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苗族聚居区20种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报告*

2014-03-26 12:06王仕宝晏晏继红郭晓华张党生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性味主治药用植物

王仕宝,晏晏继红,郭晓华,张党生,向 仪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中医中药

汉中苗族聚居区20种药用植物资源调查报告*

王仕宝,晏晏继红,郭晓华,张党生,向 仪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汉中;苗族聚居区;药用植物;资源

汉中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汉中市东南隅,大巴山西部,米仓山东段,被誉为陕西省“南大门”;最高点-巴山主峰箭杆山海拔2534米,最低点-巴庙镇烂柴沟沟口海拔416米,垂直高差2118米;镇巴县属北亚热带,东南季风湿润区,大陆性较强,气温年差较大;区域面积3437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境内有汉族、苗族、回族、维吾尔族、壮族等民族居民,总人口28万[1];镇巴为西北最大的苗族聚居区,苗族主要分布在镇巴青水乡,人口约300多人;本地区地大物博,药用植物资源储量较大。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苗民从贵州遵义逃荒到该县青水乡、仁和乡生活[2]。经过几次迁移,目前苗民主要定居在青水乡大楮村一带生活。该区域海拔较高,高寒偏僻,苗民生活艰苦,世代以采药及耕种为生。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聚居区的迁移、资源的破坏和民族的同化,该地区民族用药历史和习惯面临消失。2013-2014年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药用植物调查课题组3次深入实地,对本地区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前期调查。初步整理了45科82种药用植物种类,本文仅对采集调查的其中20种药用植物作先期介绍。

1 调查方法

组成药用植物调查课题组,制定调查方案,实地考察走访,进行植物标本采集和鉴定,记录调查结果。

2 20种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情况,发现一些较为珍贵的药用植物处于濒临灭绝状态,还有部分药用植物在民间具有老药新用的情况,有些在当地居民使用中具有独特用法和药用部位。

2.1 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 为苦苣苔科草本植物,中药名为石吊兰、石泽兰,别名岩豇豆,石豇豆。在苗药中称锐阿都偏(reib ghad ndud bleat)[3]。药用全草,味苦性平。具有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祛瘀通经。主治风湿痹痛、咳喘痰多、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菌痢疳疾等症。石吊兰的研究进展表明[4]:化学成分较多,有黄酮类、挥发油、植物甾醇类、三萜皂苷类等。药理作用广泛,在抗结核杆菌、抗炎抗肝毒、降压、清除自由基、抗肿瘤等多个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当地把石吊兰与杜仲一起煎服,可治疗腰痛;石吊兰水煎液兑酒服,同时捣烂外用敷伤处,治疗跌打损伤,疗效较好。分布于800-1000米左右的山地沟谷、阴面石崖上,资源较少。当地8-10月份采收,晒干备用。同属珊瑚苣苔也可药用,药效同上。

2.2 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 为蓼科草本植物,中药名为金荞麦、荞当归,别名荞麦三七、荞麦七等,当地称作野荞麦。药用根茎,性味微苦、凉,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治肺痈、肺热咳喘、咽喉肿痛、痢疾、肝炎、消化不良、乳汁不足、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等症。金荞麦水煎液可治疗急性乳腺炎,与红糖合用可治疗痛经;金荞麦的鲜根茎捣烂外敷,可治疗毒蛇咬伤;根泡水喝,可用于消炎;与矮地茶、透骨消、牛膝等合用可治疗慢性肝炎。本植物分布于低山区的林缘,沟边阴湿处,资源较少。

2.3 刺梨 (Rosa roxbunghii) 为蔷薇科木本植物,中药名为刺梨子,当地称作木梨子。药用其根,性味酸涩,有消食健脾、收敛止泻的功效。主治食积腹胀、痢疾肠炎、盗汗遗精、月经过多、痔疮出血等症。刺梨与泡沙参、黄花、三白草根、棕炭、当归、白芍、侧柏等合用治疗月经和白带过多;与槐花、苍耳子、金银花、红糖合用可治疗痔疮;与红糖煎服,治疗食积腹胀,疗效显著。当地村民反映刺梨根炖猪蹄可治疗产妇乳汁不足。分布于1300米以下的山沟河边,路旁或地埂上,资源丰富。秋季挖根,晒干备用或鲜用。刺梨果实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可称维C之王。当地人采集果实,鲜用或晒干后泡水喝,能提神止渴。刺梨果实资源丰富。

2.4 省沽油(Staphylea bumalda) 为省沽油科木本植物,别名水条。药用果实或根,其根性味涩、苦、凉,有活血消肿功能。主治产后淤血、跌打损伤、腰酸腿疼。果实水煎服可治干咳。当地村民采其嫩叶及花蕊加工成树花菜,用于炖腊肉,味道鲜美,常食用能降血脂,有益肝补肾、防癌健身作用。生于1000米左右的山坡路边或溪谷两旁灌木丛中,有较多资源。

2.5 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为百合科草本植物,中药名重楼,别名灯台七。药用其根状茎,性苦、微寒,清热解毒、镇静止痛。主治咽喉肿痛、小儿惊风、毒蛇咬伤等。重楼捣碎后敷伤口,用于治疗毒蛇咬伤,疗效较好。夏秋采挖,去须根,洗净切片晒干备用。生长于林下阴湿处,资源甚少。

2.6 白芨(Bletilla striata) 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药名白芨,别名鸡头参。药用其块茎,性味苦涩,微寒,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功效。主治肺结核、外伤出血、尿血之证。秋冬采收,挖茎晾干,撞皮切片备用。生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下或草丛中,资源甚少。

2.7 卫矛(Euonymus alatus) 为卫矛科木本植物,又叫鬼箭羽、鬼箭、四面锋、见肿消,药用翅状枝条或翅状附属物。性味苦、辛、寒,有破血通经,解毒消肿、杀虫的功效。主治产后血晕,闭经、淤血腹痛等证,也可用于烫火伤、毒蛇咬伤或虫咬等。生于海拔800米左右的林中或灌木丛中,资源较多。

2.8 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 为唇形科草本植物,别名益母蒿、益母艾,药用全草。性味苦、辛、微寒,有调经活血、消肿利尿功效。主治月经不调,闭经、淤血腹痛、小便不利;外用治疮疡肿毒等。当地村民用益母草水煎剂加红糖口服,治疗妇女通经,效果显著;地上部分晒干泡水喝,有消炎利尿作用。夏秋开花时,割取地上全草,晒干备用。在河滩草丛、山野林木中均有分布,资源甚多。

2.9 野百合(Lilium brownii)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药百合,药用鳞茎。性味微苦、平,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功效。主治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鳞茎也可食用,还可以提取淀粉。秋季采收,洗净,鳞片开水烫或蒸5-10分钟,清水洗去粘液,摊晒至干。生于山坡石缝中,资源较多。

2.10 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为木兰科藤本植物,别名西五味子,药用果实。性味酸、温,有补肾养心、收敛固涩功效。主治体虚多汗,虚烦失眠等证。当地村民用五味子泡酒,口服可以治疗神经衰弱。根皮可以治疗关节炎。秋季采收果实,摊晒至干。生于900米左右的山坡上或灌木丛中,资源较多。

2.11 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为人工种植,别名将军、马蹄黄等,药用根。性味苦、寒,有泻实热、下积滞、行淤解毒功效。主治实热便秘、积滞腹痛等证。与火麻仁合用治便秘;大黄用酒精浸泡,其药液用棉签蘸取可治疗牙痛;水煎液可以洗眼,治疗目赤肿痛。冬季采收,用绳子串起,挂在房檐下干燥。生于1000米左右的山沟中,资源较多。同属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在本地区也有分布。

2.12 假豪猪刺(Berberis soulieana) 为小檗科木本植物,中药名三颗针,药用根或茎皮。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主治痢疾肠炎、湿热黄疸、眼睛肿痛等证。与马齿苋、野菊花合用治疗口腔炎。生于800-1500米左右的山沟林中,资源较多。同属植物在本地区也有分布,疗效同假豪猪刺。

2.13 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 为木通科木本植物,中药名八月瓜,别名八月札,药用果实。性味苦、涩、辛、温,有疏肝益肾、健脾和胃功效;主治胸肋疼痛、肝肾气痛、咳嗽多痰、消化不良等证;八月成熟果实可食用。晒干的果实可治疗胎动不安、子宫脱垂、睾丸肿痛和疝气。另外,根和藤都也可以作为药用。生于600-1200米左右的山坡上和灌木丛中,有资源。

2.14 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为蓼科草本植物,别名蛇见退、蛇倒退,药用全草。性味酸、凉,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祛风止痒。主治肠炎痢疾、肾炎水肿、上呼吸道感染等证。鲜草适量,洗净捣烂外敷可治疗毒蛇咬伤;与千里光药材合用水煎可治疗痔疮。生于800米左右山坡草地、路旁和灌木丛中,资源较多。

2.15 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为伞形科草本植物,中药名柴胡,药用根。性苦、微寒,有解表和里、疏肝解郁。主治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证。村民秋季采挖根或全草,晒干备用,可治疗感冒发热、胆囊炎、月经不调等。生于路旁和林下,资源较多。

2.16 荚蒾(Viburnum dilatatum) 为忍冬科木本植物,别名苦柴子,药用根。性味辛、涩、微寒,有清热解毒、祛瘀消肿。主治淋巴结肿大、跌打损伤。水煎液可治疗小儿疳积。生于1200米左右的山坡和灌木林中,资源甚多。

2.17 阔叶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 为小檗科木本植物,别名十大功劳、老鼠刺、刺黄柏等,药用根。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功效。主治肠炎痢疾、肝炎肺炎、咽喉肿痛等证。叶子水煎液可治疗肺结核感冒;水煎液洗眼睛,可治疗结膜炎等。生于900米左右的山坡林中,资源较多。

2.18 枸骨(Ilex cornuta) 为冬青科木本植物,别名猫儿刺、老鼠刺等,药用根。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功效。主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等证。叶子和果实也可药用,树叶可泡茶喝,有养阴清热、补益肝肾作用。生于1000米左右的山谷或林下,资源较多。当地村民对该药材和十大功劳有混用的情况发生,不能区分对待。

2.19 鸡屎藤(Paederia scandens) 为茜草科草本植物,药用茎藤。性味甘、酸、平,有祛风活血、止痛解毒、消食导滞功效。主治风湿疼痛,腹泻痢疾等证。水煎液可治疗食积腹泻,疗效较好。路边林旁和灌木丛中均有分布,资源较多。

2.20 卷叶黄精(Polygonatum cirrhifolium) 为百合科多年草本植物,中药名老虎姜,别名算盘七,药用根茎。性味甘、辛、平,有润肺养阴、健脾益气、祛痰止血、消肿解毒功效。主治虚痨咳嗽,产后体虚、盗汗、遗精、外伤出血等证。村民用于煮肉或泡药酒喝,可治疗体倦乏力,精血不足,另外民间也用于糖尿病的治疗。生于高山林缘,资源较多。

3 总结及建议

苗族聚居区野生草药正在逐年减少, 比如珍贵药材重楼、白芨、卷叶黄精、吊石苣苔四种野生药材资源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状态,主要原因为药农的过度采挖。另外,由于刺梨养价值较高,且资源丰富,所以可以进行保健食品等价值开发。

根据本次调查情况和分析,提出如下建议:⑴每年对镇巴地区药材资源情况开展可开采量及实际应用量开展系统调查,为本地区药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⑵建立苗族聚居区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机制,划分一定范围的生态保护区,加强对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对已经遭受破坏或正在发生衰退的生态系统,进行减轻环境压力和恢复工作。⑶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森林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法规,同时制定较为完善的民族医药保护法规,从源头上防止药材过度采挖,同时开展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教育,努力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主动行使保护行为。

[1]镇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镇巴县志[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325.

[2]西乡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西乡县志[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286.

[3]邱德文.中华本草苗药卷彩色图谱[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248.

[4]王仕宝,晏继红,郭晓华,等.苗药石吊兰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4,29(5):550-552.

R931.2

A

1004-6879(2014)06-0496-03

* 汉中市科技局2012年科研项目(校-企 201213)

2014-08-12)

猜你喜欢
性味主治药用植物
CRISPR/Cas9技术在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和展望
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团队
药用植物资源与育种团队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方剂药性量化研究现状及展望
寻找家里的药用植物
经方中芍药的运用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主治医的中国梦
浅析经方中厚朴的主治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