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瑶挑花头帕的濒危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4-03-20 22:05邱思婷陈美玲朱思思张洪英
文教资料 2014年28期
关键词:花瑶挑花隆回县

邱思婷 陈美玲 朱思思 张 莹 张洪英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800)

湖南花瑶挑花头帕的濒危现状调查与分析

邱思婷 陈美玲 朱思思 张 莹 张洪英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中文系,广东 广州 510800)

本文以湖南省隆回县北部山区的花瑶挑花头帕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挑花头帕的生存现状,探讨挑花头帕在传承、保护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保护意识淡薄、传承中断的危机、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等。并试图结合实际对挑花头帕今后的保护和开发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出一份绵薄之力。

湖南花瑶挑花头帕 生存现状 保护对策

引言

花瑶女性的挑花技艺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被我国著名文博专家沈从文先生称为“世界第一流的挑花”。花瑶挑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花瑶祖先“积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花瑶女子的服饰正如描述那般:交缠五彩斑斓的挑花头巾,上着蓝色圆领衣,腰系挑花彩带,下穿彩色挑花筒裙,腿扎挑花绑带。

1.花瑶挑花头帕概况。

挑花头帕是花瑶女性色彩斑斓的挑花服饰中最先映入眼帘的一部分,做工精细,造型美观,头帕挑花艺术在花瑶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颇具研究价值与意义。在花瑶,挑花头帕一般是年轻女性在结婚时穿戴的,而男性则无此规定,所以花瑶的男性是没有挑花头帕的。挑花头帕具体始于哪个年代已无从考证,当地老瑶民也说不清头帕产生的时间,只知道穿戴头帕是一直流传的习俗。

近年来,随着交通与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对花瑶的旅游开发,民族接触和交流日益频繁,花瑶文化逐渐走出深山野林,以别具一格的原生态民俗文化魅力走进大众的视线。然而,由于经济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影响,这支只有几千人的花瑶部落正面临着日益被汉化的威胁。在新的文化背景下,花瑶头帕的价值特点和生存现状需要重新审视。

2.对挑花头帕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笔者在中国知网检阅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目前国内研究花瑶挑花的专家和学者较多,对花瑶女性挑花的整体服饰论著较完善,研究花瑶的文章已过百篇,而其中50%左右是关于花瑶挑花的 “造型特征”、“结构分类”、“构图手法”及“功能”等方面的内容。针对花瑶头帕的系统研究却少有涉及,大多是将头帕作为其服饰的一部分进行研究,相关的专著、论文、音像资料很少,且目前学术界对其生存现状及保护的研究还较少。

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实地考察法与田野调查法,运用文字、录音、照片、摄影、录像的方式,深入到传承人身边,广泛收集与花瑶头帕相关的资料与实物,获取第一手资料,对挑花头帕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进一步完善对花瑶头帕的研究。

3.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2014年8月1日—8月4日

调查的地理范围:虎形山瑶族乡辖中的白水洞、周朋、大托、万贯冲、四角田、茅坳

调查人数:约100人

拍摄照片数量:987张

本文运用了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在调查中,针对被调查者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访谈法的形式。调查涉及的区域为湖南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的部分村落,走访对象包括花瑶挑花传承人奉堂妹、湖南民间文化爱好者陆显中先生、当地花瑶挑花能手、一般瑶族民众等。

一、花瑶挑花头帕生存现状分析

虎形山瑶族乡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的最北端,距离县城大约105公里。管辖着崇木凼、富寨、虎形山、水洞坪、铜钱坪、水栗凼、岩儿塘、白水洞、周朋、大托、四角田、青山坳、茅坳、万贯冲、草原15个村。这里居住着我国独一无二仅6000余人的瑶族分支,因其服饰独特、色彩艳丽,被称为“花瑶”。

当笔者走入田野,走访瑶族乡村时,却发现由于许多老的挑花艺人去世,技艺传承出现断裂,许多年轻人外出求学、打工,不愿意学习挑花甚至不愿意穿戴本民族的挑花头帕。加之头帕原材料匮乏,头帕的实用价值渐失,花瑶服饰渐趋汉化,头帕挑花文化流失严重,其生存所面临的窘境和挑战令人担忧。

1.保护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与外界现代文明更多地接触,花瑶人民的意识形态,包括生活观念、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等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许多年轻女性已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事业中,不再将能够制作出精美的挑花作品当做一种自傲的资本。

并且,挑花头帕的穿着群体和使用场合也与从前大不相同。目前,挑花头帕的使用人群几乎只有少部分的新娘和老人。挑花头帕是新娘最重要的头饰,花瑶新娘在婚礼进行期间,无论如何都不可卸下沉重的挑花头帕。但由于花瑶人民的婚礼越来越简化和汉化,挑花头帕的使用范围越来越窄,其实用价值渐渐消失,且一般瑶族民众对挑花头帕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认知有限,缺乏文化遗产的自觉保护意识。因此,现在花瑶的年轻女子已不使用挑花头帕,现存的挑花头帕都是老一辈流传下来的。只有少数老年妇女还保留盘头帕这一古老习惯,但很多老人由于存放不当导致头帕损毁或已把头帕卖出,改为戴花斗笠或毛绳带。笔者通过大致估算,得出虎形山瑶族乡现存头帕数量大约只有700条,挑花头帕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物被一些民间文化爱好者收藏起来了。

社会制度模式的转变,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花瑶女子必学挑花的意识的淡化,年轻一辈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意识的模糊,使得挑花头帕的保护和传承越发困难。

2.传承中断的危机。

著名民族学家祁庆富先生提出:“传承人是指”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1]花瑶挑花头帕作为湘中西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花瑶人民的智慧结晶。且花瑶挑花是一门以女性为主的特殊文化,她们是挑花技艺的传承者、创新者,对花瑶文化的传承起到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

由于花瑶没有自己的文字,自古以来,挑花文化的传承主要靠口耳相传。当下花瑶挑花头帕处于一种自发的继承状态,刺绣传承的主体以老一代女性为主,传承人年龄偏大。而一旦传承人年龄过大,就很容易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奉雪妹,今年55岁,是虎形山瑶族自治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传承人。奉堂妹,今年54岁,是隆回县挑花传承人。当地花瑶挑花能手大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出现传承人“断代”现象。

在虎形山田野调查时,笔者就花瑶挑花头帕的历史和来源问题访问了多位瑶族民众,但知者甚少。除了对“杯干约”、“打子花”的图案了解比较多之外,其他许多挑花图案说不出所以然。年轻的花瑶女子虽然有的懂得绣各种图案,但也只是机械地模仿上一代的手艺而已,这也导致花瑶挑花技艺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窘境。

3.挑花材料的改变。

挑花材料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挑花头帕生存环境的恶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染织厂进行了大规模改制,导致挑花所使用的自织粗土布和丝线渐渐停产,取而代之的是尼龙布和毛线。笔者在走访当地挑花能手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妇女都改用尼龙布和毛线挑花了。她们告诉笔者,作为挑花的原材料,尼龙布和毛线比粗土布和丝线更好洗涤。

当然,花瑶挑花底布、挑线材质的变化大多是源于实用经济学的考量。从当地老人保存的挑花头帕来看,现代的花瑶头饰笠(瑶语称“派特典”)与传统的花瑶头帕(瑶语称“笑童”)相比,确实能为花瑶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无论是挑线还是底布都有明显的差异,这既是一种文化的进步,又是一种文化的担忧。

4.政府投入保护资金少。

花瑶挑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起步较晚,保护机制不成熟,资金不够等诸多问题都使得挑花头帕的传承受到不利的影响。近年来,虽然隆回县政府为保护、开发花瑶挑花文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由于隆回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无法筹集到足够的保护资金,开展传承活动,建立传承基地等工作中的资金非常微薄。

二、花瑶挑花头帕的保护对策

目前,花瑶头帕挑花文化保护和传承正面临着经费缺乏、后继乏人、市场冲击等困难,处于濒危状态。要想花瑶挑花头帕顺利传承,解决这系列问题,需要政府、传承人和学者三方的共同努力。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职责明确、高效运转协调的保护工作机制。

1.政府应广泛筹集资金,加大资金投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个性的体现,是构成其内在精神的重要元素,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任何政府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获得性的义务和责任[2]。

首先,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花瑶挑花头帕保护基地。如组织或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加大对花瑶头帕挑花文化的研究,聘请年老的挑花艺人和挑花高手,开办培训班,营造良好环境,着力培养传承人。其次,在不影响其民族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大力挖掘花瑶头帕挑花文化及特色产品,将特色产品进一步创新开发并推向市场,以做大做强花瑶头帕特色产业,不断增强花瑶民族的活力和生命力。

2.完善法律法规,保护传承人。

要加强对花瑶挑花头帕的保护,隆回县政府不仅要坚定贯彻执行好国家法规,还应该在国家、省级已经颁布的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出针对花瑶挑花头帕现状的地方性保护条例或法规。

另外,还需制定并实施对传承人的保护政策。由于老一代手艺精湛的挑花传承人的数量不断减少,为避免出现人走艺亡的局面,必须尽快出台保护和培养传承人的相关政策。对老一代的传承人要做好普查工作,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同时要委派专门的工作人员对老一辈传承人的艺术作品做好记录,通过文字、图像、音频、录像等多种方式做好对现有挑花头帕的传说、针法、图案的记载和整理,为花瑶挑花头帕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打好基础。并在保护好老一代传承人的基础上,重视发掘和培养新的传承人。例如对优秀的年轻挑花能手要重点培养,确保挑花技艺后继有人。

3.加大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

政府应加强民族文化宣传和再教育,引导和增强广大民众的保护意识。让花瑶人民在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活动中感受到其独特文化的魅力,提高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识自重自尊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外来文化对花瑶民族文化的侵蚀。

4.提高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

目前,花瑶头帕传承的主要方式是家族传承,晚辈从长辈那里习得花瑶头帕的制作方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学习或是佩戴头帕。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也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孩子学习挑花技艺的重要性,因为这关系到本民族服饰文化的未来发展状况,增强对本民族服饰的认同感。其次,家长应该努力做好榜样。不仅在节日时戴头帕,还应该养成在平时生活中也佩戴头帕的良好习惯,让孩子感受到挑花头帕的重要性,增强学习和穿戴的意愿。

5.建设官方或民间博物馆。

馆藏和个人收藏是一种颇具成效的保护形式。目前,国内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仍以博物馆为主,博物馆是文化展示、传播的主要平台。它主要通过摄影的方式,把各种艺术形式陈列在博物馆里,客观上对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起到了保护作用。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得知,湖南隆回县摄影家协会主席、民间文化爱好者陆显中先生是收藏花瑶女性头帕的第一人,他还建立了一个小型的私人博物馆“乡村印记”,收藏了三百多条挑花头帕。不仅陈列了各式各样的花瑶头帕,还标注了头帕上精美纹样的名称及头帕的产生年代。但这些只是对头帕造型、制作工具、刺绣纹样的静态展示,没有让其“活”起来。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花瑶挑花头帕文化的展示,不应只是将挑花头帕进行单一的展出。建议在花瑶挑花博物馆里,设立专门的挑花头帕动态演示点,将一件挑花头帕作品从开始到成型,从选材到穿戴的整个过程用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把有形与无形、动与静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还可以通过制作影视资料将花瑶挑花头帕与花瑶的各种仪式表演进行展示,以此推动花瑶头帕挑花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结语

挑花头帕作为精美的艺术品,散发出古朴、淳美、雅拙、浓郁清秀的山野花香,闪耀着花瑶女性智慧的光芒。花瑶头帕挑花艺术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复杂的文化积淀的过程,它倾注了一个民族的情感,是千百年来民间艺术创造的成果,是花瑶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国民族服饰艺术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加以保护、传承和弘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花瑶挑花头帕的保护和传承将会不断开创出新的发展局面,更好地把古老的花瑶挑花文化延续下去,同时为祖国绚丽多彩的文化资源宝库增添光彩。

[1]克莱德·M·伍兹著.何瑞福译.文化变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2]徐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策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2):88-90.

致谢

本文写作感谢中华文化遗产抢救影像联盟副秘书长、湖南省隆回县摄影家协会主席陆显中先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发展力研修学院李俊博士指导。

猜你喜欢
花瑶挑花隆回县
雪之韵
春天
花瑶喜事
羌族挑花与黄梅挑花艺术特征的比较研究
花瑶纱衣落谁家
母猪小挑花手术要点
隆回花瑶特色民族艺术的数字化传播与推广
隆回县地产金银花中微量元素的分析
隆回县 7项目获省青科赛一等奖
渔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