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价值

2014-03-20 17:37陈富祥
甘肃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扁鹊小升初乱象

陈富祥

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为人们熟知,而有关扁鹊的另一个故事也很有意思。《鹖冠子·世贤十六》篇中,引述了一段扁鹊与魏文王的对话。大意是这样的,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哪位医术最好?”扁鹊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这段寓言式的对话,深刻地道出了人的奇怪而又真实的心理,就像蔡桓公一样,对小病——不管是身体疾病还是社会问题总是讳疾忌医,等到病入骨髓时,才四处乱求医,而像扁鹊长兄那样的人从来不受人重视。

以“小升初”乱象为例,其问题由来已久。前不久教育部出台“小升初”新政,规范“以权择校”、“以钱择校”等教育腐败和教育不公平乱象,限制愈演愈烈的择校问题。

但这种补救式的政策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择校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只要这个问题不解决,择校等乱象就无法解决,“新政”或许能暂时刹住一些歪风邪气,但时间一长它还会变个花样、换个名头出现。

另外,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人惊呼“新政”送给房产商一个新年大礼包,学区房得到了政策的意外收获。有人认为,这是升级版的变相“以钱择校”。理性地看,“新政”面临着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预料的阻力,最终可能像之前出台的“小学就近入学”、“划分片区”等政策一样成为一纸空文。

更为重要的是,以中国之大,教育问题之复杂,具体的应急性政策并不能真正解决纷繁复杂的问题。而且,此次“小升初”新政在很大程度来说只是针对城市学校来言的。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也指出,由于大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尚不均衡,引发了择校热等较为严重的问题。显然,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不均衡所引发的择校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那是否说明农村地区的择校问题不严重呢?

实际上,农村地区择校问题不亚于城市,只不过表现形式以及择校方式不同于城市学校而已。当前,城镇学校学生数激增,而大量农村学校学生数不断减少,不少偏远山区学校成为空壳学校,便是最好的例证。当然这里有人口结构改变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等因素。但是,进入城镇学校的学生并非全是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他们进城读书只为享受到城镇学校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已。近年来城镇出现的大量“陪读族”就足以说明问题。

农村学生进城读书难道不是择校行为吗?其家庭为此付出的额外代价不值得关注吗?比如,陪读人员每月的吃住行等费用对农村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显然,这从另一层面引发了新的教育不公,作为政策最应保护的弱势群体——无法进城读书的学生,又一次在优质资源的争夺中输在了卡位战中。

政策的核心价值是公平与公正,保护弱势群体应该是最基本的价值标准。

因此,教育政策要像扁鹊的兄长那样前瞻性地研判“病情”,而不是出现了具体的“病症”后,赶紧制定一项政策予以限制和规范。有道是一只手捂不住十只跳蚤,捂住了这个,跳了那个。“救火式政策”只能让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疲于奔命,无所适从。也就是说,如果将政策定位为权宜之计,定位于手段和策略性行为,必将带来政策价值偏差。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是何种教育政策,还要重视实施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单靠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是无法实现政策所预期的效果,要利用政策的力量引导和调动学校的积极性,给予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激活学校自身发展的活力,让实施主体具有抵制各种违规和腐败问题的“免疫力”。

在即将到来的深化教育改革中,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各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解决民生问题的需要和基础。各级教育部门的决策者要登高望远,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富有理想的教育政策,“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 发挥政策的规范功能,体现政策的引导功能和调节功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推动教育公平发展。

猜你喜欢
扁鹊小升初乱象
神医扁鹊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
从“扁鹊兄弟治病”看双安全防控工作
小升初英语教学衔接的内容及建议
河南严格规范招生行为 小升初特长生比例降至5%
治超新规实施在即 深究货车非法改装乱象
晨农直销乱象
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