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问题教学之“四求”

2014-03-20 08:12段传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周朴园独立思考语文

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这条思路亦已将研究性学习延伸到了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了课堂“问题教学”思维。“问题”成了点燃课堂活力的亮点,成了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关键。面对着“问题”这一课程改革中的热门话题,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了如下的想法:

一、问题教学之求思

思即研究。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需深入研究--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研究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知己知彼,自然达到预期效果。那么,在课堂准备中,语文教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研究课本,问题设计要明确

语文课堂教学是立足于课本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有的放矢,即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和依据,再结合不同文体文章的不同分析方式,设计出适当的问题,让课堂的每一次发问都有所为。也就是说,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前提就是做好课前问题设计。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语文教师应考虑到提哪些问题,为什么要提,怎样提等。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所提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益,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能力上得以提高。

当然,问题的设计还包括对课本所引发问题的拓展延伸的研究。例如,在赏析杜甫的《登高》时,以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作为立足点,由此生开去,带领学生走进其他关于秋的不同意境、不同风格的作品,并联系到写作上。这种化零为整的教学延伸,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得以提升。

2.研究学生,问题设计要适度

所谓“适度”,就是要符合课堂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教学时间的科学安排。

一切有效而成功的教学都是由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因此,研究学生是教师“求思”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研究学生,就是要掌握学生已知道了什么,尚需要知道什么或急于知道什么。对整个班级的同学,则要考虑其个体间的差别,做到因材施教,适度提问。具体地说,课堂问题设计要大小适当,难易适中,多少适量,提问适时。这是因为一个问题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问题设置得过小、过浅,学生会不屑于回答,或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这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不能激活他们的思维,但如果问题过大、过深,同样不能激发其积极性。例如,很多时候,许多语文教师都会有这样的发问:“你从本文中学习到了什么?”“你读了本文有何感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等等。面对这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学生们只能泛泛而谈。而教师有时甚至会不知其所云。

另外,在研究学生,适度提问时,语文教师还应做好时间安排,并做好随时应对课堂变化的问题设计。抓住课堂机会,掌控课堂进程,把握课堂亮点,问题教学自然就会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

二、问题教学之求异

“求异”就是塑造学生独立的个体,彰显学生个性。文科并不像理科那样需要有固定的思维方式和标准答案。尤其是语文,它在理性思维的同时,还需要加以感性的发挥。假如几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都像理科那样是同样的标准答案,那么学生的回答就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成了不假思索的人云亦云的回答。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没法显现,其思维能力、情感抒发、思想个性也就更谈不上了。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异”呢?

1.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

宋朝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2]歌德也曾说过:“谁不用脑子去思考,到头来他除了感觉之外,将一无所有。”[3]由此可见,思考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生而言,面对问题,独立思考尤为重要。独立思考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他们独立人格建立的基础。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后,需要留出一段时间给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既避免了集体回答时的盲从,又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为其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张扬教师个性,挖掘作者个性,尽显学生个性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时刻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以极具个人特色的语言、行动去吸引、打动、感染学生,带领学生遨游于个性的天地――一位位作家,一篇篇文章。例如:课堂上,笔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课文分析时,对于学生的见解,要予以充分的尊重。虽然学生的回答有时和自己的观点不一样,但决不能完全否定他。只是由他的答案出发,对其加以引导。与此同时,把自己的观点也陈列出来,引领学生去判断分析哪种答案更符合题意,更能接近作者的观点,更能说明问题。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引导作用都会得以体现。

语文课堂应是个性张扬的摇篮,是创新的基地。贯穿课堂的问题更应彰显学生的个性。让课堂成为学生们敢想、敢说、敢做,乃至想别人没想的,说别人没说的,做别人没做的地方。

3.自问质疑,疑中求异

荀子说得好:“知而好问,然后能才。”[4]把“好问”作为知识形成,至而成才的途径,这是很高明的见解。为了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异”,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是非常必要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他们在知识理解和运用上的疑点,是教师备课时顾及不到之所在。学生的质疑,一方面是弥补教师讲解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自我观念。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同时还要创造提问的情境,让学生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提问。当然,这也允许老师答不出来,课堂上共同探讨研究解决。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逐渐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三、问题教学之求议

“议”即讨论。集体智慧大无边。面对课堂教学,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必要的,而课堂讨论亦是不可或缺的。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语文课堂上,教师以全班性的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的互教互学的形式组织形式展开对话与合作、交流与沟通,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得以碰撞。在整合优化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所探究的问题亦可凭借群体智慧得到解决。endprint

在安排讨论时,如果是全班性的课堂讨论,教师需要与学生处于水平对话的平台上。如果是小组讨论,教师需要事先确定好组员,安排好组员内的角色。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出适当的情境,且主动参与进去。小组发言人在发言后,教师应鼓励其他组员或其他小组对此加以补充,而不是盲目地下结论。

这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机会,更是在教会学生要勇于求异。而教师的总结则要放在最后。

当然,对于讨论的时间,教师也应该有较好的把握。如果时间过短,学生还没说上一两句话,就草草收尾,这自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时间过长的话,讨论的意义就会被掩盖,且占用其他的教学时间。所以教师在分组讨论时的巡视及参与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四、问题教学之求效

“效”即高效。课堂教学要想达到高效率,实现乃至超越预期目标,教师就要扮演好引领者这一重要角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彰显个性和学生间的讨论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各抒己见是建立在对问题有较深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而对于一个新问题的透彻理解,更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乃至于精细的讲解。那么,在平时的课堂问题教学中,教师应怎样合理引导学生呢?

1.引导学生向正确的问题方向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往往会遇到一些久思不得其解的疑难问题。这时,作为课堂引导者的教师就应该给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学生提供一把钥匙,暗示他们该如何开启大门。抑或为他们点燃几盏明灯,亮出几个信号,以引导他们很好地前行。当然,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时会只看到次要方面,而忽略了主要方面。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对其回答加以肯定,并引导他及其他同学去发现问题的主要方面。只要思考有针对性,方向明确,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引领学生向正确的问题方向讨论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学生间的讨论而言的。教师此时应以一个语文学习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讨论,使教学过程能够成为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因此,讨论前,教师需明确此次讨论的内容、范围和要求。讨论中,教师则要来回巡视,以便及时知道学生的想法,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课代表对此次讨论作以总结。教师再加以提升,使小组讨论达到预期的效果。

3.引领学生向更深层次理解

教师就如同学生的参谋。面对问题,当学生有了较明确的研究方向而没有找准研究的角度时,教师需要帮助他们分析,选准角度,找准研究问题的切入点,以利于学生研究的深入开展。这种引领的方式很多:可以用点拨式,即使学生于无疑中生疑,或者是当学生实在生不出疑时,由教师献疑,让学生活跃起来,攻克疑难,逾越障碍;也可以用挑起争鸣式,即为了打破教学中单调呆板的局面,老师对随机而来的教学突出事件提出多种创造性方案,以此激趣,形成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另外,还可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这主要是通过拨动一点,进行延展,使知识得以展开,形成发散式思维。

例如,在分析《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地了解这个人物,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1)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的心理有何变化?(2)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不是真的?他是不是真的对侍萍有感情?(3)当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后,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4)试说出你心中的周朴园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层层延伸,周朴园完整的形象即刻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如果说语文课堂是一串珍珠项链,那问题就是上面的珍珠。课堂的精彩需要问题的闪光。面对当前的新课改,面对课堂上那一双双如饥似渴的眼睛,教师怎能无动于衷?只有付出行动才有实现行动的可能。从求思到求异,从求议到求效,笔者在实践中探寻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完善着从实践中得来的问题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荀况.荀子[M].广东:珠海出版社,2003.

[2]朱熹.训学斋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德)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高中语文必修三[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段传美 安徽宿城一中 234000)endprint

猜你喜欢
周朴园独立思考语文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谈独立思考
《雷雨》(节选)
谈独立思考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破解周朴园的“真情”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