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6所高校地质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2014-03-24 20:52肖传桃龚文平李强王雪梅陈俊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4年19期
关键词: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

肖传桃,龚文平,李强,王雪梅,陈俊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100)

国内6所高校地质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肖传桃,龚文平,李强,王雪梅,陈俊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100)

在调查国内高校地质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基础上,对2012级以前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成都理工大学与长江大学的地质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学分等情况进行了对比,对比内容大致分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几方面,主要目的是比较各高校地质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在办学理念、宗旨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异同点,进而分析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及优势所在。

地质学专业;课程体系;培养计划;专业课

人才培养方案是各个大学每一个专业的办学灵魂和精髓所在,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其对人才的培养结果相差甚远,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大学办学非常重要[1-4]。

在调查国内高校地质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基础上,对比各自地质学专业的培养计划,总结各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旨在为下一步长江大学地质学专业培养计划的修订提供经验借鉴。在对国内多所高校的地质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调研基础上,分别分析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都理工大学的培养计划,并与长江大学的地质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详细对比❶长江大学教研项目。。

1 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必备课程。

比较国内各高校的公共基础课设置可以发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体育、计算机基础及军事理论是各高校均有开设的课程,且学分基本相当,但形势与政策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北京大学未开设,反映了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和军事理论是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同时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还可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及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并让学生能终身受用。

此外,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都开设了一些着重培养学生自身修养及人文教育的课程。如长江大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艺术和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西北大学的大学语文。该类课程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在中学阶段接触的都比较少,该类课程的开设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个人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及新生研讨课程在着重培养学生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同时还注重学生直接的沟通,可有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交往及表达能力的提升,很值得借鉴。

在注重培养学生个人修养同时,成都理工大学,西北大学及长江大学均开设了有关学生就业规划的课程,让学生明白自己专业以后会有哪些方向和具体工作内容。使学生在刚进入大学就能明白自己的目标,可以让学生未雨绸缪,在以后的学习中清楚的认识自己,分清主次。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各高校均在50个学分左右,约占到总学分要求的三分之一。可见各高校都很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加强及良好人生价值观的培养。

2 学科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

学科基础课和核心课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公共基础课的情况下在本专业学科大类下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程。国内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及主要优势学科的差异制定出了相应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以地质学为例,绝大部分该校开设的学科基础课大致可分为数理化基础课程、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等方面的学科。以上课程均为地质学各分支学科都需重点掌握的课程,而不同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在各学科学分及学时的分布上存在略微差异。由于各高校办学特点的不同,部分院校的必修课可能与其他院校的选修课相类似。

1)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地质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括数理化基础学科、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岩浆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沉积岩与沉积相、构造地质学等,专业核心课除了开设了长江大学特色课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外,还开设了固体矿床学以及找矿勘探地质学,使得本科生未来的就业方向能够面向石油、地矿、煤炭和有色系统。其中,沉积岩与沉积相,地震勘探原理及生产测井原理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是长江大学的优势学科所在。

2)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专业核心课课程设置在所比较的6所高校中是最少的(数理化基础学科、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普通岩石学、构造地质学),但单门课程设置的学分及学时是最多的。可见北京大学注重对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培养,这与北京大学的培养目标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密不可分。

北京大学作为国内一流的综合大学,其优势在于北京大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的地球化学研究所,岩石矿物矿床学研究所,史前生命与环境研究所及大陆动力学与资源工程研究所,这些研究所都侧重于基础科学的研究。故北京大学地质学的优势在于学科多方位发展,注重基础理论试验及研究,专业核心课配置注重基础理论的培养,而更深入的专业学习根据学生的个人方向设置全方位的专业选修课。

3)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的专业核心课的设置注重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主要课程为数理化基础、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岩浆岩石学、变质岩石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基础及地球化学基础。从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来看,南京大学对地质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注重在坚实的地质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开设全方位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平台,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在学科交叉领域进行深入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及学分与该校相类似,但其专业核心课更偏重于固体矿床学和遥感、地信的应用。比较西北大学和该校的课程设置及学分分布可发现,西北大学更加注重对本科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开设的计算机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地质软件应用等多门应用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西北大学培养本科生时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开设软件应用课程直接与以后学生的工作应用挂钩。其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值得我校借鉴的。

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地质学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而且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优势在于其地质学方向学科门类齐全,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其开设的专业核心课包含的学科门类是所对比的6所高校中最为广泛的,在地质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还包含了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其优势就在于多门类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未来的更高水平的研究和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中有更加全面的思路及创新点。

6)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大体上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相似,同时注重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区别在于优势学科的差异。成都理工大学的区域地质调查直接教育学生以后的工作是做什么,怎么做,该方面值得学习借鉴。

3 专业选修课

1)长江大学 长江大学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大致将其分为3个大的方向(石油地质方向、找矿地质方向、工程地质方向)及专业公选课。其中3个大的方向均设置了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其中优势学科石油地质学课程设置较为完备,共有10门有石油勘探开发密切相关的课程。而随着今年长江大学与地矿单位的合作日趋紧密,找矿地质方向现在也逐渐受到重视,而且现在选修找矿地质方向课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而工程地质方向的课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基础的工程原理,使学生可以在学科交叉领域有所启发。专业公选课注重对学生专业英语的培养及计算机的应用。纵观选修课设置可以看出,长江大学注重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同时重视对学生专业英语及计算机的应用。

2)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专业选修课程是所对比的6所高校中最多的,所涵盖的学科范围也是最为广泛的。同时北京大学的专业选修课设置中基础理论的课程偏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身需求选择课程。这与北京大学的培养目标(为有志于进一步学习、深造的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训练)相一致。学科范围广,基础理论学科多有助于本科毕业生以后的深入学习研究。

3)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首先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再根据不同学生的类型设置相应的学分要求。如专业学术类要求的一级学科选修课相应较多,而交叉复合型要求的专业选修课课程较多,就业创业型在减少选修课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增大了很大比例的就业创业课程。南京大学根据不同的方向设置了相应的选修课程。南京大学将理学类方向大致分为地质学-地球化学专业与地层-古生物专业。而这2个专业正是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优势专业方向所在。南京大学提早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流,使得学生可以做到学有所长,为学生在自己领域更深入的学习研究提供有利的基础教育。而且南京大学的分流培养是所对比的6个院校中最为详尽的,该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4)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的专业选修课设置学分相对较少,在专业选修的课程类型方面与长江大学相似,以应用型学科为主,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与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培养。相比长江大学,西北大学的专业选修课学分较少,其优势在于让学生更注重于对本专业又是重点学科(必修课)的学习,而缺点在于相对封闭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本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

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专业选修课学分相对该校也是较少的,其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上大致可以分为基础理论性学科与应用型学科,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石油地质、找矿地质、GIS、沉积学、地层学和微体古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门类。

6)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的培养计划中将专业选修课分为3个大类(地质与资源调查、岩矿鉴定、沉积地质学)供学生进行选择。之后对不同方向的学生进行分流培养,其模式与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相近。

综合比较6所高校的专业选修可设置可以发现,长江大学,南京大学及成都理工大学都在不同程度上对专业选修课的方向进行了划分,为学生选课提供指导思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偏向于基础理论,主要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提供基础保障;长江大学、西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的专业选修课更侧重于应用型课程,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专业选修课则基础理论性学科与应用型学科大致是各占一半。

4 实践课程

笔者将各高校的实践课程大致分为公共实践、课程实践、野外地质实践及论文实践4个大的部分。

1)公共实践 各高校主要集中在社会实践及国防实践2个环节,学分大致在1~3个学分。

2)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部分仅有长江大学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安排有专门学分的课程设计部分,其中长江大学的课程设计学分安排达到5个学分,可见长江大学注重对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培养。

3)野外地质实践 野外地质实践是地质学专业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在野外实践环节的学分设置上从高到低依次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1.5学分)、成都理工大学(18.5学分)、长江大学(13学分)、西北大学(13学分)、南京大学(8学分)、北京大学(4学分)。

野外地质实践环节大致包括基础地质实习、综合地质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长江大学的野外地质实践部分的学分虽不是最高的,但包含的范围是最为全面的,安排也较为合理,其中普通地质实习安排在北戴河地质实习基地,在熟悉基本野外地质方法的同时对华北板块的地层及地质发展史进行学习,综合地质测量安排在松滋刘家场,在学习地质测量方法的同时对扬子板块的地层及地质发展史进行学习。而生产实习(油气田地下地质实习和矿山地质实习)分别安排在重庆及江汉油田的相应单位,更多的是直接进入工作现场进行生产实习。对比各高校的野外地质实践环节可以发现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北大学及成都理工大学均非常注重学生野外工作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北京大学及南京大学则更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

4)论文实践 论文实践环节,学年论文是西北大学所独有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论文写作水平的培养。毕业设计是所有本科毕业生都必须学习的环节,在对比的6所高校中,相对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西北大学及成都理工大学的学分设置最高。

5 结论

1)北京大学地质学的优势在于学科的多方位发展,注重基础理论的教育,设置了全方位的专业选修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理论基础。

2)南京大学注重在扎实的地质学基础的前提下开设全方位的选修课,在三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并设置相应的学分要求,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平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3)西北大学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全方位的专业选修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理论基础。

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成都理工大学有点类似,优势在于既注重加强基础理论的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区别在于优势学科的差异。

5)长江大学则兼顾油气、地矿基本理论,注重实践能力,提供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

[1]李亚萍,金佩华.我国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江苏高教,2003(5):103-105.

[2]刘红梅,张晓松.21世纪初高教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原则探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5):589-590.

[3]孙德明,刘立红,肖鹏,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3-14.

[4]张文皎.教育国际化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与职业,2006(26):20-22.

[编辑]辛长静

N4

A

1673-1409(2014)19-0102-04

2013-11-22

肖传桃(1965-),男,博士,教授,现主要从事勘探地层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
谆谆教导 殷殷期望——南京大学师生热议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 第38卷 2021年 总目次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征稿简则
不寻常的“石头”——探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The Analysis of The Bluest Ey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ntz Fanon’s Post-colonialism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向地球深部透视——记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徐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