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重塑新闻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4-03-21 00:03程忠良王业明
关键词:表达能力媒介信息

程忠良,王业明

(1.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2.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安庆 346133)

媒介融合时代重塑新闻教育的几点思考

程忠良1,王业明2

(1.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2.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安徽 安庆 346133)

新闻教育与传媒业是亦步亦趋的,媒介生态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新闻教育方面变革的要求。新闻教育改革需要从“大传播”的假设角度,“抓大放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处理好“五种平衡”,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点,着力培养学生在未来新闻世界立足、生存和发展的三种表达能力、二种整合能力。

媒介融合;大传播;表达能力

当今,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媒介生态的变化,也必然会带来新闻教育的变革和重塑。因而,新闻教育变革成为中国及世界其它各国各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所面临的课题。就目前而言,重塑新闻教育需要基于新的媒介生态,从“大传播”的假设角度,“抓大放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处理好“五种平衡”,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点,着力培养学生在未来新闻世界立足、生存和发展的三种表达能力和两种整合能力。

一、三种表达能力:口头、文字和视听语言

三种表达能力指的主要指的是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视听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迎接未来市场的需求与挑战,新闻教育应当寻求培养学生对这三种语言的驾驭能力。

培养这三种表达能力是基于对新媒介生态中的信息生产传播的两个假设来考虑的。

第一种假设是假定未来新闻传播业的基本生态是媒介融合。在美国,围绕媒介融合来开展新闻教育和实践已成为美国主流认识。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坦纳(Andrea Tanner)和杜赫(Sonya Duhe)研究显示:全美80%的新闻教师已经开始把媒介融合作为讲授内容,全美80%的新闻集团已经在践行媒介融合。在这种媒介生态下,信息生产领域的信息表达方式已从传统的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的生产模式(如报纸主要是以文字为主,电视主要以视频为主等)为主的形式向“大传播”的多媒体表达方式转变。因为,当今新的媒介技术使得现代各种媒介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媒介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媒介的融合,也促进了信息生产方面“大传播”的概念的产生。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布赖恩布鲁克斯(Brians Brooks)曾于2006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说,媒体融合的“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以及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记者必须跨平台承担不同媒体交给的工作,98%的工作将和今天要做的极大不同。”复旦大学李良荣曾在安徽省第二届新闻教育年会上说:“尽管传统媒体趋于萎缩,但全社会都在重视传播。”因而,作为以培养未来传媒人才为依归的新闻教育必须正视这种情况,必须改变以前以单一媒介为导向的记者编辑的培养模式,寻求以培养媒介融合生态下的“大传播”信息生产人才为目标。而大传播的信息生产人才,是需要兼具三种表达能力的人。一是从传统的报纸到现代的微博、微信等所需的文字表达能力;二是作为职业新闻人与人沟通、主持、从事音频工作等相关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三是传统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所需的视听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种假设是假定大学四年里不能解决当前新闻教育培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新闻教育实践如何最优化塑造合格的新闻人才,最重要的是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抓精髓。所谓“抓精髓”就是抓住根本,抓住问题所在,根本就是新闻人才在未来新闻传播业领域立足、生存的基本表达能力。就目前来看,根本之一就在于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培养学生三种语言的基本的表达能力,因为传统媒介与新媒介所用的表达方式无非是语言、文字与视听语言的表达能力。

抓根本的过程中要注意有所舍弃。因为一方面,大学四年内所开设的课程除去英语、政治等公共课外,开设新闻教育专业方向的课程大约只有30-40余门左右,指望学完这30-40余门内专业课程加上公共课程,靠有限的4年时光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就能做一个好的新闻人,是不切实际的(当然否定大学里的新闻教育的基础作用也是不现实的)。

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发展变化快,媒介变化也快,即便能设计一个能针对当前的媒介生态的最优培养方案,可能的结果是四年之后,世界已大不如从前,建立在过去的媒介生态分析基础上的方案,也有可能“计划赶不上变化”,使得方案脱离现实。

二、两种整合能力:信息和数据的整合、处理能力

两种整合能力指的是对信息的处理、整合能力和对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力。基于对未来社会对新闻传播的人才需求,新闻教育应当寻求考虑培养学生这二种能力。

关于这两种能力培养,也是建立对新媒介生态下的信息生产与消费市场两种假设的情况而言的。

第一种假设是假定未来信息生产市场上,信息的“碎片化”重组与整合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内容生产模式。因为一方面,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精英化媒介信息生产模式,在这种去中心的模式中,新闻产品的全民生产成为可能,新媒介时代的用户不再仅是新闻传播的对象,更是新闻信息的生产者和参与者,信息生产的多化、互动化、个性化造成了信息的多元、无序和庞杂。对于纷繁复杂的信息“碎片”,作为未来的信息传播人才,梳理和利用这些信息既有必要也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现实中对于信息的处理、整合能力已成为新媒体从业人员必不可或缺的素质。如门户网站的信息大多来自各大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一些公民原创等,这种多来源、碎片化的信息在门户网站的编辑那里按照导读栏进行了重新组合;搜索引擎如谷歌聚集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信息,它们那里的记者编辑按照关键词进行了重新整合。这一切说明了信息的整合能力已成为信息爆炸时代必不可少的能力。

第二种假设是在未来社会中,在信息产品消费市场,信息提供向真正“个性化”、“量身定做”的方向发展。目前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用户获取信息手段、数量已不成问题,但用户获取所需的信息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或财力在日趋增加。信息消费市场呈现出一种矛盾发展的两面:一方面,信息提供的海量性、信息传播的便捷性都使用户获取信息的质与量、时效性以及便捷方面是以前所远远不能比的;另一方面,用户获取所需信息的成本在增加。在这种条件下,如何减少用户获取信息所需要的成本,降低获取有效信息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用户提供个性化、量身定做的信息,则在现在及未来成为必要。

传媒技术的发展为用户信息消费的个性化和量身定做带来了可能。随着媒介融合进一步发展,媒体产业的实体平台、网络平台和手机平台已经为媒介获取用户的数据提供了平台支撑,云计算及大型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又为媒介掌控用户提供了可能,使得媒介经营者能够通过相关数据推导出用户喜好,从而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信息产品成为可能;另外一方面,如果将数据分析用在对未来趋势预测上,在趋势预测性新闻和通过数据驱动型深度报道方面增加投资力度,就有可能超越一般大众参与生产的新闻产品价值,实现新闻职业人和媒体价值的重塑。这种价值重塑是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如果要实现精准地为用户推送用户所需的信息,满足用户信息需求,就需要了解用户,而了解用户,就需要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五种平衡:学与术、教学与自学、技术与理论、传统与现代、专业与非专业

这五种平衡指的是,学与术的平衡,教学与自学的平衡,技术素养与理论素养的平衡;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专业与非专业知识之间的平衡。新闻教育需要在追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基础上实现这五种平衡。

(一)学与术的平衡。梁启超曾在《学与术》一文中说:“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而致诸用者也。”[1]71意思是说,学的本质是揭示事物的真理和规律,而术的意义则是这种理性认识的具体应用。同时,学与术是对立统一的。梁启超曾说“学者术之体,术者体之用”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在现实中,学与术往往是不统一的。有离术言学,有言学离术[2]。对于新闻教育改革而言,学与术需要进行统一。高校新闻教育应当寻求学与术的统一。新闻学作为应用性强的学科,重视“术”(实践)是应当的,但光重视实践,忽视理论,忽视对人文等知识底蕴的积淀,最终结果可能是“上手快,后劲不足。”如果只重视“学”,不重视“术”(实践),则由于学生无法真正得到实践的锻炼,学生就业后,就会感到“学无用武之地”,面对实际工作无从下手,进而可能否定“学”的意义。也就是说,“学而不足以应用于术,无益之学也;术而不以科学之真理为基础者,欺世误人之术也。”[1]272

(二)教学与自学的平衡。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教学即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自学即在没有教师指导,自己学习的过程。新闻教学追求教学与自学之间(如课堂教与课后学的结合)的平衡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教与学的相互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像新闻业那样更真切感受到学校所学知识的有限性与新闻工作实际所需知识的无限性这一对矛盾。作为一个刚到媒介单位工作的学生来说,学校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所跑“口”方面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尽管学生在学校学习新闻时可能对相关法律知识有所涉及,但与实际“法律”跑口所需的知识是不能相比的,学生只有不间断地加强学习,加强对自己所跑“口”等方面的知识与资源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在新的时代中,传媒在不断发展,媒介技术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断地前进。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单靠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唯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得以解决。当媒介从业人员在不同媒体间、媒体与非媒体间流动已成为常态时,跨媒体、跨学科、跨行业生存能力就成为新闻业人才的时代要求,要应对这种挑战,必须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以上种种情况都说明了培育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唯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应要有这方面的要求,完成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三)技术素养与理论素养教育之间的平衡。当今社会,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生产“技术无处不在”,使用新技术越来越成为从事传媒业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对于传媒业来说,一方面,媒介信息的生产、加工、存储、传播、消费等方面都会涉及传媒新技术,而且这种技术是不断升级、发展的;另一方面,新闻人面对的将是新的媒介技术革命下的新的职业生态。传媒新技术推动了新兴媒体的发展,带来了传媒产业生态全新的面孔。新媒体、新技术已经开始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媒介发展现状而言,国内很多传媒集团加速应用数字技术对其产业链进行整合,将信息产品与服务延伸到媒介集团的实体平台、网络平台和手机平台等各个空间。若要成为未来的新闻人,从事媒介信息产品生产,就必须得掌握一定的媒介技术。如在2013年“两会”报道中,新华社两会报道使用的媒介形态由2008年的21种增加到28种,包括电子刊、播客、拍客、掘客、手机论坛、手机博客等。

然而,重视媒介技术素养教育不能以牺牲媒介理论素养教育的基础上,提升技术课程比重相应地会降低媒介理论素养的课程比重,就有可能损害学生新闻素养的提高,因为新的媒介生态给新闻从业人员带来的挑战,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更体现在用户心理、思想和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层面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是工具,人文是魂,技术的运用只有以人文等知识作为基础,才能获得更大的能量。

(四)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从曾经的“纸馅包子”到2012年温州商人林春平收购大西洋银行、南京市民排队喝鹿血,从曾经大名鼎鼎的《纽约时报》自曝该报记者布莱尔编造独家新闻到今年的美国著名影星尼古拉斯·凯奇因滑雪意外身亡的“假新闻”等,假新闻总是让新闻界及新闻研究者们十分纠结。

假新闻的产生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有追求时效的原因(如2004年8月29日在奥运会女排决赛时,前两局中国队以0比2落后于俄罗斯队。当时新浪网在比赛尚未结束就发布“女排姑娘奋战不敌俄罗斯,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的消息,事实是中国女排连扳3局获胜);也有媒体从业人员的急功近利和主观素质等原因。但是不容置疑的是,不核实,不深入现场采访、缺乏批判思维等往往是这些大量假新闻产生的原因所在。其根本就是传统新闻专业精神的丢失。

在自媒体时代,媒体的激烈竞争,在商业利益和社会种种诱惑面前,新闻从业者更需要责任和自律,更需要接受传统的新闻专业精神熏陶。因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新闻业都需要传统的新闻精神来支撑。因而新闻教育的改革除了适应现代媒介需要,增强微博、博客写作等新新媒体的教学外,传统的精髓是不能丢的。

(五)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间的平衡。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认为,新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而不是一个专门的知识领域,新闻实践所处理的是变化无常的复杂世界,没有任何一种专业体系能提供一种完整的理论知识及支持这种视角的理论分析。因而新闻教育改革不能只“从新闻教育看新闻教育”,新闻教育应当关注其它学科与新闻传播学科之间的交互性渗透。古人云“独木难成舟”,新闻学需要吸收其它学科作为营养,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因为,新闻工作是和全社会方方面面打交道的,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要求新闻工作者既需要“博”(知识的广博),又需要“专”(对特定领域有深刻的知识)。邵飘萍等前辈都曾倡导过这一教育理念。在当前媒介融合的“大传播”时代,这一点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媒介的信息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媒介信息消费的个性化等问题也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术手段来解决。

2012年10月20日,由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史学会等主办的“媒体转型与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在其《融媒时代新闻教育的转向与学科思维》中举出了多家美国新闻院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机构设置等方面据此做出的改革尝试。她认为,传统的新闻学应该拓展学科思维,走向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融合发展之路。

也就是,不仅要做到“点上精”,而且要做到“面上博”。如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良荣教授曾在第二届安徽省新闻教育年会上说,新闻教育改革要减少新闻学类课程,要把社会学作为最主要的课程加上去,因为“没有其它学科的支持,就不能支持新闻学科的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专家型的记者更“吃香”、更“叫座”,这就是说新闻专业学生要在一定“博”的基础上体现有特色的“专”,实现“博”与“专”的统一。

[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王进.学者术之体 术者学之用[J].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4).

责任编校:徐希军

ThoughtsonReshapingJournalismEducationintheEraofMediaConvergence

CHENG,Zhong liang WANG Ye-mi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246133, Anhui, China)

Journalism education and media industry are closely related. The change of media ecology will certainly induce the reform in journalism education.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media convergence, holds that journalism education reform should be conduct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Broad Communication, emphasizing major points while ignoring minor ones. In journalism education, we should keep balance in five aspects. Starting from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cri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we focus on training students’ three expression abilities and two integration abilities for thei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journalist world.

media convergence; broad communication; expression ability

2013-09-10

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提高本科毕业生论文实效性的行动研究”(2012jyxm367)。

程忠良,男,安徽怀宁人,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业明,男,安徽寿县人,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时间:2014-4-18 17:23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2.009.html

G210-4

A

1003-4730(2014)02-0043-04

猜你喜欢
表达能力媒介信息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订阅信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展会信息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