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2014-03-20 15:42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译员译者职业

韩 晓

(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

韩 晓

(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庆阳 745000)

翻译专业教学既要培养学生高层次的翻译能力、技术工具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以及交流合作、组织协调能力,要能帮助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在翻译产业集群甚至相关职业群中顺利实现择业、从业、转岗甚至转业。基于此,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翻译专业教学模式已成为必要的、合理的选择。

翻译专业;教学模式;职业能力导向

2013年8月1日,国家外文局郭晓勇副局长在全国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协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翻译人才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人才培养方向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目前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专业翻译人员不足3万人,高端中译外人才严重匮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瓶颈[1]。我国培养的翻译人才无法适应国内外翻译市场,在国际翻译人才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2009年我国翻译市场超过60%的翻译业务、超过95%的法律翻译业务被外国翻译公司拿走[2]。翻译人才培养无法和翻译市场顺利对接成为世界性难题。根据Li[3]对香港、Kiraly[4]对意大利和加拿大以及Ferreira[5]对葡萄牙翻译市场的调查,毕业生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得到了认可,但专业翻译、术语翻译、信息技术、学习发展、团队协作能力明显不足,市场适应能力差。这一系列突出问题同样体现在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上,机遇与挑战同在,翻译专业现行教学模式面临可喜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翻译职业化转型及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研究面临的挑战

欧洲很早就有正规的译员培训机构,二战后译员培训开始出现职业化转向。在此之前,从事翻译工作的主要是语言专家和双语使用者,译者要么自学成才,要么经由学徒式培养。事实上,今天仍有一部分译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翻译市场。但由于翻译职业化已经呈现不可逆转的势头,这类从业人员所占比例正在逐年递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提速,IT技术飞速发展,翻译产业逐步形成规模,译员职业技能要求复合化。翻译课堂重心由理论讲授转向技能训练,传统意义上的译者身份已分化为双语编辑、多媒体设计师、研究和信息专家、文化评估员、多文化软件设计师、软件本地化设计师、术语专家以及项目经理等多种职业角色。翻译教学应“以培养职业翻译能力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从业技巧”[6]。2007年教育部批准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标志着我国高级职业翻译人才培养的开始。根据仲伟合对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的解读,“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职业译者(口译或笔译)”[7]。翻译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译员职业能力研究开始走上前台,对译员职业能力及其结构的理解有待深化认识、统一思想。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严格遵守职业化人才培养要求,翻译教学过程就是实现翻译人才培养职业化(职业技能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8]。

教学模式研究是课程研究的一部分,教学模式要有利于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翻译人才,要能回答教什么(教学目的和内容)、怎么教(教学方法和素材)、达到什么结果(教学评估)的问题[9]。长期以来,人们似乎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学生只要进行翻译练习就可以自然成为职业译者。由于职业译者很少有时间也没有心思考虑怎么组织翻译教学,许多翻译课教师把翻译课堂活动局限于要求学生对翻译素材,主要是文学作品作出口头或者笔头翻译,学生不用或很少作译前准备,然后教师提供“正确译文”来评价学生译文。这种模式把翻译课上成阅读课、语法翻译课、语言对比课、纯理论宣讲课,与翻译职业教育相去甚远,翻译教学质量堪忧[8]。近年来,由于翻译学科独立地位的确立,也由于语言学的发展,更由于教学法整体进步(传统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翻译教学虽有很大改进,但也面临不少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如何构建世界范围内可比较、可识别的翻译专业教学模式以适应学术圈和翻译职场日益复杂的形势。第二,如何构建更加贴合社会及翻译市场需求、以译员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翻译专业教学模式。在翻译职场,职业能力这一概念指那些确保译员在任何给定的职业领域能够高效运作以及有效结合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概念被广泛用于人力资源领域,并在该领域形成了一种被称为“能力管理”的管理模式。第三,如何把翻译教学融入整个教学法体系。一方面,这是对新的社会挑战的回应,即翻译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翻译市场必须的、高效的翻译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还要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要能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不同目的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终生学习需求,并能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一种新的教学法趋势的回应,要求构建一种集教、学、评相结合的整体化教学模式。

二、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要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导向性

科技进步在促进国际交流、加强文化差别意识的同时也给翻译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启示。十年前译者只被要求把纸面上的东西翻译过来,今天却要认识到译文影响目的语读者的重要性;之前我们只是翻译软件,现在却要软件本地化。译者的职业活动从本质上已成为社会性、认知性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一名合格的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双语知识,还必须掌握一门或几门专门领域的新知识。在面临翻译任务和处理挑战时要对文本和标准有足够的敏感性,在接受专业培养之前或过程中要能预知将来所从事翻译工作会遇到的困难,能够发掘新的方向或专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翻译市场需求从而作出专业甚至职业调整。有关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必须适应当前翻译市场的巨大变化,把对翻译能力的研究转向对职业能力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能力似乎就指代了译员从业能力并成为翻译研究焦点之一。Pym提出了翻译能力的“最低定义”,认为翻译能力包含“能就某一特定的原语文本生产出一系列可行的目的文本能力”以及“能快速而自信地从这些文本中选出合适译本的能力”两个部分[10]。这表明翻译目的和译文受众是选择目的文本最主要的因素。Neubert[11]3-18认为翻译能力包含语言能力、文本能力、专业能力、文化能力以及转换能力五个次能力。PACTE团队把翻译能力定义为关于“翻译所需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潜在的知识系统[12]104-126,下分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转换能力、工具能力、策略能力五种次能力。KELLY[13]32-33的能力模式和PACTE团队的能力模式有很多重叠之处,包括交流性文本能力、专业领域能力、职业或工具能力、心理—生理或者态度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七种次能力。译员从业能力的研究成果受翻译学科发展进程、翻译实践涉及领域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一元到多元的发展趋势,得出的结论也趋向综合、科学。以翻译能力为导向构建教学模式基本体现出了对利用新技术、新工具能力的重视,但至少表现出以下三个缺陷,一是忽视了对学生方法能力的培养,没有把学习发展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行业适应及转岗能力放到应有的地位;二是对工具能力和职业能力定性不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二者等同起来,如除PACTE团队和Kelly外,Orozco[14]199-214也把译者的职业、工具性能力整体地划归为翻译能力;三是混淆了翻译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范畴,把职业能力作为翻译能力的一个子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翻译专业教学研究带来了困难。

译者是职业文本解释者和交流者,他们所作的不是转译意义,而是生产意义[15]12。要成为一名职业译者,高层次的翻译能力、外语能力、母语能力尽管必需但仍不够,还需要有能理解针对特定人群的文本,并且能生产出供他们阅读的目的语文本的能力,并要真正融入到这特定群体当中去。成功的译者要具有在不同的语言—文化群体中交流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并不指正确翻译词句甚至文本,尽管它确实包括能够使用翻译工具和信息去生产能够成功交流并在相关群体内被认为是好的文本,主要指如何在各种不同的译者或相关专业专家组成的群体内合作完成各种翻译任务,能够适应并且正确运用知识、标准和传统,能对构成这类群体的对话作出贡献。译者必须具有职业化的“自我概念”,要深刻意识到他们在复杂的交流过程中作为一个积极参与者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不管是商业合同,法律诉讼,医学治疗还是技术运作,要取得成功,译者都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译者的市场能力也取决于他职业化地运用现代工具,快速而有效地开拓新的领域,能够和别的译者及专家合作、谈判以期完成翻译任务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挑选一个专业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因环境的变化被吸引到完全不同的领域去。对毕业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们必需具有应付宽泛领域翻译任务的能力,要有自信从事新的与语言有关的任务,尽管这些任务有可能他从来都没有学习过或涉猎过。基于此,我们提出应以译员职业能力为导向构建翻译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译员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翻译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构成。翻译能力分为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语言能力包括语言接受能力、生成能力以及转换能力;知识水平包括双语知识、百科知识、专门知识、术语知识等以及对翻译理论的掌管能力。方法能力包括学习发展能力、思维创新能力、行业适应能力及转岗、网络信息、技术工具等能力。社会能力分为行业知识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组织协调及心理承受能力等以及职业素质几个方面。虽然翻译能力是基础,是核心能力,是翻译专业着力培养的能力,不过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也轻视不得,尤其是在目前翻译产业化、职业化转型的背景下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对学生职业生涯尤为关键,是翻译专业学生必须习得的能力。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不但要面向翻译行业,而且要面向与语言服务相关的多个职业群,不但要使学生达到翻译职业资格标准,具有较强的翻译能力,而且要有在翻译产业集群甚至相关职业群中择业、转岗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以及一定的交际、协调、合作和组织管理能力。在这种语境下,以译员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翻译专业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种必要的、合理的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虽在此提出要以译员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翻译专业教学模式,但我们并不否认也无意削弱翻译能力在译员职业能力体系中的重要性。译员职业能力由一系列子能力组成,这些子能力按照不同的等级组合起来,有等级之分。翻译能力强调专业性和针对性,是基础能力也是核心能力,是翻译专业着力培养的能力。译员职业能力在总体上表现为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综合发挥和运用上。在译员职业能力习得过程中,各种能力密切联系,互相补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译员综合能力的提高,但它们并非同步发展,译员职业能力分布和培养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构建翻译专业教学模式时应该有计划、分阶段,在均衡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因素的基础上突出核心能力(翻译能力)的培养。

三、对当前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的述评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构建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的主要准则,专业学习目标、学科内容的确立,教学步骤、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评估标准的制定都受职业能力要求制约。总体来说,建构在能力基础上的培养模式是建构在目标基础上的培养模式合逻辑的延续。相对而言,前者职业形象更清晰,更强调学习过程,课程设置更加灵活、综合。二战后欧美主要国家翻译专业人才培养都非常重视学员职业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体现了职业能力的导向地位。以下是我们从设计者的研究方式视角入手,对目前以译员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翻译专业主要教学模式及其各自主要特点及优点所作的述评,以期对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构建翻译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所帮助。

Nord的以职业化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Nord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翻译专业教学模式。该模式建立在翻译人才培养要能模仿、促进职业运作的前提上,认为凡是翻译,任何时候,都必须有坚实可行的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传统的以语言对比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翻译实训为导向,采取功能主义文本分析模式,翻译课堂设计一些以发展译员职业能力为目的的真实的翻译任务,要求学生能回答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原因、通过什么媒介向谁翻译具有何种功能的文本。对某一给定文本,要能分析其功能、主题、论说顺序、所使用的非语言因素、措辞、句法、风格、语气以及要达到的效果[16]144。Nord这种以职业化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译者职业能力获取的循序渐进性,注重教师的适当干预,特别是在早期学习阶段,来保证学习任务不仅现实,而且可行,从而防止消极效果产生。Nord就课程设置、语料选择、文本类型、授课程序、课堂活动、学习动机以及教学评估等提出了详尽、可操作的建议。Kelly认为Nord的这种培养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化为导向”翻译课堂教学模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近年其他模式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3]13。

Gile的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Gile一反传统的以结果,即学生的译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过程的重要性。认为未来职业译者职业技能的获得在于掌握翻译过程本身而不是关于翻译过程的书面性描述文字,也不是翻译过程的终端产品——译文。因此翻译教学应该着力解决如何“进行翻译”这一问题[17]10。以过程为取向的教学模式能向学生展示什么是好的翻译原则、方法和程序,而不是仅仅给学生分配翻译任务,然后对译文作出什么地方翻译好,什么地方不好的评价,并奢望通过这类经验和感悟的积累培养出高级翻译人才。基于此,Gile提出了交流、质量、忠实(于信息)、理解、知识的获得等教学概念以及笔译的序变模式、口译的认知负荷模式以及引力模式等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实际运用于翻译课堂。课堂活动围绕一系列饶有兴趣并富有启发性的翻译练习展开。这种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有:把翻译定性为职业化的交往行为,从职业视角评价翻译质量;把笔译教学和口译教学结合起来,强调两者的共性,要求做到两者互相促进;相比建立在翻译练习和“错误译文”更正基础上的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过程为取向的教学模式课程进程更紧凑、更高效;与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同一时间集中处理所有同时出现的问题不同,以过程为取向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在特定时间点把精力集中在翻译过程的某一个环节上,避免精力分散;更加注意翻译策略,鼓励学生更多地融入到翻译过程中去,而不是只关注学生译文;在译文语言的可接受性和忠实性方面允许更大的灵活性,尤其是在翻译培养的早期阶段,如果总是把学生的译文和老师自己的或者“理想的”译文进行对比,学生只会产生消怠甚至抵触情绪。Gile本人认为这种模式更加适合在低年级采用,高年级阶段或许更适合把中心调整到结果上来。相比在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构建并使用一种教学模式,这样做意义明显,这是因为,目前能根据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适时调整教学模式的老师为数实在很少。

Vienne和Gouadec的情景法教学模式。情景法教学模式由Vienne首次从外语教学引入翻译教学,该模式也因此而得名。情景法教学模式建立在这样的理念之上,即课堂活动应该有一系列由课任教师业已完成的职业化翻译任务组成,这就意味着教师可以在翻译过程中以更真实的方式充当发起人的角色。从本质上说,这种模式在理论取向上是功能主义的,但和Nord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Vienne彻底反对模仿职业翻译任务,认为“很难、甚至有时候不可能对翻译情景进行真实性分析,也很难回答可能由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18]。几乎在同一时期,Gouadec也构建了一个近似情景法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说是Vienne模式的修订版,提出把来自于真实客户的真实的翻译任务引入翻译课堂,这种模式要求对翻译任务进行情景分析(这和Nord的翻译文本分析没有明显不同),教师作为发起人回答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框架,进而完成翻译任务。情景法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有:利用来自真实客户的真实翻译任务组织教学活动,形象直观,环境与过程逼真,结果明确且相对准确;便于组织,安全可靠;可以相对增大教学的难度和情况的复杂程度;可有效解决某些理论原理难以形象化讲授、某些课题知识点难以通过实践加以验证的问题,是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降低教学成本的有效途径。

Hurtado和González Davies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很早已前就是外语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由Hurtado和González引入翻译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建立在一系列具有相同目的和最终结果的课堂活动基础之上,有具体翻译练习来锻炼特定翻译技巧,既可培养和开发程序性知识know-how,又可培养和开发程序性知识knowwhat[18]。这种教学模式倡导在注重学习结果的基础上构建总体的课程规划。相比而言,其优势主要有:有利于模仿职业化翻译任务,能把翻译职场真实的翻译项目引入课堂;通过引入一系列连续的翻译任务,使学生始终处于任务链条之中,不得不积极参与以期完成最终的翻译任务;强调在练习中训练职业能力,教学方法灵活,能够有效弥补其他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脱节现象;由于所设计的翻译任务都有获得翻译策略和学习策略的既定目标,任务型教学模式有助于让学生通过翻译任务获得解决问题、掌握策略、体会理论的能力;通过完成连续不断的翻译任务,有助于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构建开放、灵活、注重学生参与的课程体系,也有利于引入形成性评价任务,有利于学生学会自我评价翻译任务、自我评估翻译能力,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加强,也更有责任感,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评价自己的教学,作出教学反馈与改进。

Kiraly的社会构建教学模式。2000年Kiraly出版了他本人第二本有关翻译教学的专著《译员培养的社会构建途径》,书中他批评了自己之前认知领域的相关见解,提出翻译专业教学社会构建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合作学习。其核心元素是通过真实的翻译实践(练习)方式实现学生的“自我概念”以及学生个体在翻译职场的社会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与同学、老师以及来自翻译职场的资深职业译者以及翻译产业链条上各色人员富有意义的互动,获得与翻译职业有关的知识、技能、策略,以期尽早进入翻译职场。这里的互动可以是主题探讨式互动,归纳问题式互动,精选案例式互动,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校与用人单位的互动等等。这一模式的构建性主要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都能开展高仿真的、如果可能、真正的翻译项目,而不是仅仅通过是孤立的、模仿性的练习以期能“自动获得”与翻译职业有关的技能和知识[19]60。社会构建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凸显学生主体,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鼓励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如果考虑到各自的情景及语境,以上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翻译教学的良性发展,但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体现翻译职业本身的规律和特点,即教学模式的整体框架能够反映职业特征,应以翻译职业对翻译人才要求为前提,以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根据学生能力发展实际情况确定。刘和平在分析了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借鉴认知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员翻译能力自评为基础的自省式教学、以学员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以工作坊为形式的模拟式教学、以项目为主导的实战式教学、以学员间互动为基础的团队式教学的“五式”教学法,职业化转向色彩非常明显。教学模式研究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从单一变为多元、从教师以“教”为主到学生以“练”为主,很少有任何一个教学模式能够满足某一专业课程的不同要求。教学模式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契合,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条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特色、教学程序和教学条件采用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

[1]郭晓勇.高端应用型翻译人才极度匮乏成“走出去”瓶颈[EB/OL].(2013-08-01)[2013-08-16].http:// www.chinanews.com/edu/2013/08-01/5113639.shtml.

[2]顾维忱.关于改进高校法律翻译教学机制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77-80.

[3]Li Defeng.Translation curriculum and pedagogy:Views of administrators of translation services[J].Target,2007,19 (1):105-133.

[4]Kiraly,Don.Project-Based Learning:a Case for Situated Translation[J].Meta,2005,50(4):1098-1111.

[5]Ferreira,Fernando.Link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with translation training in a business-oriented setting:The Portuguese Association of Translation Companies example[DB/ OL].(2006-01-26)[2013-02-17].http://hdl.handle.net/1822/7174.

[6]穆雷.翻译教学发生的途径[J].中国翻译,2004,(5): 27-28.

[7]仲伟合.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原则[J].东方翻译,2010,(1):10.

[8]刘和平.翻译教学模式:理论与应用[J].中国翻译, 2013,(2):50-55.

[9]Hurtado Albir.Competence-based Curriculum Design for Training Translators[J].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2007,1(2):163-195.

[10]Pym,Anthony.Redefin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an Electronic Age:In Defense of a Minimalist Approach [J].META,2003,4(48):481-497.

[11]Neubert,Albrecht.Competence in Language,in Languages,and in Translation[A].In Christina Schaffner and Beverly Adab(eds).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0.

[12]PACTE.First Results of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Experiment:“Knowledge of Translation”and“Efficacy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A].In John Kearns(eds).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er Training:Issues,Methods,Debates[C].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8.

[13]Kelly,Dorothy.A Handbook for Translator Trainers.A Guide to Reflective Practice[M].Manchester:St.Jerome, 2005.

[14]Orozco,M.Building a measuring instrument for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n trainee translators [A].In C.Schffner&B.Adab(eds.).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2000.

[15]Kiraly,Don.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M].Manchester:St.Jerome.2000.

[16]Nord,Christiane.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Theory, Methodology,and Didactic Approach of a Model for Translation-Oriented Text Analysis[M].Amsterdam:Rodopi,1991.

[17]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1995.

[18]Vienne,Jean.Towards a Pedagogy of‘Translation in Situation'[J].Perspectives,1994,2(1):51-59.

[19]González,Davies.Multiple Voices in the translation classroom[M].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4.

【责任编辑 马小侠】

Teaching Models for Translation Major:Professional Competence-oriented

HAN Xiao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745000,China)

Teaching for translation majors should aim not only at cultivating their high level translation competence,technical and instrumental competence,but also their competence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The teaching models thus chosen should aim at helping students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ver-changing social development,cultivate their competence in job choosing,practicing,adapting or even transferring.It's necessary and rational to construct teaching models for translation major based on translators'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ranslation major;teaching models;professional competence-oriented

H315.9

A

1009-5128(2014)04-0057-05

2013-10-29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翻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与对策([2012]GSGXG055);陇东学院教育科研项目:地方院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201214)

韩晓(1973—),男,甘肃庄浪人,陇东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翻译与跨文化、翻译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译员译者职业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译者生存与翻译存在关系的生存论建构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职业写作
口译中的“陷阱”
我爱的职业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