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4%时代地方高校经费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4-03-18 20:24程幼石
会计之友 2014年9期
关键词:教育经费管理

程幼石

【摘 要】 2013年年初,我国教育投入进入了后4%时代,国家对教育的扶持重心由不断加大投入转向如何用好管好教育经费。文章试从预算、收入、支出等角度阐释目前地方高校在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后4%; 地方高校; 教育经费; 管理; 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9-0121-02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到2013年年初,已达到了GDP总值的4%,教育部也在2013年5月发出了《关于开展“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进一步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的通知》,确定2013年为教育经费管理年。我国教育资金财政投入已进入到后4%时代,重心也由加大投入转化为高校对所获取的经费如何加强自身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合理配置使用资金。本文试从地方高校经费管理视角反思目前存在的问题,探寻解决的途径,促进高校内涵建设。

一、地方高校预算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高校上报财政的预算与校内预算目前尚不能完全一致,财政预算的科目相对来说较为粗线条、格式化,不能满足地方高校的个性要求,学校往往不得不在财政预算批复后再编制一套实际可行的校内预算。财政预算下达的时间也与高校维持日常运行的资金需求存在着时间差,“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使得高校可自行支配的资金所剩无几,一些高校不得不采用提现套现方式获取日常零星开支所需资金,这个时期的资金需要量由高校基本户垫支,导致地方高校最终获得下发的额度后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等方式执行财政预算时,不得不串项使用,造成预算编制与执行的脱节。改变这样的状况既有赖于政府部门进一步细化、个性化财政预算编制子体系,同时地方高校作为执行预算的基层单位,肩负有机融合事权与财权的责任,可以考虑在预算管理系统中为财政预算科目与校内明细预算项目之间建立关联,为校内预算系统与账务处理系统之间建立关联,使校内预算的若干子项对应于财政预算的某一大项,通过这样环环相扣可直观实时地检索并监控财政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从而完成财政预算从编制到执行的细节勾勒。确立国库直接支付执行完成率、授权支付完成率、公务卡使用额度在资金支付总额中占比等硬性考核指标,分月、动态地考量预算执行情况,并将执行结果与下一年度的拨款挂钩,增强各部门以预算为纲的自觉履行意识。

二、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收入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以往地方高校经费收入预算主要包含财政补助收入、学费收入、专项拨款等,其中财政补助收入主要按人员经费、公用经费额度拨付,额度相对固定,而师资科研力量的相对薄弱又使得地方高校获得中央支持地方的专项拨款难度增大,收入渠道来源狭窄,专项资金来源与部属高校相比总量偏低,财政拨款与学费收入的两元化、单调性是其收入的主要特征。随着2012年以来参加高考的适龄青年人数逐步减少,依靠学费增加收入的可能也大大降低。不同于研究型大学的精英教育,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培养大量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艰巨任务,一般在校生都多达数万人,为了提升办学质量、改善硬件设施、引进人才等地方高校不得不举借银行贷款,资产负债率呈逐年递增态势,筹措运营资金时必须审慎采取借贷方式,除去政府的化债投入降低一部分外,还必须依靠自筹资金化解还本付息的双重负担,地方高校的事业发展陷入瓶颈。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后,开始按照生均拨款的方式弥补公办地方高校的办学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发展的危机。但要把握契机,打造品牌高校,对资金的需求仍然超过了其供给,必须开拓多种收入渠道,充分发挥校友会作用,增强吸收社会捐赠款项的能力,通过出租出借闲置国有资产增加其他收入,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加强与地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同时获取企业资助。

三、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支出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高校经费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大类,其下又分设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及其他资本性支出等,除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必需的人员费用、物力等办公费、业务费基本支出外,项目支出日益占据支出构成的主导地位,这与专项资金在高校资金来源中比重显著上升是相呼应的,其中又以保证日常教学运行的教学业务费、科研经费、数字化校园建设、人才引进、仪器设备维修费等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其他资本性支出则包括学校用于基本建设的房屋建造、固定资产设备购置、图书文献资源建设。

一些地方高校经费使用效率不高,重复购置、重复建设的现象屡有发生。譬如图书馆专业建设投入与院部资料室投入的并存;因事前未作充分调研,购置的实验室设备不符合教研水平闲置,使用率极低,却未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高校本是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级人才的地方,如果其自身都不能体现先进的管理理念、方式,又何以良好的校园风尚感染熏陶未来的管理者呢?

针对保障学校正常开展教学业务工作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中包含的教职工工资、学校机关办公费、业务费及院部学生经费等应坚持按定员定额的预算标准开支,保持相对稳定,体现教育经费管理年文件中“牢固树立勤俭办学理念,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的要求。项目支出中也应进一步划分出可控与不可控费用,譬如教学业务费中的学生试卷印刷费、毕业证书制作费等,这些都是可以精细测算并相对恒定的支出,属于可控的常量费用。对于难以准确把握总体规模,需要不断投入的基础性研究及长效项目,则要突出重点,在各院系下再设立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践支出、实验室建设等增量支出项目库,对各项目的投入及经费开支内容的合理性、构成情况给予综合考评;对大额、长期的专项资金项目可实施长期的条块跟踪管理,抽调各部门涉项人员共同组成项目评价组;考虑设置年度基本支出生均数、项目支出生均数、公用支出生均数、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年度增长比例等指标,对比历年数值变化,与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中的生均教学四项经费支出数指标、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率指标相结合作为当年考核和下年拨款的评判依据。endprint

科研经费方面,以往地方高校由于自身科研力量薄弱,对科研项目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对于科研项目计提的管理费实行部分甚至全部返还的鼓励政策,近年来随着科研力量的不断加强,经费数额显著增长,项目难度也在增大,如仍沿袭以往方式,学校投入的隐性成本难以得到补偿。故经费管理也应当采用全成本核算,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项目可细化设定不同的间接费用计提、分摊比例,所计提的费用按学校、院部、系三级耗费的人力物力比例相应分摊拨入,体现激励原则。要重视外协经费转拨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的制定,财务部门应与科研处共同做好科研预算编制。目前不少学校还是采用手工登记台账方式控制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电算化账务系统中仅设立科研项目总额,而无项目本身的预算明细自动控制,这种人工方式既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效率和精确度要求,也无法提供科研预算中各个子项的使用情况。较好的方法是校内相关部门共同设立科研项目预算信息平台,财务部门则根据科研经费到账情况在该平台实时接收科研项目预算信息,设立一级项目的二级子目作为经费开支的依据,减少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除立项时与资助单位、资助部门另有约定外,科研项目所形成的专利权等还应纳入学校的无形资产管理。

地方高校的其他资本性支出当中包含着仪器设备购置、图书采购及非发改委安排的基建项目支出,占据着高校资金支出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换个角度看,这类支出其实体现并对应的是资产化的费用,因此除却初始的按预算申报、配置、审批、购置环节外,后续的管理、调拨、调剂、处置、报废也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强化完善的诸多环节,最基础性的工作往往也是最繁琐易出错的部分,目前相当多的高校在这类管理中存在着混乱现象。笔者认为,财务部门的资产分类账均应与设备管理部门、图书馆、后勤处、基建处的相应明细台账实时定期核对,根据凭证号在各部门信息管理系统中建立关联,设立资产管理核对专岗,与采购、记账岗位相剥离,核对结果则应类比银行余额调节表的方式编制部门间的未达账调节表,落实责任人,真实准确地反映已申报未批复、已批复未执行、已执行未到位等各类因素导致的账账不符、账实不符,督促责任人及时清理未达账,体现“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要求。增强各信息管理系统沟通及传递能力,消除信息孤岛,在信息充分交换的基础上,实现一键化查询管理,即在点击账务明细账资产编号后可以直接链接到该资产的使用部门、责任人、存放地点、实物现状照片等详细资料。

四、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教育经费管理中的作用

决策和计划的充分执行离不开优秀的财会业务团队,要想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教育经费管理中的作用,就应着力解决目前地方高校中存在着的这样三对矛盾:

(一)教育经费投入数量的日益增长与会计人员数量相对恒定之间的矛盾

随着财政投入、科研以及校企合作的不断加强,教育经费的数额日益增长,而高校的会计人员数量则处于相对恒定状态,日常业务量的扩张使其无暇顾及业务处理的精细性,疲于招架,更谈不上周密的数据分析和管理方式的科学性反思了,如果设置专门人员对数据变动的长期趋势以及部门执行差异作系统分析比较,应能避免预算编制流于形式,脱离经费执行的机械被动状态。

(二)经费管理全局性的要求与会计人员岗位局限性的矛盾

教育经费的财务管理对人员业务能力及素质有着系统性要求,而岗位的相对固定约束了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不能全面了解经费从制定到开支各个环节的衔接要求,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控制可谓是管中窥豹。从会计实务角度,可以在符合内部控制原则的基础上适度放开各类经费管理模块的查询检索功能,消除岗位限制所致的信息隔阂,做好各岗位内容的业务交流培训。

(三)经费管理纵深化的要求与二级院系会计岗位缺失的矛盾

高校内部的经费分配政策向院系倾斜,各院系支配着大部分与学生人数规模相适应的教学经费及数量可观的科研经费。此外,院系是学校各项经费分配计划、预算编制的具体参与者,也是采购计划申报、实验室资产日常管理的实际执行人,如在符合学校会计岗位编制数要求的基础上向各院系委派专职会计将有利于对经费管理在事前事中加以监督约束,减少不合理经费开支“先斩后奏”现象的发生。

五、结语

地方高校如何在后4%时代做好自身定位,确立办学特色,同时对有限的经费加强管理,最大化资金使用效率,完善履行政府、社会、民众赋予的公益职能,是高校制定发展战略,提升价值的重要依据,也是值得财会人员长期摸索探讨的课题,经历着对混沌中那些微光的艰难追随,尝试并构建理想的管理体系,需要我们付出热情,并在其中体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丽丽,陈金广,薛纪文.中国高校生源数量分析及预测[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6).

[2] 乔春华.论高校经费科学化管理[J].教育财会研究,2012(1).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经费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管好用好粮食仓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
关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基于ArcGIS9.0-GeoDa059i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分析——以2008-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为例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