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历史贡献

2014-03-20 14:53韩传信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安徽省培训教育

韩传信

(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合肥 230061)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历史贡献

韩传信

(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合肥 230061)

通过对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历史发展演变的研究,探讨教师教育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历史贡献。可以看出,教师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培养了大批新教师和在职教师。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基础教育发展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持续改善基础教育质量等方面。

安徽省;基础教育发展;教师教育;历史贡献

安徽省历来重视教师教育(师范教育),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教师资源匮乏,基础教育薄弱,为了在短期内培养所需的师资,建立了独立的师范院校,分为中等师范学校、专科师范院校和高等师范院校三级体系。这种稳定体系为全省中小学和幼儿园培养了大量教师,初步保证了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后,中小学教师教育经历由学历提高教育向继续教育的转变,由职前培养向职后教育的转变,由面向少数向全员参与的转变,已构建了多层次、多学科、多途径和多形式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

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母机”,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数量不断增加,教师教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连续性和时代性特征,重心由城市逐渐向农村倾斜。无论学历教育还是继续教育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素质。

(一)学历教育

截止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高等师范院校招生有限,大量中师毕业生或专科毕业生被抽调到初中、高中任教,“层层拔高”现象导致教师学历不合格,中小学教师总体学历合格率很低。1979年初,中学教师学历在中专及以下的占85.1%,小学教师在中师及高中毕业生以下的占49%。[1]从1986年开始,安徽省开展大规模的教师合格学历补偿教育,主要有业余函授、脱产进修、专业合格证书考试、初中教师全员培训、自学考试、教育硕士培养等形式。参培人员每年达2万多人。1977年,安徽师范大学率先恢复函授教育和夜大学。1980年普通高校共举办6个函授部、2所夜大学。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1989年全省普通高校举办经国家教委批准备案的函授部13个(部属7个)、夜大学16所(部属6所),在校生22 633人。调整高师教育结构。1984年将师专3年制改为2年制,在本科师范院校增设专科班。至1989年,高师院校在校本科生占36.3%,专科生占63.7%,长期以来本专科比例倒挂现象得到扭转。实行专业考核合格证书制度。1981年省政府批准《安徽省中小学在职教师文化考核试行办法》,规定按中等师范、高等师范专科、高师本科三个层次,由省、市教师进修考核委员会分别组织考核。1987年实行教师专业证书考核制度,有11.65万人取得专业合格证书和教材教法合格证书。

优先发展和加强师范教育,为实施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新型师资,解决教师供求矛盾。中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设立中学教师学院,后改为安徽教育学院。1957年,全省师范学校53所,在校生达21 870人,基本满足小学、幼儿园师资的需要。1989年全省教育学院9所(市级8所),县级教师进修学校42所,在校生共40 563人。各级师范院校除培养新教师外,也承担部分在职教师进修的任务。扩大师范专科学校招生规模。1986-1987年,全省招生1.3万人,新设21个专业,培养紧缺学科教师,师专、中师实行定向招生和分配,师专定向到县,中师定向到乡。1990年全省高师本科院校4所,在校生6 559人,专科院校8所,在校生10 447人,中(幼)师学校45所,在校生25 490人。普通高中、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分别为20 472人、106 587人、270 876人。全省高中、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58.5%、47.7%、68.2%。普通中小学有职称教师约占72%。[2]到2000年,全省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5%、89.2%、66.7%,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结构有了新的要求,师范教育也面临着高师院校总量不足,中师学校布点过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办学层次重心偏低,办学质量不高和投入不足等问题。师范教育进行了层次与结构的改革,实行由“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向“二级”、“一级”师范教育体系的过渡,很多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以及地方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纷纷合并、升格或取消,逐渐形成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的有开放性特点的教师教育体系。在这一改革进程中,有着百年历史的中等师范教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合肥师范学校于1989年首批改为“三·二”分段制师范学校(即三年中师、两年大专),2000年开始招收五年制师范生,不再招收三年制中师生,专门培养具有大专学历的小学教师。其后,省内高等师范院校又增加初等教育本科招生计划,学生毕业后分配到小学当教师,即小学教师具有本科学历。

(二)继续教育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为提高在职教师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而进行的职后培训,是教师终身学习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要求师资培训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重在教学技能与职业道德的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小学教师学历补偿教育任务基本完成,进而转向以提升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继续教育,因此,“师资培训”一词被“继续教育”所代替,“师范教育”一词被“教师教育”所代替。安徽省继续教育呈现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的特点。

从1991年开始,在合肥、马鞍山市进行继续教育试点,经历三轮不同主题的培训,全省近50万中小学教师参训。[3]1998-2002年,为第一轮继续教育,以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主要内容。实现“双百”目标,即教师参训率100%,在职教师持证上岗率100%。课程安排有近代物理学前沿系列讲座、中学物理实验理论与实践、中学音乐教学法、数学理论与应用系列专题讲座、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系列报告、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高中英语教学研究等。2003-2007年,为第二轮继续教育,以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为主要内容。结合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从课程改革入手,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注重帮助教师解决新课程理念、教学设计、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新课程评价中遇到的问题。2008-2012年,为第三轮继续教育,以新技能和师德规范为主要内容,开展“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育好人”专题教育。在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模式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大规模推广校本培训。每年参训教师众多,培训规模宏大。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从2006年开始试点,2008年正式在全省展开。培训内容涵盖高中、初中和小学三个学段36个学科。参训教师使用电子学习卡注册上网,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课程资源,在学科专家的引领指导下参与线上互动、视频答疑、线下研讨等教学活动,共享学习成果,形成“线上线下呼应、导学自学契合、培训研修并重”的远程培训模式。围绕“强化平台功能、精选培训资源、组建专家队伍、严格过程考核、规范管理服务”,营造网络培训的良好氛围,体现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教师搭建终身学习平台,探索实现教育公平的新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开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局面。[4]随着全省中小学互联网“校校通”工程的推进,以卫星接收系统为基础,以多媒体设施为平台的教师培训网络基本建成,促进了城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均衡发展。截至2010年,超过10万人次的中小学教师从国家级远程培训中获益,直接参加国家级集中培训达到数千人次。

总之,教师成长历程是一个连续的专业化发展的过程,需要通过完整的连续的知识、态度、能力的终身教育。对话教学、同行指导、行动研究、网络资源利用等成为教师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一种新方式。

二、引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896年,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可以说,在每个历史阶段,通过教师教育,提高教师学历和师德水平等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教师教育在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最终受益的是青少年学生。教师是青少年学生成长最重要的直接影响源,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以教师素质影响学生的素质,以教师人格影响学生人格,为学生成人成才起到重要作用。

(一)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成长提供条件

开展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带动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育状况。从1978年开始,安徽省在中小学评选特级教师,并组织他们巡回教学,在教学科研上发挥示范作用,指导中小学教师课改活动,促进薄弱学校师资队伍水平提高。截至2010年,安徽省[5]中小学共开展十次评选活动,评选出特级教师2 000多名。1995年9月,省教委印发《安徽省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方案(试行)》,开展以“精彩一课”为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同年在全省启动中小学“教坛新星”评选工作。从师德、平时教学和业务水平方面进行考查,评出省、市、县三级“教坛新星”近万人,其中省级教坛新星1 300多名。这不仅评出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技能熟练且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而且在全社会倡导一种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和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带动全省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为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条件。2000年,普通高中招生22万人,生师比为17.33∶1(全国为15.16∶1),居全国第二位。中小学生在全国学科竞赛获奖人数众多,为各类学校输送大批合格人才。

(二)教师素养提升为学生发展提供榜样

教师的思想道德和知识水平是影响学生身心的重要因素。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可以说,教师道德和敬业精神比学历、能力更重要。教师素养与学校德育具有契合性。1997年安徽省开展“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校风,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做贡献”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胡志珍等人以朴实的语言、感人的事迹,传递“爱生、敬业、奉献”精神,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2003年,安徽省开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活动,即不准旷课,不准私自调课,不准无教案上课,不准课前饮酒,不准上课抽烟,不准使用手机,不准体罚侮辱学生,不准上班时间离岗。2009年,省教育厅制定《关于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指导意见》,把师德教育纳入继续教育必修课程,确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在各地校本培训中,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示范引领、师德反思等方式,开展师德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师德教育,端正教风学风,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提升课堂教学和管理水平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目标。陶行知先生在1928年为改造乡村教育曾说:“教师具有健康体魄、农夫身手、科学头脑、艺术兴趣、改造社会精神。”教师必备这“五大要素”。

(一)重视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1946年全省有中师49所,在校生12 587人,为新中国成立前历史上最多。1978年,教育厅召开会议,研究解决中师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材建设等问题,决定在中师设立幼师班、民师班,延长学制,在合肥师范学校试点5年制大专,同时把学校中心工作转移到教学方面,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981年中师有60所,中师教育坚持为初等教育服务,为发展小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徽州师专按照当地实际,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的学生以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专业思想牢靠而受到国家教育部表彰,《人民日报》称赞这所学校是“山区农村师资的摇篮”。1984年教育厅制定《安徽省中等师范学生基本功十项要求》,对中师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作了具体规定,同年根据教育部颁发《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目标》,制定《安徽省实施〈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目标〉试行方案》,就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基本能力、体育卫生四方面,提出实现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在省陶行知研究会的支持下,确定肥西师范、天长师范、徽州师范、黄麓师范为实践陶行知理论改革师范教育的试点学校,根据本地经济教育状况和发展需要,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小学的办学方针,积极进行整体改革试验,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滁县师范实行分科选修,增开音乐、体育、美术、英语、政史地、理化生六门选修课。为小学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无为师范在暑期举办暑期学校,组织学生深入工厂、矿山,将当地小学生组织起来,开展知识性趣味性活动,以锻炼中师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安徽高等师范院校培养了大批师资,为安徽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0年,已经拥有省属师范大学2所、本科师范学院4所以及具较强师范性质的本科学院6所,此外,还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3所。在新的时期,安徽省高等师范教育在发展规模、培养模式、专业与课程设置、教育实习以及就业等方面立足本省特点和优势,坚定“师范”信念,注重学科专业综合化建设,加强与基础教育密切合作,重视教育实习环节,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

(二)加强在职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教师素养不仅仅是指精深的知识,还有德行涵养和精神修炼,群体职业责任和担当勇气。美国克莱博等人认为,教师教育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教师应关注人的发展理论及相关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实现教师职业认知性、价值性和创造性的整合,从而提高教学能力。从强化教师专业化的角度看,教师教育内容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理论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与之相适应的学校活动有师德论坛活动、微格教学活动、教学技能竞赛活动、班级管理活动、主题班会活动、心理咨询活动和各种演示活动。2001年,安徽省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分别制定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4个层次继续教育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涉及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本体性知识,以教育基本理论为主的条件性知识,以教育经验升华为基础的实践性知识。继续教育一般由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部分课程模块构成。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有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思想、课堂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评价改革、新课程与教学观念、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等。专业教育课程针对中小学不同学科开设,例如,初中语文教师继续教育专业课程有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解读、典型教材及课例分析、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中外文学作品赏析、课堂教学优化研究、影视鉴赏与评论等。结合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和课程改革,开展专题研讨培训活动,如针对课堂教学效率问题进行分学科分阶段研讨,针对少年儿童情感和个性心理发展问题开展教育咨询和诊断辅导等。

校本培训是在学校内开展的、全校教师参与的基于校情和为学校发展服务的培训,是以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把培训与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继续教育模式。安徽省率先在全国大规模推广校本培训工作,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工学矛盾、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有利于继续教育与学校工作结合、与教师教学结合、与教研活动结合、与教师成长结合,成为与“离岗培训”优势互补的一种培训方式。各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鲜经验。例如,淮南市安排老教师同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发挥传、帮、带作用;开展教师每学期读好一本书(教育名著)、写好一篇心得体会、上好一节公开课活动;开展联片教研式培训,实行“校校联动,分片集中”。安庆市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开展教师合作研修;安排“教学开放日”和“送教下乡”。霍山县2001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校本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办法,破解山区教师培训难的问题,构建“学思结合——问题指导——行为跟进”的培训模式。[5]225

四、改善基础教育质量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教育有助于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伴随着每次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教师教育始终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1949年,全省中学教师1 724人,小学教师19 855人,幼儿园教师93人,截至2010年,全省幼儿教师有29 591人,小学教师245 726人,初中教师163 173人,高中教师66 879人,特殊学校教师1 174人。不难看出,自1952年建立定向型教师教育体系以来,师范院校不仅培养新教师,还培养大批在职教师,为庞大的基础教育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

(一)加强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推动基础教育发展,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有高水平的教师。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发展,学校发展。通过扩大师范生规模、教师在职进修和校长岗位培训,培养了大量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保证了基础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构建教育质量保障的内部体系。面对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师范院校或教师教育机构加强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和研究,开发了教育人力资源,建构起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随着全省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师资供求关系、师范教育结构、师范教育政策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教育从数量保障体系开始转向质量保障体系,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通过开展教改实验、巡回讲学、研讨培训等形式,充分发挥各类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一大批优秀教师事迹突出,成绩卓著,在教育教学和改革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素质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此,教师教育主要措施,第一,建立教师准入制度,把好教师队伍“入口关”,坚持教师资格制度的认定,公开招聘制度,新教师入职教育等制度。第二,建立教师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依据我国国家教师教育标准和专业发展标准,建立教师教育结构认可制度,教师教育课程签订制度,教师之师的标准与评价,激励中小学教师参与教师教育的制度,教师教育经费分担机制等。

(二)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实行均衡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教育厅将师训、干训工作列为实现全省普教事业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措施,开展干训工作,通过校长素质的提高,带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981年制定《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系统进修暂行规定》,确定高中教师进修高等师范本科、初中教师进修高等师范专科、小学教师进修中师的教学计划。1982年,颁布《安徽省中小学在职教师文化考核试行办法》,逐步健全了教师进修和考核的制度。1985年中央提出到20世纪末“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发展目标,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教师。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是实行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根本大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他们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及教育理论,提高校长的政治、业务素质。重点解决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短缺的问题,对高校毕业生(包括非师范类毕业生)到边远贫困的农村地区任教,采用定期轮换制度,并继续按省内相关政策规定享受工资倾斜政策。县城以上中小学45岁以下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必须有在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1985年10月,省教委发布《安徽省师资培养、培训规划》,确定了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的方针、计划和政策。注重学校领导班子建设,选拔一批富有经验、熟悉教学业务、年富力强的干部和教师担任学校领导工作,分期分批接受政治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培训。1987年制定《安徽省乡、镇管理教育暂行条例》,举办乡镇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1988年举办市、县级教育管理培训班,着重就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问题进行指导学习。截止1998年,全省基本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在13万平方公里的江淮大地上,完成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经历六七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奋斗目标。

(三)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乡村教师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和“乡村领袖”。针对师范教育未能注重适应农村需要以及师范生缺乏等问题,民办教师(简称民师)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七八十年代,民办教师在农村和山区基础教育中曾经发挥重要作用,为农村教育做出贡献。[6]通过招考培训,把一部分合格民师转为正式教师,到1999年底,民师历史宣告结束。由于全省社会经济、城乡二元结构、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历史原因,安徽省农村教师存在诸多状况,如民办代课教师居多,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失衡,素质薄弱等。为此,着力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质量提升,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措施有:师资均衡配置,多渠道向农村教师队伍“输血”,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建立名师共享机制等。2006-2008年,组织了“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远程培训”“农村教师远程培训计划”“特岗教师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探索建立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统筹管理机制,以促进安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升。安庆师范学院等校积极推进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把师范生实习作为创新教师培养模式的突破口和支持农村教育的重要措施。

总之,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教学能力和师德水平,使教师教育、教师成长与基础教育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形成良性循环。教师教育在基础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也应该看到教师教育从满足数量到提高质量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教师教育管理的优化机制、细化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良好的效果,学科专家和教学团队建设不够,区域间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建立不到位等。

[1] 朱仇美.安徽教育四十年(1949~1989年)[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0:104.

[2] 陈贤忠,程艺.安徽教育史:下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1020.

[3] 安徽省教育厅.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指导意见[G].合肥:安徽省教育厅,2002:6.

[4]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继续教育通讯[G].合肥:安徽省教育厅,2007(2):20.

[5] 安徽省教育厅.安徽教育年鉴(2010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102.

[6]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教育志[M]. 合肥:方志出版社,1997:443.

[责任编辑 李潜生]

HistoricalContributionsofTeacherEducationtotheDevelopmentofBasicEducationofAnhuiProvince

HAN Chuan-xin

(Depart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230061, China)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of teacher educ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of Anhui Province are explored through studying the evolu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 It is obvious that lots of new and in-service teachers have been trained 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 (especially after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 up). The educa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and the two have enhanced each other interactively. 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eacher education appear in promoting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helping the students' overall growth, raising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and consistently improving the basic education quality.

Anhui Provinc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teacher education;historical contribution

2014-07-02

2013年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安徽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研究”(项目编号:SK2013A155)。

韩传信(1966-),男,安徽肥东人,硕士,教授,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G659.29

:A

:1008-6021(2014)04-0047-06

猜你喜欢
安徽省培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成长相册
题解教育『三问』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