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现存问题与策略浅析

2014-03-17 05:00石远鹏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师范学院成员建设

石远鹏

(唐山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在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方面,教学团队建设是一条重要途径和举措。在“质量工程”实施之后,反思地方师范学院教学团队建设在实践过程中现状、问题,寻求解决策略,对于今后更好地提升地方师范院校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教学团队是强化学术职业特色和促进教师发展的理性选择

1、强化学术职业特色

地方师范学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职业特征是维系学校教学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术职业具有双重特性:一是学术性。是指“教师通过各种组织制度来保障自身学术研究与教学的自由;学术成就是教师地位的象征。二是职业性。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终身教师职业制度,目的是保证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教师的教学与学术的充分自由”。通过建设教学团队,为教师搭建平台,“有利于教学资源整合和学科专业发展”,可以使教师能够借此平台进行良好的协作、沟通与支持,并在各自专业领域内自由思想、碰撞,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在互补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考虑到高校教学目标实现的难度、教学任务的复杂性以及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过程的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等都需要教师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教学团队建设在尊重教师学术自由的基础上,能够彰显教师集体的力量与智慧,增强教师队伍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2、促进教师发展

建设教学团队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门优质课程的教授和建设仅靠某位教师个人之力很难完成,它需要多位学科相近或互补的教师与专家的协同参与。“一方面,青年教师的成长,需要有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另一方面,老教师也需要在与青年教师的知识共享中更新观念和知识。”教学团队的建设因为不同年龄层次、学科背景、知识能力结构和学历职务的教师成员的参与,有利于拓宽教师成员的专业发展视野,有利于教教相长,并进而促进教师专业的不断发展。

(2)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教学团队中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有经验的老教师之间的密切交流、学习与合作使得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确立教育教学的定位、熟悉教学基本技能、了解相关学科知识、掌握教育教学方法和师德标准及做人做学问的准则。高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最终要依赖于青年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教学团队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自“质量工程”意见实施以来,地方师范学院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实际进行了教学团队建设的尝试和探索工作,也取得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成果。但总体来说,地方师范学院的教学团队因为历史沿革、资源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建设中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1、缺乏资源保障机制

首先,通过大量资料发现,综合性强和知名度高的重点高校,教学团队在启动建设时一般具有良好的资源保障机制,保证其充裕的资源投入,其中包括经费、设备、实验室、场地、外出培训等。加之此类院校又因为学科、师资等方面的历史优势,往往在争取省级、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时处于有利竞争地位。而地方师范学院因为办学层次、规格与师范大学及综合性大学存在一定差距,在争取省级、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其次,校级教学团队因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和缺乏资源保障机制,导致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青年教师培养、校际校企之间的交流难以进行,教学团队组建和运作过程中,没有相应部门严密的论证和技术上的支持,教学团队形同虚设的现象十分常见。

2、缺乏精力和吸引力

一般来讲,生师比系数是影响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最重要指标。与国内一流的研究型以及教学研究并重型的高校相比,地方师范学院生师比偏大。通过下表可以一览“985”高校、“211”高校、省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学院的生师比情况。

(注:以上数据来自各院校网页的学校概况介绍)

从上表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因为生师比过大(是“985”院校的2倍多,“211”院校近2倍),地方师范学院的教师教学任务量繁重,承担课程教学数量过多,教师只能疲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基本无暇参与教学团队建设。

3、团队成员构成单一,缺乏制度规范

教学团队成员构成单一是指地方师范学院教学团队成员学科背景同一或相近,知识及能力结构接近;团队成员构成较多考虑教学需要,较少考虑教师的性格、年龄、学历、气质类型等搭配;成员基本为教师职业,缺乏企业和其它职业人员的参与。教学团队是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而结成的非“正式”组织。当前,地方师范学院教学团队建设中,由于团队成员之间的职责和分工不明确、评价和考核方式不清晰以及指导和监管不到位等制度规范的缺失,导致团队成员依旧保持长期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教学实践中依旧单兵作战,团队成员之间难以用明确、清晰和到位的制度规范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易形成有效的交流沟通和资源共享,常常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和教学过程的重复。

三、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思考

地方师范学院的教学团队建设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和剖析,笔者认为在教学团队建设时应把握以下几点原则:第一,教学团队应注意考虑学校实际,切忌一哄而上;第二,考虑专业教师和课程实际,切记宁缺勿滥;第三,考虑团队教学和个人教学有机结合,切勿盲目上马;第四,教学团队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一是人员的构成是动态化;二是团队本身是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具体策略如下:

1、加强获取教学资源的能力和保障机制建设。

教学团队资源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申请并荣获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团队等名号而获取相应的经费、设备等方面的投入和支持。不管是国家级、省级等“外部”的还是学校“内部”的经费、设备等投入的获得,都要求教学团队“打铁还需自身硬”,注重“内功”的修炼,不断做强自己。

2、采取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生师比过大致使教师教学任务超重是困扰地方师范学院教学发展的掣肘,而师资的引进又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现状等因素的制约,为此,在加大师资“刚性”引进的同时,地方师范学院可以采取比较灵活的“柔性”的人才合作方式,如,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团队需要,采取聘请客座教授、设立院士流动站等方式来引进知名高校学者、名师,带动本校教学团队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吸收企业、厂矿、教育机构等专业人才加入到教学团队中来,使得教育理论与实践更好地对接,理论与实践充分的统一。

3、团队成员多元化,制度规范明确化。

教学团队成员组成多元化,有利于团队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团队成员遴选不仅要考虑其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和研究特长,还应顾及其学科方向、能力偏好和未来发展定位等;其次,要考虑成员的性格、奉献精神、分享及合作意识与能力、影响力、个人魅力等。地方师范学院教学团队建设必须制度规范明确化,确保成员职责分工清晰明确、奖惩机制具体细化、考核监督机制切实可行。只有明确的制度规范才能使得团队和成员及成员之间的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环境,持续鼓励、激励和约束每位成员的教学行为,突破单兵作战的习惯,逐步形成资源共享和合作协同的整体,使得教学团队健康、持续发展。现实中,地方师范学院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个不断需要改进和改良的过程,它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和完善。

[1]文雪,沈红.试析美国大学学术职业发展的独特性———基于对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的考察[J],高教探索,2007(2):68-71.

[2]张强、乔海曙、刘晓剑等.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博弈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26.

[3]田恩舜.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初探 [J],理工高教研究,2007(4):14-15

猜你喜欢
师范学院成员建设
遵义师范学院作品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通化师范学院报》 征稿启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洛阳师范学院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