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14-03-20 19:00刘金莲
甘肃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分层有效性目标

刘金莲

〔关键词〕 数学教学;有效性;教学理念;备课;课堂 提问;质疑;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4—0050—02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层面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有效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是否主动学、是否会学,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了教学有效益、教学有效果。那么,如何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尝试。

一、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反映了学生主动参与和进步与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因此,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至关重要。这点体现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要给教室的窗户做窗帘,需要买多少米布?这是长方形面积的应用问题,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动手测量开始。先测出窗户的长与宽,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窗帘布是大于窗户还是和窗户一样大。如果给你自己的小房间安装窗帘,你怎样选择?把问题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二、精心备课

首先要深钻教材,并能熟悉相关教材。教师所教的知识不是独立的知识体系,而是环环相扣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前熟悉各册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现在的教材是在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应该为以后的教学做什么铺垫。了解清楚以后,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解决现在所学问题。落实每节课的重点,适当地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为后继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其次要把握教学目标。要通过对教学目标(预设目标和非预设目标)的把握与调控,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教师既要关注预设目标,也要关注生成目标。

最后还要设计独特新颖的教学方式。一节课如果只是用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对这门课逐渐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上述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穿插各种实践活动,比如有趣的小游戏。同时利用多姿多彩的课件,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把握好课堂提问这一教学环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更是师生交流情感、信息共享的一个重要通道。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课堂提问也越来越受教师的重视。一个精巧的问题,问得适时、问得有价值,体现了教师的点拨作用,往往能使学生轻松突破难点,同时还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就涉及到课堂提问的时机、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等问题。首先,问题难易要适度,其次还要有思考的价值,除此之外提问的时机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新旧知识联系处、兴趣点,以及学生产生困惑时提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

如, 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先出示一个圆,然后以圆半径作为正方形的边长,以圆心为顶点画一个小正方形,让学生猜一下:圆的面积大概是小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学生有的猜2倍多一些,有的猜3倍多一些……众说纷纭。之后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猜想为什么合理。有的学生用这个小正方形来度量已知圆,得不到结果就重新思考问题;有的学生把圆平均剪成4块,再拼成近似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想出剪的份数多一些,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就更接近原图形。教师给学生留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进行操作、讨论、小组合作。实践证明,创设这样一个质疑和猜想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以及创新的乐趣。

四、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学生提问是指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种提问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个体思维品质活跃性和深刻性的体现。因此,从学生的好奇 、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并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有意识地让学生计算7÷ 3、11 ÷ 7。这些看似简单的计算题,学生在计算时发现总是除不尽,而且商的某些数位上的数字总是不断重复出现,于是心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这时教师适时地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并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心中的疑问:“为什么这两道题总是除不尽?”“为什么商当中总有重复出现的数字?”教师在此时引出循环小数水到渠成。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疑问,给循环小数下定义、举例子。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避免了学生习惯性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从而成就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过程。

五、适时进行分层教学

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弹性原则,不必对每一位学生强求一律,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差异的存在,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获得不同程度的理解。所以分层教学是创建有效课堂的关键。首先“分层教学”决不是有些教师简单地认为的分好、中、差三类学生,布置不同的课堂练习和作业这么简单。有人呼吁:“分层的目的是为了最后的无层。”我很同意这个观点。教师应全面地衡量自己所带学生的总体水平,再归为三类。在三类中又分出层次,力保每个层次和层次中的层次有梯度,但又比较平均。上了这个台阶不难,再上一个也不难。针对这个思想,确立相应的目标,让学生不是永远站在这个台阶上,而是要向更高的台阶迈出步伐。

其次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按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时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要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安排教学时间时,要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一目了然。分层教学可以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走各不相同但又是彼此可联系的台阶,在完成大纲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并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旧知识导入课题时的深浅程度,重难点知识讲解时坡度减缓程度,要以中等程度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但也要激发其他组学生的求知欲。

另外在设计问题及练习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他们制订不同的问题和练习。但在每个层次中又有不同层次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进行台阶式的学习。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完成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又能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化分层为无层,让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除此之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总之,只有合理地做好分层教学,就会使我们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才得以真正落实有效课堂教学。

从新的教学理念看,学生的有效学习应是实际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应有实践体验,应经过自主探索、积极思维这么一个认知过程,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才是有利的。因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限制学生思维发展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学要贴近生活,采用开放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改变以往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学习方式,同时还要把握住问题的尺度,科学合理地设计学习内容,运用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并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这样一种实践学习的方式上,学生就会快乐、轻松和高效地学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编辑:谢颖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分层有效性目标
一种沉降环可准确就位的分层沉降仪
雨林的分层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