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2014-03-20 15:42李碧云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建构能力

李碧云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

【外语教学研究】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李碧云

(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

由于英语学科特有的学习规律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理念方面存在的偏差,导致了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抑制其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现状已经引起了一些英语研究者的关注。互动教学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之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思辨能力;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英语专业

基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下文简称《大纲》),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1]。教学原则要求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通过认真观察和反思英语专业教学现状发现,由于英语学科固有的特殊性(记忆性内容多、实践性强等),该专业一直强调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课训练都局限于“识记”和“理解”层面,即开设的多数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而涉及有关人文知识和素养的课程(例如史学、社会学、哲学等)处于缺位状态。虽然《大纲》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1]。但实际上,多数教学实践活动不大符合《大纲》的要求:高年级阶段(三、四年级)持续沿用基础阶段(一、二年级)的教学方法,注重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运用和推崇背诵、记忆、模仿、复述等机械性的学习方法,轻视输入其他相关的人文知识,忽略诸如讨论、辩论、演讲等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辩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测试内容总是围绕着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等,在整个四年的英语专业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基本处于“空缺”状态。此外,众多学生以通过专业四、八级或大学英语四、六级为学习英语的终极奋斗目标,“思辨能力”被置之度外。这种现状普遍存在于各大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已经引起了一些英语研究者和学者的关注。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视角,探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基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该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因此,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2]。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因此,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将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教学中,学生个人的经验和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知识、内容、能力等不能被训练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构。这种建构过程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以一个已有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学生主动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即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大学生在中学阶段(6年)已经习得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英语词汇、语法知识和语句表达等。在大学基础阶段,通过大量练习,夯实、消化并提升了中学所学的有关知识,使之成为语言交际的实际技能。在高年级的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应顾及和重视学生先有的经验及知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活先前的知识,引导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先前经验对其意义构建的影响,鼓励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积极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加工和创造,产生新观点或新知识,培养思辨能力。

二、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也称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指个人为了决定某物的真实价值,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作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Paul&Elder,2006)[3],即当人们在面对纷杂的现象或观点时,能进行合理分析、综合判断、正确推理和评价,基于认真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文秋芳教授提出的适用于教学过程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将思辨能力分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两个层次:前者指对自己思辨进行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后者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后者受前者的管理与监控[4](见表1)。

众所周知,多数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层语言技能训练上,缺乏深层次的学习。尽管不少学生在基础阶段学习扎实,语音标准、语言流利,但在进入高年级之后,由于课程设置或教学中轻视或忽略了思辨能力方面的训练,学生在口语或书面表达时,常常缺乏较深的思想观点、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实质的内容,逻辑混乱,条理性差,材料堆积,缺乏分析、推理和评判,无结论可言,这种思辨能力严重缺失的现象在毕业生的论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黄源深教授(1998)在《思辨缺席》中指出,“外语系的学生遇到争论需要说理的时候,写文章需要论述的时候,听讲座需要发问的时候,常常会脑子里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却一片混沌,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现象,称为“思辨的缺席。”[5]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外语学科特有的学习规律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存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理念偏差等方面的诸多因素。思辨缺席直接影响着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研究能力,抑制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多维互动教学模式

课堂是多数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渠道。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在某种程度上,课堂教学仍较难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其思辨能力呢?下面以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为例,讨论利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途径。

《英美文学》内容丰富,涉及历史、地理、政治、文学史、文学理论及作品选读,其中作品选读量占很大的比例。如果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方法,较短时间内多数学生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疲惫不堪,只会想办法逃课或仅仅是为了60分而已,培养思辨能力更无从谈起。由于文学课的许多内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协作形式(例如讨论、辩论、学术论文写作、排演等)才能对所学内容达到较深层面上的理解和赏析,获得新的体验。此外,文学课开设在大学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语言知识、阅读技巧、写作能力。如果运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互动活动中自主地构建知识,增强其对作家和作品的直观和感性认识,强化学习效果。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体现在课内和课外两个层面上。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调动其学习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可以尝试以下互动教学模式:

1.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由于文学课内容多、涉及面广、课时少,多数情况下合班教学,为了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展示较多的信息量,教师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把枯燥的知识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直观地进行展示,使静态的教材变得鲜活、有声有色,把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图文并茂地展示出来,给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改变了教师单一授课的传统方式,扩充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所学的内容保持热情,这种良好的氛围扩大了师生互动的空间。此种教学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建构。以讲授英国启蒙运动为例,教师用音、像兼具的演示文稿展现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社会迅猛发展的情况,激活学生中学时期学过的历史知识,帮助他们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该运动兴起的缘由、过程、实质、意义、代表人物、作品等;引导学生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欣赏笛福的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的魅力,发掘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启发、鼓励学生基于自己先有的经验及知识结构,学会分析、思考、推理,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得出自己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人境互动,锻炼思辨能力。

2.专题讨论教学法

讨论可分为全班讨论和小组讨论,能最大程度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热情。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评论者,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群体并使之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该群体中共同探讨各种观点,协商、分析、辩论,针对某个专题(例如某个作家、文学人物、文学流派、重要历史运动等)发表看法,或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教师可以提一些趣味性或挑战性较强的问题,吸引学生,增强其思考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通过协作学习环境,整个学习群体将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学习文学作品,经常组织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或编排所学过的作品是非常有益的;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便于补充、修正、加深学生对专题的深层理解。学习Hamlet,不同的学生心中有不同的Hamlet的形象,通过分析Hamlet的生存环境和性格,进而探讨人性,引导学生对作品作较深层面的理解。协作学习能有效提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基于发表和听取观点,不断完善和构建新观点、新知识。

3.对比发现教学法

《英美文学》涉及的文学体裁广泛。由于诗人或作家的阅历、学识、思维习惯、思想观点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很难真正了解某个大家的写作风格,或某部作品深邃的思想内涵。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作品的内容,作者的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使学生获得新鲜、意外的感觉,或钦佩,或质疑。对比威廉·华兹华斯和威廉·布莱克笔下的伦敦,感悟不同的诗歌风格;从内容和写作技法方面,对比《傲慢与偏见》和《简·爱》,感悟作家不同的爱情观和女性意识……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和主动的状态,通过思考、讨论、对比、分析、争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比较和探究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反思和批判,获得启迪,构建观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轻松地教,学生愉悦地学。

4.情感交流互动和阶段评价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是推动教学双边活动的动力,是思维的催化剂,对学生学习有调节、强化、感染和创新等功效。师生情感互动与否关系到教学的成败。课堂中,如果没有情感态度的参与,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的。当师生围绕着教学材料进行认知加工和交流时,总是伴以情感体验和传递。因此,教师应尊重、理解和关心每一个学生,用真诚的教学情感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情感沟通和人格碰撞,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学习需要举一反三,不断地概括、总结、归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阶段性总结(一周或两周)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分析所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不断地分析和探索,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查找不足和缺陷,及时修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以及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阶段性评价总结应作为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之中。

课外学习(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内教学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鼓励人人参与。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辩论、演讲、读书报告会、戏剧表演、专题讨论、访谈等。大学生学习环境相对宽松,业余时间充裕,但不少学生缺乏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中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布置自学的内容和要求(例如预习内容及思考题,形式多样的作业,以检查、抽查、互查为督促方法,平时表现和作业计入总评成绩等),提供方法和技巧,重视个体差异,及时指导和答疑,启发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积极的思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潜能,让学生独立理解和内化知识,鼓励学生在课内外养成自主性学习的良好习惯,完成对自己知识的建构。只有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为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肥沃和宽广的土壤。

四、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的内含是一致的。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成功的互动教学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内容,营造开放、民主、融洽的互动氛围和情境,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勤于探索和总结,使教与学达到多元互动、自由交流的状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做到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他们的思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詹朋朋.语言输入:学习者的主动建构[J].外语界, 2001,(3):23-26.

[3]韦晓保.促进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多维培养模式构建——基于一份调查报告[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8):77-86.

[4]杨德祥,赵永平.内容依托式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影响[J].外语教学,2011,(5):61-64.

[5]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49-58.

【责任编辑 孙广才】

On Cultivating th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of English Majors

LI Bi-y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99,China)

Owing to the special learning patterns in English and some incorrect idea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mong teachers and students,most English majors lack th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which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students'abilities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and restrains them to develop their innovation capacity.This situation has already caused some English researchers'attention.Interactive teaching is one of the best ways to cultivate the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of English majors.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critical thinking skills;multi-dimensional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ls;English majors

H319.3

A

1009-5128(2014)04-0040-04

2013-10-21

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人文社科专项)项目:唐诗温度词英译的认知空缺解读与翻译研究(2013JK0344);渭南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多维视角下中西生态文学研究(13SKZD006)

李碧云(1965—),女,陕西大荔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英语语言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建构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建构游戏玩不够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