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让学生的作文更出彩

2014-03-20 00:19徐志清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生动细节文章

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称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的点睛之处,有人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在文章中,要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情节更加明朗,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不能没有细节描写。运用细节描写,往往能增强描写的生动性和真实感,或者使人物更具个性特征,或者使情节发展更加生动,扣人心弦。通过细节描写,读者就能够体会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它是理解深入化的有效抓手。这也是好多文学爱好者喜欢看小说而不愿看根据本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的原因。

但是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有许多作文的内容不丰富,缺少的不是把某件事写完整的能力,而是缺少细节捕捉描写的能力。这些缺失细节描写的文章读来生涩呆板、平淡无味,自然也就无精彩可言了。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细节描写是目前作文教学中一大困惑。如果我们善于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有助于文章中心内容的细节,学生就不会对作文缺乏自信,也不会对作文感到难了,更能让学生的文章出彩。以下四点是笔者在作文细节描写方面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活用课程资源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教材中的许多选文都文质兼美,贴近生活,富有文化内涵,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从选材立意到文章风格,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如果能活用课程资源,领悟经典细节描写的方法,创设读写结合的机会,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七上语文魏巍的《我的老师》中写蔡老师举起教鞭好像要打人,但“轻轻地敲在石板上”,而且随着大伙的笑声,“她也笑了”。这些对举动、神情的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宽容和爱。面对学生的淘气,她似乎发怒了,但是“轻轻地敲”表明她的怒是假,爱是真,于是师生都发出了会心的笑。两个“笑”字,把师生的感情融化在一起了。作者把自己对蔡老师的浓浓深情蕴含在叙述事情过程的字里行间,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将最动人的一瞬间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形象丰满,情感细腻深刻。再看杨绛的《老王》中的一段神态描写:“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他简直就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老王这个人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作者从神态的细节描写入手来突出老王这个人物的性格,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好的细节描写,就好像一座座精美的灵魂,有了它就能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起来。

鲁迅曾经说过:“如要创作,第一要须观察”,这就明确地指出学会观察对写作的决定性作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学生学写细节描写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只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模仿,就能演绎出自己作文的精彩。学生也曾仿写出这样的片段:“爷爷老了,那苍白的头发稀稀疏疏的,那张苍老的脸上一条条的皱纹平“地”而起,如果有一只蚊子落在上面,只要爷爷皱一下眉毛,那皱纹就把它夹死了,粗而密的眉毛下面有一双慈祥的眼睛,但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芒,爷爷真的老了。”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典型的、生动的细节,人物才能刻画得真切、自然。

二、精选恰当词语

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好的细节,往往可以“窥一斑而略知全豹,以一目而尽传精神”。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精心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力求一字传神。如琦君的《春酒》中有一句“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着一大包回家。”“蜜蜂”这个词用得妙不可言,既写出了小孩子肚子吃得圆鼓鼓的心满意足、憨态可掬的模样,而且蜜蜂又让人联想到采蜜,采蜜又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春酒之香甜。同时蜜蜂每天飞到东飞到西勤劳地采蜜,而“我”则是走东家串西家地去喝春酒,这种忙碌和欢喜正体现了小孩子特有的天真幼稚!体现了独特的细节之美。又如课外语段《鸟的天堂》中:“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堆”“照耀”“颤动”寥寥几个词语生动地突出榕树的叶子绿、密、充满生命力的特点。

在细节描写中,启发学生选择恰当的词语,用精炼的语言,反映出丰富的内容。文学大师福楼拜曾教导他的学生莫泊桑时这样说:“无论你描写什么事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最恰当的形容词。你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找准这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为止。你不能满足于差不多,不能逃避困难,用似是而非的语句去敷衍。”可见,选择最恰当的词语是每个作者应该担当的责任。有学生这样写“菲特台风”时的片段 ----雨一直在下着,地上的水已经涨到了一米多高了,我从楼上的窗户凝望着下面的水,心里想着:“为什么这雨老是下着呢?要这样下去又该怎么办呀?”那时候,家里断水又断电,没有灯,没有电视,又没有电脑;更要命的是,家里的粮食都已经快没有了,难道我们要活活地被困死在这栋小楼里面吗?“菲特台风”带来百年难得一遇的特大洪水侵占整个姚城,这段话中的“凝望”一词真切地写出了那时全余姚人的心绪:迷茫、无奈、无助、害怕……从神态的细节描写中可以感知人物的精神状态,这也是细节描写的魅力。

三、积累生活细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像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我们的文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学生只有在生活中熟悉各种人物,留心各类事物,学会观察、捕捉、积累,才可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丰满、真切,刻画人物和书写情怀,才会生动、传神。学生作文如日常生活中做饭,如果不能自己拥有一块水田,尽情去耕耘、播种、管理、收获,哪来的“米”做出香喷喷的饭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随时记录生活中的细节,日积月累,才能提炼出典型的细节,写作时就有素材可写。endprint

细节描写犹如文章中的花朵,想使花朵漂亮,就要进行细节描写。我们要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如果用好我们的眼睛,再细心地去感受生活,我们生活的花朵同样会鲜艳灿烂。学生有习作如下:每次发完试卷,同学们总有不同的表现:优秀的学生脸上神采飞扬,嘴里哼着小调,两只手晃来晃去,好像乐队的指挥员,眼睛盯着试卷上满意的分数,眉梢都往上翘了;而考得差的同学,脸上像是被一场暴风雨打了,变得很僵硬很僵硬的,全身的骨头好像被一根根挑掉了一样,软软地趴在桌子上,看不到他的脸,唯有隐隐约约的抽泣声。只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加以夸张演绎,文笔之花就会越开越灿烂。

四、提升写作能力

学是对信息的吸收,写是对信息的输出,二者可以使语文知识进入周转流通状态,形成语文学习一个完整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细节描写,并让他们的细节描写具体、生动起来,还得在感悟写法的基础上多多进行实践操练,提升写作能力。

本人课堂上曾做过这样尝试:

出示例句:1.有个硬币落在地上。

2.有个硬币,从桌上滚下来,落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

问题:1.你认为哪一个句子好?为什么?

2.你说说第2句比第1句增补了哪些内容?

运用这样直观的例子进行比较,学生容易发现细节描写的魅力,并且也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教会了学生这些,再让学生把下面一个概括性的句子修改成具体形象的描写句:

“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首先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小”到什么程度?怎么个“瘦法”?穿得有多“差”?其次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发挥想象。最后学生进行局部描写。

曾有学生这样写:“我看见一个小男孩,大约七八岁,瘦瘦黑黑的脸,瘦弱的身上穿着破旧的衣裤,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可见学生颇受启发,效果不错。

“一沙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其实,大大的生活,是由无数小小的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是美的源泉,情的聚焦。生活中的细节之美,看在眼里,它便是风景;握在掌心,它便是花朵;拥进怀中,它便是温暖;写在笔端,它当然是精彩。总之,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某些特定的人或物,会起到画龙点睛的良好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细节、运用细节,让学生的文章散发出熠熠光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士力.架起文本和写作的桥梁[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徐志清 浙江省余姚市城南中学 315400)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动细节文章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细节取胜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