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筑起改革新高度

2014-03-21 21:52刘书林
前线 2014年3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制度改革

刘书林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任务,既是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改革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又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高度评价35年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指导思想更加坚定,总目标更加清楚,各项改革措施更加稳妥和准确,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更加融洽,体现了在更高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点。

全面深化的改革是改革整体设计的更高阶段

历时35年的改革先后涉及了方方面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最集中的成就就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三中全会提出了更高的改革总体设计。

改革总目标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是整体性的改革,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体现了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在这个总目标下,《决定》分列了紧紧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六个方面的改革重点,涉及全面的改革大局,必须作为全党的任务来看待。这种改革总体目标的设计,高屋建瓴,体现把改革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坚持不变。《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决定》的说明,一致强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一强调,回答了国内外十分关心,并一度存在这样那样疑虑的问题。这表明我们在改革中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不变,继承和发展老祖宗的科学理论不变。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进展的方向保证,也是团结全国人民的思想基础。这说明,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绝不是为了赢得境内外极少数人的掌声。

重点突出,涉及全面,完成新的改革任务需要动员全党全国整体的力量。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其核心问题仍然是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依然要发挥,但是必须保持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框架之内。不能忘记市场经济体制前面的“社会主义”这个定语。这个定语不是虚的,而是要强调“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第一次设立改革的时间下限

《决定》提出的改革,不只是一般宏观改革理念,而是第一次明确划定具体的改革时限。《决定》指出到2020年,“完成本次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其实质就是“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最终追求的结果是“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邓小平同志1992年有一个战略性的设想:“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多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牵引下,全国、全社会各方面开拓进取,大胆试验,各方面改革协调进行,不再是调整较多的中期阶段,而是到了最后的“定型”阶段。根据《决定》,再过七八年的时间,一个更加定型的框架将出现在世界的东方。

《决定》经过准确的计划和时间预算,把这次改革目标的时间确定为2020年。这使得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不仅增加了人们改革的紧迫感,同时也明确了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把合理的制度包括改革中提出的新制度,尽快确定下来,转入合理的正常运转。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相关的制度和大政方针,应该进入保持长期稳定的轨道。这既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也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基本要求。

只有把趋向定型化的制度作为改革目标,才能达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只要目标明确,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就能够在2020年在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市场作用定位,影响其他方面的改革和定位。一直到党的十八大,改革始终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索和实践。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们党一直认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并对于这种基础性作用的规范和概括不断有进展。十五大提出这种基础性作用处于“国家宏观调控下”;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这种作用;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这种作用;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这种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现在,完全可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可以对市场的作用重新定位。

《决定》对市场作用的新定位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不是全部作用。《决定》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市场作用的重新定位不仅推进了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也推进了财税体制的改革,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健全,而且也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司法体制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基础。这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制度和体制完善就进入了快速运行的轨道。

确定“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

在《决定》中,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十六部分的大标题,分别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经济”、“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在60条具体内容的标题中,出现的“完善”共计8条;出现“健全”共计7条。这就体现了党中央在新一轮的改革中“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对于凝聚人心,增强信心,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并不是不要改革,而是对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新提出的改革举措更加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更能够表达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更加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更加具有长久的作用。“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并不是不要发展,而是更加讲究发展的科学性,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更加强调发展成果惠及13亿人民群众,更加有利于增加中华民族的软实力。

“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稳”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就是对改革35年成就的认定,就是对科学制度的坚定不移的追求。“进”就是加快改革进程,该改的抓紧时间改,该完善的抓紧时间完善,该补充的抓紧时间补充,该协调的抓紧时间协调,该配套的抓紧时间配套,一个有效运行的社会大机制正在稳步走来。

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我们党坚持的基本路线承载了我们的共同理想和实现途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已经是地平线上看得见桅顶的航船,已经是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坚定而稳健的前进步伐就是接近胜利最好的节奏。

注重各领域改革的协调一致

《决定》的设计最突出的特点是体现了最高层次的精心设计,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全面系统。

《决定》是由党中央最高层次的领导集体,集中35年改革的经验和全国人民群众的智慧,精心设计出来的。新的战线的开辟,新的任务的提出,只有在全党协调努力下才能得到顺利落实。面对国际国内形势,为了解决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决定》提出了搭建“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平台,有力地统筹国家安全工作,保证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为了建立更有效的领导机制,《决定》设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只有这样,才能既联系底层民众、又完成顶层设计,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各个领域的改革,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

《决定》设计的改革立足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立足于科学思想的指导,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立足于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决定》设计的改革领域是全面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法治、安全、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是一次综合性最强的全面改革设计;《决定》设计的改革动力是全面的,包括了传统的工、农、兵、学、商,也包括领导干部、一般公务员、科研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等各方面的从业人员;《决定》设计的运作路径是全面联系、互相协调的。党中央进行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党的组织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协调各方形成合力、督促检查落实。

这种改革的设计布局和运作机制进一步体现了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更高层次的改革发展阶段的新特点。

(作者: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郑 建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制度改革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某些单位的制度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改革”就是涨价吗?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