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结构变化

2014-03-21 09:00王诗渊
安顺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阶层职工

王诗渊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马列部,贵州 凯里 556000)

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结构变化

王诗渊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马列部,贵州 凯里 556000)

在中国社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工人阶级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变化。在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工人阶级的结构变化及其表现出来的动态特征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繁荣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无论中国工人阶级结构如何变化,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主体性地位不会变。

工人阶级;结构变化;主体性地位

在中国社会的不同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工人阶级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变化。研究中国工人阶级的结构变化一方面是要研究工人阶级因为其内部结构的分化和重新组合给社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另一方面是要研究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问题。本文认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地位并没有因为其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而改变,相反,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结构变化有利于工人阶级整体素质的提高,更加巩固了我国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地位,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自身的先进性。

一、中国工人阶级结构变化

中国工人阶级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工人阶级一样,是近代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催生的产物。早期中国工人阶级产生于鸦片战争时期,形成于中国的洋行企业和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军工企业中,他们大多脱胎于破产的农民,与马恩经典作家描述的工人阶级具有同样的阶级属性,都是没有生产资料,主要靠出卖自身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的劳动者。到五四时期,这支队伍开始发展壮大,达到200万人左右,主要分布在我国沿海港口城市的工厂企业中。新中国成立前的早期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在结构上,除了产业工人这一主体外,还包括苦力运输工人,手工业者和普通职工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人阶级正式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政治地位有所提升。随着1956年我国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原有的复杂经济结构成分和阶级阶层结构得以基本肃清,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被消灭,在经济上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结构。数以亿计的农民成为集体经济中人民公社的社员,城镇里的手工业者成为国营企业或集体企业里的职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没有了,管理者阶层融入到工人阶级。全社会的阶级结构由两大阶级和一个阶层构成,即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知识分子也属于工人阶级)。这时期的工人阶级仍旧以产业工人为主体。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政治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工人阶级内涵了干部和工人。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人员配置的 “身份分割”,在工人阶级内部,按政治标准划分干部和工人两种成份,并有一整套的 “档案身份管理制度”来管理,在工人阶级内部形成了干部和工人的结构。这时的干部主要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的管理人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等。这时期的干部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上要高于普通工人,但从整体上看,这时期工人阶级内部各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经济收入差别较小,他们拥有较高的福利待遇,实行终身就业,没有失业的忧虑。总体来说,建国后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工人阶级仍是以产业工人为主体,内部结构较为单一和凝固,大多数成员都是不同程度的无产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由原来 “两阶级一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简单结构开始了不同程度的分化,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

首先,当代中国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发生阶层分化,不同阶层成员之间贫富差距有所拉大。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学者按照以职业和职工对不同资源占有为依据的划分,现今中国社会呈十大阶层结构,自高而低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失业和半失业者阶层。”[1]除了农业劳动者阶层外,当代的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已基本分化到其他九个阶层之中。由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对工人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要求的提高,工人阶级内部各成员介于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差异,一部分工人融入位序较高的阶层,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等。而另一部分工人分化到位序较低的阶层,如城乡失业和半失业者阶层。这部分职工与其他阶层位序较高的职工相比,经济地位较低,不满和失落感情绪超过其他阶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不再拥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终身就业的保障,加上职工职业身份背景、地域经济差异等综合原因,工人内部阶层间贫富差距相比改革开放前有所加大。

其次,农民工的加入,壮大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中国工人阶级的最初形成,大部分来自破产农民。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僵化的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人与农民之间的良性流动。但改革开放后,户籍档案制度和固化的人员分配制度逐步被淡化,社会成员的流动不再受户口身份的限制,职工的流动和分化整合速度加快。一部分农业劳动者开始在城市谋求发展,成为具有双重身份的农民工。

二、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结构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工人阶级一定要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2]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结构变化及其发展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以后,工人阶级内部发生阶层分化。当代中国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种种变化,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工人阶级自身先进性的自我体现过程,它沿着中国道路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前进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1、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工人阶级文化素质的提高,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水平在不断提升,工人阶级知识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人阶级中不断涌现出一大批新兴工人群体,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在机器设备向新的自动化、科技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他们已跃升成为新型知识工人,正向知识化转型,已不完全是靠出卖体力的劳动者,脑力劳动的程度在增加。他们用先进技术和知识文化武装头脑,用实际证明他们是先进生产力代表。

其次,固化的身份制被打破,推动了我国从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转变。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终身就业,人员流动性不强。改革开放后,身份制的解体,打破了我国社会中的制度壁垒,消除了隐性存在的身份障碍,工人阶级各阶层人员对身份依赖程度降低,工人不再拥有所谓的 “铁饭碗”,实行竞争就业,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工作者的积极性。

再次,职工队伍流动性加强,劳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有效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由国家统一配置劳动资源的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工人阶级队伍各个阶层成员的就业自主性增强,社会各阶层人员实现良性流动,劳动资源在市场调解下得到更为优化的调节。这对于生产技术的改进,提高劳动生产率,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有重要推动作用。同时还有效地避免了人力资源浪费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

2、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

首先,工人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之间贫富差距加深,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由于职工职业背景、所处的地域和就业行业的不同,工人阶级内部各阶层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贫富差距。从阶层群体结构上看,管理者阶层职工收入处于上等水平,产业工人群体和知识分子群体处于中间水平,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民工处于较低水平;从行业结构上看,表现为具有高新技术企业的职工收入普遍高于传统企业职工收入;从职业背景上看,表现为国家管理者和企事业单位办事人员的收入高于普通工人;与从地域上看,表现为中国东部地区工人收入总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工人阶级的这种横向工作部门和职业背景以及年龄结构、地区经济差异等方面的差别,必然造成工人阶级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劳动条件、生活方式、文化素质的多层次化发展趋势,以及具体利益的多元化,从而导致工人之间贫富差距拉大。

其次,工人阶级内部的弱势阶层群体由于社会体制变更带来的阵痛,普遍具有失落感,这对我国社会稳定形成巨大挑战。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国内企业的战略性改组以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等原因,工人阶层向下分化到其他位序较低的这部分群体规模较大且处于贫困状态,向更高阶层涌动的资源有限。这其中,一部分包括农民工群体,他们是介乎于农民与市民之间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是具有农村户口身份而长期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是长期居住在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的异地农民。大多数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待遇低,主要是以临时工、季节工、劳务工、小时工等形式在城镇工作,劳动关系不稳定,其人员的社会流动性较大,工作具有不固定性,处于社会的底层。另一部分是城市下岗职工群体,他们大多是从一线劳动岗位下岗,计划经济时的政治待遇所剩无几,多数下岗职工靠政府救济和领取低保维系生活,对社会的不满超过了其他群体。下岗职工群体的出现是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背景下,包括国有和集体企业在内的,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的背景下发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我国国有、集体企业的职工由于企业体制的改革等原因被迫下岗失业,有的失业职工由于年龄、社会职业需求、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要实现下岗再就业面临困难。这部分弱势阶层职工面临的生活困难较多,心里压力很大。对于这部分职工群体需加以积极的引导和制度上的保障,切实维护好他们的基本权益,营造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变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3]中国工人阶级尽管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其内部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但仍然具有坚定的革命性和组织纪律性,仍然是最先进的阶级,它并没有因为其结构的多元化和复杂而动摇其主体性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阶级经历了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大批的农民加入到工人阶级的队伍,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有增强和变大的趋势。一部分国有、集体企业的职工与企业劳动关系从终身所属关系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契约关系,职工不再拥有所谓的终身就业的保障。加之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过程中,一些效率较低的企业在与国内外其他企业竞争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市场的占有份额,造成一部分职工失业。这些种种变化引起了人们对于 “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代表,是我国的领导阶级”的说法产生种种困惑。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首先在制度上保证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经济结构,保证了中国工人阶级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主体地位没有变。在我国社会转型初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出现是在我国为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不少下岗工人失业面临生活上一时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党和政府在 “再就业”方面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再就业。之后,再就业者通过一些政策途径加强自身教育和业务技能又加入到其他的工作环境中。实际上,这个过程是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再就业者职业素质的提高。对于解决失业职工再就业的问题我们需要正视,但这部分群体的出现并不影响工人阶级在我国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目前学界都比较一致的认为,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内涵定义可根据2001年修改的工会法第三条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根据这一解释,所有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劳动者都可划归工人阶级。依此,我们按国家统计局指标解释的单位就业人员,“指在各级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业、事业单位中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的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在岗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中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兼职人员、借用的外单位人员和第二职业者。”以此作为参数指标,截至2009年,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共有77995万人。可见,当代中国工人阶级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虽然在工人阶级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由于职业背景、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原因,发生收入不完全均等的现象,但我们不能依此来否定工人阶级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工人阶级队伍的结构变化,是工人阶级与先进生产力相互结合,紧密发展的产物,反映了社会人员的良性流动,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趋势。工人阶级内部结构表现出来的阶层分化,实质是一种市场竞争力和职业竞争力活跃的表现。职工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增加自身的知识技能,既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工人阶级队伍正在向知识化、科技化方向迈进,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所表现出来的结构变化,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不断演进和发展的。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因其结构变化,一部分工人群体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有所下降的问题,我们需要正视。但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就业能力在加强,整体文化素质在提高,具备科学文化技术技能,拥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复合型、知识型工人正逐渐成为工人阶级队伍的主力军。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因为其内部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7-23.

[2][3]习近平·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诚实劳动开创未来[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4-28/4776294.shtml,2013-04-28.

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Working Class

Wang Shiyuan
(Qiandongnan National Polytechnic,Kaili556000,Guizhou,China)

The different history stages of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the Chinese working class presents different structural changes.In modern times,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hinese working class had been changed greatly,which related to the prosperity and stability as well as built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of our country.The subject status work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will not change however changed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working class.

working class;structural changes;subject status

王德红)

D663.1

A

1673-9507(2014)02-0111-03

2014-02-25

王诗渊 (1985~),男,贵州凯里人,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马列部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阶层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