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对外汉语教学的地域文化优势及运用

2014-03-25 06:36
关键词:四川汉语教材

郭 宏

(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3)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在取得了令人瞩目成就的同时,新形势为这一学科更科学更完善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广阔的开拓空间。“重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域性’特征,进而做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对这个年轻的学科有着积极的意义。”[1]凸显地域性特征,越来越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业界许多热爱这一事业的同仁们共同思考并力图推进的课题。

将地域文化教学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不少从事这一研究的学者也多有论述,笔者在这里不一一引述。对于汉语文化教学,早在1989年赵贤洲先生就提出了“文化导入说”[2]。之后又有陈光磊(1992年)、董树人(1995年)、魏春木和卞觉非(1992年)、吕必松(1992年)、张占一(1990年)等学者分别从文化功能、语言本位、跨文化交际,甚至教材编写等角度,对汉语文化教学所应遵循的原则、范围、方法进行了梳理和论证。这其中虽还存在一些争议和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但“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入和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3]已是业界的共识。这其中,张占一先生提出并论证了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的概念,详实而明确地界定了两者之间的范围和其中的必然联系。虽然有学者对张先生的分类法提出了质疑,但笔者认为,“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培养出来的人在进行交际时,那些不会对某词、某句的理解和使用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背景知识。双方或一方不会因为缺乏这种文化知识背景而产生误解。”[4]的知识文化,正切合了笔者所要表述的地域文化的慨念。

四川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推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地域之一,在三十多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培养了来自世界各大洲的成千上万的外国留学生。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四川自古以来就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现在以至将来,四川必将是海外留学生们向往并汇聚之地。重视并加强四川对外汉语教学的地域文化研究,并将地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四川地域文化的优势和特点

1.历史沿革中铸就的独特蜀文明

四川的古蜀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区系文化,是在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时代所形成的比肩于长江、黄河两个流域文明的古蜀文明。这里曾有着古蜀时期延续达九代的繁荣的开明王朝时期;有着秦汉政治经济作用下新生的以汉文化为主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并不断演变发展的蜀文明。是农业发达、手工业兴盛、文化繁荣的地域。

古蜀先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劳创造出了博大而奇绝的蜀文明,留下了被誉为“世界九大奇迹”的三星堆、金沙空前绝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留下了都江堰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而纵贯西南诸地,悬附于悬崖绝壁之上,直达身毒(今印度)的“西南丝绸之路”,更是打通了通往外界的桥梁,将中原文化、世界文明连接起来,造就出了四川盆地的万业兴盛。这里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打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井临邛“火井”;这里有着世界上最早的锦绣丝织品“蜀锦”,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的雕版印刷术;这里还有中国最早的由蜀郡太守文翁创建的地方官办学堂“文翁石室”。茶的出现和茶文化的诞生,更是将蜀文化传向世界,影响至今。几千年的历史沿革,四川以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枚不胜举。三星堆、武侯祠、杜甫草堂、望丛祠、蜀王永陵、剑门古道、三苏祠、峨眉山、乐山大佛、鹤鸣山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古迹以及潜藏于内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与现今日益兴旺发达的物质文明交相辉映,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文化泉源。

2.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丰富人文风情

地处中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的四川,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及丰富绚烂的人文景致。四川地跨青藏、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和秦岭,地势由西向东逐阶倾斜,正好处于中国西南交汇,南北过度的走廊地带。数千年的沧桑变迁,更是吸纳并揉和了东西南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

天下山水之胜在蜀。四川的自然风光多姿而奇美,是拥有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最多的省份。人间仙境九寨沟、梦幻黄龙、秀丽峨眉山、幽静青城山、多姿贡嘎山、雪山之女四姑娘山;还有自然造化的蜀南竹海、神奇“香格里拉”、风情桃坪羌寨、海螺沟的冰川、塔公草原的遍地野花......锦绣名胜,数不胜数。如此迷人的自然风光,滋养着五十二个民族,孕育出了丰富多姿的民族风情,积淀下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这里有着民族风情浓厚的川藏情韵,传唱久远的《康定情歌》留给世人无尽遐想;羌民族古老的碉楼耸立在雪山之巅,见证着这个远古西羌风雨历程的涅槃;大凉山的彝族火把节、泸沽湖的摩梭风情,都在延续着古老而多姿的民族文化,并向世人展示着古老与现代的交融,自然与文明相长的质朴之美。取之不尽,回味悠长。

3.传统风物中蕴含的深厚地域文化色彩

“巴蜀亦沃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四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自古以农为本,物产丰富,人杰地灵,造就了蜀地万业兴盛。“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四川是茶的故乡,是进行茶叶贸易最早的地方,也是茶文化的起源地。而中国人饮茶的习俗正是始于蜀,且代代相传,风靡天下,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茶文化更是四川传统习俗最直接的表现。“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川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风格早已享誉世界。四川又是酒文化的发祥地,湿润的气候,深厚的文化底蕴酝酿出了中国八大名酒中的“六朵金花”——五粮液、剑南春、郎酒、泸州老窖、全兴大曲、沱牌曲酒。因此而衍生出的川酒文化更是浸映出了蜀人热情而执着的性情。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四川地方戏剧“川剧”,更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变脸、吐火、踢慧眼等艺术形式,令人叫绝。四川是著名的桑蚕之乡,成都“锦官城”的名由,就很好地证明了古代蜀地丝绸纺织业的繁荣兴盛,而西南丝绸之路更是以丝绸为媒介,打开了东西方联系的通道,让世界认识了中华文明。漆器、瓷胎竹编、竹根雕、银丝制器等是驰名中外的四川传统工艺,更是蜀人勤劳智慧的体现。所有这些浸透着浓厚四川风味的民俗文化,是四川地域文化的经典而典型的代表。

4.不断包容变革中铸就的新的蜀文化

四川多文化的交融,不仅让物质文明空前发达,而且造就和吸纳了各方人才,使四川人才荟萃,英才辈出。“文翁治蜀文教敷,爱产杨雄与相如。诗人从此蜀中多,唐有李白宋有苏。”蜀中才子郭沫若的名篇《蜀道奇》,即是对“天下诗人皆入蜀”的最好写照。到了近现代,更有巴金、李劼人、郭沫若等文学家留名史册。古有三国军事家政治家的诸葛亮,今有中华民族的开国元勋朱德、陈毅、聂荣臻,更有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他们的英名和功绩永世流芳。四川的包容、吸收、创新、进取,引来了人才,引来了文化,“湖广填四川”更是丰富了蜀文化。两千多年来,这种集各地精华而融汇交融的文化,丰富和铸就了四川所特有的地域文化。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腾飞,为四川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四川在这一机遇中不断进取,不断发展。过去的四川人为求发展而走出去,如今,这个曾经的劳务输出大省,却让更多的人留在了这片土地上。不仅如此,更多的人才更是来到了蜀地,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为这个西部经济发展的领跑者添着瓦加着砖。而世界经济五百强中的243家落户蜀中,更是让四川这一内陆省份不仅走在了中国西部发展的最前沿,而且让这个曾经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省份,从这里开始将蜀地文明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开始了新的蜀文化的崛起。

“一个地域性群体领先于其他地域性群体,一定有着它独有的精神特质。”[5]四川正是拥有了她所特有的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才让其较之于其他地域有了更大的优势。科学合理地运用这一资源,必将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凸显地域特色创出新路。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四川地域文化资源

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四川地域文化资源,这就涉及到很多方面。地域文化教学更多的应是以知识文化教学的形态呈现,也就是说以教学文化知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的灌输。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必须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及教学实践上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让每一个来四川学习的留学生能学好汉语,了解中华文化,了解四川的地域文化。

1.课程设置

开设能充分体现地域特色的专题文化课程或讲座,将其纳入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分制当中,让学生在系统而规范的学习中,认识和了解到原汁原味的四川地域文化,并对中华文化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此前的四川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为此就开设有四川方言、四川少数民族文化、高级视听等体现四川地域特色的选修课,还有不定期的专题课如茶文化讲座、川剧欣赏、蜀锦绣体验、参观民俗古镇等。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规范学习中,不仅仅了解到的是四川的地域文化,而且对他们整体的知识文化的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王文虎先生1997年就针对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提出了在中国文化课和专题课中开设三国演义与三国旅游文化、四川少数民族、川剧研究等体现地方特色的课程。认为“文化课和专题课是知识教学课,主要介绍中国文化、中国地方文化,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主要目的,使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成为既懂汉语又懂某一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并为进一步深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6]一般说来,这样的“知识文化”教学放在中高级阶段应是比较合适的。对此王文虎先生也提到“三、四年级在继续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加强中国文化、中国国情及地方文化的教学。”[7]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汉语言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又具备了一定的汉语知识,对汉文化的接受和理解也变得比较容易,这其中还有那些希望通过学好汉语,在中国生活和工作的外籍人员。他们都迫切希望了解更多他们每天生活和面对的环境,盼望更快地融入到这一充满独特文化的地域中。因此,开设地域文化课程,加大地域文化在“知识文化”课程结构体系中的比例,有效培养留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2.教材编写

赵贤州先生在《建国以来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报告》中对汉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四原则,即针对性、实践性、趣味性和科学性[8]。王文虎先生认为“主干课、必修课、重要选修课须有全国统编的通用教材。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课和专题课由各地各校自编。通用教材为主体,地方自编教材为辅助,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有机的教材体系。”[9]赵金铭先生也提到要编写“带地域性的乡土汉语教材”[10]。因此,有针对性地科学地编写地域文化教材,势在必行。

地域性教材的编写既要注意其语用价值,更要体现其文化意义。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强化和巩固汉语知识,而且能通过丰富多姿的文化信息了解和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质,从而对中华文化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就目前汉语教学而言,通用教材仍多是以北方语境为场景、北方文化为主线,完整系统的能与通用教材配套的又能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专用教材比较有限。现已知的如《秦淮人家——中高级汉语视听教程》、《汉语修学游》、《快速学会广东话》、《中国欢迎你》系列教材等。其特征是“地域性”比较明晰,也注重突显了语言教学的特性,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作为地域文化的教材,其针对性和实践性都是明显的。

至于怎样完善四川地域文化教材,也还在初步的试行阶段。如何充分利用四川地域文化的优势编写地域教材,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在这方面,四川的学者们虽做了不少努力,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研究和提高的地方。编写地域性教材,我们设想可以是系列式的,即有针对性地将诸如古蜀历史、民俗文化、民间习俗、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等分类编辑成册,将之作为学生的文化选修课程的教材使用。可以是整体性的,即将四川的蜀文化整体而全方位的编辑成汉语教程,作为学生系统而比较全面地了解蜀文化的专业教材。而为了让教材更形象更生动,可配以影像、图片,甚至实物,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可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文化景物,体验文化场景,加深文化习得。

笔者跟两位老师最近合作编写了一套汉语高级视听教材,在这一点上就做了积极的尝试。这是根据七级大型史料纪录片《天府的记忆》编写的,目前正处于试用阶段的汉语视听教程。大型纪录片《天府的记忆》在内容上,上溯五千年前的蜀国由盛到衰,下至由湖广填四川到今天蜀地的再次崛起,最终发展为中国西部的翘楚,全面而详实地展现了四川的发展历程,是学生全方位了解四川及蜀文化的一部佳作。作为对外汉语的视听教材,我们充分利用和发挥了《天府的记忆》注重的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真实鲜活的画面、厚重又详实的讲解,语言又是以标准的汉语为主,其中又穿插了方言官话的讲述,少了在词汇上的过多纠缠,而又不失地域风味,这就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枯燥乏味。同时作为汉语视听教材,我们又加进了了生词、词语例释、注解和练习。练习从初步试听理解、分段试听理解到完整视听理解,逐步考查学生从对最初的片段理解,到逐段的消化至最后的完全看懂、听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及文化内涵的理解。每课结束后的课后练习,又让学生复习了词语,巩固了课堂所学内容。编写这样的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就找到了与他们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契合点,从而激发他们对四川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

3.教学实践

第一,自然习得。蜀地的自然环境丰饶美丽,人文风情物态多样,多民族聚集于此,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众多的实景实物,是汉语与地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的最佳语境。去川南感受中国井盐的发祥地,探秘泸沽湖边摩梭母系社会的密码;去川北攀越三国文化的剑门蜀道,见证那悬挂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古栈道,还有那藏羌走廊的人文传奇;去川西寻觅茶马古道,领略康巴藏民族的粗犷而风情万千的藏文化;去川东寻找巴蜀文化的襟连。把这些作为学生的语言实习基地,并作为常态的教学实践,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置身在名胜古迹中,不仅仅只是在游山玩水,他们体验和感受到的是蜀地深厚的文化基因,寓教于乐中习得中华文化。

第二,社会实践。语言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所以,在语言教学中必须着眼于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实践,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11]也就是说:实践,在汉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即是让学生依据要求,直接参与到现实场景中,运用汉语,完成交际任务。既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得到及时的复习和巩固,又在实践中加深对地域文化的体验和了解。笔者曾为学生设计了一套汉语地域文化社会实践的项目表。该项目紧密结合教材,选取的是与学生所处环境息息相关的,包含了蜀地文化元素的语言实践任务。项目以30个主题任务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深入到周边社会环境中,直接与中国人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现实的四川的社会环境,打交道的是生活在这一地域当中的实实在在的人和事,直接接触到的是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通过这样的任务形式,让学生真切体验到的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但又是不太熟悉的语境,接触到的是货真价实的蜀地文化,学习到的是不完全来源于课堂,但又是课堂习得的中国文化的延伸。让学生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习得汉语,并真实地了解四川的地域文化。

[1] 沈荭.汉语国际推广的地域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09(2):114-118.

[2] 赵贤洲.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略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76-83.

[3] 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103-108.

[4] 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15-32.

[5] 袁庭栋.天府的记忆第一集——人造天府[CD].CCTV-4,2008.

[6][7][9] 王文虎.外国留学生本科汉语专业设置方案的构想[C].四川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对外汉语教学论丛(第一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8] 赵贤州.建国以来对外汉语教材研究报告[C].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年

[10]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材创新略论[J].世界汉语教学,1997(2):124-132

[11] 吕必松.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C].对外汉语教学探索论文集.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四川汉语教材
A gift I treasure
学汉语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四川:不只辣,还很甜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