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中的河北人物研究》所想到的

2014-03-13 12:05可永雪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6期
关键词:燕赵荆轲史记

可永雪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读《〈史记〉中的河北人物研究》所想到的

可永雪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河北保定学院中文系刘玲娣教授所著的《〈史记〉中的河北人物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专门研究了《史记》当中所写到的河北人物。书中把《史记》当中所写到的河北地区著名人物,分为“君王之尊”“名卿贤相”“沙场枭雄”“鸿儒高士”“汉宫巾帼”“商业名流”六篇,共三十多人,一一介绍并解读这些人物的事迹、功业,为人性情、品格特点,诠释他们的当代价值,其中,很自然地突显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这一核心。

这部著作,带给我两大收获:1.作为出生在滹沱河边安平县农村的一个河北的儿子,有机会集中地与家乡众多先贤晤对、神交,勾惹起蛰伏已久的乡思乡情,体味到得遇故乡人那份格外的亲,那份属于“俺们的”自豪!2.作为一个喜欢《史记》,喜欢研究《史记》所写的人,所写人心、人性的人,读到这部专门研究《史记》中的河北人物的作品,就像在跋涉的道路上遇到同行、同道与同调那样,倍感鼓舞,因为这使我不仅获得了切磋的伙伴,也获得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我常常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民族精神的形成和民族性格的塑造原是非常复杂的,既有空间上各地区、各民族、各群体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合,又有时间上不断的发展、衍变,积淀与结晶,总之是一个庞大的动态过程。

在历史的长河里,在社会变革的巨大浪潮中,会涌现出各式各样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会迸发出这样或那样人性的闪光。其中那些被大家公认为最优秀、最宝贵的东西,慢慢汇聚起来,凝练起来,便成为整个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基因。随着历史滚滚向前,这个基因又会不断获得新的血液,新的质素,不断得到充实与蜕变,从而得以发扬、光大。

我们不妨以《〈史记〉中的河北人物研究》所提供的丰富资料作为典型个案进行一个解剖。

司马迁对河北的民风、民气,作过专门的考察,有着精辟的概括,其最被后世认可并叫得最响的是“悲歌慷慨”——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悲歌慷慨”的实质内涵是什么?按《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的相关诠释,第一就是“好气任侠”。“好气”,即喜欢意气用事,讲究仗义;“任侠”,即“敢于急人”——能急人之所急,有担当精神。就是说燕赵之士有一股男子汉气概,常常基于道义,做出决断,为自己认准的事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其次是“懻忮(强直)”“僄悍”“羯羠不均(桀骜不驯)”“愚悍少虑”。就是性情粗豪浑朴,而不像江南人那样灵秀精明。

最好体现这“慷慨悲歌”精神的,首推燕太子丹主催、荆轲主演的行刺秦王的壮剧,还有高渐离为给荆轲报仇而上演的举筑一击。这场斗争的缘起是燕太子丹不忍秦太子政(后来的秦始皇)的轻侮和秦国的侵逼,虽自知弱小也决计抗暴复仇;其间田光为激励荆轲而自刎,樊於期为助行刺成功而自献头颅,尤其是高渐离,为给好友报仇,为继承好友遗志,不惜“变姓名为人庸保”,纵然被“矐目”也要“举筑朴秦皇帝”,“其舍生之节,大为荆卿增重”。所有这些,连同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高歌,谱成了一曲义薄云天的绝唱!(参见《〈史记〉中的河北人物研究》之“高渐离”篇)

还有赵相贯高、赵午,看不惯刘邦对赵王张敖的“箕踞詈骂”,侮慢无礼,共谋在“柏人”行刺。事发,张敖因牵连进谋反案被逮捕治罪,贯高等见主人因自己行事而蒙冤,便挺身而出,为明“王实不知”,被“榜笞数千”,“刺剟”至“身无可击者”而无悔。张敖门客孟舒、田叔等十余人也“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张敖至长安。只是为了不使一个无辜者受到冤枉,就有这么多人甘愿为之牺牲和付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完全是一种道义,一种敢作敢当,为了道义而争死赴义的燕赵人的“好气任侠”之风!(参见《〈史记〉中的河北人物研究》之“田少卿”篇)

河北人物中,固然有被梁启超称为“黄帝以后第一伟人”的革新家赵武灵王,有富于开拓和开创精神,“和集百越”,统一岭南的南越王赵佗,还有具有经营头脑,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大冶铁家的卓王孙、郭纵等等,但占多数,居主流的还是“好气任侠”,何况就是武灵王、赵佗,卓王孙身上也不乏“好气任侠”气质。

看来,在传统的忠、孝、仁、义四德当中,河北人与“义”最为有缘。

传统,特别是像民族精神,民族性格这样的意识形态传统,是无形无声的。然而它的血脉却不断不绝,如丝如缕,具有绵长而顽强的生命。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乡夸孩子,最高的评语是“这孩子仁义。”还记得我的老岳父,一辈子教书,做乡村小学教师,在他住的屋里,常年挂着一副他自书的“见义勇为”的条幅。

而当民族危亡等重大考验关头,它潜藏的威力便惊人的爆发出来。以慷慨悲歌,好气任侠著称的河北大地,在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为保持不屈的民族气节而投崖的狼牙山五壮士;在解放战争期间涌现出为铺平全国解放道路而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在汶川大地震期间,又涌现出大难面前献大爱的唐山志愿车队。

这就是河北精神,这就是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大地儿女的当代表现!

刘玲娣教授身处河北,一直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他们开“《史记》中的河北人物研究”课,在河北青年学子心田播撒民族和乡土精英的种子,现在又把研究成果成书问世,推向全国。这部书,既为我们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基本材料,又为我们提供了有关答案和启示——虽则这些答案和启示可能并不完满。我认为他们的这份工作,在当前思想文化建设和长远的民风民气铸造工程中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实际贡献。

可永雪,1930年生,河北安平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

猜你喜欢
燕赵荆轲史记
“互联网+”背景下燕赵文化的传播研究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文言实词小课堂
漫画史记
荆轲刺秦王
慷慨悲歌话燕赵
荆轲之死
荆轲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