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希腊狄奥尼修斯僭主制发展的原因

2014-03-20 14:53张子翔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修斯

张子翔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狄奥尼修斯(Dionysius)并非西部希腊的第一个僭主,“公元前六世纪末以前,西部就有僭主了”[1],革隆、希伦、赫莫克拉特斯(Hermocrates)等人都在狄奥尼修斯之前。但在统治时间上,这些人就没法与狄奥尼修斯相比了。革隆到色拉西布洛斯(Thrasybulus)的僭主制维持了近二十年,赫莫克拉特斯甚至仅维持了几日,他们的失败大多都是因为僭主独裁有悖于自由民主的城邦精神,从而遭到了人民的反抗,所以即便个别伟人凭借个人魅力折服了民众,建立起了僭主制,时间也不会持久。而狄奥尼修斯可谓一个另类,他和其子小狄奥尼修斯的统治时间加起来足有五十余年,在希腊所有已知僭主的统治时间中算是相当长了。那么,狄奥尼修斯的僭主制是如何建立的?他所建立的僭主制得以稳固的原因有哪些?这些问题成了耐人寻味的话题。

一、审时度势:适时确立僭主制

狄奥尼修斯僭主制的成功首先在于他能审时度势、顺应大局。他本是赫莫克拉特斯的拥护者,在赫莫克拉特斯反攻叙拉古时,狄奥尼修斯被当作尸体遗弃在战场上,幸免被俘。公元前406年,迦太基人进攻希腊城市阿克拉伽斯(Acragas),叙拉古人派兵驰援,狄奥尼修斯加入援军,摇身一变,成为维护希腊人自由的战士。战争中他作战勇敢,战功卓著,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除狄奥尼修斯个人的英勇表现外,战场上叙拉古将军的叛逃也为他取得人民支持提供了良机。分析战前双方的实力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迦太基方面正受瘟疫和饥饿的折磨,而阿克拉伽斯人虽然在战前的一次哗变中错杀了邦内诸位将领,损失了不少军事人才,但在斯巴达人戴克斯皮乌斯(Dexippus)和希腊盟邦援军的支援下,他们本有机会克服包围。迦太基统帅希米尔拉(Himilco)为挽救战局,以重金贿赂戴克斯皮乌斯和叙拉古诸将军,受贿的希腊人相继撤出阿克拉伽斯战场,使“阿克拉伽斯城像沉船一样被抛弃”[2]。此时,缺少军事人才的弱点暴露出来,阿克拉伽斯犹如一盘散沙,即便勇敢也难挡迦太基人的攻击。八个月的坚守被希米尔拉付之一炬,迦太基人破城而入,阿克拉伽斯人民遭受屠杀,神庙尽毁。

将军叛逃事件自然少不了叙拉古人的份,在叙拉古城内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纠纷,人民纷纷谴责将军们背信弃义的行为,认为他们是把阿克拉伽斯推向死亡深渊的罪魁祸首。狄奥尼修斯趁机招募佣工、贫农和逃亡奴隶,组建雇佣军,并在公民大会中指责他们的过失,罢免达夫那俄(叛逃将军),取而代之。[3]之后,狄奥尼修斯还召集民众在未经审判的情况下给叛将们定罪,虽然这违背法律程序,但此时的叙拉古已无人能约束这位政治新星,富人菲利斯托斯(Philistus)帮他支付了一大笔罚金之后草草了事。后来,在新成立的元老院里,狄奥尼修斯又跻身其中,成为元老的一员,至此,狄奥尼修斯成功上位为叙拉古统治阶层。

“但这仅仅是通向僭主制大路上的第一步”[2]390,他“以群众领袖为其僭业的开端”[3]278。接下来的行动让狄奥尼修斯更加接近僭主制的目标。由于西西里大规模使用奴隶的庄园经济长期流行,自由农大量破产,人民和土地贵族、庄园主的矛盾由来已久,“在重分土地和免除债务的口号下,经常发生政变”[4]。新兴的狄奥尼修斯在政治权利上与代表旧势力的寡头党之间也存在矛盾,于是他就想与人民加强合作,利用他们的力量帮助自己实现政治抱负。除组建雇佣军外,狄奥尼修斯还召回原来因赫莫克拉特斯复辟而被流放的支持者,对这些士兵免除债务、分给土地、定期发饷,每遇胜仗还许诺给每人一份战利品。对于贵族和寡头党人,狄奥尼修斯则冷眼相待。他先是孤立他们,并散布谣言称这些贵族对城邦不忠,之后又在公民大会上提议将贵族逮捕,没收财产,“五年之内,照各家资产的全额分年捐输给国库”[3]293,将这些资产或作军饷分发于士兵,或作赃物于亲信之间分发,城邦昔日的贵族多被诛杀,幸存者也大多出走。狄奥尼修斯被叙拉古人选为独裁将军,这离他僭主制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铲除政治上的不和者后,狄奥尼修斯仍不放心,为了自身安全,他欲效仿雅典僭主皮希特拉图(Pisistratus)组建近卫军。但此时,叙拉古人开始意识到将诸多的权力集中在一人之手对于民主政治来说是危险的,他们拒绝让狄奥尼修斯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但狡猾的狄奥尼修斯为了达到目的,命令军队开赴属地林地尼(Leontini),在这途中,上演了一出自己遭到攻击的闹剧。刺杀将军的谣言传到叙拉古城,迫于此,叙拉古人允许了狄奥尼修斯拥有近卫军的要求。一开始规定的人数是600人,但狄奥尼修斯立刻将队伍扩大到1 000人。[2]390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武装,“从此,民主派领袖狄奥克勒斯(Diocles)建立的民主制度(各种立法)为僭主制所取代”[5]。

通过分析狄奥尼修斯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体察时事,顺应大局,适时建立僭主制。狄奥尼修斯在自己所依靠的僭主失败之后,看到了民主政治是民心所向,认识到在当前局势下,不管是谁想武力确立僭主之位都是注定要失败的。他顺应这种趋势,将自己伪装成民主政治的拥护者和抵抗迦太基人入侵的爱国者,在阿克拉伽斯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更为他大展宏图积攒了政治资本。叙拉古将军叛逃阿克拉伽斯战场激起了叙拉古人民的愤恨,狄奥尼修斯站出来,谴责将军们的恶行,并在公民大会上将其放逐,这又给广大民众树立了一个疾恶如仇,耿直正义的形象,狄奥尼修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不仅如此,在处理城邦内部矛盾的时候,狄奥尼修斯还清楚地看到长期以来寡头贵族和下层民众之间的矛盾,坚定地站在人民一边,将没收来的贵族财产分发到人民手中。虽然崇尚民主的叙拉古人难以接受个人拥有武装,但狄奥尼修斯以安全受到威胁为由阴谋获得叙拉古人的允许,为自己建立起一支颇具规模的武装力量,成为真正的僭主。所以,在看似每一步都遵循民主制脚步的背后,狄奥尼修斯已经成功地走上了一条与民主制截然相反的僭主道路。

二、军事改革:有力保障僭主制

僭主制的建立毕竟与希腊人长期以来的民主传统格格不入,势必会遭到反对者的攻击。狄奥尼修斯为了巩固僭主制,采取了多方面的军事行动,使僭主制得到了有力保障。他的军事行动主要分成三步:

(一)加强城防,进行军事改革

僭主制虽然建立,但狄奥尼修斯如果像其他僭主那样,忽视整顿内部,不思如何完善僭主统治的话,那么他也难逃短命的危险。狄奥尼修斯成为僭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强叙拉古城的城防。“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叙拉古卫城并不像其它城邦那样建立在山上,而是建立在岛屿上。”[2]393为了适应这一特殊的地形条件,狄奥尼修斯在布防时首先在地峡之北修筑带炮楼的城墙,以便将岛屿和大陆分隔开。之后,他又修建起两座堡垒,一座在地峡附近,一座在岛屿之南。为保护卫城的安全,狄奥尼修斯还在大陆城市阿奇拉迪纳(Achradina)与岛屿之间设了五道巨门,所有进入叙拉古卫城的人都必须先通过这五道巨门。为了防御海上的攻击,狄奥尼修斯把海港设计得很小,而且港口处还有大堤把守,船只仅能通过大堤上的闸门进出,而闸门的宽度,狄奥尼修斯也把它设计得仅够单艘大型帆船进出。虽然这种设计给叙拉古海军出港带来不便,但凭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自地中海任何一个地区的舰队想要突破大堤的防守都是不可能的。

在防守方面密不透风,进攻方面狄奥尼修斯也同样重视。狄奥尼修斯首先意识到军队里要有特定兵种的划分,作战时各部分相互配合,军事力量才能得到最大发挥。他把军队分成陆军和海军,陆军又分骑兵和步兵,步兵又分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强调军队的组织性和系统性。此外,狄奥尼修斯还很重视新武器的开发,“他的军队中首度邀请工程师改进武器”[2]395,强弓、大型投石机等都是狄奥尼修斯军中工程师的功劳,这些武器在以后的战争中也被证明了其强大的威力。海军方面,狄奥尼修斯引入五桨大船,他的海军也因此扩大到三百艘。[2]395

(二)武装清除城邦内的反对分子

通过军事改革,僭主制的力量得到很大加强。但大多数民众对于僭主制还是不支持的,他们担心僭主的独裁会使城邦失去民主,使人民失去自由。反抗的暗流在人群中涌动,武装起义随时都会发生。“人们认为当他们在行军途中,手持武器,身居行伍时发动政变比他们在城内和平状态下更容易成功”[2]393,所以他们选择在军队开赴西塞尔人(Sicels)城市赫贝斯乌斯(Herbessus)之时发动政变。[2]393统帅军队的狄奥尼修斯大为震惊,匆忙逃回叙拉古,起义的民众将自己的城邦包围,逼狄奥尼修斯下台。他们还写信给墨西拿(Messna)和利吉姆(Rhegium),恳求他们派兵支援这场争取自由的斗争,“……(墨西拿和利吉姆)也派出80艘三列桨船作为回应”[2]393。来自陆地和海上的包围,再加上城内外籍雇佣军的倒戈,给新兴的僭主制带来严峻的挑战。但狄奥尼修斯非无胆鼠辈,逆境中他静待城中与起义军谈判。人民要求僭主离开叙拉古,狄奥尼修斯虽表面应许,可暗中还在为挽救僭主制做最后的努力。他秘密派人捎信给曾被希米尔科留在西西里的原迦太基雇佣军——坎帕尼亚军团,请他们帮忙抵御起义军的攻击。就在包围城市的叙拉古人认为起义的目的已经达到时,约1 200名坎帕尼亚雇佣军占领了叙拉古城外的埃皮波莱高地(the hills of Epipolate),狄奥尼修斯借机组织力量冲出包围,与坎帕尼亚人里应外合,在城市剧院附近彻底打败反叛者。失败的起义民众大多被迫出走,对少数留下来的人,狄奥尼修斯也表现出他的宽容,不再追究。这样,反僭主的起义不仅没有推翻狄奥尼修斯的统治,被镇压后僭主的力量反而大大加强,僭主制更加巩固了。

(三)征服西西里岛其他城邦,增强实力

为了增强实力,防止叙拉古城中的反对派再出叛乱,狄奥尼修斯决定转移矛盾,对外征战,将战火烧到西塞尔人和西西里岛东海岸希腊人的领土上。狄奥尼修斯先进攻了西塞尔人城邦海纳(Henna)和赫毕塔(Herbita),但战争进行得不是很理想,叙拉古先后受挫。之后,狄奥尼修斯转而进攻东部希腊人城邦安泰(Aetna),取得成功。再后来,狄奥尼修斯还攻占了两个爱奥尼亚城邦卡塔尼亚(Catane)和纳克索斯(Naxos)。由于林地尼(Leontini)曾对卡塔尼亚提供过援助,攻下卡塔尼亚后,狄奥尼修斯紧接着对林地尼进行了包围。为了敦促林地尼人投降,狄奥尼修斯杀鸡儆猴,给卡塔尼亚和纳克索斯以严厉的惩罚,两地的人民尽被卖为奴隶,卡塔尼亚的领土被移交给坎帕尼亚雇佣军,纳克索斯城墙和房屋尽毁,领土也被分予这里的原住民西塞尔人。林地尼见此状,最终放弃了抵抗,投降了狄奥尼修斯。狄奥尼修斯将林地尼人民迁到叙拉古城内,使之成为叙拉古市民。

通过对希腊人城邦的征服,狄奥尼修斯获得了很大的好处,卡塔尼亚和纳克索斯盛产黄金,狄奥尼修斯将其全部收入囊中,分发给军中的将士,使他们更加死心踏地地保护僭主制。从林地尼迁来的市民,既补充了兵源,还让僭主有了更充分的人力来修筑叙拉古城的防御工程,从而预防反对者再度起义和外来之敌的进犯。据记载,在修筑埃皮波莱高地的城墙时启用的人力就达到六万自由民。[2]394公元前398年,狄奥尼修斯包围摩塔亚(Motya)的时候,所用到的兵力仅步兵就达到八万人。[2]395足见僭主掌握的人口资源是何等丰富。昔日成功抵抗雅典人进攻的西西里岛诸邦,再也不是一个个独立的政治体,而大多受制于强大的僭主狄奥尼修斯或迦太基人的力量。叙拉古和迦太基在西西里的对峙局面开始形成。

三、化解冲突:扩展僭主制的威慑力

狄奥尼修斯僭主制发展还在于他能适时化解冲突。虽说狄奥尼修斯实力雄厚,但当与迦太基人短兵相接的时候,僭主却一再退让。这种现象看似离奇,可事实上僭主的目的还是在于稳固统治,因为这样做一方面能转移城邦内部矛盾,另一面还能扩展僭主制的威慑力,让希腊人怯于脱离僭主的保护。以下两个事件能够充分说明。

(一)摩塔亚战争

公元前398年爆发的摩塔亚战争标志着狄奥尼修斯正式向迦太基在西西里的霸权提出了挑战。这场战争进行得非常艰难,其难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敌情复杂

摩塔亚卫城的地形环境与叙拉古有相似之处,“摩塔亚座落在一个小岛上,通过一条堤道与大陆海滨相连”[6]。为了防止敌军进入,“摩塔亚人破坏了与大陆相连的堤道”[2]395,迫使僭主动用较弱的海军,使僭主强大的攻城武器无用武之地。但他们低估了叙拉古人的能力,僭主不仅没有撤退,反而“将可怕的机器移至城墙附近”[2]395,进攻敌人防守最坚固处。敌人在海上的阴谋也未得逞,僭主的战舰被调往海湾北部的安全区域,闲下来的船员被命令抢建另一条堤道连接岛屿,虽然这项工程会花费一些时间,但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应付迦太基援兵难

迦太基人趁狄奥尼修斯建桥之际果断采取行动,派兵佯攻叙拉古城,企图逼迫僭主派兵回防,但僭主仍按部就班建设堤道,没有上当。面临海上迦太基人的猛攻,为了尽可能地保存战舰,僭主命令“先遭攻击的战船抛锚固定”[2]395,牺牲掉部分战舰挡住迦太基舰队的脚步,保证其他战舰安全撤离。逃脱的战舰行至海湾以西的半岛,在岸上强弩和投石机的掩护下,摆脱了迦太基人的追击。之后,狄奥尼修斯派人在大陆之颈铺设木桶,将战舰搭在木桶上,从陆上运到北部海域的安全地带,将它们保护起来。

3.攻下摩塔亚卫城难

新的堤道已经建好,迦太基海军也被击退,狄奥尼修斯终于能集中精力进攻卫城了。摩塔亚岛面积狭小,为了节省空间,这里的防塔、民居都被建得很高,这无形中又增加了进攻的难度。为了解决难题,僭主组织军中的工程人员用木材搭建塔楼,士兵借助塔楼可以向摩塔亚建筑进攻。摩塔亚人向塔楼投掷火把和沥青,一些塔楼被烧毁,不过幸好工匠们在塔楼下安有滑轮,还是有不少塔楼避开了火焰攻击,被推至摩塔亚城下。僭主的军队终于登上摩塔亚之巅。

战争进行得如此艰难,可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人大跌眼镜。公元前397年,希米尔科率军从西西里岛西北部的帕诺尔莫斯(Panormus)出发反攻摩塔亚,僭主几乎不加抵抗就撤出战争。这就让人很费解。付出极大代价,耗时一年拿下的摩塔亚,为什么希米尔科一来,就拱手相让了呢?仔细分析,我们从中估计,一方面,狄奥尼修斯可能觉得与迦太基人开战胜败难卜,冒然迎敌难免损失惨重。另一方面,狄奥尼修斯依旧考虑如何维护僭主制。长期的征战让叙拉古城内的反僭主活动稍稍平静,但这并不代表民众与僭主的矛盾消失,更大的矛盾被转移到迦太基人身上了。狄奥尼修斯与岛上的希腊人、腓尼基人、甚至迦太基人开战,目的都是为了让他们做僭主制的“替罪羊”,转移群众视线,间接巩固僭主制。狄奥尼修斯此举还能让叙拉古人产生紧迫感,让他们知道即使强大的僭主制也仅能勉强应付迦太基,何况在民主制下,分散和争吵可能早将叙拉古葬送在迦太基人的铁蹄之下。狄奥尼修斯这么做是要让民众对僭主制心存敬畏,从而强化僭主制的威慑力。

(二)叙拉古战争

狄奥尼修斯退出摩塔亚后,希米尔科乘胜追击,进攻叙拉古本土。他们给叙拉古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这些破坏主要表现在:

1.摧毁盟邦墨西拿

在进攻叙拉古之前,希米尔科需要一个前线城市,作为进攻叙拉古的据点,他把目标定在距叙拉古不远的墨西拿。以迦太基的军事实力,拿下墨西拿轻而易举,他们在此进行了疯狂的滥杀。墨西拿的失守使狄奥尼修斯失去了抵挡迦太基人进攻的屏障,这给他之后的防御部署带来很大困难。

2.卡塔尼亚海战

希米尔科进攻叙拉古,首先抓住狄奥尼修斯海军的弱点,向停靠在卡塔尼亚的200艘希腊人战舰发起进攻。由于迦太基“把运输船也改装成战船”[2]397,所以在船只数量及海军实力方面大大超过叙拉古海军。另外,叙拉古方面指挥海军的统帅——莱皮泰斯(Leptines,狄奥尼修斯弟)又缺乏指挥能力,使叙拉古海军遭受了很大损失。海军的失败也影响到僭主陆军的部署,为确保叙拉古城的安全,他被迫收缩兵力,将叙拉古城外布防的步兵全部调入城内。

3.希腊神灵遭到亵渎

海战胜利后,希米尔科率军上岸,在海岸附近的沼泽安营扎寨。希米尔科先将自己的营帐搭在供奉奥林匹亚宙斯的神圣区域,之后又洗劫了位于埃皮波莱山南麓,供奉得墨涅耳(Demeter)神和科莱(Kore)神的两座神庙,这种渎神行为是对叙拉古人的公然挑衅,他们的宗教感情受到严重伤害。之后,“神降瘟疫惩罚罪人”[2]398,再加上科林斯和斯巴达援军的抵达,希米尔科才停止了对希腊神灵的亵渎,战争的天平也逐渐倒向狄奥尼修斯一边。

战争转折后,狄奥尼修斯又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俘虏了希米尔科,他本可以对迦太基人的侵略进行报复,但他实际的做法却再次出人意料。狄奥尼修斯与希米尔科达成秘密协议,协议同意狄奥尼修斯在获得300塔兰特的好处后放希米尔科回迦太基。为保证计划顺利实施,狄奥尼修斯先宣布双方停战3天,为希米尔科的逃亡留下充足的准备时间。第四天夜晚,希米尔科带着40名随从,在夜幕的掩护下逃离西西里。虽然科林斯盟军发现了希米尔科,但狄奥尼修斯消极应对,还是让希米尔科逃跑了。僭主的阴谋再次得逞。通过分析,狄奥尼修斯“奇怪”行为的背后的真实目的就一目了然了。他不顾迦太基军队给西西里的希腊人带来的损失坚持放走敌方统帅,实际上还是为了巩固僭主制。为防止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他必须给迦太基人喘息之机。人民也意识到如果迦太基人占领了叙拉古,那他们在殖民者统治下的境遇会比在僭主制下更暗无天日。僭主的威慑力仍在继续扩展,所以“来自迦太基的危险对僭主制而言则是安全的”[2]398。几年之后,狄奥尼修斯和迦太基“重新划分了不失希腊人自尊心的边界”[1]150,狄奥尼修斯在叙拉古也就高枕无忧了。

四、结 语

僭主制是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希腊世界很多地方都出现过的一种政治形式,它是希腊世界从贵族政体向民主政体过渡阶段中,武力应付内外压力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集权体制。由于在僭主政体下,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与希腊人长期奉行的自由民主精神发生矛盾,所以难免会引发激烈的反对。而叙拉古的狄奥尼修斯在僭主制的建立和巩固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为人机敏,审时度势,果断采取军事行动,适时扩展僭主制的威慑力。他的努力促进了叙拉古僭主制的稳定,为后来西西里帝国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 A·安德鲁斯.希腊僭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8.

[2] BURY JB,MEIGGS R.A History of Greece[M].London and Basingstake: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5:389.

[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51.

[4] B C 塞尔格叶夫.古希腊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5:381.

[5] 柏拉图.游叙弗伦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克力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54-155.

[6] WHITAKER J.Motya,a Phoenician in Sicily[J].The Geographical Journal,1922,59(2):138.

猜你喜欢
修斯
忒修斯之船:是什么定义了“我们”是“我们”?
忒修斯之船与系统视角
泰德·修斯儿童诗的发展
珀尔修斯,斩妖英雄被“反杀”
阿莱克修斯一世是“毒蝎”吗?
论泰德·修斯的战争诗与教育疗伤机制
珀尔修斯斩杀蛇发女妖美杜莎
亿万年星光(四)
亿万年星光(五)
一种不可描述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