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现实境遇和发展路径探索

2014-03-25 06:36刘莉颜涛
关键词:社会科学医学教育人文精神

刘莉颜涛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在当今这个以生命科学为中心的时代尤为突出。以前的生物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重视诊疗技术及过程;现代医学正从原来纯生物模式逐渐转变为“人本模式”,注重群体,主动参与。足以见得现代医学的本质就是关注人,更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关切、维护并追求个体的命运与价值,这是人类的一种正常的自我关怀,重点在于通过塑造和肯定进行理想人格的全面培养。人文精神与医学是相通的,它是医学的主体所在,应把人文精神放到医学教育中去,应将二者优秀的文化结晶置入医学生品质与素质发展中,从而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然而受以往的生物学模式影响,在中医药院校的教学领域中也普遍存在“重”治病、“轻”治人,“重”生物属性、“轻”社会属性,“重”医学知识传播、“轻”人文精神等现象。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医学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医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效果也着实令人堪忧。因此,如何通过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医学教学,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素养,是我国中医药院校都面临着的一个深刻而严峻的挑战。

一、中医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医学教育相对落后的现状

1.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先天不足

受中医药院校的现行招生及医学院校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一方面,我国医学生的主要来源是理科生,在入学前的教育中,学生们很容易轻视人文社科这一方面的学习,使得大部分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够高,如历史文化较为欠缺,知识面不够广,政治敏感性不强,历史责任感较为缺乏。另一方面,由于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专业素质教育,学生缺乏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医学教育引导,导致其人文知识单一,无法与现代的医学知识实现很好的契合。

2.中医院校以往的教育理念忽视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目前,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模式仍然作为我们国家很多中医药院校医学教育理念的基础,建立的医学课程体系是以生物医学类课程为主,医学人文课程开设门数少,课时量也少,人文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比例失调。大部分学生专业课程繁重而时间紧迫,更不用说选修人文课程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

另外,中医药院校普遍更多关注先进诊疗技术的培训,比如临床医师更加关注实验室或影像室的检查结果却忽视了病人的陈述;更加注重病人的生理问题却忽略了病人的情感问题;更加重视药物治疗而轻视心理疗法。这样的诊疗方式使得医患沟通不畅,“望、触、叩、听”几成传说,“技术至善论”充斥医学界。离开了人,医学失去了本源;离开了人文关怀,医学就失去了魂,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对生命缺乏敬畏、对病人缺少关怀,很难满足“以人为本”的现代医学人才的培养需求。

3.在人文学科教学中,课程实效性较差

目前,我们国家中医药院校的人文学科课程很少,大多只有教育部要求的一些政治思想教育课,如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以及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展现方式单一,人文师资处境尴尬,如部分学文教师医学知识薄弱,学医教师人文知识欠缺,教学方式常为灌输式,偏重于记忆知识,难以联系医学实践进行讲解,未充分关注医学生人文精神的体验、内化和具体行为表现,因此学生兴味索然,缺乏参与性、实践性,故而人文学科课程教学实效性差强人意也属意料之中。

二、重视人文医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医学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医学教育会议提出“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我国教育部在《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中明确指出:“学校要得到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他自然学科的学术支持,重视并制定专门政策,鼓励其他学科支持中医学科的发展”。并要求中医药院校在其教学计划中要保证开设“与中医学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比例应当适合中医学科的发展、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卫生保健需求。”

善待、关爱、敬畏生命是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具体而言则是为对个体命运的关切、对个体尊严的维护、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人本医疗”应该成为医务工作者技术实践、职业活动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因其不仅能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及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同时也促使他们更关心、尊重患者,使得患者就诊的安全感与信任感增强,并使医患关系得到改善,从而为提高医疗效果奠定基础。

所以,加强人文医学和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提高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人文精神必须成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人文医学和哲学社会学科的教育是现代中医药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提到的七种核心能力中,四项皆与人文素质相关,足见哲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医学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医学生救死扶伤只是基本,患者的生存质量、患者拥有的权利、患者对死亡采取的态度及患者活着的尊严等问题更为重要,这也是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所以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医学疾病知识、诊疗技术,还须要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素养,以此能更多地关注患者的思想、情感等。医学教育中,培养专业知识技能和科学精神是基础,培养人文素质与健全人格是升华,通过这两个“培养”才能促进人格健全、知识广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成长。

3.加强人文医学和哲学社会学科教育是适应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俨然成为21世纪的主流医学模式,传统的生物学模式一去不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提出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即要求医生诊断与治疗应建立在新的医学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从生物-心理-社会各方面综合观察分析健康人群、病人和疾病,从而进一步促进医学社会化发展。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生物学模式,将“病”和“人”割裂开来,更侧重于人的生物属性,轻视患者的客观感受,“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文精神及关怀都没有体现出来。医学科学融入更多人文科学与心理学,使得其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补充,是医学社会化的体现。教导、培养未来的医生不仅要重视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还要重视危害人类健康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不仅要重视患者个体,还要重视人类健康和社会利益,应把对社会负责作为医师道德的重要标准,这是现代医学必须遵循的发展趋势。

三、实现中医药院校人文医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的发展途径

中医药院校人文医学教育和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与普通的专业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同,重点是习惯性与持续性教育,学生自己感悟和领会将是教育的重点,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医学教育理解为只是在医学课程表里增加几门人文课程。因此学校可以把传授实践技能和科学知识与传递人类伦理道德规范和文化价值观念有机结合起来,培养既具有明确生活目标、高尚审美情趣又掌握医学知识的医护人员,从而达到提升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使人文精神完善的目的。

1.加强医学课程与人文教育课程的融合

在国外,一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在实践中,将人文社会科学渗透在医学教育中,其基本医学课程包括社会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医学等三部分,其中心理学、社会医学、社会学理论、伦理学、医学法律学、行为医学等被列为学校医学学科课程体系的必修课,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我国中医药院校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改变原有课程的结构,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在教材中体现人文精神,并且加强医学史、心理学、医学与哲学、社会学、管理学、美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面向未来,培养新型的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2.促进人文素质教育与德育教学的融合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保证,而“两课”教学则是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的主干道。在人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世界中,德育“两课”无法涵盖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文化遗产,所以中医药院校加强医学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提供读书目录、课程选修、举办人文讲座、电视和网络等形式,加大学生的知性训练,以此潜移默化地提升其人文素质。因此,促进文化素质教育与德育“两课”教学的融合,是实现中医药院校人文社科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加强人文精神实践环节的形成

在中医药院校素质教育中,人文社科文化教育不能只拘泥于课堂教学,还应拓宽至实践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会深化课堂教学,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把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既奉献了爱心,又锻炼了能力,这能让医学生逐渐养成“以人为本”的医疗意识,社会担当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最终实现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4.加强培养医学生医疗人文情怀

目前的医患关系比较复杂。医疗行业如以患者为本,在医患行为中体现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则可极大程度地缓和医患紧张关系。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领导下,医生在临床教学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们行动和思想之楷模,使之人文情怀得以逐渐塑造。

综上,当前中医药院校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医学教育是有必要性的。我们可以通过改革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将人文教育融入到医学教育中去,改进现有不成熟的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师生关系,重视人文精神在实践环节的培养,使得人文科学与医学可以很好地融为一体,进而发挥现代医学人文社科教育的导向与价值作用,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型高级医学人才。

[1] 郭建新.医患关系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4):51-52.

[2] 崔瀚文,等.清华需走出“半人时代”[J].社会观察,2011(4):48-49.

[3] 黄丽萍,等.医学人文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生的基石[J].华西医学,2010(5):984 -985.

[4] 刘玉莲,等.卫生事业管理学教学融入医学伦理教育的尝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1):76 -78.

[5] 刘志红.医学生就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策略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69 -70.

[6] 韦波.医学人文教育亟待加强[N].光明日报,2010-07-11.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医学教育人文精神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