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教学的万种风情

2014-03-21 09:33黄维全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柳宗元写景主旨

黄维全

黄维全,教师,现居浙江杭州。

阅读文章主旨,粗读可能是一种较好的宏观把握方式,对于古诗文教学鉴赏更是如此。古诗文辐射面很广,含量大,抓住核心阅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途径。阅读古诗文的核心在于抓住文章的“情志”。所谓的“情志”,主要有两层内涵:第一,作者表达的感情、感受;第二,作者表达的思想与精神。围绕着“情志”开展对文本的粗读,一般都能大致抓住其要害。然而,古诗文的主旨粗读常常不能限于某个习惯性的角度,因为不同的内容其表现的方式天然有着鲜明差异,因而其解读的面貌自然呈现出丰富多样。许多优秀教师在教学时就做了许多的精彩尝试,本文以人教版教材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的古诗文若干篇目为例,梳理出不同教师在进行文章主旨粗读时呈现的“万种风情”。

譬如《与朱元思书》 这篇作品,作为一篇山水小品,该文状写富春江沿途胜景,一则用人的感受反衬出了山水之美,二则抒发了人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后者是主旨核心所在。从写法上看先写景,再凸显感悟,十分符合常理,但为什么文末还要带上几句写景的句子:“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有教师这样把握:文末对自然美景的渲染,十分巧妙含蓄地表现自然美景对人的无限魅力,反衬人对世俗的藐视,文章此处实在是用心之笔,手法非同一般,从而十分到位地实现对本文的主旨粗读。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奇文,奇在人,也奇在文。其中之一是,为什么文字如此简短,而层次却异常丰富?作为一篇传记文章,关于人物的经历只是勾勒几笔不能不说有点反常。从教师粗读的角度同样让人豁然开朗:传记文章重不在事,或人本身,重在被刻画的传主其思想与精神面貌:“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而对于陶渊明本身,既然是谋隐,决定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少说不说就是最好的表达,能表达出来足以,这不正是作者的精神特质吗?

《东阳马生序》,全文意在作赠,传递自己的为学经验。作者大篇幅的内容都在写自己求学的艰难经历,最后拿自己与同舍生对比,又总结出一份经验:求学并不苛求物质条件,即使极度匮乏,只要具备求学的勤苦精神,没有不成功的。所以,整个文章无论是经历还是经验都是作者用来送给马生的厚厚“心意”。

古诗《赤壁》,杜牧的眼光是一种历史观的眼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挖掘,指出历史机遇与时势对个人命运的重要影响,无不清楚地暗含着自己的期待:若有机会,也必定不像现在那样的沉沦,一定会有一番新成就。古诗《过零丁洋》,概括地讲,以重大经历串联起诗人的故事,尽管生不逢时,尽管面对厄运不可战胜,但作者最终还是作出了历史的重要选择,相比许多屈辱求生的人来说,放弃生命的选择可能更有价值,所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牺牲精神打动了无数后辈,在生命的长度与生命的厚度的天平上,以厚度战胜了长度。

古诗《水调歌头》,有教师这样解读:状写中秋月夜之华美,令人无比遐想,却又令人无限伤怀,这样的矛盾不正是人生相近的困境吗?作者真正要说的是,无论人的外在世界如何不圆满,但是人的内在世界可以做到平衡,只要随遇而安,因缘而适就足够了。

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有教师认为,写景旨在为抒情和议论找个铺垫。本诗的核心要义在于发现了民众在历史进程中总是成为深受苦难的对象这一规律,也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民众不能摆脱那种无正义逻辑的苦难?问题出了在哪里?张养浩没有回答,也不能回答,但是今人是否可以做出回答呢,这样的解读深度不是更有趣吗?

有教师在把握课文《小石潭记》时,指出石潭美景独一无二,奇形异态,美不胜收,完全可以让一颗疲惫的心灵得到安顿。但是,作者最后以莫名的缘由离开石潭,让人匪夷所思,究其根本在于,柳宗元的黯然伤神,根本不是自然山水所能抚慰的,只有重新投身政治,实现其理想抱负才能消退,可是柳宗元没有这样的机会啊。因此,可以说《小石潭记》反映了柳宗元的政治情结远远大于山水情结,在党同伐异的朝廷时代里,这一个性格特点促成了他最终的命运。

欧阳修的美文《醉翁亭记》,许多教师都做过这样的解读:美景之美在于充满“乐”,情景交融、心为外化的经典之作。21“也”字句,33句中的“而”,自然而充分地溢出内心的快乐。这种乐实在是丰富,有醉酒之乐,有山林美景之乐,有民众游玩之乐,有宾客相随之乐,有宴酣之乐,有禽鸟之乐。然后,这些乐的背后是作者为政取得成功的结果。这便是太守之乐其乐的根本逻辑。

猜你喜欢
柳宗元写景主旨
柳宗元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江雪
主旨演讲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主旨新解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