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命化”课堂 让生物课“活”起来

2014-03-10 11:09韦华记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生物学生物课堂教学

韦华记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写道:“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把一个个生动的生物知识分解成一个个重点让学生课后背,这样机械的、枯燥的教学没有任何美感,缺乏生命力。试想,如此教学,如何让学生热爱生物这门学科?如何爱上生物课堂?在我看来,这不是生物课,而是“死物”课。那么,如何让生物课堂“活”起来呢?

一、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作为一种礼物来接受。”由于生物学科在大多数地区的高考试题中占分比例较少,与物理、化学有一定的差距,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学生更不重视,导致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不高,这给生物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激活生物课堂的关键。

我是一名从事普通高中生物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学校的教学设备极为有限,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他们接触自然较多,对自然的体会也比较深刻,但是不能很好地与生物学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遇到的生物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课堂上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第一,以问题激活课堂;第二,带学生做游戏;第三,指导学生做实验;第四,将学习向课外延伸。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营造教学相长的民主氛围

民主与平等是当今世界人和人之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行为准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不例外。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活课堂的前提,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有问题敢问,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我经常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提出合适的问题,并营造自主学习、互动讨论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发生思维碰撞,使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

学生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听课是学生接受教师指导、传承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途径,是保证高效率学习的关键。

主动学习就是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课,既要听清内容,记住要点,又要抓住关键,着重听教师讲解的方法、思路及释疑的过程与结论。因此,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讲课的重要性,教师也要明白课堂中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中对概念的分析、例题的讲解、练习的设计等远比课后辅导要详细得多,这是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无法替代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条最简捷的路径。所以,每个学生都应该虚心向老师学习,上课时专心听讲,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上好每一节课。如果在听课中出现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应举手提出问题,若课堂上老师没有时间解答问题,课后请教老师。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如讲授、演示、实验、资料分析、讨论等,从而让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学习。在生物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遗传进化等知识的学科,抽象而难于理解,多媒体可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如教学“细胞大小”时,可用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人和高等动植物的细胞直径是20至30微米;人的血红细胞直径是7微米;人的卵细胞直径是200微米,而人的眼睛分辨率是100-200微米。又如,教学“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时,可通过多媒体直观地介绍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补充教材里没有讲到的古核细胞,并对这三类细胞的基本特征及起源与进化进行比较和分析,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同时,与学生一起讨论:细胞都含有生物大分子,那生物大分子有没有生命?生命与细胞是不是不能分开?

讨论有多种形式,如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等,通过相互交流,学生各抒己见,既开阔思路,又增长见识。如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一课,让学生讨论“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现实及出现的后果”这一问题时,可具体围绕以下三个子问题进行: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哪些问题(如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问题一提出,学生讨论热烈,气氛活跃。汇报讨论结果时,学生甚至谈到教材中未涉及的社会问题,如社会治安问题、就业问题、计划生育中男女比例问题等。

总之,教师要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生物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让诗情画意般的教学语言与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主要依靠语言来进行,因此,教学语言活起来是让课堂“活”起来的重要手段。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主要保证,所以生物教师要增强教学语言的魅力。

1.谜语诗词进课堂,趣味性更强

生物学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课程,课堂中教师巧妙地利用一些谜语进行教学,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较好地概括教学内容。如“麻屋子,红帐篷,里面住着大胖子”这一谜语,形象地说明了果皮、 种皮、胚的结构。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诗词来讲解某些知识点。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说明植物生长的向光性;“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说明生物具有生殖的特性。运用这些诗词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每当我说出诗词的前半句,学生都能大声地说出下半句,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

2.运用比喻修辞,让知识更贴近生活

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喻,能够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易于学生理解。如讲授细胞时,若把一个细胞比喻成“工厂”的话,那么细胞壁便是工厂的“围墙”,细胞膜则是墙内的“警卫”,各种细胞器如同一个个大小、设备不同的“车间”,这样就很好地加深了学生的理解。endprint

3.灵活多样导入新课,提高求知欲

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的方式有多种,如故事导入、案例导入、复习导入等。课堂教学中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导入新课,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知识经验,适当地选用最佳的方法。如我结合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的实际情况,利用“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一谚语,引导学生以活跃的思维状态进入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学习。

4.耐人回味的结课,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

如果一堂课只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和环环相扣的中间环节,而缺少耐人寻味的结课,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就不算是一堂好课。相反,如果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达到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如在有丝分裂的学习中,我这样概括分裂期的特点:“仁膜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一分为二向两极,两消两现新膜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四、角色变换使课堂更有吸引力

现代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那么,导演怎样才能让主角充分发挥主体性呢?我认为,让学生以社会的不同职业(如医生、养殖户等)进入生物课堂的学习,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习伴性遗传时,我让学生扮演医生的角色,让他们去帮助一位患红绿色盲的男子达成一个愿望,那就是让他的小孩都是正常的。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课堂气氛就热闹起来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又如,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了解老师的艰辛,从而促进师生感情的发展,为学生学好生物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充分利用有限资源进行教学

虽然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但是一些乡镇没有实验设备,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小资料及学校提供的挂图、模型、实物等进行教学,才能给学生以直观体验的美感,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六、联系当前社会热点,介绍前沿生物学知识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介绍最新的生物学成果,展望生物学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如果学生不会将所学的生物知识合理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而只会“纸上谈兵”解几道题,那就失去了学习生物学的原本意义。因此,让生物教学向社会和生活实践延伸,拉近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是十分必要的。如在“细胞的分化、癌变、衰老”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当前社会对癌症的治疗前景及衰老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增强锻炼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导演,而不是主演,教师的任务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特别是对于教学条件较差的普通中学,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努力构建“生命化”课堂,真正让生物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科学论坛,2004(1).

[2]孙明霞.用生命润泽生命——孙明霞的生命化课堂[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3]李淑桢.初中生物教学之略谈[J].青少年教育,2012(9).

[4]丁爱方.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J].中学生数理化,2012(9).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物学生物课堂教学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第12话 完美生物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