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语言训练中的激趣策略探究

2014-03-20 18:58常艳萍
甘肃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听障儿童语言训练激趣

常艳萍

〔关键词〕 听障儿童;语言训练;激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4—0041—01

做好听障儿童语言训练工作,必须要有兴趣的参与和支持,要有兴趣的推动和保证。兴趣不是天生的,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的产生和发展需要环境的陶冶和多方面的培养。因此,语训教师要改变观念,开拓思路,在实践中探索,根据听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采取多种策略,激发听障儿童强烈的说话欲望,让他们在说话中得到满足和陶醉,进而重新认识自我,激发语训兴趣。

一、丰富的教学形式是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关键

1.音乐游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听障儿童的全面认识,音乐教育的特殊作用和意义也逐渐被世人所了解,用趣味游戏做载体,加入音乐元素,培养学生的辨听能力、节奏感,能够使整个课堂在轻松的气氛中有序进行,使幼儿拥有长久的参与兴趣。

2.儿歌童谣。儿歌童谣具有合辙押韵、节奏明快、语言活泼的特点。有些儿歌采用叠词、拟声词,符合听障儿童初学时的认知特点。教师在语训教学中,应常加入浅显生动、富有童真童趣的儿歌童谣,再配上简单可爱的动作,这样能使语训教学易教易懂易记,趣味性强,能够使幼儿在吟唱儿歌童谣时不知不觉地学会说话。

3.趣味故事。故事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老师,幼儿在故事乐园中学习、理解和感悟,能够找到无限的乐趣。事实上,故事对于听障儿童同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在语训教学中,教师以有趣的故事作为教学内容,能够使幼儿沉浸在新奇又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学会说话,培养语言兴趣。

4.生活情境。创设生活情境是语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听障儿童语言训练兴趣的有效策略,其目的是让幼儿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实践和体验与人交往的语言技巧,为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与人沟通打下基础。

二、良好的沟通方式是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基础

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也是提高听障儿童语训兴趣的重要策略。听障儿童由于听力障碍,最大的缺陷就是与人沟通不畅,这也是聋校课堂中需首要解决的问题。沟通的问题解决了,学生语言训练的兴趣才能进一步得以提升。在低年级语言康复训练中,教师的沟通方式包括口语、书面语及适当的手语辅助。

1.有效沟通。低幼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幼儿能听能说,有的幼儿已经过了口语学习的最佳时机。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幼儿,采取不同的侧重点,同听得好的幼儿交流时,可以进行看听话交流;同中等层次的幼儿交流时,应口语、手语结合;同未进行过专业语言训练、听力较差的幼儿交流时,应以手语为主。同时,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得到有效的沟通。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能实现有效的沟通,也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沟通的角度保持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2.语言训练。为了让低年级听障幼儿在逐渐接触手语后,保持对口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五到十分钟的语言训练环节,这是一项日常化的,需长期坚持的教学内容。训练的内容多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或本课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东西,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及学习新知的准备,又是对本学科语言的提炼和训练。

三、正确有效的评价是增强课堂趣味性的保障

在语言训练中,及时有针对性的评价应贯穿整个课堂。首先,当教师的评价是学生喜爱并易于接受的形式时,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自信心也会提高,同时能够保持语言训练的浓厚兴趣。其次,在定期的教学评估中,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和差异,因人而异地评估。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能有所进步,就要给予充分肯定;只要学生尽了力,就要给予鼓励。只有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总之,在激发低幼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兴趣时,教师要将各种策略综合运用,合理设计,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注重发挥其他感官的弥补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使低幼听障儿童的有声语言得到发展。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S[GHB194])

编辑:马德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听障儿童语言训练激趣
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善用阅读策略构建,回归语用能力养成
早期阅读在听障儿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