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多样性

2014-03-21 22:00刘翊蔡满堂
前线 2014年3期
关键词:城镇化教授生态

刘翊+蔡满堂

2013年11月1日,2013北京论坛城市分论坛开幕,此次分论坛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承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45位专家学者和政界人士,从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城市规划、生态文明等角度对城镇化的内涵到城镇化形成机制,从低碳发展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从城市人口研究到城市社会公平,从土地利用变化到城市空间布局演变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经验总结。

多样性的城镇化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波经济社会发展序幕,从乡镇工业和商业支持的小城镇化,到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都市圈地区为代表的区域统筹城市群发展,都体现了中国的多样性城镇化发展道路。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亚瑟·侯塞因教授认为,现代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与20世纪以前欧洲的城镇化有多方面不同,欧洲的城镇化过程是与就业增长、工业化相一致的,但发展中国家情况不同,人口转化并不伴随产业转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中国达到中等收入发展水平后,应尽力避免走拉美国家、菲律宾城镇化的老路,避免出现中等收入瓶颈问题。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不能忽视国家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纵观比较成熟的城镇化国家,其工业产业基本占GDP的40%~50%,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

来自韩国中央大学何圣圭教授认为韩国的快速城镇化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两极分化、住房短缺和贫民窟等问题。他认为住房短缺是韩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并提出需要采用平衡增长战略以及可持续的城市管理解决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除了普遍关注国家和大城市层面的城镇化以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学者罗赤提出应更多关注和支持那些非中心地区的就地城镇化,调整以往城乡空间规划中自上而下的基本思路,建立更为有机的城乡关系。

复杂性的城镇化

城镇化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无论是城镇化的驱动机制,还是城镇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人口、土地、空间、生态环境等问题,以及城镇化应该采取的发展策略都是十分复杂和值得探讨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倪鹏飞教授对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国家可以通过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和外国商品市场进行工业化进程并带动城镇化发展。一国滞后城镇化与该国制造品贸易顺差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二者的差距经历从小到扩大再到缩小的过程,也即倒“U”型发展过程。

华东理工大学的纪晓岚教授认为城镇化的原动力在于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决定了产业结构,决定空间结构。城市应该是人性化城市,是一个爱护人、关心人的城市,是一个尊重人、教育人的城市,是一个塑造人、改造人的城市。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从人口角度提出了中国和北京“人口需要均衡发展”的鲜明观点。他提出建立三级的人口均衡指标体系,指出了北京市人口均衡发展面临的包括户籍人口老龄化、人口地区分布不均衡、资源环境压力过重等问题,并从生育、户籍、就业、产业、环境、住房等方面提出了八项解决措施。

华东师范大学的曾刚教授从城镇化理论出发,以山东莱芜市城镇化为例,提出新城镇建设策略应转变发展目标,避免唯GDP追求。中国新型城镇化不应该追求传统城镇化中非农化、去农化过程,而应该走城乡融合互动、农业、非农产业共存的发展道路。

城镇化过程与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是城镇化过程中十分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要考虑城镇化过程中对于贫困群体的关注与关怀。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院的劳伦斯教授从社会空间角度,对中国和国际都市中新出现的社会边界与不平等的类型进行了分析,在对种群边界、社会边界和经济边界这三种类型的社会区隔进行具体解释之后,提出“中介性空间”这一概念。这种空间包含具体的社会力量、丰富的创造力以及对弱者和强者不对称性的应对策略,能够缓解城市社会区隔带来的矛盾冲突,同时帮助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争取社会承认。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的叶利夫·阿里开教授,以土耳其的中等城市班德尔马为例,探索了都市地理学与居住者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指出都市人群在社会空间分布上的隔离具有生态学意义,贫困人群被迫生活在不受欢迎的、低于标准的恶劣环境中,而且向优质居住环境流动的机会是有限的,社会经济和族群的两极化是同步发生的,使得这些群体被局限于特定的居住区域。

城市规划引导城市生态文明发展

如何在中国城镇化的重要阶段,从城市规划角度更加注重城市生态文明发展,从源头就把人地和谐的思想贯穿到城市发展建设中,建设宜居城市,是与会专家研究讨论的重点。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高级气候变化顾问何秀珍女士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所涉及的关键领域,包括有利于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治理体系、公平和充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等五个方面,并指出建设更好城市生活的路径,例如保证城镇居民公平获取公共服务、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等。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的林中杰教授从城市主义的角度透视生态新城建设,从规划设计和环境的视角审视生态新城运动,一方面认为生态新城建设对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十分重大,另一方面提出新城建设要切实考虑生态因素,要避免成为大规模拆迁的工具。

与会专家学者还从不同方面提出完善可持续的城市规划方法,促进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华中科技大学的李景奇教授认为城市规划的实质是政治与经济在法制与民主、自由与科学影响下的互动过程,强调规划实际是不同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城市规划未来应该采取更多跨学科的研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巴林顿雷教授则从碳价和都市扩张的路径依赖提出了城市的道路网络是恒定的,现有的城市形态较难适应未来的规划与改动,城市建设本身有很强的自我强化效应,因此相关政策可以更关注对过去城市形态以及既有城市建设形态的回顾。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沈 聪

猜你喜欢
城镇化教授生态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开心格格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
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