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赋比兴手法在河湟花儿民歌中的运用

2014-03-11 03:12孙立群马青海
文教资料 2014年32期
关键词:比兴民歌比喻

孙立群 马青海

(陇东学院农耕文化与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中心,甘肃 庆阳 745000)

浅论赋比兴手法在河湟花儿民歌中的运用

孙立群 马青海

(陇东学院农耕文化与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开发研究中心,甘肃 庆阳 745000)

花儿是我国优秀民间艺术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西北地区独有的民歌形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其修辞艺术中广泛使用的赋比兴手法和《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一脉相承,被誉为“西北地区的诗经”。本文通过赋比兴手法在河湟花儿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初步分析,以期探索出河湟花儿修辞手法中的一些规律。

河湟花儿 赋 比 兴

“花儿”亦称“少年”,也叫“野花儿”、“大山歌”、“野曲”等,是西北各族人民用心血浇灌和栽培的艺术之花。它既是一种民间文艺表现形式,又是一种原生态的地域草根文化。花儿在西北的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一些地区广为传唱,分布地域较为广泛。河湟花儿的“河”指“黄河”,“湟”指湟水。河湟花儿就是以黄河与湟水交汇地带为中心,沿河上下及其邻近地区流行的花儿。具体来说,其流行地区是甘肃的临夏、永靖、和政、东乡、积石山等县和青海的民和、乐都、湟源、循化等县及宁夏的同心、西吉、固原、隆德等县。先秦《诗经》中“赋比兴”的修辞手法在花儿歌词创作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并成为主要表现手法。“‘花儿’没比头,唱者没劲头,听着没听头”。就是说,歌谣里如果没有“比兴”,就没有味道,不值得唱,也不愿意听。清代著名诗人吴镇提到“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在他们看来,“比兴”是花儿表现事物的基本手法,也是衡量“花儿”歌词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正因为花儿民歌中“赋比兴”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花儿才被誉为“西北地区的诗经”。本文主要通过对河湟花儿中赋比兴修辞手法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探索出河湟花儿表现手法中的一些规律。

一、赋在花儿民歌中的运用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这种表现手法的实质是用语言铺叙事物以表现情志,一般解释为直叙、铺叙、渲染等,也就是用整齐的语句对事物、情感等进行具体描述,从而增强民歌语言的艺术魅力。在河湟花儿民歌之中,凡是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加以详细叙写,极力铺排、分章复沓,反复咏唱、相互对比、排比渲染等语言处理方式都可视为“赋”,赋在河湟花儿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描写客观场景的赋

描写客观场景的赋,一般着眼于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和状况。例如:纸烟瓜子香片茶,三炮台碗子里泡下;再折上一朵尕梅花,妹妹的心上哈倒下。

这首花儿具体详细地描写了一位姑娘热情招待心上人时的一连串动作,先是殷勤地递上香烟和瓜子,再泡上三泡台香片茶,最后再点缀上一朵小梅花。这生动地反映了姑娘的热情和细腻,也是西北地区接待宾客的传统习俗的真实写照。“花儿”中主人公还含情脉脉地加入了一朵小梅花。如此的招待可以说是最高礼节的款待,折射出姑娘的无比欢喜。这种喜悦、欢快的待客场面,正是通过赋的铺排描写完成的。

(二)陈述主观愿望的赋

热恋中的情人往往对未来幸福生活充满了美好愿望和憧憬。花儿正是通过赋这种修辞手法陈述恋人之间充满幻想、丰富多彩的主观愿望的。例如:菊花者盅里斟酒哩,一心着把你敬哩,实话者说了一晚夕,一心哈跟你走哩。

显然,这是一首从女性角度来唱的花儿。开头之所以强调菊花盅,是用器具的精美和珍贵显示对男子的重视。平常舍不得用的菊花盅里斟上酒,要敬的不是一般的客人,而是自己想要托付终身的人。花儿通过赋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描绘了一位含情脉脉的女子精心为意中人敬酒,两人整夜促膝长谈直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刻画人物形象的赋

在花儿歌谣中,用赋描写人物外貌特征、刻画人物形象是十分常见的,这种描写常常与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相互配合,极力渲染男女主人公式俏丽妩媚或强壮干练的外貌特征,使听者如见其人。例如:尕身子骑在尕马上,一根么尕枪儿背上,尕妹妹站在尕门上,一对儿尕眼睛看上。

这首花儿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外貌特征都是通过赋来表现的。饶有趣味的是歌中共重复出现了六次“尕”字,前三次用于强调男主人公的精干和英武,后三次则用于强调女主人公小巧玲珑的可爱模样。通篇歌谣文字简洁、结构整齐、节奏富于变化。

从运用赋的修辞手法铺陈事物、刻画人物的花儿中可以看到,这种手法无论在反映现实生活,还是抒发人生喜怒哀乐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并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更生动地描写选择的场景、人物形象,歌者常常把重点放在对具体事物细致入微的描述上。特别是那些情歌,歌者不时通过恋人们的热烈、直率,通俗易懂地描写生活场面和情感,增强花儿语言的感染力。

二、比在河湟花儿民歌中的运用

比俗称“打比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花儿中有大量比喻出现,不仅有明喻、暗喻,还有对称、对偶的比喻。这种表现手法具有说明具体、议论形象生动的效果。范文澜先生认为:“兴之为义,触物起感,寄托无端,不特使读者莫测吾意之所在,即作文之人,境迁事过,自读者恐亦不能全了。至于比之为用,可明言之意,可写难状之行,故后世作者多用比而罕用兴也。”简言之,比喻和比兴相比,更直接、更具体。笔者在《六盘山花儿两千首》中粗略统计,有超过30处使用了比的修辞手法。比喻修辞手法在河湟花儿中运用较多且极富变化。基于花儿中情歌占大多数,本文拟从对女性的比喻、男性的比喻、男女对喻这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女性的比喻

比喻具有“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另一个事物描绘表现的事物”的特征。张亚雄先生《花儿集》的627首花儿中,以花比喻女性的作品大约有15首,约占2%;郗慧民先生《西北花儿》的916首中大约有11首,约占1%;《宁夏花儿三百首》中大约有13首,约占4%。这些花儿中以牡丹、樱桃、葱等植物比喻女性的多达30余种,且对女性的描写不拘一格,灵活运用多种比喻素材,反映了劳动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例如:天上的星星星对星,尕妹是天河畔水星;站下好比一棵葱,坐下是惹人的心疼。

在这首四句的 “花儿”中有两句是赞美她美貌的比喻句。先以银河中闪烁的水星来比喻,水星挂在天空晶莹透亮,让人可望而不可即,仿佛她清雅而高贵。接下来以葱比喻,使人想象到她亭亭玉立的挺拔身姿,鲜艳的翠绿色及洁净的葱白色使人联想到姑娘的清爽美丽。

(二)对男性的比喻

花儿中有关男性的比喻主要集中在动物和器物方面。在《六盘山花儿两千首》中,作为喻体出现的动物种类共计21种,出现的频率依次是鹞子、凤凰、鹰等。花儿正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比喻绘声绘色地展示男性特有的风采。例如:孔圣人传艺者天下游,受尽了人间的艰辛;阿哥是尕妹的拉车牛,挣死么挣活者心甘。

这首花儿中男主人公把自己比做“拉车牛”,拉车牛负重前行,需要踏实可靠、吃苦耐劳。歌中的男主人公明知要成为在崎岖道路上负重前行走的拉车牛,但是为了尕妹,就算吃苦受累在所不辞,体现出农村汉子特有的朴实敦厚和执著刚毅。

又例如:把你好比纽门儿系,缝在我的领豁儿呢;黑了解开亮了系,早晚常在一搭儿呢。

这是一首出自女性之口的把男性比做随身之物的花儿。纽门儿指中式服装的衣襟上用来系住纽扣的纽襻,是细布绳圈成的小套。“花儿”中的女主人公把心上人比做纽门儿,还要把纽门儿缝在领子上也就是衣襟一排纽扣的第一个,可见这位男子在女子心目中的地位何等重要。这个比喻可谓独具匠心、别具心裁,显然是心灵手巧、擅长针线活的农村妇女的智慧结晶。通过纽扣和纽襻的紧密联系,使人联想到夫妻心心相印的和睦关系。

(三)男女对偶式比喻

花儿主要是情歌,为了在歌谣里表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必然要使用男女互答的语言表达及修辞表现形式。对喻现象是歌谣中男女主人公形象刻画的客观需求,且与情歌内容相吻合,内容与形式的双重需要决定了对喻修辞手法的使用。这可以说是花儿一种独特新颖的修辞手法。例如:好甘草出在宁夏川,好黄连出在四川;尕妹是甘草比蜜甜,苦阿哥就像那黄连。

在这首花儿中女性是甘草,男性是黄连,都被比做中药材。根据歌者对草药产地和特性的熟悉程度可以设想,此花儿的编创者可能是一位走四川、跑宁夏贩运中草药的脚户哥,他熟练而贴切地将这一甜一苦两味药材运用于“花儿”之中,巧妙借用味道相异的属性,恰如其分地比喻尕妹和阿哥甘苦不同的景况。“尕妹是甘草比蜜甜”意味着女方的光景比较富裕,“苦阿哥就像那黄连”则意味着男方生活贫寒。尽管他们心生爱意,但门不当户不对的巨大现实差距使他们最终难成眷属。

总之,花儿里的比喻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爱情表达方式,爱情本来是抽象的,没有具体的形状,然而在花儿的比喻里爱情却被化无形为有形,朦胧的感觉也被显现为缤纷的图像,几乎令人可视可触。这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花儿”的艺术表现力,使“花儿”增添了几多异彩。

三、兴在花儿创作中的运用

“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笔者粗略统计,河湟花儿中用“比兴”手法创作的作品约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二。这种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及构思素材的丰富多彩正是花儿极富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从花儿喻体入手,分为植物、动物和器物三类对河湟花儿中使用的兴的表现手法进行具体分析。

(一)植物比兴

花儿的创作者、听者大多生活在农村,十分熟悉农村自然界中的植物,因此在花儿里以植物为喻体的比兴作品非常普遍。在《西北花儿精选》、《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两书收录的花儿中,出现日常生活中的花卉品种不下30种。例如:园子里栽的是向日葵,跟上太阳转了;身子儿在家心在外,三魂跟着你转了。

这首花儿以园中的向日葵围绕着太阳转起兴,兴中有比,以向日葵和太阳分别隐喻尕妹和阿哥,道出了为伊人梦魂所萦的神情,那一缕相思仿佛太阳,飘忽万里,无处不在,让人牵肠挂肚,可谓“悲凉暗淡,字字哀音”。

(二)动物比兴

从动物的习性、外部特征比兴是花儿民歌表现手法的又一大特征。在河湟花儿民歌中,引用的动物都是西北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家畜,例如:牛、羊、马、鸡等。

例如:枣红公鸡的红冠子,墙头上叫鸣着里;尕妹妹穿的是蓝衫子,门前头耀人着里。

这首花儿用枣红公鸡叫鸣时冠子的鲜红惹人和声音的清脆明亮起兴,以映衬“尕妹妹”窈窕模样的光彩照人。“红冠子”与“蓝衫子”的色彩对比,“明亮”与“耀人”的视听觉交错,使上段与下段结合起来,使人获得一种“立体”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总之,“赋、比、兴”的修辞手法是形象思维的重要载体,这些修辞手法在河湟花儿民歌中的使用是相当普遍的。花儿歌手们将人世间抽象的事物及复杂的感情矛盾按照他们各自的体验和理解,运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使之具体化、形象化、简约化。这些修辞手法的广泛应用及构思素材的丰富多彩正是花儿极富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1]张亮.试析花儿中运用的修辞文本[J].作者杂志,2013(12).

[2]宁夏花儿三百首[M].宁夏固原文化馆,内部资料.

[3]雪犁,柯杨.西北花儿精选.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4]宁夏固原文化馆.六盘上花儿两千首[M].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5]王一宁,朱红兵,王世兴.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中国ISBN中心,1996.

[6]曹强.爱与怨:宁夏花儿的对立修辞论[J].宁夏社会科学,2008(3):130-132.

[7]高传峰.你是哥哥的连心的肉——从比喻修辞看六盘上花儿的唱词特色[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2,10,VOL 33(5).

猜你喜欢
比兴民歌比喻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比喻最爱
比兴、咏物辨说
什么是比喻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风赋、比兴、雅颂新论——兼比较章必功、王昆吾先生的“六诗”观
穿花衣 唱民歌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