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创新教育资源使用策略

2014-03-20 00:22沈在连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创新能力教材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到了“民族复兴、大国崛起”的战略高度。利用各种可用的创新教育资源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迫在眉睫之事。

创新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领域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后备劳动者和专门人力的一类教育资源。(沈在连,2003.3)高中语文教材中拥有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我们可以利用好这些资源,发挥语文教材的资源优势,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服务。具体的使用策略如下:

一、以创新教育资源系统为依据,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语文教材中的创新教育资源非常丰富。经笔者统计,在数量上,几乎每一课都有可用的创新教学资源,数量极为可观。从种类来看,每个类别都有多个可用的创新教学资源,各子类的资源齐全。面对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创新教育资源,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一个资源都要利用起来,在课堂上花时间对学生进行显性的创新教育。否则,我们就有可能经常重复着同一个类别的创新素质教育,这样的效率是不高的。因此,挑选典型性的资源、全面地、系统地安排好与创新教育资源对应的培养创新素质的教学目标,就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那么,挑选资源、安排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呢?是“创新教育资源”的类别系统。

根据创造学的研究理论,创新教育资源可分为创新意识和信念教育资源、创新个性教育资源、创新思维教育资源、创新方法教育资源等四大类。各大类又包含一些更小的子类。具体如下:

创新意识包括创新敏感、创新意向、创新观念、创新欲望。创新信念包括乐观地看待世界;相信世界具有无限可能性;相信所做的是最有价值的;相信自己有能力创新。创新个性包括自信心、竞争意识、危机感、求知欲、反潮流、反权威、好奇心、冒险精神、专注、反功利、超现实、执著。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决策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侧向思维、因果思维、系统化思维(又叫立体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

以上是创新教育资源的分类系统,也是创新教育的教学目标系统。在创新教学目标设置上,每一种创新资源的子类,对应一种创新素质的培养;每个子类别的创新资源,至少选一至两个最有典型性、最有教育感染力的资源。这样,创新教育既有系统性,也能避免同类别的创新素质在语文课堂上重复性地进行教育培养。同时,还要关注其它学科所拥有的资源。若其它学科有同类别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活动,建议避免与其它学科重复培养与教育,或者至少不把该方面的资源当作重点资源。若能如此,创新教育不仅在语文学科内具有全面系统性,而且还能与其它学科融会贯通,优势互补,减少很多重复性的教育工作,提高创新教育的效率。

表1:

创新教育目标安排样表

资源类别 课文 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列举

创新意识 《选修5·短篇小说欣赏》第4课《狂人日记》 动机:医治民族的国民性。民族复兴的使命。

创新信念 《必修5》第14课《报任安书》 信念素质:坚持自己的价值观,相信自己做的是最有价值的。

创新个性 《必修5》第4课《喜看稻菽千重浪》 个性素质: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创新思维 《必修1》第2课《我很重要》 发散思维素质: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创新方法 《必修5》第5课《访李政道博士》 方法素质:①创新是要胆子大,要有坚实的根基。②艺术是创造力与情感的结合,是人类创新的动力。

二、阶段性地显性集中教学与长期潜移默化渗透教育相结合

系统教学是所有知识体系构建时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之一。集中在一个时间段,系统性地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创新教育是必需的,它比分散的随意性教学效果要好很多。显性的、有意识的系统性的教学活动,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教育方面的意识,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创新知识体系。因此,对于创新教育,最好也还是在不影响语文本身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像所有的基础学科课程一样,应该有一个集中的、阶段性的、系统性的教学。

但是,在完成一轮系统性地显性集中教学之后的更多的时间里,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和创新教学资源系统的分散,这时对学生的创新教育,集中的阶段性系统性的教育一般是可不使用了。显性的、有意识的创新教学活动,可逐渐减少;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可逐渐增多。在某些重要的创新教育目标点上,尽管在前一轮系统性地显性集中教学中曾经出现过,再重复加强一两次;次要的,在前一轮系统性地显性集中教学中教育次数比较少的,可在课堂上适当地点到为止;多数的创新教育资源,在完成一轮系统性地显性集中教学之后,可以不用提及相关的问题,还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比较合适。因为在完成一轮系统性地显性集中教学之后,学生就有了一个系统的创新意识和相关的创新知识了。只要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内容,文章又有感染力,相关的创新教育资源方面的内容就能自然而然地、不知不觉地长期地影响着学生。

阶段性地显性集中教育与长期潜移默化渗透教育相结合,能使创新教育的目标更有效地实现。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式,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的。二者相比较,尽管阶段性地显性集中教育会更高效,但潜移默化教育的时间会更长,同样地影响深远。因此,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阶段,阶段性的系统性集中创新教育之后,更多的应该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

三、发挥语文的人文优势,培育学生的创新动力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基础课程,教材的主体构成与其它学科大不相同。多数学科的构成是一个体系知识,而语文的构成却是一篇篇的作品(课文)。它或以形象表现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和认识;或以生活的表象事实抽象出思想。课文的内容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和心灵,具有强大的教育感染力。对智慧的开发、人格信念的培养、美好个性的熏陶、自由独立精神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优势,发挥出语文的创新资源的教育优势,从精神和心灵方面进行创新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在动机兴趣、情感个性、信念意志等方面。这三方面的资源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教材中不仅数量多,而且影响大,具有很大的优势。endprint

(一)利用动机兴趣类的创新教育资源,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

创造力发生的源头是从动机兴趣开始的,创造性高的学生一般都有高成就的动机、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求知兴趣。因此,在进行创新教育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的培养。动机兴趣是激活创新力的强有力的武器。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动机兴趣类的创新教育资源可用。动机类的,如:《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的作者怀揣着“一个美丽羞涩的梦”考上北大;《报任安书》的作者为“成一家之言”而隐忍苟活地写出《史记》;《狂人日记》的作者因有志于改造民族的国民性,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些动机类的创新教育资源,能让学生认识到动机对创新的作用,唤起立志的决心。兴趣类的,如:《华罗庚》传主对数学有特殊的兴趣,促成了华罗庚数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说数》中“奇妙的数字”和《奇妙的超低温世界》的“奇妙的超低温”,唤起学生对数字和超导的好奇心。这些兴趣类资源,能极大地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

(二)利用信念意志类的创新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超越、抗挫的意志

学生的乐观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刚毅的人格因素对创新活动也很重要。要完成一个创新活动,通常需要有坚定信念作支撑,依靠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克服创新活动中所碰到的各种困难,达成创新的目标。大量杰出人物的创造发明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抗挫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我们教师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抗挫教育。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信念意志类的创新教育资源。信念类的,如:《我很重要》中对自我存在进行肯定;《我的回顾》中不追求名利、超现实的价值观;《瓦尔登湖》中回归自然的价值观。它们将是影响着学生一生的价值观,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的欲望。意志类的如:《我与地坛》作者“为了写作活着”,身残志坚;《我的母亲》中母亲坚强的意志,不畏困难。《孔孟两章》中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他们是抗挫、超越的榜样,能极大地唤起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

(三)利用个性类的创新资源,激活学生个性发展

创新能力只有在个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发展。创新是个性的核心和精华之所在,发展个性是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的发展又是个性发展的必然结果;离开个性这个发展的土壤,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可能实现。因此,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需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就要肯定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人格,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发现并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发展自己独特的积极的个性。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个性类的创新教育资源。如:《华罗庚》中反权威的求异思维,有危机感的个性,让华罗庚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冰心:巴金这个人》中巴金讲“真话”,追求“真话”的个性,成就了巴金的文学成就;《蜀道难》中李白豪放不羁,不媚不俗,追求个性独立和自由个性,成就了一代诗仙……这些有利于创新的个性,都会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发挥语文的思维优势,培育创新素养

尽管语文在某些抽象思维以及思维的严密性方面是不如数学、物理等科学学科,但在与创新能力相关的某些思维方面,尤其是在形象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等方面,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在语文教材中,这三方面的创新教育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典型性强、启发性大,有很强的示范性和教育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应很好地发挥语文的形象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的作用。具体实施:

(一)利用形象思维的创新教育资源,培养创新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钱学森说:“形象思维是我们当前研究思维科学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杨振宁也认为,从事文艺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从事科技工作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形象思维恰恰是语文课程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

语文教材中形象思维的创新教育资源相对于其它课程是最丰富的。语文系列教材中,60%是文学作品。文学又是最能唤起人的联想和想象,进而诱发创造性思维的。这点尤其是体现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上。鉴赏时需要解读文字信息,发挥联想与想象,在脑海中描绘意象、画面,并且补充空白,进而评价作者的是非曲折,鉴别作者的高下优劣。因此,文学作品的教学,其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利用批判思维的创新教育资源,激发创新的求异性

批判思维是指对所看到的现象和事物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作出个人的判断,并有独立的、综合的、有建设意义的见解。怀疑、否定、探究、创新、超越是它的特征。其中,怀疑是出发点,探究是支点,创新、超越是目的。批判思维可以帮助人克服墨守成规,促进人们去发现、去创新。是激发创新意识的催化剂。一句话,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用于批判思维的培养的创新教育资源。如:《我很重要》主张“我很重要,批判“我不重要”。《善良》批判普遍流行的关于善良的观点。《阿Q正传》批判国民愚昧,批判封建专制统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过秦论》批判秦王朝的暴政,“仁义不施,终致灭亡”……这些,能激活学生对现实的反思,开拓新的思路方向,从而培养学生的与创新活动相关联的批判思维。

(三)利用发散思维的创新教育资源,激发个性的独特性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多向思维、立体思维。其思维形式是以某一问题为核心,把思维向四周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放射开去。发散思维为人类拓展了无限的思维空间,发散思维是创新的源泉。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用于发散思维培养的创新教育资源。如:《我很重要》从人的诞生、对于父母、伴侣、同道、孩子、事业等多个角度来谈“我很重要”;《中国现代诗歌四首·欢乐》从颜色、声音、气息、触觉、嗅觉等不同角度,描写快乐;《米洛斯的维纳斯》一反常规思维,认为维纳斯唯其断臂才更显美丽,采用的就是求异思维。《柳毅传》课文后面的“练习一:是报恩还是爱情故事?你也可以有另外的见解。”这些,都能训练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独有的个性。endprint

五、开展好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实践应用的创新能力

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实践活动,能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地探索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今世界,“只有有能力把自己的知识和智力投入到创新实践活动的人,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利用实践活动类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可用于创新实践活动的教育资源。如:粤教版的《必修》1-5的每册第一单元和各单元后面的“表达交流活动”,就是典型的创新实践的教学资源。此外,还有与文学创作、表演相关的一些实践活动,也是很好的语文创新实践活动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好上述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开展下列活动:

(一)读写活动

读写活动通常是以课文为引导,设计一些主题,让学生参与读写的创新实践活动。粤教版的《必修》1-5的每册第一单元和各单元后面的“表达交流活动”,就是很好的读写活动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阅读、考察、调查、访问、探究、反思、写作等一系列的活动,最后完成专题写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如:必修五第一单元可设计为以“走进经济”为专题的读写活动课。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查阅有关经济方面的资料,调查身边的人,了解中国的经济改革,了解经济活动运作的一些过程和细节,然后写成专题性的文章。可写作的专题如:金钱大课堂--钱的演变过程;青少年消费面面观;钱与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又如,必修五第二单元可设计为“新闻报道”活动课。可在班上开个“新闻视窗”,让学生投身到社会中去采访,并把采访材料写成人物专访、通讯报道等稿件,在“新闻视窗”上展示等等。

(二)创作表演:课本剧、小品

必修5第三单元是“戏剧单元”,有个“粉墨登场乐一回”的“表达交流活动”。它是剧本创作、课本剧改编、表演等活动课的优秀资源。我们可以利用好这些资源。如:学完课文《雷雨》、《哈姆莱特》、《长亭送别》后,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写小品剧本,或把《长亭送别》改为现代话剧,或重新改编《雷雨》大结局等。有条件的还可以安排剧本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剧本创作、改编、表演活动中体味人生,熟悉戏剧语言艺术。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写作方面的创新能力。

此外,每年的元旦,很多学校都会有“元旦文艺汇演”活动。小品的创作、表演也是很好的创新实践活动资源,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表演。

(三)文学创作活动

中学生的文学创作活动资源,就目前来说,比较好的活动形式是成立文学社,办期刋杂志,校外投稿,网上读写等。其中主要还是以文学社为依托,开展各种文学创作的活动。如:结合文学鉴赏活动写读后感,结合观赏优秀影视剧写影评,结合社会现象写短评等。还可开展编辑社刊、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活动、向期刊杂志投稿、网上发表作品等各种活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很好的活动。

总之,我们只要努力发掘出语文创新教育的资源,充分发挥语文在创新教育方面的优势,相信大纲所设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高效地完成。

本论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项目(自筹经费)“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创新教育资源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0tjk230。

参考文献:

[1]余柏民.创新教育对传统教育的继承与革新试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08):14.

[2]潘 涌.试谈入世后的中国创新教育[J].学术研究,2002,(08):22.

[3]周德金.创新教育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07):27.

[4]沈在连.高一语文新教材中的创新教育资源研究[EB/OL].教育在线,2003.2.27: http://bbs.eduol.cn/thread-16275-1-1.html.

(沈在连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 510440)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创新能力教材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