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源读语文

2014-03-20 00:13陈静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情感

陈静

语文阅读行为应该融入学生的生活中,不仅让他们获得文化知识,还应构筑起独特的精神家园。帕斯卡尔曾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阅读教学也要求我们教会学生有思想,做根会“阅读”的芦苇。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该是一种“技能”训练,把个性化、情感化、创造性的阅读演绎成单纯的内容分析,让学生成了教师思维的俘虏。阅读教学也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存在一个封闭圈,割裂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

语文作为母语,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一方面又是我国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而越是历史悠久,其传统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就越多越深。在教学中,我们应追寻阅读的源头活水,注重对生活、情感的根源探寻,追寻文化之根和精神之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反思精神,努力塑造学生的人格,凭借课堂的高度走向生命的高度。

一、追寻文本深厚内涵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文本中每一朵花都是整个世界的一种表达。它可能是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对人类生存方式的一种表达,对人生和生命的领悟。

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的《安恩和奶牛》记叙的是老夫人安恩牵牛到交易市场,却不是为了卖牛,而是怕牛孤单,让它和同类相聚散心的故事。安恩老太太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极致,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憾。阅读教学后,应该引导学生叩问自身,读懂孤独,唤醒自身的悲悯情怀。读出人要与动物、与生命的平等,凭借课堂的高度走向生命的高度。

指导学生阅读作品时,不应局限于浅层次的语言技术层面,还要挖掘作品背后体现的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内涵,触及灵魂,给人以信仰。

二、追寻作者思想背景

叶圣陶先生谈到阅读教学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站着读者,那边站着作者。通过阅读的桥梁,读者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传诵千古,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走过文字这座桥梁,我们能否追寻作者的思想背景,解读出作者复杂的情怀?也许,一声“闲人”有夜赏月景的悠闲自适,有贬谪黄州有职无实的无奈自嘲,有对世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几多嘲讽与鄙视……

一声“闲人”中流淌着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追溯求源,将作品架构于作者思想的背景下,用作者的文化视野去审视,“知人论世”解读文本,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三、追寻师生生活经历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刘国正先生也曾说过一句切中时弊的话:“阅读教学最大的问题,是解读不到位,而解读是需要有自己观点的,是需要反复琢磨的。”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对作品原初寻绎理解的差异,有差异才是正常的,每个人的见解都有存在的合理性。阅读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解读“独特”在什么地方,透过这种“独特”的解读,去感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进行有效指导,而不是牵强地附和。

贾平凹的《月迹》是孩子们一次寻美的历程,也是一次心灵净化的过程,我们现在的学生是否有过赏月、寻月、追月的经历?宋学孟《柳叶儿》中“一番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学生何曾品尝过?那饥饿时,看到太阳像“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学生又是否体会过?

阅读教学时应通过教师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来感染学生,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生活经历的交流、碰撞,逐本溯源,追寻学生自身的感受,引导学生从思想和情感上对作品加以认同,产生心灵的共鸣,更真切地深入文本,体会情感。

“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追寻阅读教学之根源

“书为陈迹”,每代人在新的环境中接受和批判着这些陈迹。读过去的书,不单是为了继承传统,更为了在新的历史中发展和创新。阅读教学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凯歌。它是多种认识能力、多种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它要求教师拓广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大胆的设想,发表独特的见解,从而激发创造的灵感。

阅读完《木兰诗》后,有的学生提出疑问:“木兰为什么要辞官还乡呢?凭她的聪明才智,做官不是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吗?”还有的学生问:“木兰女扮男装十二年,怎么可能没被人发现呢?”这些问题与众不同,表面看来似乎荒唐、离谱,但其中也许包含着独辟蹊径的思路,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四方对话”,不仅唤醒师生情感,享受审美的乐趣,又挖掘出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叩问心灵。真正有效的阅读会成为学生的一面镜子,思索自己的人生经历,重塑自身价值。

我们应该牢记凯勒的一句话:“书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但如果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那是远远不够的。”

引领学生追寻文本深厚内涵,追寻作者思想背景、师生生活经历的根源,追寻语文阅读的源头活水。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肖远骑.教育的天空[M].新华出版社,2012.

[4]于漪.语文是进行素质教育最有效的一门学科[J].学科教育,1999.

(陈 静 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初中 2238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情感移植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