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冯至《十四行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14-03-26 23:12
关键词:冯至论者诗作

夏 强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文法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版本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决定学术研究的学术品格。富有“否定”精神的冯至喜欢修改诗作,曾夫子自道修改原委:部分语言拖沓、不必要的外国字、个别悲观诗句和某些过头的话[1]。回顾二十世纪《十四行集》研究,可以概括为一个微澜、低潮和高潮的历程。诗集于1942年在桂林明日社出版,不久就被朱自清断语为新诗进入“中年”的标示,跻身中国新诗史叙述序列。虽然废名、李广田、唐湜和袁可嘉等“京派”学者的评论是《十四行集》研究的权威论断,但在强调文学直接介入生活的战争语境里,只能是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微澜。解放后至新时期,几乎没有探讨《十四行集》的文化空间和学术空间,诗集也就湮没无闻。到新时期,学界涌现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正名”的文艺思潮,《十四行集》的研究在文学史定位、主题思想、艺术特征与影响研究多项度展开,以陆耀东、周棉、张宽、孙玉石、蓝棣之、解志熙、王泽龙等学者的专著或论文为代表,新世纪《十四行集》的研究是二十世纪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一、版本研究:内部与外部研究的结合

《十四行集》有初版本、再版本、诗选本、选集本和全集本。每个版本的“副文本”(包括序、跋、标题、注释、附诗、插图等)都有增删变化,副文本是诗集的有机组成部分,参与正文本的意义生成[2]。《十四行集》的版本研究,比较参证不同版本解读诗歌文本或辨析诗学问题,聚焦于初版本与选集本的变化。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诗歌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修改对勘,探究得失[3]。二是从作者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紧张”关系或心理学角度揭示诗人对正副文本的“修改与遮蔽”[4]。囿于论者从文本到文本的研究视域,所得结论只能是一己之见。其实,从文本生产理论出发,从《十四行集》的文化空间(包括文本发表、流通、读者阅读、文学史建构,等等)考察每个版本的生产,以回到历史原初的现场,共时性地梳理错杂又有内里逻辑的《十四行集》的每次修改变化,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结合,或能使诗歌版本问题研究进入一个较开阔的境地。包括《十四行集》在内的中国新诗版本研究刚刚起步,亟需资料搜集、整理的硬功夫和研究观念的调整。

二、现代解诗学的实践:单篇与整体研究的整合

现代诗歌作品本体的复杂性和晦涩风格,催发了现代解诗学的诞生、实践和成熟。现代解诗学以对诗作“本体复杂性”的“超越”、“再造”作品“本体审美性”和“理解歧义的互补”为理论内涵[5],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建立一道智慧的桥梁,缓解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其核心是文本细读法,兼阅读感悟的渗入,剥茧抽丝,抵达诗作的核心和要害,反对大而空的宏大叙述的理论文字。《十四行集》用素朴、成熟的现代汉语“沉思”宇宙万物以及人类本体,语浅意深又内蕴丰富。《十四行集》单篇或整体的解读,递给读者一把打开作品奥义的钥匙,也是现代解诗学的重要实践。

解读一首诗歌的单篇论文有三篇,其中关于第四首两篇、第二十七首一篇。论者以第四首为例,提出现代咏物诗的解读范式的构想,串讲全诗,剖析时代语境和冯至的存在主义观念,指认“鼠曲草”为“自然万物本真存在的状态”与“作为社会生命存在的象征”的融合[6]。另一位论者从词源学考证“鼠曲草”的高贵身世,结合冯至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认为“鼠曲草”是“自由知识分子的塑像”[7],暗含冯至与当时文坛主流的反抗态度。两篇论文有主旨阐释大于文本分析之嫌。张新颖以“瓶”与“水”、“风旗”与“把不住事体”两组意象的辩证关系切入,文本互证的方法,探究第二十七首诗歌文本生成的复杂性,确是“新解”[8],文本互读也拓展了这首诗的阐释空间,解诗者的感悟灵性也纤毫毕现。

整体解读在文本细读基础上寻求文学史命题的组构与新释,考量阐释者的文本细读功底、文献整合能力和文学史理论素养,以陈思和、郑敏、叶向东、孙淑芳等为代表。陈文[9]虽以《十四行集》为实例证明“中国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这个概念为主旨,但对诗集的文本细读与理论整合,是现代解释学的经典范例,表现为:一是对作品的精到解读。从意象选择、意象组构、句义析理,中经每节结构、节与节关系的分析,到每首诗的主题概括,从容细密又豁达开阔。二是诗歌作品与外文本的互文对话,拓展作品的意义空间。里尔克的思想、诗歌与冯至诗歌的对话,贯穿全文;杜甫诗歌、梵高画作和歌德的作品、人生智慧与具体诗作的互文阐释,既找准了具体诗作阐释的切入点,又生发出作品的多重意蕴。三是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的理论概括。受唐湜“《十四行集》本身二十七章就是一个完整的小小体系”[10]观念的启发,陈文把《十四行集》分为六个乐章,结合抗战时期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理想信念与精神困境,披沥诗集对新生与守旧、世俗警示与启蒙之旅、生命体验与宇宙意识、有无转化等问题的诗化表达,较好地实现了“中国诗人在国际化的语境里与世界级大师的对话的自觉”的论文主题。但陈文也有疑议:乐章名称的命名貌似是文本细读后的归纳,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精神探索和文化抱负的隐含叙史逻辑潜在地遮蔽了作品丰富性的深度开掘。文学史叙述与作品阐释之间的张力确实需要适度把握。另外,陈文采用《十四行集》的再版本为蓝本,忽略了初版本的附诗《给秋心(四首)》在冯至创作中的承上启下的意义。孙淑芳注意到这四首短诗是冯至创作生涯的“分水岭标示”,在情感、风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思之境界五个方面具体辨析它们与冯至早期诗作的不同,为《十四行集》写作奠定了基础[11]。

冯至在昆明生活的状况和昆明的自然风物也成为解读其诗的通道。郑敏作为冯至的高足,以自己经历和冯至夫人姚可昆回忆录《我与冯至》知人论诗。论者秉持晚近的古典主义诗学思想,具体分析《十四行集》与中国古典诗歌精神和形式格律的联系。另外,从冯至在西南联大时期的生活习性、生存状况破译某些诗作的生成过程,解读“十六首到二十一首”、“二十四首到二十六首”为一种很特殊的“情诗”[12],颇有新见。知人论诗易把意蕴丰厚的诗作坐实,有时陷入穿凿附会,郑文也不例外。叶向东[13]分析昆明的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对冯至创作《十四行集》的影响,昆明优美环境让冯至能静心凝思,且大多径直为诗作的意象。论者以冯至散文为解读诗作的凭借。诗文互证应是相互发明,叶文没能做到。叶文注意到西南联大的人文氛围对冯至诗歌的影响,惜乎没有深入剖析,有人循此路径,应用现代空间理论,复原西南联大历史,探讨学院空间与联大诗人群的生成关系[14]。

三、审美现代性范式:精神描述与本体研究分离

现代性有指向社会制度层面的启蒙现代性和关注个体生命对现代生活体验的审美现代性。以解志熙探讨冯至的创作与存在主义的关系为转捩点,审美现代性视角建筑起《十四行集》的另一类阐释空间,它从存在主义思想、生命意识两个维度展开,在新世纪《十四行集》研究论文中占比较重。这类研究重复过多,论证材料雷同,论点大多似曾相识,尤其大多论者以诗作为精神概念(哲学概念)的论据,忽视从语言模式、审美意识生成等诗歌本体层面的剖解,诗歌研究有衍化为精神史的描述的危险。因之,精神描述建构于诗歌本体研究的范式将是此类研究继续展开的可能方向。

(一)《十四行集》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研究

论者多从解志熙的研究基础上深化。以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蓝本,结合冯至的相关文章和人生经历,探析《十四行集》中所呈现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中国式转化,证明冯至站在全人类视角为现代人探索存在的本体问题的超越性,是这类论文的内在理路。论者从生存意义的关怀和探寻分析了诗作为现代人探寻生命意义的路径的理据[15]。有的论者发现冯至融合歌德的“蜕变论”与存在主义思想,透过诗作表层挖掘其哲学追寻:死亡的先行、生命的承担、沟通的隐喻、蜕变的具化[16]。有的论者赓续李广田、唐湜的“沉思的诗”的命题,从生死问题的探寻、存在的自我承担与相互关情和真实的爱情三个层面缕析诗作的存在主义沉思特质[17]。更有甚者,以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与诗作对照,诗作沦为哲学思想的诗化论据[18],有坐实化的偏执。这类研究也有新的进展。论者反观诗人接受的文化滋养和时代背景,挖掘诗作中具体概念“实在”的隐含内涵[19],小角度大问题,与诗作联系紧密。韩红蕾从诗作中潜在的张力缕析“我”与“神”、“他者”的对话的紧张感,诗人的宗教沉思把“紧张”归位“我”与“自然”的化合[20],属于精神剖析基于诗歌本体研究的范式。“影响无焦虑”论即冯至有化合西学资源的熔铸能力,是上述论文的逻辑前提。有论者却通过具体作品的解读,发现《十四行集》“或者坚守个体生命的实在性,导致无法超越;或者一旦超越,个体生命的实在性就被消解”,有着“无法摆脱的焦虑”[21]。

(二)《十四行集》生命意识研究

《十四行集》生命意识研究从两个向度展开,一是在哲学思想规范下缕析诗作的生命意识,论者在思想与意识之间摇摆,缺乏必需的辨析。有论者从生命内涵、经营、经历、交流的沉思探讨诗作的生命沉思特质[22],“生命”与“沉思”概念之间的罅隙被忽略。至于生命的蜕变和相融[23];或者生命生命的力度、广度和深度[24];或者在孤独的“走、遇、越”中完成自我的个体超越[25];等等,与上文的哲学思想研究多有重复。二是从创作发生学的“体验”探究诗作的“生命”内涵,质疑李广田“沉思的诗”的经典论断,是学术新解。蓝棣之坚持一贯的学术敏锐,从冯至创作发生机制“体验”出发,梳理诗人创作历程,对证里尔克的“感情客观化”诗学,指出《十四行集》是“体验的诗”非“沉思的诗”,其中的“生命”并非“抽象的哲学观念”而是“有生命的”[26]。但是,里尔克现象学直观地体察万物,剥脱万物的文化痕迹,达到自我与万物的同一化,冯至诗歌鲜明的文化底色被论者忽略了。王巨川从体验内涵、方式和表现三个方面具化了《十四行集》是“体验的诗”的新论[27]。

四、比较研究:影响与创造的焦虑

中国新诗从诞生就陷入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的矛盾纠葛,“民族风格与外来影响、传统延续与现代断裂,这一典型的现代性紧张”[28]成为新诗史较核心的问题之一。从新诗史来看,对于古典与现代,采用断裂论或融入论两种绝然不同的观点,融入论逐渐成为这组关系的前提性框架。西方与中国的关系的论述前提是关注中国诗人接受西方文化资源过程中的“本土”特征,西方资源面临重构的两种力量:现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和古典诗歌传统[29]。中国新诗的比较研究就在此两个前提框架内展开。这种研究范式异化了研究对象和研究主体,无论外来影响和民族传统都是现代作家以自己的方式把握的。其实,新诗的诞生“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30],它自身的历史提供了它的评价标准。新世纪《十四行集》的比较研究就介于“两个前提论”与“重新阐释论”,以前者居多。具体到比较研究的方法,要有研究方法有效性的认知。影响研究强调事实关系的实证,重心放在资料的发掘与考证,有忽略诗人创作个性和整体作品的倾向。平行研究范围扩大,中西比较时容易忽略文化语境的异质性,古今比较时容易淡化历史的维度。

(一)《十四行集》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十四行集》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范围涉及儒道思想、道家文化、杜甫诗歌和民族神话、传说叙事,研究方法多样。在西方文化、现实语境和传统因子三角关系中,论者为强调潜隐的传统根脉对创作主体吸纳西方文化的制衡作用,指认在现实语境里中西文化的化合决定诗作的样态。王攸欣等指出冯至创造出“现代知识分者的生存新范型”,知识源是显在的存在主义和潜隐的传统根脉的化合生新;论者发掘了群体价值取向、体用不二的生命智慧以及古典诗歌艺术范型等传统文化对诗作形塑的决定影响[31]。刘长华也在三角关系中对读出冯至二十年代的民族神话、传奇叙事诗写作是《十四行诗》的“一个深层积累”,在语言、结构、生存观等方面塑造出中国新诗的民族性的“范本”[32]。这类研究有扬中抑洋的倾向,如何从诗作客观品质出发抑制研究者的主观意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论者用平行研究的方法论述《十四行集》与道家文化的关系[33],由于平行研究不能兼顾历史语境,论者只能放弃具体的“影响/被影响”的阐释框架,选取二者的某些相似之处,论述主体的学养限制了这类研究的学术价值。杨志把冯至与杜甫诗歌的时间、空间和山水对照阐释,确实提供了新旧诗比较研究的“新的研究模式”,古今互释与对照把个案研究上升到对现代诗学某些缺陷的概括,如新诗“还没有发展出一套适合现代汉语的描绘空间的技术”[34],令人警醒。

(二)《十四行集》与西方文化关系研究

《十四行集》与西方文化尤其德语文化关系,新时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焦点。新世纪研究视域更加开阔,既深入探析了里尔克、歌德与《十四行集》关系,又拓展出德语整体文化、席勒、梵高、诺瓦利斯等与《十四行集》的关系,研究方法上,挖掘事实联系,注重来源与影响研究,更强调接受与转化过程中的中国经验的揭示。

里尔克、歌德与《十四行集》的关系依旧是研究焦点。原因既同里尔克与冯至之间的影响事实的历史本然面貌相关,更有中国诗人是怎样通过里尔克的眼睛“首次眺看到新诗的现代性前景”[35]这一新诗叙史动力的诱惑。上述论文都依循在中国文化和现实语境制约下冯至对里尔克诗学思想实现了本土性转化而“显现中国经验和现代性”[36]的模式,虽然各自的切入点微调,但重复研究的痕迹还是相当显豁。歌德与《十四行集》的关系也得到关注。肖丽华对读大量文献,搜寻歌德的世界观、人生观、女性观和创作理论对冯至的影响[37]。影响研究的方法拘囿事实实证,限制了对《十四行集》的整体观照。有论者通过解读《十四行集》中献给歌德的那首诗歌,试图揭示冯至具有融汇中西文化的汇合能力[38],论者聚焦点新颖别致。

从整体的德语文化探讨与《十四行集》的关系,梳理真实的影响源是立论的关键,要避免主观取舍材料的非科学态度。论者通过事实对证,分析了具体影响和共时影响,并借助文本探讨冯至如何消解某些影响[39]。论者还是强调中国经验对影响转化的制衡。有论者从生存方式、生命存在方式和表达方式解密“德国文学中的重要诗人是如何助益于冯至自身独特思想的形成的”[40]创作发生学问题。

和落脚“本土”特征的范式不同,首作帝和陈婧祾采用重新阐释的方式探讨西方文化与《十四行集》的关系。首作帝通过相同的动乱的创作年代、诗与思介入现实的方式、理性与人性的审视三个方面推论出《十四行集》与《审美教育书简》呈现出“合目的性的审美诉求”,最终在“人类和谐、解放与自由之崇高目标上实现了融通”[41]。两部作品的对照解读,开阔了文本的阐释空间,建构起《十四行集》的新意蕴。首文也有把《十四行集》跻身世界文学史叙述序列的动力,论者的雄心值得玩味。陈婧祾通过凡高的画作与《十四行集》的诗对读,传记、画作等丰富的实证材料使论者的阐述针脚绵密又自如洒脱。[42]

以上四类研究之外,也出现另一些研究视角。一是从诗歌形式方面来探讨《十四行集》的艺术特质,涉及思维方式[43]、意象[44]、篇章衔接[45]、抱韵[46]和形式建构[47]。诗歌形式本体是诗歌研究的基础,能揭示“诗之为诗”的奥义,《十四行集》诗歌形式的研究有待强化,当然形式本体研究对研究者主体的理论素养、知识储备要求更高。二是从话语角度内部与外部研究的整合展开研究。“话语”理论研究诗歌是近年诗歌研究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十四行集》的话语研究才刚起步[48]。三是以“知性”切入点研究《十四行集》,也有一些零星的成果出现[49]。这些都表明《十四行集》还有广阔的阐释空间。

[1]冯至.诗文自选琐记[J].新文学史料,1983(2):23-59.

[2]王波.冯至《十四行集》的版本批评[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2-86.

[3]刘勇.《十四行集》版本小考[J].诗探索,2003(3-4):15-20.

[4]崔永利.修改与遮蔽——论冯至对《十四行集》的修改[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6):57-59.

[5]孙玉石.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6-10.

[6]罗绂文.秘密的公开与意义的关联——冯至十四行诗《鼠曲草》的审美解读[J].名作欣赏,2012(3):86-88.

[7]刘纪新.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雕塑——对冯至诗歌《鼠曲草》的解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99-202.

[8]张新颖.瓶与水,风旗与把不住的事体——冯至《十四行集》第二十七首新解[J].当代作家评论,2008(4):70-75.

[9]唐湜.沉思者冯至——读冯至《十四行集》[A].冯姚平,编.冯至与他的世界[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34.

[10]陈思和.探索世界性因素的典范之作:《十四行集》[J].当代作家评论,2004(3)(4):4-16,121-140.

[11]孙淑芳.诗与思的新起点——论冯至在同济大学执教时期创作的四首短诗[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1):95-106.

[12]郑敏.忆吾师冯至——重读《十四行集》[J].当代作家评论,2002(3):86-91.

[13]叶向东.《十四行集》:冯至在西南联大的文学成就[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24-129.

[14]夏强.学院空间与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知性追求[J].学术界,2013(9),200-210.

[15]马绍玺.生存意义的关怀与探寻——读冯至《十四行集》的一个视角[J].思想战线,2001(2):69-73.

[16]吴武洲.“存在与超越”——论冯至《十四行集》的哲学追寻[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9-63.

[17]韩红蕾.论冯至《十四行集》的存在主义沉思特质[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6-29.

[18]罗寰宇.“向死而生”的存在——论冯至《十四行集》中海德格尔的存在思想[J].名作欣赏,2009(3):63-66.

[19]吴俐宏.“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论冯至《十四行集》中的“实在”内涵[J].名作欣赏,2013(2):105-107.

[20]韩红蕾.论冯至《十四行集》的宗教沉思特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1):99-102.

[21]刘纪新.论冯至《十四行集》的超越精神[J].兰州学刊,2012(2):120-123.

[22]魏燕燕.简析冯至《十四行集》中的生命意识[J].沧桑,2011(1):26-261.

[23]孙登高.生命的蜕变与相融——冯至《十四行集》生命意识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07-208.

[24]陈正海.冯至《十四行集》中的生命维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7-39.

[25]黄俊亮.在孤独的行走中完成个体的自我超越——论冯至《十四行集》的生命意识[J].学术交流,2012(7):190-192.

[26]蓝棣之.一束绚烂的无果花——冯至《十四行集》的本事和风格新解[J].社会科学战线,2008(6):172-175.

[27]王巨川.体验的诗歌艺术——冯至的《十四行集》论[J].北方论丛,2009(4):48-50.

[28]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2.

[29]蔡依纹.四十年代冯至的个体自觉与集体意识[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0-96.

[30]臧棣.现代性与新诗的评价[J].文艺争鸣,1998(3):45-50.

[31]王攸欣,龙永干.潜隐与超越——冯至《十四行集》之传统根脉发微[J].文学评论,2009(2):165-170.

[32]刘长华.从浪漫神话到诗化哲学——冯至的神话、传说叙事诗与《十四行集》对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9):139.

[33]韩永恒.冯至《十四行集》与道家文化[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4]杨志.冯至与杜甫诗歌的时空体验比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5):230-253.

[35]臧棣.汉语中的里尔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32.

[36]陈希.论冯至对里尔克诗学的转化[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65-72.

[37]肖丽华.论歌德对四十年代冯至的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8][斯洛伐克]马利安 ·高利克.冯至及其献给歌德的十四行诗[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3(1):4-10.

[39]杨志.从德国浪漫派到存在主义.冯至对德语文化的接受与消解[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5):207-221.

[40]叶隽.冯至“学院写作”的核心内容及其德国思想背景[J].中国比较文学,2004(4):142-159.

[41]首作帝.论《十四行集》与《审美教育书简》的融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31-135.

[42]陈婧祾.冯至的诗 凡高的画[J].当代作家评论,2007(1):78.

[43]陆耀东.冯至《十四行集》独特的思维方式[J].文学评论,2003(5):90-98.

[44]王勇,刘爱兰.冯至《十四行集》中的五类生命意象及其背后的生命悖论意识[J].邯郸学院学报,2008(2):52-54.

[45]罗菲.从冯至“十四行诗”的篇章衔接看诗歌篇章的特色[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2-37.

[46]张雨.城堡与潜流——评《十四行集》中抱韵产生的美学效果[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11-113.

[47]程思义,李红慧.秋风里飘扬的风旗——论冯至《十四行集》的形式建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11):157-159.

[48]严红梅.《十四行集》中的双重话语[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49]杨华丽.知性:冯至《十四行集》的美学追求[J].重庆社会科学,2007(11):54-57.

猜你喜欢
冯至论者诗作
Facing emotional impact of a warming planet 直面全球变暖造成的情感影响
一本书的支持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阅读理解两篇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最美的死亡
最美的死亡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古代高危职业之谏论者生存指南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