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痛苦的芒上——解读海子《阿尔的太阳》

2014-03-12 08:34杨玉霞姚汝勇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名作欣赏 2014年5期
关键词:阿尔海子梵高

⊙杨玉霞 姚汝勇[聊城大学文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59]

作 者:杨玉霞,文学硕士,聊城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新诗及影视文学研究;姚汝勇,文学硕士,聊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影视文学研究。

海子欣赏和迷恋那些兼具天才与疯狂于一身的艺术家、哲学家,比如荷尔德林、尼采、叶赛宁等,其中,海子最为青睐的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矿区的传教士,却屡遭挫败。他内心良善然而爱走极端。他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早期画风写实;中期画作明亮、简洁;1888年来到阿尔形成独特画风,也走向人生的巅峰与终点。在与高更的纠缠、争吵与冲突中,梵高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此后,梵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1890年7月29日,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海子迷恋着太阳一般炽热和孤独的梵高。在他简陋的宿舍中,“门厅里迎面贴着一幅梵高油画《阿尔疗养院的庭院》的印制品”①,一面墙上挂着一张“他很喜欢而没舍得摘掉的梵高的《向日葵》”②。海子阅读梵高的传记,欣赏梵高的画作,在震撼和钦叹中为梵高写下一首首诗作:《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死亡之诗(之二:采摘葵花)——给梵高的小叙事:自杀过程》等等。他将梵高引为自己生命的知音和精神的兄弟,亲切地称之为“我的瘦哥哥”,这是近乎“血缘”的认同,是海子与梵高之间经历遭际上的相似、气质精神上的契合的恰切表达。1984年写下的《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是海子对梵高的一篇致敬之作,是海子表达自我与梵高之间心灵相契的诗章,是对梵高太阳般炽烈燃烧的生命的激情礼赞,同时,也蕴涵了海子痛苦、丰富的生命状态与艺术追求。

海子在1983年9月毕业后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在校刊编辑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于1984年9月被安排到了哲学教研室。也就是自1984年开始,海子迎来了他诗歌创作的第一个巅峰时期,创作了成名作《亚洲铜》,以及《半截的诗》《写给脖子上的菩萨》《我的窗户里埋着一只为你祝福的杯子》等经典诗篇。《阿尔的太阳》正是写于这一时期,并于1985年发表于山西大学北国诗社主办的《北国》诗刊。

到南方去/到南方去

诗作开始,破空而来就是两个反复的咏叹、强调或者呐喊。在诗题旁,海子注解到:阿尔系法国南部一小镇,梵高在此创作了七八十幅画,这是他的黄金时期。“南方”就是阿尔,是梵高生命和艺术火焰喷发的地方——1888年2月29日,梵高来到这里,他在田野里作画,在燃烧的阳光下将色彩燃烧在画布之上。毫无例外的是,他被阿尔的人们厌恶,被叫作“红头发的疯子”,但他热爱着这里的一切,描绘了这里的一切:疯狂的夜空、公园、稻田、吊桥、咖啡馆,甚至一座疗治他也囚禁他的医院。

海子的呐喊表达了诗人与梵高一样,宁愿放弃物质的庸常幸福,而投入到生命的烈焰之中,尽情迸发艺术的激情、生命的强力。在1984年之后,海子也沉浸在创造的激情之中,在家乡查湾那些寂寥的冬日和漫长寒冷的夜晚中,诗人伏在一张凳子上,不停地写啊写啊,写那些滚烫的日光、燃烧的麦田。

你的血液里没有情人和春天/没有月亮/面包甚至都不够/朋友更少/只有一群苦痛的孩子,吞噬一切

梵高短暂的一生是怒放的一生,更是贫穷而孤独的一生。他仅仅卖出过一幅画,价格还低得可怜,他的生活和绘画一直依靠弟弟提奥寄钱来支撑;梵高没有爱人,或者说,他曾经追求过爱情,但都以失败告终;他孤僻而内向,友谊对他而言是奢侈品,唯一的朋友高更与他大吵一顿扬长而去。只有痛苦是他生命永远的伴侣,所以海子说:“只有一群苦痛的孩子,吞噬一切”。梵高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句话:La tristesse durera toujours,意即痛苦将永存。他把痛苦当作财富,把一生的飘零和孤独、贫穷和屈辱如金子般收藏了起来。

其时,或许海子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生存状况与梵高的相似:贫穷、孤独、敏感而痛楚。他出身于偏僻农村一个贫穷的农家,身材单薄瘦小,性格孤僻而不善交际,毕业后微薄的工资除了购置书籍,就是帮助补贴家用:垫付种子、化肥款,帮助三个弟弟上学。他住在陈设简陋的房间,“一张床,几个书架,一只书桌,大体构成了我们这位热爱生活的诗人居所全部内容”③,然而海子仰慕和追求着无限的精神信仰;他怀着远大的诗歌梦想,却不得不为金钱的拮据所困扰,尤其是不能满足贫苦家庭的需求,这让作为长子的他感到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力。因此,这里的“苦痛”也有海子自己的切肤之痛。

瘦哥哥梵高,梵高啊/从地下强劲喷出的/火山一样不计后果的/是丝杉和麦田/还有你自己/喷出多余的活命的时间

海子看到:痛苦没能埋葬梵高的灵魂,反而成为他艺术的营养。痛苦摧毁着他的生活,同时也在建设着他的艺术。在别人的嘲讽、讥笑、污蔑甚至敌视中,梵高却拥有了强大的生命的感知力。海子呼喊着:“瘦哥哥梵高,梵高啊”,这样的呼喊更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也更鲜明地表达了海子与梵高灵魂的贴近。梵高的激情来自大地,来自大地的“地底”,在强大重压之下蓬勃喷发,如同“火山”,就这么任性任情地喷发,迸溅于画布之上。

“丝杉”是梵高患病其间曾经多次画过的题材。《星夜》中的丝杉如同黑色火焰烧向天空,与夜空之上大颗大颗的华丽星辰构成令人震撼的对比。“麦田”更是梵高热爱和痴迷的主题,总共画过几十幅金色的、绿色的、灰色的、紫色的,浓烈得仿佛要燃烧要升腾的麦田。

这一诗节表达的是:梵高的生命是为绘画而存在,那些丝杉就像是从大地之中冒出来的生命火焰,那些麦田则是梵高所有生命力量的爆发——“没有人跟他搭讪。他也不跟别人搭讪。他把在画画中没有耗尽的些微力量用来对付西北风。一星期中有三天,他得把画架缚在打进土中的木桩上。画架在风中前后摇晃,就像晾衣绳上的被单。到晚上,他感到浑身筋骨酸痛,犹如被人痛打了一顿。”④他就这样日以继夜地创作,忘记了一切庸常的存在,只记得灼伤眼睛的线条、色彩。“还有你自己,喷出多余的活命的时间”——阿尔沉默阔大的土地托举了梵高的创作,也托举了梵高的生命。

海子也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写作。除了给学生们上课外,在简陋的房间里,海子“每天晚上写作直至第二天早上七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七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⑤,他把其生命的三分之二献给了诗歌。而“麦子”这一意象也将成为海子诗作中的关键意象,并被海子赋予独特内蕴而存在。

其实,你的一只眼睛就可能照亮世界/但你还使用第三只眼,阿尔的太阳/把星空烧成粗糙的河流/把土地烧得旋转

梵高是一个天才的画家,所以海子说他的“一只眼睛就可能照亮世界”,而梵高还使用他的“第三只眼”,就是“阿尔的太阳”;他不仅是天才的,还是热烈地、不遗余力地挥霍天才的画家。阿尔的太阳启发了梵高,摧毁了梵高,也造就了梵高。梵高用这只眼睛看到了劳作者的痛苦与收获,疲倦、焦虑与满足,那些平常事物的非凡瞬间,然后以一种大胆的用色、叛逆的构图,将其表现出来——于是,太阳把“星空烧成粗糙的河流”,“把土地烧得旋转”。“粗糙”、“旋转”,这些疯狂然而充满生命力与动感的词汇,只属于梵高的眼睛——阿尔的太阳;而“烧”这个动词表现了梵高创作的状态:他不是在画一幅画,他是在点燃自己的生命、灵魂。

举起黄色的痉挛的手,向日葵/邀请一切火中取栗的人/不要再画基督的橄榄园/要画就画橄榄的收获画强暴的一团火/代替天上的老爷子/洗净生命

在法语里面,向日葵的意思是“落在地上的太阳”,象征着光明与希望。梵高曾表示向日葵是属于他的花:《向日葵》仅仅选用了灿烂夺目的黄色色系,画面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绚丽、华美,画作的笔触遒劲有力,充满生命的爆发力。向日葵的枝条几近“痉挛”地延伸出去——“痉挛”表达了一种难以抑制的激情,梵高就用这“痉挛的手”,邀请着那些像他一样“火中取栗的人”。

“火中取栗”这个典故出自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的寓言《猴子与猫》,比喻被人利用自己却一无所得,现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梵高曾自比为“火中取栗的人”:“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梵高辉煌的作品和痛苦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已经成为痛苦生活的结晶,是在深重的孤独与绝望中生长出的光芒。

“火中取栗的人”正是指这样的一群人:一生孤独、穷困潦倒,但却有着金子一样纯洁和热烈的心灵与极其敏感纤弱的情感,并以这样的心灵与情感扑入到充满痛苦与绝望的生活中,抓住生活与之作殊死的搏斗,在淋漓鲜血中唱出最为明亮和温暖的歌。海子钦佩着这样的歌者,也感受到了梵高的邀请,感受到了自己内心那股即将冲出的力量。

梵高“邀请”那些“火中取栗的人”,“不要再画基督的橄榄园/要画就画橄榄的收获”。高更离开梵高后曾画了《基督在橄榄园》:他将基督的面孔画成自己,似乎在暗示艺术家的受难就是基督的受难。梵高看到这幅画的草图后画了一幅《橄榄树》,画中树干线条激烈扭曲,仿佛怀有巨大的痛苦。梵高在给弟弟的信中说:“这个月我一直在画橄榄树,因为它们中间那看不见的基督让我无法自已。”⑥在二十几岁时,在爱情上遭受挫折的梵高曾渴望寻求神灵的帮助,可是当梵高想成为传教士的愿望被拒绝以后,他的宗教狂热慢慢退去了,然而他并未唾弃对基督的信仰,而是转而将宗教情怀与艺术美感相结合,因此他写信跟提奥说:“我觉得所有真正美好的事物都来自于上帝,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包括每一件作品中的内在精神、灵魂和极致的美。”⑦所以海子说梵高“画强暴的一团火/代替天上的老爷子/洗净生命”——“天上的老爷子”正是“基督上帝”,“洗净生命”指的是上帝会借着圣经的真道把接受他的人的灵魂洗干净。基督教认为洗礼是耶稣基督亲自设立的圣事,不仅是信徒正式入教的仪式,而且象征着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得到赦免。因此这里,海子认为梵高将“火”所代表的艺术激情对生命的洗礼替代了基督上帝的洗礼,表达了海子对于梵高信仰上的理解与认同。

红头发的哥哥,喝完苦艾酒/你就开始点这把火吧/烧吧

诗歌最后一节,海子再次对“红头发的哥哥”发出深情呼唤。“苦艾酒”对于梵高的生活和创作是不可或缺的饮料,它可以让人产生轻微幻觉并具有稍许催情功效。《渴望生活——梵高传》中曾经描述梵高:“他用了不知多少时间在画板上聚精会神地作画,这使他的神经变得迟钝。他需要刺激。苦艾酒使他第二天更加兴奋,这种兴奋受着西北风的鞭挞和太阳的焙烤而成为他自身的一部分。”⑧可以说,没有苦艾酒,就没有梵高那些充满激情的画作。

“你就开始点这把火吧”,当梵高饮下浓烈的苦艾酒来到太阳炙烤下的阿尔乡间,展开画布时,“火”就要燃起、已经燃起,这是艺术家的梦想之火、激情之火,不顾一切地燃烧着的火、一团强暴的火,它将摒弃准确的线条与精细的描摹,它将捶打并战栗地涂抹那些色块——这不是绘画,而是生命的战斗。海子已然看到了梵高的痛苦和这痛苦的卓绝,因此,他说:“烧吧”——这是呐喊,更是预言。真正的创作就应该是这样的燃烧——燃烧色彩与线条,燃烧词语、燃烧音符……在熊熊的燃烧中,困窘、孤独、绝望成为灰烬,而本真的生命将裸裎出来——这是最真实的自我,最自由的生命,最伟大的生活,最永恒的艺术!

在最后一个诗节,梵高的“燃烧”成为海子生命与创作的指引——又一个火中取栗的人,即将启程,即将从逼仄的生活与现实中出发,奔向太阳炙烤着的苍茫未来,奔向熊熊燃烧的火焰,从中取出艺术之栗,而任由烈焰灼痛、灼伤自己的双手。

海子抓住了梵高生命与创作的本质,并用“太阳”作为意象呈现这种本质,准确而生动,正如一位英国评论家所言:“他(梵高)用全部精力追求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遍的东西,这就是太阳。”海子也在梵高的指引下发现了“太阳”——“太阳”意象开始在海子的抒情短诗频繁出现,骆一禾在整理海子遗作时,就将其几部万行长诗命名为《太阳,七部书》。海子将“太阳”作为自己燃烧生命、求索理想的象征,在《祖国,或以梦为马》中,海子甚至宣称:“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我的一生……——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海子是个迷信“大诗”的人。在他看来,“诗歌真正的创作意义就是长诗、大诗,而不是短诗。他写短诗目的只是为了抒情的需要,短诗是简单记录的载体,这跟平常记日记差不多。”⑨短诗只是简单记录,所以难免浅露直白一些。这首诗可能是海子记录海子欣赏梵高画作或者阅读梵高资料时的记录,诗作本身直白的、宣泄式的笔法,确有些急就章的意思。然而,这首略嫌浅白的诗,却蕴含了诗人海子对于生活的认识、对于理想的追求,蕴含了未来一个让世人讶异的杰出诗人的崛起,同时,也蕴含了一个诗人扑入生活的热情与痛苦,还有背弃这个尘世的决绝,正如梵高与海子实践的这句话:“生命只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收获是不在这里的。”⑩

①⑤ 西川:《怀念》,崔卫平编:《不死的海子》,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第22页。

② 骆一禾:《关于海子的书信两则》,崔卫平编:《不死的海子》,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③ 苇岸:《怀念海子》,《诗探索》1994年第3期,第98页。

④⑧ [美]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常涛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02页,第425页。

⑥⑦ [荷]文森特·梵高:《亲爱的提奥——梵高自传》,平野译,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第51页,第205页。

⑨ 余徐刚:《海子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⑩ [荷]文森特·梵高:《我不是一个怪人》,《读者》2008年第1期,第17页。

猜你喜欢
阿尔海子梵高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梵高的世界
梵高笔下的秋天
闯入梵高的世界
有些房门不必打开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梵高的1888
怪脸:生活在德国的叙利亚难民阿尔沙特
卡人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