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对策初探

2014-03-20 00:15宋成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中职教材

什么是“阅读”?新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正是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发现、研究、探索的舞台,学生可以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课外阅读是学生将已有知识经验同社会生活相联系,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教育部新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仅优秀诗文就推荐了80篇供学生课外背诵。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可以了解更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拓宽他们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活跃思维、发展智力、积累习作素材、提高人文素养、培养自主能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进一步学好语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中职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

中职生由于自身特点导致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学生阅读机会极少,也谈不上感悟。而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十分鲜明,倾向于追求个性化、自我化、自由化,呈现于一种浅阅读的倾向。这又将导致他们自身素养的平面化、平庸化、低级化和审美情趣的世俗化。

因为中职生过度“自我化”之情感心理倾向,因此,他们无法接受严格的知识学习和严格的训练,往往会错误地认为严格的文化知识学习、训练,包括阅读等都是“为难”他们。而他们就很轻易地被放大了的,肤浅的、浮躁喧嚣的快餐文化所吸引,且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诸如青春偶像影视选秀活动,言情武打、时尚流行等类型的书籍、影视,而对沉淀中外、历史文化传统、智慧,或反映社会真实、社会进程的书籍影视则予以排斥。应该说,中职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人文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同时也会与他们今后的生存、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中职生人文素养的平庸,已直接影响到我们所培养的劳动者死素养的高低,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中职生阅读水平不高,情感体验不够深刻。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经他们一读原汁原味丧失殆尽,课文中承载着的悲情也随表演中的哄堂大笑而失去了。原本凝重的感情基调不复存在,严重冲淡了文本中蕴涵的意味。

二、我们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实施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完《废墟》,可以建议学生读读《废墟的召唤》,组织读书交流会等,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兴趣,提高能力。仅仅靠教材所提供的知识空间,是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的。为此,教学中教师不能囿于一本教材,一种教参,而要善于以教材为扩散点,精选内容或结构类似的文章,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我们在实践中把大量优秀的课外作品纳入课程之中,对丰富的文本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使教材的教学成为阅读活动中的一部分。如在指导学生学完扩展模块《胡同文化》、《内蒙访古》、《过万重山漫想》这一组文化散文之后,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对这样的题材进行专题性阅读,可以积累语言材料,进行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积淀语文素养,为后继语言学习和表达奠定基础。

三、我们的探索和实践

(一)借用生活体验,强化课外阅读期待效应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入手,学生是有话可说,有情可发的。语文阅读只有面向生活,才能从生活中找到依据;只有走进生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这一点: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校园、家庭、社会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天然场所,充分利用这些环境资源,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使其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判断能力。

(二)适当加以引导,提高课外阅读行为品质

应该肯定的是,学校的语文教学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其成效也是有目可睹的。但目前需要改变的是,对中职生的思想引导要改变以往单一性、教育内容的空泛性、无实效性的文本阅读,丰富对中职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增强语文阅读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

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如果老师不努力寻找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切入点,很难让学生对阅读有所兴趣。比如革命题材内容叙述的故事与当今学生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的行为实际上是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淡薄。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各类足量的相关背景资料,实现学生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性阅读,提高阅读革命题材类课文的质量。在执教《想北平》一课时,补充课外阅读材料有四类,分别包括:当时国内形式的简介;老舍当时的处境;前线部队在北平的故事;日军和我军的实力对比。这些简短的文字延伸了学生课文阅读的理解和判断,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品质。

(三)帮助体验角色,感受文学真正魅力

情景体验的生命力是强大的!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学生不再局限于认知的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身心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这是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学生一旦进入角色体验,便会产生真实的感受。

(四)让学生走进阅读海洋,走进故事中的生活

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现场。这样情到深处,情更真,此时情境再现才是一种真。使学生由读书感悟到交流,再到情感的体验升华。直正达到一种情境合一的境界,学生也会很自然地体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样引导学生去阅读,去关注生活,学会用语文去体验生活,反过来又使阅读教学走向开放,从而达到教学与生活的和谐统一。结合本册教材推荐学生阅读的书有《三国演义》、《上下五千年》、《名人故事》等。

(五)教师注重课外资料的搜集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比如“中华文化”这一单元仅靠课内几篇文章的学习,学生是感受不到文化的光辉灿烂的。因此,课前布置了学生要搜集的文化资料: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节日,有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有许许多多的名人、伟人,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绘画,还有令人拍手叫绝的各种民间工艺……请选择一个方面的一个内容,例如某一个传统节日、某一种民间工艺等,把它的来历、发展、所包含的意义等完整地记录下来。如果能把有关实物带来就更棒了。星期一的时候,我们的教室成了展览厅。有肚兜、套娃、扇子、对联、唐装、中国结等。我们把这些东西在教室内进行了布置,在这浓浓的中华文化氛围中学生兴趣昂然的学完了这一组课文,并对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在班级里汇报,每一位学生的脸上都写着“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中用,用中学,最终在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与运用中提升了自主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还有很多,但不管形式怎样,最终的目标都是尽可能多的涉及学生的多个智力领域,使个体自身的特殊的才能有充分展示的机会。“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语文阅读教学教到学生的“心”里,体现在学生生活情趣上,让文章与学生的“心灵”最大限度的接触,才能有效地实施语文立体化教学,将语文教“活”,赢得学生的认可,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志清.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策略[J].语文建设,2007,(07).

[2]褚兴中.新课改背景下阅读教学现状反思[J].语文教学通讯,2007,(02).

[3]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语文教育观”[J].天津教育,1993,(06).

[4]雷实.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三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宋成 浙江省富阳学院 3114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中职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