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本意蕴①

2014-03-12 09:33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核心

徐 生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本意蕴①

徐 生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蕴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主要包括:弘扬人的主体性,面向人的现实性,突出人的实践性,诉求人的目的性。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本意蕴,对于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人类以往的任何社会历史形态以及每一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面临不同的社会矛盾和历史任务,在解决这些矛盾和完成每一时期不同历史任务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价值层面的根本要求,它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根本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定、要求和目标取向。”②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N].光明日报,2007-08-28(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的科学发展观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绝大多数社会个体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整体性与公共性的价值体系。它在社会整体价值上充分彰显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人与自然协调互动的科学发展和人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社会和谐理念,在社会个体价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以人为本作为其价值核心,把每一个人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利、价值追求、精神需要都有机融合到实实在在的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风貌与社会行为规范中。”③周家荣,廉永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的逻辑始点——价值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统一下的一种解读[J].理论与改革,2008(1):12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蕴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主要包括:弘扬人的主体性,面向人的现实性,突出人的实践性,诉求人的目的性。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本意蕴,对于我们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弘扬人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因此,价值总是相对于人而言的,离开了人,世界便变得毫无意义,也就毫无价值可言。价值反映的正是主体人与客体世界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主体按照一定的内在尺度作用于客体,使人的体力和智力物化于客体,实现主体客体化;另一方面,主体人总是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使客体趋向于主体并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实现客体主体化。人的主体性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集中体现在人自由自觉追求美的过程。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人自由自觉的主体性说明人不仅是一种精神存在物,更重要的是能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从而创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正是基于这样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的人的主体性与西方近现代以来形成的占有主体性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占有主体性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占有性——征服自然,统治他人,以便占有更多的财富。弗罗姆说:“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与一个以物为中心的社会之间的区别倒与生存和占有这两种生存方式之间的区别相差无几。占有取向是西方工业社会的人的特征,在这个社会里,生活的中心就是对金钱、荣誉和权力的追求。”③[美]埃里希·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M].北京:三联书店,1989:24.在以占有主体性作为价值核心的社会里,人被个人的占有欲所支配,人活着为了自己占有的对象而不是自身,人成为工具从而变成非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主体性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一些人在疯狂追逐物质财富的同时逐渐遗失了自己,人为物所役,其价值旨趣是“以物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对这种被物质异化了的价值观念的矫正,其价值指归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赋予人坚定的信仰、崇高的理想、奋斗的精神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只有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确立全人类和平共处的理念,推动世界各国友好往来和共同发展;才能产生全社会和谐的思想,促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才能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发展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人清醒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在弘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却不张扬人的主体性,抑制人的占有欲,使人真正意义上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人的主体性并使主体性的真正实现成为可能。人的主体性的实现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人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大小;二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人对物质资料的占有方式。只有当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获取的物质资料为人类共同占有,人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实现。资本主义尽管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正如马克思所言:“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0.在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资料被资产阶级占有,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对绝大多数劳动人民来说是没有主体性可言的。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束缚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内在矛盾,并为劳动人民占有物质资料,分享物质财富提供了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占人类绝大多数、并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人民群众为唯一的、最高的价值主体,它的价值特性的实质就是满足绝大多数劳动人民的需要,从而为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实现指明了方向。

二、面向人的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作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唯一科学的价值观,既不同于唯心主义的价值观,又与旧唯物主义的价值观有着质的区别。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家们在价值观上虽然曾表现出对人的热情关注,但却执着自由、民主、博爱等抽象概念或人的欲望、需要等自然属性,缺少对人的现实生活状况和社会历史条件的深入考察。同样,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习惯于抽象地谈论人性和人的本质,看不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共同性,而人的共同性就是与生俱来的理性、意志和情感,最终在历史观上还是陷入唯心主义,根本无法说清楚也解决不了人的发展的种种困扰与期盼。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立足于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和现实矛盾,其前提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从而第一次使人的发展问题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6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体系,不回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面临的各种现实矛盾,把对人的关怀建立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

价值源于人的需要,最基本的是人对其赖以维持其生命的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同时这也是人们仅仅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现在也和几千年前一样)一种历史活动,即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1.除了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作为有思想、有意识的人,还有精神的需要。精神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人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对理想信念、意志品格及道德情操的执着追求。人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在价值形态上可以相互转化,物质生活资料对人来说不能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应赋予它以合乎人的目的和需要的形式,注入人的“灵性”和智慧的活动,彰显出人的精神价值。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对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强弱程度与满足程度成反比关系。当物质需要得到较好满足时,人们对物质的需求程度会变得越来越弱,而对精神的需求程度会变得越来越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愈加渴望。正是基于这种现实需要,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符合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人们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并面临严峻挑战。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人们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不断增强;其次,不同个体受其生活状况、利益需求、教育程度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层次性日趋明显;再次,受西方一些腐朽思想的影响,“利益至上”成为一些人的座右铭,他们疯狂地追逐物质利益甚至不择手段,使得一些领域伦理道德失范,是非善恶标准出现混乱,价值原则及取向扭曲变形。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因此,我们在价值观上不能形而上学地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要做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个体意识毕竟不同于社会意识,个体意识必须借助人们之间的精神交往成为人们的共同意识时才能称之为社会意识。而且,社会意识相对于社会存在具有独立性,其既可以是历史上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可以是社会存在未来的发展趋势的预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面向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提出的,既满足了不同层次价值主体的多样性需求,又引领社会思潮、促成思想共识,做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一致性与差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成为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三、突出人的实践性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马克思把物质生产作为实践首要的决定性的形式和根本内容,认为实践是同物质自然过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自觉的社会过程。物质生产过程是人与自然物质和观念的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反过来又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克服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在实践观上的局限性,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这就为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价值蕴含在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反映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特定的效用关系,而实践正是构成这种关系的现实基础。价值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的实践能力的确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必然会突出实践在追求和实现人类最高价值目标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的实践及科学实验,是我国实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旦形成,必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定不移的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人的实践性,是现阶段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思想指南、实践主题、精神支撑和价值准则。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指南。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主题。实践主题一般包括实践路线和预期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主题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再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绵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互交融,共同熔铸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为全体社会成员进行道德选择和评价提供了标准,是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阶段人们应该普遍遵循的价值取向和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实践对人性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人的实践性,是对实践的人性的追求。实践的人性形成和实现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或者说有着具体的社会历史内容。这意味着,实践的人性,既有赖于人和自然的关系,又有赖于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其中,人和自然的关系的状况即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性的因素,而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状况则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私有制社会里,实践的人性受到来自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人们从自然界获取的物质生活资料非常有限,人受到来自自然的严重束缚;另一方面,社会中绝大多数人的劳动是被迫进行的,且他们的劳动成果被极少数剥削者占有,人实践的动机、目的和结果产生分化。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空前发展了,人相对于自然的自由程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着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新发现的财富和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因此,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来说,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地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才能完全实现和达到实践的人性。正如马克思所描述:“当分工一出现以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是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四、诉求人的目的性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两个角度、两条线索入手揭示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一,从社会角度研究人类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五种基本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从人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人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这三个阶段的演进构成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过程的两种划分并不存在所谓“认识论断裂”,实际上,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马克思说过:“无神论是通过宗教的扬弃这个中介而使自己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共产主义则是通过私有财产的扬弃这个中介而使自己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7.但就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价值而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可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自由个性的解放理论,人的彻底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诉求社会发展中人的目的性,是社会发展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回应。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价值旨趣始终指向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曾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的发展的一致性,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新时期新阶段,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的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再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仅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对社会个体精神方面的要求,也是每一社会个体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社会个体往往受制于现实条件无法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只有融入到整体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之中,才能获得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情感依托,以推动社会发展并实现向人自身的复归。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富裕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却导致一部分人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思想道德滑坡沉落,人性缺失和人的畸形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通俗的表达,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从这个基本判断来看,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为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这个条件还不充分,环境还不完善,我国目前人的发展仍然处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人的“片面性”阶段。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的共产主义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为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其价值理想的实现不允许以人的世界的贬值来达到物的世界的增值,也不允许单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而牺牲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在诉求人的发展问题上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和能动性。第一,人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有机体,其中包括情感、意志、道德等精神方面的要素。人的精神状态和水平受制于社会存在,但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发展往往又具超越性,其在一定的意义上又可以超越现实世界的物质生产、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和局限,进入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和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蕴的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不只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回应和折射,更是对这种现实世界的自觉反思,对制约人的自身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能动批判,它以一种前瞻性视线追求、引领、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The Human-Oriented Purport Contained in China’s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XU She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eaching,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Wuhu,Anhui 241000)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People-oriented;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China’s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arxist doctrine and the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 is the inheritance and a development of Marxist humanism.China’s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contains rich human-oriented purport,themajor pointsofwhich include promoting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eople,facing the realities of the people,highlighting the practice of the people,and serving the purpose of the people.Philosophical study of the core value system to bring out its human-oriented import is significantnotonly to deepen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system itself but also to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our great cause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徐生,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价值论。

B824

A

1009-9506(2014)02-0033-07

2014年1月5日

安徽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1’三段式教育模式创新研究”(2012jyxm79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