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进入高校课堂的思考

2014-03-20 15:42罗红霞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国学大学生课程

罗红霞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肇庆 526060)

关于国学进入高校课堂的思考

罗红霞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肇庆 526060)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推进,我国部分高校相继开展了国学教育。但在多元文化、中西文化相互激荡的影响下,国内一些高校对国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对国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国学文化无异于快餐文化。为此,对于在高校开展国学课程的意义以及如何推进高校国学教育进行研究与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国学;国学教育方法;高校

一、在高校进行国学教育的意义

(一)教学为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孟子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构建知识、传授知识的地方。国学,作为我们中国本土的学术体系,内容博大精深,以经、史、子、集、蒙为主要文献分类,以儒、释、道为核心思想,以文史哲为主要支撑平台,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价值形态,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髓。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1]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在高校开展国学课程,不仅实现了以教学为本的宗旨,更是响应了党的号召,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架起了桥梁。“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在高校进行国学教育给广大学子提供了一个与古代圣贤进行思想交流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让学生在纷繁的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碰撞下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民族认同感,形成民族凝聚力。同时,作为中国人,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使命,必须尊重和学习传统文化,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二)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并呈现日趋严重的趋势。当代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模式凸显,在进入高校以后,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授课模式、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多大学生出现抑郁、烦躁、恐惧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同时,家长的期望、学校的要求以及社会的就业形势都给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当他们遇到情感困扰、学习受挫、人际交往失败的时候,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已成为他们的心理矛盾,使他们感觉焦虑,有的甚至出现自闭、打架、自残、自杀等情况。

中国古典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诸子百家,内涵丰富,经史子集,博大精深。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给我们当代人留下许多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弟子规》等等从行为规范、办事技巧到做人智慧无不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精神;“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3]10的修身之道;“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3]4展现出团结兄长、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态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3]10,告诉我们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品德才学,在衣食住行方面不要盲目跟风、攀比;“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3]10-11,警示我们做人交友要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之理,并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外人对自己的批评或称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国学教育目标有两个:一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二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文化气质的人。”[4]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一杯清茶,常饮之,可以修身养性,提高素质。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特殊机构,课程建设方面往往偏重于专业课程的投入,同时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使得学生更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开展国学课,给学生普及传统文化教育是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给广大学子提供接触中国传统精粹的平台,以古代圣贤的智慧、经验教育启迪大学生,为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办事提出建议,引导他们更好地处理矛盾,这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都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三)增进校园文化内涵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校园是每个孩子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实现理想、放飞梦想的地方。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能给他们提供温馨、舒适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之一。在高校开设国学课程,对于打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学经典浩如烟海,集中华圣贤智慧,在校园开展各种各样的国学教育活动,包括国学知识竞赛、国学文化宣传专区、国学讲座等等,形成一条国学文化长廊,促使校园文化更加人文化、博雅化,更具有文化底蕴、书香气息与人文关怀,不仅给广大师生提供学习国学、亲近国学的平台,而且加强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广大人民,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可在现实生活中,彭宇案、小悦悦事件、地沟油事件等等一件又一件让人吃惊的事件表明中国人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有些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滑坡、思想沦丧、诚信缺失等问题。高校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肩上扛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在高校,加强国学教育内涵建设,让广大师生、人民认同和传承国学,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正能量。在高校,大学生每一个“小我”的努力都是在推进“大我”的实现,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二、在高校开创性推进国学教育

(一)加大课程建设,提高师资力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开设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于理、工、农、医科学生要多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特殊机构,课程建设方面往往偏重于专业课程的投入,学生也会不自觉地偏重于专业课程的努力而忽视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科学知识的获取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素养的科学是残缺的,同时人文素养的提高,又可以促进专业技术与专业能力最大限度的提升。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加大国学课程的教育力度,把国学课列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国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加大国学课程建设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国学教师团队,是积极推进国学教育的有力保障。教师首先要对国学内容熟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营造浓厚的国学氛围。其次,国学教师必须明确自身定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提升自身的外在形象。再次,担任国学课程的教师应该定期开研讨会,分享授课技巧,总结经验,学会严谨论证,用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眼光看待国学。国学教研组还需合理制定国学授课课时。基于学生在高校主要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国学课时的安排可根据学生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保证所有学生都必须参与国学学习。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国学课可以作为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主干课来开设,课时可以适当增加到每周四课时;除文科生以外,高校内开展国学课可以以公共基础课或者公共选修课中的必修课来开展,这其中可以减少对学生影响不大的其他公共选修课等来平衡课时,避免学生上课任务过于沉重。国学课时的制定,需在一开始就列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根据课程开设实际情况及其他课程变动等因素进行调整。

(二)创新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强调阅读,回归经典,品尝精粹

现代知识的传播渠道宽广,互联网、微信、电视、广播、报纸等等,通过这些渠道获取的国学知识容易形成快餐文化,对学生影响不深,使之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国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所要求,可以给学生统一选取优秀的国学经典,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好阅读顺序,要求每个学生坚持每天阅读国学经典,用心品味国学精粹,并在学习过程中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切身体会,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与圣贤进行思想交流的目的,同时,也会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2.开创性教学,让学生在浓厚的国学氛围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

国学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对于生活在现代的大学生来说显得难以理解和枯燥,这就需要国学教师以一种让学生容易理解的、新鲜的、感兴趣的现代教育方式授课。比如,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例子、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主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渴望。授课过程除了使用多媒体外,可以播放一些古籍经典的朗诵,让学生在浓厚的国学氛围里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领悟国学知识的奥妙无穷。同时,在课堂上设定一个情景,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等等。这样就可以避免传统授课方式的单调呆板无味,使学生兴致盎然。

3.大力宣传,增强国学内涵建设

在高校大力推进国学教育,必须大力宣传国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国学。

(1)利用各种渠道宣传,为国学教育造势。在大学国学教育推广中,可以借助大学校园拥有的现代传媒进行国学教育;邀请专家到学校开展国学专题讲座;利用学校广播每天定期播放一小段国学经典朗诵以及有关国学教育、国学知识的最新报道;利用学校宣传栏宣传国学知识,粘贴国学名言名句,展示国学名篇并定期更新栏目专题;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发布有关国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国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并设置国学爱好者的在线讨论平台、国学论坛等。这种不拘一格的学习方式为大学生创造了开心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不知不觉地感受到国学的魅力,促使大学生更加亲近国学,走进国学,自觉参与到国学学习中,在浓厚的国学氛围中自然地感知并接受国学经典的荡涤与洗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国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提高国学学习的效果。

(2)开设有关国学知识的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进。有压力才有提高,有目标就有动力。在高校定期举办国学知识竞赛,比如经典诗歌朗诵比赛、诸子百家知识竞赛、中庸之道专题辩论赛等等,鼓励广大学子积极参与比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国学知识,而且可以开拓他们的国学视野,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可以学会尊师重道、学到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智慧,这对于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学习、陶冶情操、健全人格都是大有裨益的。

(3)突出主题,设立国学情景。在高校推广国学知识,也可以利用一些特别的日子,为学生设立主题,让学生临场发挥,体会国学。例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等,开设茶话会,让学生表演一段有关国学经典人物的故事,经典朗读,故事猜谜等等,让大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回忆先贤,陶冶情操,在鉴赏国学文化内涵的同时,心灵得到启迪,思想得到熏陶。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

[3]李安纲,赵晓鹏.弟子规[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4]李迎春.论国学教育的文化向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1):58-61.

【责任编辑 马小侠】

Thoughts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LUO Hong-xia
(Zhaoqing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College,Zhaoqing 526020,China)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dvanc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hot,so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carry out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Bu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mutual react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so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dn't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meanwhile,college students'enthusiasm about study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ot high,which results in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sinology becoming a fast-food culture.This paper gives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arrying out education abou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nd how to carry forward th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method;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420

A

1009-5128(2014)04-0037-03

2013-10-28

罗红霞(1985—),女,广东肇庆人,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国学大学生课程
“垂”改成“掉”,好不好?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