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叶青:一个“另类”代表的紧迫感

2014-03-13 21:58闵杰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叶青公车另类

闵杰

如果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几个重要节点的话,对叶青来说,2003年肯定算一个。

2003年2月,叶青被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5月,出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从2003年到2013年,叶青当了十年的厅官,也当了十年的全国人大代表。

十年的代表生涯,让叶青感触颇深:一些看似没有可能的提议,在年复一年的坚持下终于得到了响应和反馈,而还有一些本该早就完成的任务,却因为种种原由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很想再做5年(代表),因为中国很多的改革问题,需要有人去推进。”叶青说,自己很欣赏乔布斯的一句话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而人大代表的经历让他更加具有一种旁人没有的紧迫感,“我就发誓,一定要改变”。

成为代表的三次机遇

1991年以前,叶青只是武汉中南财经大学的一名普通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财政学。从1986年硕士毕业留校后,叶青的人生轨迹和生活半径一直围绕着这片安静的校园。

1991年,叶青加入了民主促进会。新的身份激活了他性格中活跃的另一面。以前虽然身在校园,但叶青一直是个有强烈“表达欲”的人。此前释放的平台是在校园的讲台,现在有了新的阵地。

每次只要党派内部有活动,无论是调研、写材料,还是参加各种会议、提建议,叶青都是相当积极的那一个,“这个很重要,每次能出色完成,才会给党派领导留下深刻印象,有新的事情才会想到你。”

在叶青看来,这段经历对来他来说,是个实践、探索和转换角色的过程,“有了这段经历,才会有后面的机会。”

下一个机会出现在1998年。“当时武昌区政协到学校去要人,挑选一位区政协常委”,叶青回忆,当时学校统战部领导找他谈话,帮助他分析“形势”,“学校的意思很清楚,我当时只是一个副教授,要当全国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应该都不可能,问我是否愿意去任区政协常委,我当然很愿意。”

虽然只是最基层的“区政协常委”,但丝毫不影响叶青的参政热情。1998年,叶青第一次以党派身份到北京参加全国工会十三大,听了时任总理朱镕基的一场经济形势报告。回到武汉后,他结合报告和自己的思考,在武昌区的干部大会上搞了一次专题讲座。这次讲座让叶青进入了很多当地干部的视野,认为他“水平很高”。

此后的几年,叶青的“政治生活”开始进入上升通道。1999年,只担任了一年常委的叶青开始担任武昌区政协副主席,一直到2008年期满卸任。2001年又被增选为湖北省人大常委,2002年被推选为民主促进会的2名全国人大代表候选人之一。

“党派跟我说作为候选人的时候,我自己就觉得没什么问题”,叶青说,自信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客观上说,党派推出的候选人,获得通过的几率很大,二是对自己的能力和影响力有自信,“当时经常参加一些会议,在经济分析这一块有一定知名度。又担任了两年省人大常委,很多省人大代表都知道我的名字。”

在接下来的2003年选举中,叶青果然不负众望,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当选很突然,也很惊喜。”一直努力为改革发声的叶青,终于有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2008年,叶青第二次当选,经过了5年的历练,他自信了很多,而他想要完成的任务也更多。

为“公车”上书

回顾十年人大代表经历,“公车改革”仍然是叶青最亮眼的标签,成为“符号化”的代言人。他将这一制度从边缘话题带入热议的公众话题,并推向国家决策层成为改革议题。对他本人来说,在将他推向人生小高潮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种种无奈。

2003年到湖北省统计局当副局长的第一天,他就“炒掉”专职司机,向领导要求进行一个人的公车改革:“自开私车”“市内补助500元/月(后来因为油价上涨涨到1000元)”“出差(出本市)实报实销”。

当选人大代表的第二年,他就开始提交关于“公车改革”的建议。从这时起,叶青开始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宣传他的“车改方案”。他或许自己也没想到,从一个建议,上升为被国家决策层采纳,需要坚持八年。

初期的车改建议没有引起关注,叶青很快想通了,“那时候关注车改的委员和代表毕竟比较少。”第二年,充分准备,加上自己的车改试验也初具雏形,在自己坚持的同时,联合了其他4位代表和委员,共提交了5份车改建议。

但一些部门的回复却让他体会到这样的改革要获得广泛的支持并不容易。和所有坚持的人一样,叶青经历了足够多的挫败和漫长的等待。他的“车改方案”并没有一呼百应,呼吁了9年多,他所在的单位里只有一个助理巡视员学习他不用公车。

甚至这也成为他和上级领导之间谈话的“敏感地带”,“我们在一起尽量回避谈车改的问题,他们不反对就是支持。”

坚持8年,曙光终于出现。2011年3月5日,是叶青最兴奋的一天,“公车改革”终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规范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我这十年人大代表的经历,得罪的人一年比一年多”,叶青笑称。

2013年,叶青卸任了人大代表,但他却丝毫没有减弱对两会的关注:“如果今年我还是代表,我还会提一个建议,‘整治中国的公馆现象”,虽然已经不是人大代表了,但全国“两会”临近,叶青还是不由自主地要操心。

“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办的酒店,很多都是五星级酒店,还有培训中心,现在已经到必须要整治的时候了”,叶青说,这类“公馆”,或者处于闹市区最好的位置,或者位于度假村、避暑胜地等风景区,在建设之初往往以近乎于零的低成本拿地,建成之后主要为系统内部或老干部提供服务,以排除于市场外的方式生存和运作,不仅会导致国有资产的浪费,还成为利益输送和腐败滋生的温床。

在叶青看来,这是一个比公车改革更有含金量的建议,“相比之下,公车改革改的是小钱,整治公馆才是大头。”

用学者的观念改变官场

叶青是学“财政学”出身,总对一些现象感到痛心,“下雨的时候,去开会,看到领导的司机开着空调在车里睡觉,我就很痛苦;会场本来可以很简朴,但被布置的很排场,我也很痛苦,因为浪费的都是百姓的钱。”

痛心之后,叶青选择用各种身份和方式去推动改变的发生,比如,“用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建议,用官员的身份做示范。”他很佩服马云,因为马云已经改变了中国的商业业态,“我能不能改变中国的官场业态?”

但是,改变官场,谈何容易。10年人大代表的呼吁,11年副局长的身体力行,叶青发现,自己依然是个“另类”,“前几年媒体说我是另类,是最有个性的官员,我还不太理解,现在已经越来越有感触了。”

在开“两会”期间,他已经准备好了各种资料,准备在会上“火力全开”。两会时,他经常要忙到夜里两三点,翻阅各种报刊杂志,接待各路媒体采访和约稿。两会后,他要返回湖北举办30多场讲座,一直讲到4月中旬。这样的行为在讲究“低调”行事的官场中并不多见。

对于一些代表不爱讨论,也不接受采访的做法,他有些无奈,在叶青很看来,两会的意义绝不是平时不见的人“走动走动”。它是意愿表达的集中时段,平时的积累都要在这时候爆发出来,“这个时候不说,两会后再说就没人听了”。

2006年两会期间,人民网邀请了15名代表委员开通博客,一直坚持到今天的,只有叶青一个人。他的微博也被视为“官员微博”的典型,他现在同时打理着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八个微博平台。

在现实中,叶青的一个另类的举动是和自行车“较劲”。在叶青并不算宽敞的办公室里,总是摆着一辆小轮车,这他实践自己“3510”主张的工具:3公里走路,5公里骑车,10公里自己开车或坐公交,“在单位附近办事或者开会,我都骑车去。从武昌到汉口去开会,我就坐地铁。”

他甚至还因此丢过两次自行车,在经媒体报道后,又迅速成为本地热议话题,让一些领导不快。“很多人背后支持我,但他们宁愿走路,也不敢骑车,因为这很另类”,叶青说,30多年前,很多领导干部都骑车上下班,但30年后,官场已经形成新的惯例:副厅级干部坐专车很正常,走路和骑车都是不正常的。

但他丝毫不介意这种举动会让同事或领导有什么看法,相反就是要通过这种“行为艺术”来推动车改,“我已经足够另类了,这又算什么呢?”

叶青自己很清楚,选择了这条另类的道路,会失去什么。

“在第一次当代表的时候,适当调整,可能还有机会。到了第二次,我讲问题更厉害了。”叶青说这是自己的性格使然,只讲问题,不讲成绩。

这样性格反而可以让他没有顾忌地去谈问题,“我的身份很特殊,又走到了一条很特殊的官场道路上,可以作为中国另类官员的研究样本”。

猜你喜欢
叶青公车另类
“另类四不像”登场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非学历教育实践
中央机关有多少辆公车?
逆转
漫画
飞燕传情
另类演奏家
另类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