如此认为的依据是原诗中有“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一句。笔者当然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此所谓襄王有梦,可惜神女无情是也,如若为相恋之诗,作者也就不会感慨“不可求思”了。

对游女本身的形象探讨,则有以下三个主要的观点:一、游即出游,游女即出游的女子,此为中性的看法,未带褒贬;二、贞洁的女子,其中当有赞美之情;三、汉水女神,解读者崇敬之心溢于言表。除此之外还有三个小观点。

第一种,出游的女子。宋代学者林巴在《毛诗讲义》[3]中是这么写的:“亦犹汉上之游女,不可求也,贵者,深宫固门,贱者,执筐行馌,故容有游女。……以比求女者之情言秣其马,又言欲于游女之归,欣欣然愿为之执鞭。”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作者在这里将“游”认为是出游,游女即为出游的女子,但作者在书中对于游女的品德未作出任何评价。《诗经百首译释》中也有:“游女:指在汉水游玩的女子”之说,且亦未有褒贬。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江汉之俗,其女好游,汉魏以后犹然,如大堤之曲可见也。”[4]由此可见,许多学者皆或明或暗地认为游女即出游的女子。在《说文解字注》中有:“又引伸为出游、嬉游。俗作遊。”且“游”这一字在《诗经》中除了《汉广》这篇之外一共出现了18次。其中大部分还是解释为出游、游乐、游戏等意义相近的词,如:《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驷驖》:“游于北园,四马既闲”;《卷阿》:“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以矢其音”等诗句中的“游”皆解释为游玩。则这一释义与主流相同,游女为出游的女子。除此之外还有 “遨游”、“枝叶放纵也”、“靷环也”、“顺流而下”等义,皆不适用于游女的“游”。从整部《诗经》以及《说文解字注》来看,笔者认为游女的“游”解释为出游的可能性要更大。

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笔者发现还有学者对其做了一些引申。

第一种引申,探讨游女的婚姻情况,已婚还是未婚。对于游女的婚姻情况,大多数学者并未指出,但还是有少数的学者将之记录在案。辅广在《诗童子问》中明确写道:“女者,未嫁之称,未嫁而出游亦非礼。”[5]元代刘瑾在《诗传通释》中亦引用了辅广的原话。他们都明确认为游女未嫁。既然有人认为游女未嫁,那必有人认为游女已为他人妇。在清代姚际恒的 《诗经通论》中很明确地写出了这个观点:“两章上四句言其女子有夫,彼将刈楚刈蒌以秣马待其归而亲迎矣,不可得矣,犹《乐府》所谓:‘罗敷自有夫’也。”[6]且在《毛诗李黄集解》中,诗人多次使用“妇人”一词:“迃仲谓:‘作者是因男子见妇人游于江汉,欲从而娶之,求之而不可得。’”“说者以谓文王之化徒及于周南之妇人,所谓男子未必无犯礼之思,遂以为文王之化所及者浅。”“周南之妇人能无犯礼之思,足以见文王之化及人之深矣。”[7]妇人,一说为古代士之妻称妇人。《礼记·曲礼下》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或者为成年女子的通称,多指已婚者。《易·恒》载:“妇人吉,夫子凶。”所以,在《毛诗李黄集解》中,就可以将“妇人”理解为出嫁的女子。在明代姚舜牧所撰的《重订诗经疑问》亦中有:“《记》曰:‘男有分,女有归。’今之子及笄,未及笄者皆有归,而无复有出游者。”[8]“归,女嫁也”出自《说文解字》。这里的归亦是出嫁之意。对于游女是否出嫁这个观点,笔者认为游女已出嫁。从常理来看,女子已出嫁,男子恨不相逢未嫁时,但无可奈何,不可求之。如若女子未嫁,又有何不可求呢?求不求得到是另外一回事。从字的分析来看,《说文解字注》中有这么一句:“女,妇人也。男,丈夫也;女,妇人也,立交相对。……浑言之女亦妇人。”从这两个层面来看,笔者认为游女为出嫁女。

第二种引申,对游女的家庭背景的探讨。蓝菊荪在《诗经国风今译》写道:“本篇是一首男恋女的恋歌。细玩诗意,男主人公可能是位牧夫樵子,女主人公恐怕还是个出游的贵族千金小姐,也许是他的小女主人吧。在阶级社会里,爱,当然也是有阶级的。”[9]在这里蓝先生认为游女出身贵族。而在其他的文献中则不以为然,《毛诗注疏》有:“《内则》云:‘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此汉有游女者,内则言:‘阍寺守之。’则贵家之女也。庶人之女,则执筐行馌,不得在室,故有出游之事”之句。[10]严粲在《诗缉》中写:“曹氏曰:‘汉上之游女,非深居于重闺之中者。’汉水之上,有游行之女,非士君子之族,深居闺阁之中者也。以小家女而在旷僻可动之地,见者自无狎暱之心。”[11]朱鹤龄亦在《诗经通义》中写道:“程氏曰:‘少女之遊者,谓旷僻独行非在闺门之内,姆傅之侧也。’按遊女只如疏所云:‘庶人之女,则执筐行馌,不得在室,故有出游之事。’”[12]根据“庶人之女”、“小家女”等字眼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认为游女为庶人之女,并非贵族之女。当然,还有一些学者并未对这一方面给出任何的看法,那么游女则可以理解为一般的出游女子。古代女子有“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之说,这种情况极为普遍,尤其在大户人家,女子抛头露面被世人认为是一件极不合礼之事,所以,笔者认为游女为贫庶人之女。

第二种,贞洁的女子。持这一观点学者的人数是最多的,《毛诗注疏》中有:“笺云……又喻女之贞洁犯礼而往,将不至”,“时今汉上有游女,以贞洁之故不可犯礼而求,是为木以高其枝叶人无休息者,女由持其洁清,人无求思者。此言游女尚不可求,则在室无敢犯礼可知也。出者犹能为贞处者,自然尤洁”诸句。朱熹亦在《诗集传》中写道:“文王之化,自近而远,先及于江汉之间,而有以变其淫乱之俗。故其出游之女,人望见之而知其端庄静一,非复前日之可求矣。”郑玄、孔颖达与朱熹的都认为游女为贞洁之女,甚至为“尤高洁者”。之后历代学者大多都赞同这一观点,甚至还有一些对于这个观点的引申。有些学者认为游女之不可求,是一个变化——从可求到不可求的过程。朱熹的《诗集传》有载:“文王之化,自近而远,先及于江汉之间,而有以变其淫乱之俗。故其出游之女,人望见之而知其端庄静一,非复前日之可求矣。”一个“变”,一个“非复”,则可以看出一个从可求到不可求的变化过程。元代朱公迁在《诗经疏义会通》中有与朱熹一样的语句。明代朱善在《诗解颐》中将这一变化写得很明白:“言今日之不可,则知前日之可求矣。前日之可求,衰世之俗也;今日之不可求,圣人之化也。”[13]同样也写出了一个“变”。由于对这一论点的论述较少,笔者存疑。

最后一种游女形象,则是来自于《韩诗》的汉水女神说。《韩婴诗内传》有载:“游女,汉神也,言汉神时见,不可求而得之。”薛汉章句:“刘向《列女传》曰:‘游女,汉水神。郑大夫交甫于汉皋见之。’张衡《南都赋》曰:‘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左思《蜀都赋》曰:‘试水客,漾轻舟。娉江妃,与神遊。’”[14]清代陈奂在《诗毛诗传疏》中写道:“启及《齐敬皇后哀策文》注皆引《章句》游女为汉神。”[15]现代闻一多曾评论《汉广》说:“借女神之可求以喻彼人不可得,已开《洛神赋》之先声。”在《诗经百首译释》中也写道:“乃是郑交甫与江妃二女人神恋爱的故事。闻一多说:‘汉之二女即湘之二妃,所谓娥皇女英者也。娥皇女英者,舜之二妃,其传说之起,自当甚古。因知以诗之游女为神女,三家并同,其必有据。’[16]”这一说法,最初的依据皆是来源于《韩诗》,但神明这种虚无缥缈的说法,难以有确切的实证摆出以供参考。不过,先秦时期,对神灵的信仰度还是极高的,所以这种说法未必不可信,暂且存疑。

除了这三个主流观点外,还有一些非主流的观点。

第一种,有学者认为游女非礼也。黄中松在《诗疑辨证》中写道:“后人谓女子无故出游,冶容诲淫,非善俗也。被文王之化者尚有此乎?”[17]他认为女子无故出游是非礼也,甚至用上了“淫”这个字。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游”字亦有淫义项。《楚辞·离骚》中有:“羿淫游以佚畋兮,有好射夫封狐”和“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两句。宋玉《高唐赋》有:“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日: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之说。《庄子·齐物论》:“麋与鹿交,鳅与鱼游。”《列子·汤问》:“男女杂游,不媒不聘。”《广雅·释言》:“淫,游也。”[18]数篇文献中,游字用于淫逸的情境之下,在《广雅》中甚至直接点出,淫与游意相通。但是,将游女解释为淫女的学者,古往今来毕竟还在少数,且在《说文解字》中“游”字并未有淫的义项。所以,笔者认为,游女为淫女之说不足为主要论说,仅供参考。

第二种,程俊英先生在《诗经译注》中写:“游女:潜行水中的女子。汉有游女,汉水有位游泳女。”[19]程先生将“游”认为游泳之意。笔者认为,单单将“游”字解释为游泳,太过粗糙,恐怕是受现代汉语中“泳”、“游”同义和在《诗经》行文中,泳、游又常互文的影响,实际上,“泳”的本义才是“潜行水中”。

第三种,在刘逸生主编的《诗经选》中有:“游女,指来往于江上的船家姑娘,游同‘遊’”[20]一注,即认为游女为船女。此说并未解释为何将游女解释为船女,故不可考。

历朝历代的学者对于游女的形象解释与猜测数不胜数,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游女的形象极其丰富,无论这些猜想是否正确,通过这些猜想,游女这个形象都从静止的诗中走出,成为一个鲜活的、拥有生命力的美女,恒久立于世人的眼前,令世代中国人心向往之。

[1]陈子展撰述.范祥雍,杜月村校阅.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2.

[2]谢晋青.诗经之女性的研究.商务印书馆:9.

[3]宋·林巴.毛诗讲义.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诗类经部六八:48.

[4]宋·朱熹.诗集传.凤凰出版社,2007:7.

[5]宋·辅广.诗童子问.《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诗类经部六八:312.

[6]清·姚际恒.诗经通论.《诗经要籍集成》.学苑出版社,26本:369.

[7]《毛诗李黄集解》.宋·李糯,黄櫄.《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诗类经部六五:54-56.

[8]明·姚舜牧.重订诗经疑问.《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诗类经部七四:588.

[9]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80.

[10]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注疏.《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诗类经部六三:147-149.

[11]宋·严粲.诗缉.《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诗类经部六九:27-28.

[12]清·朱鹤龄.诗经通义.《诗经要籍集成》.学苑出版社,22本:19.

[13]明·朱善.诗解颐.《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98.诗类经部七二:195.

[14]汉·韩婴撰,薛汉章句.韩婴诗内传.《诗经要籍集成》.学苑出版社.1本:59-60.

[15]清·陈奂.诗毛诗传疏.《诗经要籍集成》.学苑出版社. 34本:76-77.

[16]周蒙,冯宇编著.《诗经百首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21.

[17]清·黄中松.《诗疑辨证》.《诗经要籍集成》学苑出版社26本:74-75.

[18]数个例子出自焦继顺的《〈诗经〉中〈周南·汉广〉本义新释》《学术交流》,2010年9月总第198期(9).

[19]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6-17.

[20]刘逸生.诗经选.三联书店出版,1982:12.

猜你喜欢
毛诗妇人出游
安大简《诗经》虚词异文考略
你出游,我出油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未来出游大作战
假期带娃出游防走失
出游季你都“妆”对了吗
多种方法解“妇人洗碗问题”
高僧与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