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抑郁症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对策

2014-03-20 05:38王英慧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因素大学生学生

王英慧

(江汉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16)

抑郁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或情感性障碍,以情绪低落、思维联想缓慢、兴趣低落、动作减少、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内疚、睡眠障碍、食欲降低等为主要特征。长期的抑郁会导致大脑萎缩,特别是掌管思维反应的额叶体积缩小,从而导致人的认知功能出现问题,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倾向,是危害性极大的心理疾病。联合国卫生组织研究指出,抑郁症是1990年世界人口致残的首要原因,并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世界引起死亡和残疾的因素中的第二位,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近几年,随着高校收费的增加以及就业压力的加剧等社会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大学生的抑郁问题,因抑郁导致自杀的案件不断增多。有资料显示,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在5.5%~35.5%之间[1],高于一般人群[2],抑郁症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杀手”。关注大学生的抑郁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对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降低抑郁症的发病率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1 患抑郁症的原因

1.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抑郁症遗传给下一代的几率很大。父母都是抑郁症,子女患抑郁症的可能性高达50%~70%。但迄今为止,抑郁症的遗传传递方式并不十分清楚[3]。很多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可能是受家族遗传,加之其后天成长环境的影响,最终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1.2 性格因素

对于不同性格的人来说,他们患抑郁症的几率不同,内向型的人群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比外向型的人群几率大得多。性格内向的人遇事往往喜欢自我消化,不善于与人交流,时常会感到内心恐慌、孤独、害怕,同时又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自己要求苛刻,容易走极端,遇到困难时退缩懦弱、不自信,经常怀疑自己或否定自己,拿别人的优点与自己的缺点相比较。在长期自我否定暗示下,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等,其精神压力往往让自己陷入迷茫而导致抑郁。

1.3 家庭因素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活环境,不良的家庭关系对大学生的情绪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如家庭气氛沉闷、家长对孩子态度冷漠等。抑郁者的父母多采用对子女多拒绝、多敌意、多批评、缺乏关注和情感温暖的家庭教养方式[4],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氛围当中的孩子,性格容易向内向、孤独、自卑、胆小、不喜欢说话、不愿和人交往的方向发展,而父母感情不好,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性格常向暴怒、厌世、自卑方向发展,这些不良的影响会使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抑郁情绪也会由此产生。

1.4 学校因素

1.4.1 生活环境不适应 目前,我国高校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迅速升高,独生子女在幼年时备受父母亲友的呵护,很少吃苦受累,一切生活上的事情都由家人包办,有的学生甚至连自己的床铺都不会整理。到了大学后,这些生活上的琐碎事情都得自己亲自做,一切都得从头学起,因而他们感到茫然、无从下手,加之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人际关系复杂,要想处理好与舍友、同学、教师、社团等的关系绝非易事。如果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抑郁[5]。

1.4.2 学习环境不适应 中学时期的学习方式较封闭,教学多为“填鸭式”,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都由教师掌控,而大学里的学习大部分由学生自己安排。对于学习方式和方法方面的巨大变化,尤其当学习难度大、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不能进入状态时,就总是沉浸在消极被动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1.4.3 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是影响大学生抑郁的另一个因素。近年来高校扩招,某些专业的就业市场达到饱和,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为了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许多学生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用来考证。由于选拔考试的难度大、竞争性强,他们在不停“赶考”的过程中,或兴奋冲动,或焦虑不安,或悲观消沉。

1.5 社会因素

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扩大和扭曲是学生抑郁的根源。当前频繁曝光的腐败现象以及渗入到学校的行贿受贿等社会丑恶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冲击,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和奋斗的目标,产生了消极的人生态度,久而久之就成为抑郁。

1.6 情感因素

从中学进入大学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大学生比以往更关注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形象,产生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心理,但由于缺乏理性控制情感和行为的能力,情绪起伏变化大,一旦感情得不到回应而又不能找到及时有效调节焦虑及抑郁情绪的方法时,就出现了抑郁、意志消沉、不求上进甚至自杀的现象。由于情感因素而导致自杀的事件近年来在大学校园频繁发生。

2 抑郁症的预防治疗策略

大学生容易抑郁,但大多是轻度抑郁,此时如能及时介入干预是最理想的。因此,有效预防抑郁症是摆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一项迫切任务。针对上述有关抑郁成因的分析提出如下几点策略。

2.1 在大学生中普及抑郁症相关知识

大学生平时多对抑郁症知识缺乏,没有一个科学正面的认识,高校应普及抑郁症相关知识,正确引导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抑郁症的症状特点和诱发因素,提高大学生对抑郁症的认识,从而关注自己以及身边同学的心理健康,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6]。

2.2 建立高校心理咨询机构

目前高校的抑郁症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为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多数高校都已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使学生有心理问题时能及时找专业咨询师寻求帮助。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鼓励他们倾诉,宣泄感情。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适时适度的心理咨询能够防患于未然。

2.3 培养广泛的兴趣,选择合适的减压方法

由于大学生的年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他们的幸福观、价值观、爱情观都不太成熟,遇事爱钻“牛角尖”。因此,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在活动中不仅可以分散注意力,转移忧愁和烦躁的思绪,减轻抑郁症状,还可以与同学相互沟通交流,增强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能力,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适应,培养积极的心态,恢复自信,肯定自我价值,最大限度地认识和发展自我,对有效消除抑郁具有积极的意义。

2.4 药物治疗

目前,对中、重度抑郁症最有效的方法仍是药物治疗。对诊断为中度抑郁障碍的学生需进行药物和心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疗,确诊为重度的学生则需住院接受系统治疗。对于需要接受药物治疗的学生,应该及时与医院主治医生沟通,了解学生用药及病情恢复情况,并引导学生配合医生的治疗,坚持用药。很多大学生得知自己患有抑郁症后,害怕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及药物的一些副反应,排斥吃药或者在短期吃药后自行停药。此时,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应该帮助患有抑郁症的学生充分认识吃药的必要性及药效的时间性,排除学生的一些不必要的顾虑。对于治疗恢复的学生,应该及时对其状况进行跟踪,一旦发现病情有所反复,应该立即进行心理干预。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这个群体无论在恋爱和择业上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严峻挑战,易产生抑郁情绪,形成抑郁障碍,导致抑郁症。大学生的抑郁障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大学生的热点问题之一。只有学校、社会及个人投入更多的精力,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使大学生远离抑郁症,更好地适应社会,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1]高宏生,曲成毅,苗茂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65-768.

[2]赵峰,白黎,李怡,等.大学生自杀意念及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3,21(4):124-125.

[3]朱紫青,季建林,肖世富.抑郁障碍诊疗关键[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4]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31-333.

[5]汤有国.大学生抑郁现状及原因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5(2):102-104.

[6]王磊磊.大学生患抑郁症的原因及教育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12):16-17.

猜你喜欢
因素大学生学生
解石三大因素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聪明的学生等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