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教育的偏差与矫正

2014-03-20 15:53同静玲
甘肃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包办代替过分家教

同静玲

〔关键词〕 家庭教育;行为偏差;矫

正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4—0025—0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具有教育职能,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甚至是终身的教师。怎样做父母?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家长的主导作用?这已经成为需要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谈一些这方面的认识和做法。

一、家庭教育偏差的几个极端

1.过分包办。由于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子女“成龙”、“成凤”是家长的共同心愿,对子女的期望值往往过高,急于求成思想严重,他们对子女的生活、学习包办代替。一方面他们要子女绝对服从,想方设法为子女请家教,辅优,补课。如发现子女有什么特长、兴趣和爱好,也变成他们追求功利的结果。另一方面,在经济、时间和精力上,他们愿意为子女牺牲一切,一切家务劳动都由父母承包,可以由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事,都由父母代劳。这种包办代替产生的结果不利于子女全面发展,子女听话顺从,基本生活能力下降,对事物的兴趣爱好也被扼杀了。包办代替还使父母在子女眼中的地位下降,子女依赖父母、不感激父母,不尊重父母,导致子女的逆反心理,对父母的怨恨而产生的悲剧一再发生。

2.过分粗暴。把暴力作为家庭教育方式的父母,大多都带有“子女私有”的封建教育观念,他们要求子女绝对服从家长,认为“不打不成才”,对子女的要求特别严格。

3.过分溺爱。有的家庭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方面全不过问,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满足其过分的物质需求;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过错行为姑息、迁就,甚至护短、包庇,不进行教育,孩子养尊处优,松懈散漫。

4.过分放任。与包办代替、过分粗暴不良倾向相反的另一个极端是对子女的放任自流。有的父母过分推崇“爱与自由”,盲目地宽容与放纵;有的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功名或享乐,对子女金钱投入充足而教育投入不足;有的家长把子女送到上一辈那里管教,或托亲友帮养,请保姆管教。

二、家庭教育偏差的一些应对策略

1.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学校应领导家庭”。在家校合作方面,学校起主导作用,应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学校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教师是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的专职工作者,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学校教育的优势是家庭教育无法比拟的。学校、教师能够而且应该对缺乏教育管理理论和教育经验的家长给予观念上和方法上耐心的引导和具体帮助。积极培训家长,推荐家教有关书籍,订阅家教报刊,拓宽家长知识领域,提高家长素质,支持家长与子女一起成长,让他们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更善于与子女沟通,履行未成年人监护者的神圣职责。

2.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通过家长报告会、设“家长论坛”、坚持“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与沟通,使家长深入了解自己的子女。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更高层次作用,使家长协助参与学校教育。家长可以在协助子女学习,参与学校教学观摩,维持学生秩序等方面发挥作用。

3.提高自身素质。家长参与与学校合作教育其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自己要接受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积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特别是要学习一些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尊重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好自己子女的良师益友,改进教育方法,与子女一起成长,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总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将对教育形成合力,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发展,两者应该取长补短,共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编辑:郭裕嘉endprint

猜你喜欢
包办代替过分家教
基于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养成教育的对策研究
列控系统过分相特殊场景的探讨
校园欺凌,不是“开过分了的玩笑”
有一种包办代替叫伤害
不要过分强调“百折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