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内容的理性选择与确定

2014-03-20 02:00关方方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梅雨潭学情散文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也在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之中试图解决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教”的问题,因此各种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课堂也变得热闹起来。但“繁荣”与“热闹”的背后却忽视了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即语文教学应该“教什么”的问题。散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的散文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合理的选择与确定,笔者将通过两个“注重”和四个“关注”进一步寻找散文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的方法。

一、散文教学中的两个“注重”

(一)注重散文文本自身的特点

散文是除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一种比较散漫、自由的文体,是作者真实感情的自然流淌,和其它文体相比,散文的情感表达方式灵活而富有变化,它重在抒发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传达作者真实的个性与情感,不论是叙事、写景、抒情还是哲理散文,其实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谊和志向。作为读者,我们品读散文的关键在于体会作者的独特感悟及情感的微妙变化。所以,对散文文本的解读必须和作者本人联系起来,通过作品感受作家,通过作家来鉴赏作品,如果忽视文本背后的相关内容,必然会影响到读者对文本的独特理解。王荣生教授曾说对文本的解读可以从体式入手,把分析视角逐层“下移”,从散文到某种类型的散文再到某个作家的某种类型的散文,在逐步下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文本中最值得教的地方,找到文本解读的关键点,这样解读散文文本,才能品读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情感。比如在解读朱自清的《绿》这篇文章时,通过采用“下移”的方法分析,可得这是朱自清的一篇游记散文,同时也是一篇充满诗意的美文,在此基础上来选择教学内容时就不可忽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对比的运用、想象与联想、人称的变化、动作的描写等多角度进行赏析。

(二)注重对散文语言的品读与体悟

王荣生教授说:“为了使散文的情感更能打动读者,作家一般要采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偶、通感、夸张、借代等等,来增强散文语体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散文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1]这是由散文的语体特征决定的,从文本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应是散文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写作和国文教学中都提到要“不放松文字”,在他的《<文心>序》中讲到“只注重思想而忽视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重新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放松了文字,不但不能丰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以学生原有的语汇来理解文本的主旨,也只是浮光掠影,因此散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能够沉入词语中,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比如《绿》这篇散文,作者最着意和用力的地方就一个字——绿,因此必须重点分析和“绿”相关的词句,如“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醉人的绿”“满是奇异的绿”“女儿绿”,这些词语都是全文的关键词,需要仔细琢磨。比如,声调的选择,“油(顿)、油(拖长,扬)的绿(顿)意(顿)”“闪(顿)、闪(拖长,扬)的绿(顿)色(顿)”。又比如词语的搭配,用“醉人、奇异”和“绿”相连,引起我们的疑问与好奇,值得仔细推敲。

二、散文教学中的四个“关注”

(一)关注学情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技能、技巧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对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但无论教学内容如何精彩它都不能违背学生自身的学情,因为教学的对象不是教材本身而是一个个独具个性、活生生的学生,太容易、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内容不需要教,太难、教了学生也难以理解的内容不能教,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兴趣、疑点和难点,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看文本能够提供哪些教学内容,又要看学生能够接受哪些内容,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预设目标过高或过低,应依据现实学情及时调整,要把“学情”作为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前提。

(二)关注意旨

“散文是抒发个人情思的文类,是作者抒发自己对事物看法、态度、情感的文类。散文中会写到一些事实,即人、事、物、景,但写事实不是目的,通过它们表达出作者的态度、看法、情感,才是写作的意旨所在。”[2]因此,散文阅读与散文教学应关注人、事、物、景背后作者对它们的态度、看法、情感等,要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要和作者的心灵相互碰撞,触摸作者的心灵和情思,体会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也就是深入领会作者创作的“意旨”所在。由此可见,“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是把重点放在散文所描写的对象上,而是放在通过对对象的描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上,通过作者的语言体察描写对象内在的倾诉、折射的理性、作者的情思、人格的魅力。”[3]把“意旨”,也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等作为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内核,同时也要处理好文本事实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例如:《绿》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只停留在对梅雨潭“绿”的美丽描写上,必须关注美丽背后作者对梅雨潭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对生活及生命的热爱之情,但也不能只关注情感,也要学习文本中多角度细致描绘景物的方法。

(三)关注个性

在传统的散文教学中,教师过多的关注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规律,而忽视了对文本的个性化追求,对所教的每一篇散文都把重点放在“神”上面,所谓的“神”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有怎样不同的见解,教师都会把学生引入到自己所预设的主旨当中来。方智范先生曾说:“任何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都是以牺牲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代价的。”在以“读者为中心”的文本解读理念引领下,对同一作品的解读,不同时代的读者与同一时期的不同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篇文本的理解也会大不相同。我们之所以要学习一篇篇的文章,正是因为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独到之处和独特价值,因此散文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只顾遵循所谓的“规律”,而不考虑文本特有的个性,将一篇散文教成一类散文甚至将所有的散文都教成一类散文,必须处理好文类共性与文本个性之间的关系。

(四)关注内外

“文本的‘内是指作者呈现给读者的客观存在的文本,以及这种文本的‘思想和艺术;文本的‘外是指离开这个客观存在的文本向前追溯(如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背景等)与向后迁移(对作者思绪所作的引申延展等)”[4]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需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写作目的及当时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如,要深入解读《绿》这篇散文,我们需要知道“朱自清曾把他的散文分成两类。一类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如《背影》和《给亡妇》;另一类却是废了力气磨成的,是一个有意的尝试,如《春》和《绿》。”[5]因此,面对这样一篇费了力气琢磨而成的、具备古典美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不可忽视对文本语言美的品味。但在散文教学过程中要分析主次,文本的“外”在理解文本过程中只起到辅助性作用,散文教学必须“让文本自己说话”。比如《绿》的解读,作者已经是第二次到梅雨潭了,为什么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作者到梅雨潭的时间——秋季,并且是个阴天,一般情况下到了秋季植物的叶子可能大都已经发黄,失去了初春的嫩绿、盛夏的翠绿,但梅雨潭却有着“醉人的”、“奇异的”、“碧玉般”的“女儿绿”,作者在“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这样一个季节,似乎又发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所以作者才会“惊诧”,也才会在下文把梅雨潭的“绿”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

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必须注重散文文本自身的特点及散文语言的品读和体悟,关注学情、作者的创作意旨、文本的独特性及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通过对作者独具质感的、精致语言的分析,深刻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及文本意蕴。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4]李冲锋.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重构[J].中学语文,2013,(1):18.

[3]范维胜.摒弃初中散文教学的“去散文化”课堂[J].教学月刊,2013,(5):49.

[5]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建: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2:206.

(关方方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041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梅雨潭学情散文
绿(节选)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雨中寻潭
雨中寻潭
朱自清散文《绿》的抒情途径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