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刍议①

2014-03-12 09:33易蕙玲康基柱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民族国家文化

易蕙玲 康基柱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 100081)

[经济·社会]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刍议①

易蕙玲 康基柱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北京 100081)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

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是现代多民族国家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辩证统一的一对矛盾体,二者既有差异性又有一致性。只有正确认识并积极促进二者的协调统一,才能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强化国家认同感,从而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纵观当今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一个国家内部不只有一个民族存在,一个民族也可能同时属于不同的国家。这种民族与国家的异质性,有可能引发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在个体观念中的矛盾,进而影响到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这是必须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概念分析

明确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概念及其内涵,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关系的重要前提。

认同 认同本属于哲学范畴,表示“变化中的同态或同一问题”②Jean.Phinney.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Review of Research[M].Psychology Bullet in.1990,108(3):499-514.。之后,认同概念在心理学领域受到关注,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③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后来,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将其发展: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发展的结构,有时它指一个人对其个体身份的自觉意识,有时指个体对其性格连续统一体的无意识追求,有时指自我综合的无言操作,有时则是指对某个群体的理想和特征的内心趋同……④[美]简·卢文格.自我的发展[M].李维,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360.

一般来说,认同是人们对自我身份确认的依据。在现代社会,认同主要是确定“我是谁”的问题,它包含着一个多层次的价值系统,诸如国家认同、族群认同、血缘认同、地缘认同、党派认同、信仰认同、方言认同、乡党认同、行业认同、性别认同、年龄认同甚至兴趣认同等。①彭兆荣.在国家与民族认同之间[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5~12.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或群体都有着多重身份,也就有了多元认同。其中,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一对重要组成部分,且占有突出地位,对个人或群体的意识判断和行为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概念最早出现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民族认同理论研究有了较大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族群关系新变量模型、族群成员身份认同变量理论等。之后,对此的研究不断深入。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民族认同”的概念是“认同”涵义在民族研究领域内衍生出来的②[英]马林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Carla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这种群体水平上的认同包括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四个基本要素③Cara J,Reginald J.Racial identity.African self-consciousness,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in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women[J].Journal of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1998,26(2):98~108.。迈尔威利·斯徒沃德认为,民族认同是指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将自己和他人认同为同一民族,对这一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持接近态度④[美]迈尔威利·斯徒沃德.当代西方宗教哲学[M].周伟驰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6~93.。

庄锡昌认为,民族认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认同是指对某一主权民族国家的认同,即国家认同,而狭义的民族认同是指一国内的各个民族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认同,即族群认同。⑤庄锡昌.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45~48.徐黎丽指出,“民族认同是民族在共同地域、生计、语言、风俗、宗教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自我特征的认同。”⑥徐黎丽.论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冲突——以中国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4~40.刘吉昌认为,“民族认同即指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身及文化倾向性的认可与共识。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民族是一个人们共同体,对这一共同体中人们的相互关系的认同,是民族认同中的核心问题。其二,是民族自身文化的认同。”⑦刘吉昌.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34.

基于以上对民族认同的认识,我们可以认为:民族认同就是某一民族共同体的成员对一定的民族共同特征,诸如共同的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的认可与共识。

国家认同 西塞罗认为,国家“乃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⑧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56~57.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就是说,国家的产生是以人民对国家调和阶级矛盾这一权力的认可为前提的。

国家认同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行为革命时期的政治学领域。近代以来,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民族国家成为各国创建过程中的指导原则,而民族一词也有了国族的含义。在西方民族主义学者中,一些人坚持国族基本上是人为的主观建构,如安德森(B.Anderson)的“想象的共同体”理论,而还有一些人,如史密斯(A.Smith)则坚持国族首先是以民族核心为基础的。因此,依据民族国家的原则,国家认同必然建立在国族认同的基础上。

贺金瑞与燕继荣认为,“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即国民认同。”⑨贺金瑞,燕继荣.论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3):5~12.徐则平指出,国家认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公民认同一个民族国家的宪政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效忠于民族国家,而民族国家则担负着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安全和基本权利的使命。①徐则平.试论民族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价值[J].思想战线,2008(3):87~90.陈茂荣认为,国家认同指“公民对国家的政治权力和统治权威的认可、接纳、服从、忠诚。”②陈茂荣.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学术界,2011(4):56~67.

作者认为,国家认同就是生活在某一个国家内的公民基于与国家的共同利益,确认自己属于某一国家,并认同这一政治共同体的政权。国家认同作为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是一种重要的主观意识和态度,为维系国家的统一提供保障,是维系国家存在与发展的重要纽带。

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辩证关系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体。具体来说,二者的关系可从差异性和一致性两方面来认识。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差异性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差异性是比较明显的,二者的客体、依据、目的等都有所不同。

从认同客体上看,民族认同的客体是民族,强调民族成员之间相互认为属于共同的民族共同体,是维系民族成员之间感情联系的精神纽带。而国家认同的客体是国家,强调公民对国家归属的内心感受,即对国家的忠诚,主要表现为个体或群体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

从认同依据上看,民族认同主要以一定的民族共同特征作为认同标准,主要表现为一个民族的人们对其自然及文化倾向的认可与共识,包括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等。而国家认同是建立在以宪法为核心的公民身份基础之上的,与民族认同不同的是,其认同依据不仅包括民族认同涉及的经济、文化等因素,还包括国家政权、主权、社会制度等,政治色彩较浓。其不仅是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合法性基础,且为国家维系自身的统一性提供重要保障。

从认同目的上看,民族认同使民族内部具有向心力、内聚力与互助性。民族认同强调个体或群体对自身所属民族的认知,主要凸显自然和文化内涵,就是在同他民族交往过程中对内不断求同的一个过程。而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是国家整合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个人或群体之所以认同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在于国家自身的价值,即为人们提供自由、安全,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与精神上的归属。国家认同通过文化传统、价值信仰、利益诉求等将人们凝聚在这个共同体当中,使人们意识到,离开了国家,便不能更好地存在与发展。

总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认同使个人或群体意识到自己归属于某一民族共同体,而国家认同使个人或群体意识到自己具有该国成员的资格;民族认同更强调文化认同,而国家认同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认同,相对处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民族认同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区别于他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国家认同对个人或群体在政治观念上给予规范。国家保障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公民则履行相应的应尽义务。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一致性 在承认和认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差异性的同时,还应看到二者的一致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国家认同是民族认同得到提升和拓展的必然结果。民族是社会发展中的客观存在,是人们共同体存在的一种形式。在现代多民族国家中,每一个人都必然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且又必然归属于某一国家。民族和国家是个人基本的隶属单位和归属对象,二者共生共存于现代多民族国家这一普遍存在的形态之中。然而,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民族意识的人们开展积极的行动,即通过历史事件的联结来缔造国家。在现代多民族国家中,国家认同是基于各个民族与国家的共同利益、对国家的热爱而表现出的对国家行为体的认同意识。从这一角度来说,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此外,民族又具有相对于国家的依附性,而国家作为统一领土之上的最高政治法律共同体,具有逻辑上的至高性。正如费孝通在探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级序时曾提到,作为国家认同的中华民族相对于社会成员的民族认同而言,是高一个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①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63.民族成员之间的内部认同及各民族间的相互认同都是国家认同的有机组成部分,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上升为国家认同。

另一方面,国家认同可以保护民族认同,为民族认同构建安全的地域和心理边界。不论是欧洲的民族国家理论还是现代的多民族国家现实,国家以民族为基础,民族以国家为生存土壤。国家作为一种法律上的政治共同体,通过颁布法律和制定政策来保障公民权利的行使。这就意味着民族作为国家构成的一种重要共同体形式,其合法权利受到国家法律、制度的保障。而且,主权国家能够独立地处理国家对内的一切事务和平等地对外发展外交关系。国家认同的这种主权性就为民族认同提供了安全的地域保护和心理边界。此外,民族认同的目标包含在国家认同的目标当中。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民族的自我认同只有在国家机体内才能得以形成并持续。换言之,国家认同不仅不会削弱民族认同,反而是民族认同得以形成和延续的前提。

概言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而不是非此即彼。一般情况下,尽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属于不同层次的认同,国家认同作为一种共同利益的理性认知居于首位,但个人作为国家的公民身份是明确的,因而基于此的民族认同不会妨碍个人国家认同的增强。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民族认同的凝聚力可以增强国家认同的向心力。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民族内部有人受到境内外敌对势力影响而故意制造分裂,进而借民族认同走向极端民族主义,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此时,便是民族认同超越了国家认同。总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前提的密切联系。

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协调统一

在正视现代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矛盾的基础上,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协调统一,使得国内少数民族在其原有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并维持超民族的国家认同,是寻求国家统一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确认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协调统一 为了有效运用矛盾分析法,权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力量因素,并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二者的协调统一,需要我们正确地对待二者的辩证关系,即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共存于个人的观念和意识中,是个人多重认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将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民族纳入疆域之内,而同一个民族又有可能散布于多个国家之内,因而国家边界与民族边界不可能完全重合。而且,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民族成员的跨境、跨国流动频繁,这就造成多民族国家的结构形态将长期存在,从而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并存提供了条件。此外,只要民族这一存在形式不消失,民族认同就不会消失。且任何形式的对抗都不能彻底解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和矛盾,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将长期并存。

第二,就现代社会而言,国家具有法律意义上的优越性,国家认同是所有集体认同中最为重要的认同。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不论是地理学意义上,还是政治安全和经济依赖的意义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或其民族成员能够离开国家而独立生存。各民族成员只有在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框架内,才能享有法律赋予的合法权利,才能履行应尽的义务。国家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国家认同自然也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意识形态,居于至高的层次。国家认同不仅能保护民族认同,为民族认同提供相对稳定的地理和心理边界,同时还是个人或群体多重认同升华的必然结果。

第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重合的必然性。如在单一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重合;在多民族国家中,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相一致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重合;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冲突。这就表明,在现代多民族国家内,尽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冲突的可能性,但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事实上,二者是可以协调统一的,绝不是对立的,且在一定条件相重合。

第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发生冲突是现代多民族国家内很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但这并不影响二者的协调一致。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冲突是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力量之间的较量。在较量的过程中,一些显性因素通过较量达到融合的目的,如利益调整。一些隐性因素如民族文化、心理因素等也在冲突中得到释放、缓解与平衡。在冲突中,不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得以显现,但冲突过程中各种利益、文化等因素的协调却促进了民族与国家价值观的调和。

第五,在我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集中表现为中华56个民族的自我认同和中华民族整体认同。中华56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前提和基础;而中华民族整体认同的发展,又为中华56个民族自我认同创造良好环境。片面强调或忽视任何一方面的认同,都是不正确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依据不同的情境,强调或突出某一种认同。在特定场合或情境下只强调或突出一种认同,并不表明可以用一种认同取代另一种认同,也不意味着另一种认同的消失。

由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可协调性,民族和国家都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积淀深厚的民族认同与由对国家机器公共职能的实际需求及长此而往所产生的对国家的情感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协调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对策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可以相互协调的,这是由我国的现实国情所决定的。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多元一体格局决定了国内差异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民族作为长期存在的历史现象,只要其存在一天,民族认同就不会消失,便需要通过一定的利益协调机制与国家认同相协调,它们之间应是统一的,绝不应是对立的。具体来说,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来促进二者的协调与统一:

第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协调统一的重要基础。公民是认同的主体,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必然通过公民个体的思想行为表现出来,它们的协调与否与公民的道德素质密切相关,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二者协调统一的重要基础。在现代国家中,任何一个公民在享有国家赋予的各项基本权利的同时,还应对国家履行基本的法律和道德义务,其中,爱国就是最基本的义务之一。国家是公民的政治屋顶和防护,只有国家的利益得到保证,公民个人或群体的利益才能有保障。因此,应培养各族群众的公民意识,增强其国家归属感和认同感,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协调统一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

第二,倡导民族文化认同是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协调统一的重要纽带。每个民族在代代相传的行为、思想等的积淀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社会文化模式和行为规范,即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了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在我国,民族文化认同不仅是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维护,还应包括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坚守,两方面缺一不可。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整合还能不断为中华文化添加养分,加深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应该让我们的公民意识到民族文化是将各族人民的利益与国家的生存发展凝聚在一起的重要纽带。我们不仅应始终推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还需积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民族文化认同不仅是实现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更是中华民族实现国家认同的重要前提。

第三,强化国家政治认同是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协调统一的重要手段。在各族人民的认同层次结构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同时存在的。“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①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63.在现代多民族国家中,国家是个体归属层次最高的单位,民族认同应该隶属于国家认同。而且,“从性质上看,民族认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认同,而国家认同则是一种政治认同。”②高永久,朱军.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J].民族研究,2010(2):26~35.因此,要协调统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就必须遵循国家的政治认同,并以此作为多民族国家政治稳定的合法性来源。

第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协调统一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这不仅事关中华各民族,更事关国家统一。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方面,使各民族更加清楚地了解我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正确认识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使各族群众意识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各民族一定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形成这一共识,必将为促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协调统一提供重要的思想保障。

简言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个体或群体认同观念中的不同层级,片面强调任何一种认同都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矛盾体,是可以通过一定手段和措施实现协调一致的。正确处理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使各族人民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并强化国家认同,对于实现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稳定,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ity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YI Huiling KANG Jizhu
(School of Ethnic Theory and Policy Studies,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

nationality identity;national identity;national unity;national cohesion

Guiding people to correctly view and handle nationality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ssues creates an important safeguard for amodernmulti-ethnic country to achieve national unity,social stability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Nationality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form a pair of contradictions of dialectical unity,with both difference and consistency existing between them.Only when we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ir relationship and actively promote their harmonization can we continuously enhance national cohesion,national identity,and thereby contribute to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to the long-term stability the entire nation.

易蕙玲,博士研究生,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

C954

A

1009-9506(2014)02-0027-06

2014年1月3日

①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后冷战世界的民族冲突与治理特点研究”(11&ZD135);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10AMZ00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13&ZD064);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三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三期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政策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康基柱,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国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多元民族
把国家“租”出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